?

基于文化生態特征分析的文化生態治理研究

2018-04-23 02:11史振王東霞
法制博覽 2018年3期
關鍵詞:文化生態遺傳性多樣性

史振 王東霞

摘 要:當前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極大的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也造成了主流文化受到沖擊,信息泛濫等負面影響,外來文化對本國傳統文化的腐蝕等都造成了文化生態失衡,加大了文化生態治理難題。文化生態具有遺傳性。變異性和多樣性的典型特征,從多角度分析把握文化生態的特征以此把握治理文化生態的研究,對于治理文化生態失衡問題,重構良好的文化生態體系,構建利于文化發展的良好環境,促進文化生態和諧健康發展有很大的意義。

關鍵詞:遺傳性;變異性;多樣性;文化生態

中圖分類號:X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4379-(2018)08-0222-02

文化研究往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跨學科性,文化生態就是跨學科研究的典型代表,從文化哲學視角分析文化生態就是各種文化類型和文化因素相互影響、相互沖突、相互融合形成的文化系統。從文化人類學視角分析文化生態就是研究文化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把文化作為自然生態體系中的一個文化因子,探討人的文化實踐活動與自然環境間的關系。作為社會發展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化與社會中的其他方面相互協調發展,形成了文化的外部秩序;同時文化自身也是一個有機整體,文化內部各個要素之間相互協調發展,構成了文化內部的生態秩序。良好有序的文化外部生態秩序是文化發展和整個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原因,良好有序的文化內部生態秩序是文化可持續性發展和自身功能的大最大發揮的內在根本。只有當文化的內外部生態秩序都處于有序發展的狀態時,文化與社會才能健康發展。

一、文化生態的遺傳性

(一)文化生態的遺傳性

任何一個文化生態系統的發展過程都是一個傳承和發展的過程,對應文化生態的特征就是文化生態的遺傳性和變異性,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歷過時間長河洗禮一部分文化因子流傳下來,另一部分不適應當時社會環境發展的文化因子,就會被淘汰或者發生裂變,至此新的文化因子就產生了,這過程就是文化生態的遺傳和變異。親子之間以及子代個體之間性狀存在相似性,性狀可以從親代傳遞給子代這種現象稱為遺傳,文化生態雖不是生物,但它的確具有遺傳性,相較于生物而言,文化生態具有一套獨特的,更復雜的文化遺傳變異機制。生物遺傳是將人的基因信息傳遞給有血緣關系的下一代,文化生態的遺傳是將適應社會環境的信息傳遞給下一代,而傳遞對象不僅僅局限于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是包括社會中的每一個人,而這也極大地擴大了文化遺傳發生的范圍,保證了文化生態遺傳發生的廣度和文化生態的延續性性和穩定性。文化基因的主體是某個民族,不同的地域會創造出不同的文化因子。同理不同的民族的文化基因不同,基因不同造就了不同的民族思維模式,傳統習俗,行為方式以及發展道路。文化生態是某個民族在某個時期獨特的生存模式,由人類創造,是人的外化,因此可以說文化生態的遺傳變異是作為生物運動形式的一種形態,是相對于生物學科的遺傳更高一級的社會運動形式。文化生態是人的外化,它是人類在文化空間中的一種運動形式,即人的實踐活動。文化生態的遺傳就是子代向親代學習文化相關信息,包括經驗,知識和理論,從文化生態的遺傳性來說,文化生態是一個產生—存在—延續的時間發展線性過程。

文化生態遺傳的方式主要分兩種,一個是通過信息載體的傳遞完成遺傳過程,另一個是通過教育的方式完成遺傳過程。通過信息載體遺傳包括前人創造的實物形態的文化成果,還包括無形的文化傳統觀念,例如語言,宗教,風俗,道德觀念,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觀念,思維習慣等等。這些制度,觀念極大的影響著人們的社會活動,對于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因而更容易流傳下來,因此這些觀念,制度是文化生態發展過程中較為穩定的因子。通過教育完成的遺傳不是在近代社會才開始出現的,從人類誕生以來的原始社會,教育就開始對文化生態的遺傳發揮作用,只是在不同的社會時期教育有著不同的表現形式。

(二)遺傳性要求人們堅持傳統民族精神

文化基因是文化生態的基本單位,它通過非遺傳的方式,特別是模仿來傳遞文化的基因。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文化生態之所以能夠自成為一個體系,并且能夠流傳下去,在世界文化之林成為獨樹一幟的存在,都是因為文化生態具有遺傳性,能夠將其獨特的文化基因保存遺傳下去,為后人利用然后發揚光大。而民族精神是文化基因的精神內核,是一個國家或民族賴以生存發展的精神文明基石,是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集中體現,也是一個民族區別于世界其他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標志。就我國來說,我國文化在世界人類文明史上都具有代表性,中華文化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深遠的影響力,源遠流長的流傳了幾千年,沒有出現文化斷層,這都是因為后代繼承了前輩流傳下來的傳統文化的基因,并能隨著社會環境,時代的變化因時、因地制宜的加以改進。而在中華民族發展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思想文化,中華兒女在長期奮斗中開展了各種精神活動,創造了各種文化成果,也展現了各種精神面貌,而傳統民族精神反映了其最根本的精神追求和態度就是文化基因的內核,經過長久以來的發展演化,我國形成了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并且已經深深根植于每個中國人的心里,融入到每個中華兒女的性格中,對我們的思想和行為發揮著潛移默化的影響,對外也成為了每個走出國門的人的精神名片?!皞鹘y的民族精神是優秀文化基因的內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因就是延續中華文化生命的‘遺傳密碼?!盵1]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正如習近平強調:“要努力從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形成和積累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展現精神魅力?!盵2]

二、文化生態的變異性

(一)文化生態的變異性

文化遺傳發生在人類的社會化過程中,因為社會環境的變化比自然環境變化的迅速和頻繁,文化生態的變異也要比生物的變異要劇烈,就如同物種的變異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產生新的物種,當文化生態的變異積累到一定的程度,就會伴隨著舊的文化生態的消亡,產生新的文化生態。文化生態的變異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應對自身發展要求的變異,當文化生態隨著時代的發展,不適應當時的社會環境的要求,文化生態就會發生裂變,產生變異,甚至是淘汰舊的文化,創造出新的文化。另一類文化生態的變異是受外來文化生態的影響產生的變異。隨著時代發展,交通技術也越來越便利,人們之間的交往也越來越密切和頻繁,不同民族間的文化生態接觸后,發生了交流,相互學習吸取甚至沖突,最后實現了融合,原有的文化生態發生了改變,就是前文提到的變異。尤其是近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極大的改變了人的們的生活方式,受外來文化生態的影響,加速了文化生態的變異。以我國為例,由于我國疆域遼闊,加上古代交通不便利,受自然環境影響,很難與外來文化生態發生交集。另一方面我國屬于自給自足的農耕文明,社會生產力發展緩慢,文化生態的更新依附于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更新,由于我國古代一直保持自給自足的封建社會小農經濟,文化生態也難有大的變異。另一方面由于封建王朝統治者實施文化專制統治使得我國古代以儒道為法統的傳統文化很難有大的變異。直至鴉片戰爭爆發后,侵略者打開了中國的大門,我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傳統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逐漸瓦解,封建王朝的統治也岌岌可危,社會意識形態發生改變,原有的文化生態也發生了極大的變異。中國被迫打開大門后,西方的政治,經濟,文化傳到中國,國內仁人志士也開始走出國門,放眼看世界,向國外尋求解救中國的方法,并組織了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運動,自此中國千百年來建立的以儒道文化為法統的傳統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沖擊,我國的文化生態產生了很大的變異。

(二)變異性要求堅持先進文化方向

文化生態具有變異性,這種變異性給文化生態提供了自我更新的可能,文化生態的變異是一個動態和發展的過程,如同任何事物的發展規律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新事物的發展勢必要收到舊事物的頑強抵抗和極力扼殺一樣,文化生態的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是有曲折性的,因此要堅持先進文化方向,先進文化要保持其先進性,就要不斷發展創新,遵循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為文化創新發展營造開放良好的氛圍,不保守故步自封,在堅持一元文化為主導的原則下,大力發展多種文化。自覺抵制自身文化中的糟粕腐朽基因,斬除其劣根性并且能夠吸收其他文化生態的合理因素,在變異過程中,不保守,不固步自封,積極創新,才能保持其先進性。與文化生態的兩種變異類型相對應,先進文化是具體的,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而變化,因此我們要因時因地制宜的創新文化,就我國而言,堅持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就是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三、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一)文化生態的多樣性

文化生態的多樣性對于人類社會的作用就如同生物多樣性對于生物世界的作用一樣,就如同生物基因的多樣性有利于基因的更新和生物進化,文化生態的多樣性有利于全世界文化生態體系健康多樣化發展。文化生態的多樣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在世界范圍內不同的國家和民族構成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態體系。另一方面,在國家范圍內,國家主體民族和少數民族和諧共生,相輔相成。當今世界全球化加速發展,世界成為了一個地球村,各種文化生態間交流碰撞,文化多樣性問題也越來越突出,國家日益認識到保護國家自己的文化多樣性的重要性。正如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出:“文化在不同的時代和地方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這種多樣性的具體表現是構成人類的各群體和各社會的特質所具有的獨特性和多樣化。文化多樣性是交流、革新和創作的源泉,對人類來講就像生物多樣性對維持生物平衡那樣必不可少。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從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考慮予以繼承和肯定?!盵3]

(二)多樣性要求建設和諧文化

文化生態具有多樣性,世界各民族,各個國家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長河中形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態體系,同時也為世界多彩文化增添了顏色,為世界文化的未國家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屬于自己的文化生態系統,生成了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文化生態類型,這是未來世界文化發展必須繼承和發展的極為重要的環節,各種文化生態都為世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并且隨著世界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世界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倡導文化生態多樣性,堅持文化多元化,堅持自身的文化傳統,一味追求文化趨同化,堅持一元文化都是不利于自身和世界的發展的。因此我們要在構建和諧文化中維護文化多樣性,堅持民族特色和開放性,對內維護各民族尤其是少數民族的的語言、宗教信仰,民俗習慣的多樣性,對外保持開放性,在維護自身民族特色的同時,吸取外來文化成果精華用以不斷發展自身和諧文化建設。

[ 參 考 文 獻 ]

[1]張兆端.正確認識和科學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論習近平的馬克思主義傳統文化觀[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50.

[2]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01).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國際文化遺產保護文件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223.

猜你喜歡
文化生態遺傳性多樣性
遺傳性非結合性高膽紅素血癥研究進展
遺傳性T淋巴細胞免疫缺陷在百草枯所致肺纖維化中的作用
愛眼有道系列之四十四 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的中醫藥治療
海洋微生物次生代謝的生物合成機制
舞蹈表演的表現形式多樣性研究
京津冀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問題與對策
從玉米到蔬菜:一個山鎮生計變遷的文化生態解讀
遺傳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進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