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金山待涇清代船舫遺址試掘簡報

2018-04-23 07:37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部
南方文物 2018年3期
關鍵詞:石柱青花紋飾

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研究部

待涇遺址位于上海市金山區朱涇鎮西南約6公里,東距楓涇鎮約14公里。遺址位于待涇村蔣涇中心路東約150米的位置,周邊水網密布、河蕩相連,地勢平緩,地理坐標為北緯30°5326.7”、東經121°76.8”(圖一)。2016年3月至5月,經上海市文物保護研究中心與金山區博物館聯合進行搶救性勘探與試掘,基本了解遺址的結構?,F將遺址試掘收獲報告如下。

一、遺址的發現

2016年3月初,我中心獲悉金山區待涇村發現居民區河道表面豎立南北兩排7根石柱,可能是一處與水下文化遺產相關遺跡。經現場查勘,發現地表豎立石柱的地下結構被河道淹沒,結合金山區文物部門和當地居民的介紹,初步判斷該遺跡可能是清代建筑遺址。因當地正在進行河道改造工程,遺址面臨被破壞的危險,經市局批準后,我中心聯合金山區博物館對該遺址進行考古勘探與試掘,目的是了解遺跡的分布范圍、地層堆積和船舫遺址的結構。

為搞清遺址分布范圍,首先以石柱為中心,對遺址進行勘探??碧桨词呦虿寄媳毕?2排,東西向20列2x2米梅花探孔進行鉆探.勘探面積約480平方米??碧矫鞔_遺址核心區域約200平方米,歷史河道基本與現代河道重疊,呈東西向,縱面呈梯形。

明確遺址范圍后,我們對遺址進行了部分清理,并試掘了遺址核心區。試掘以遺址西南角西約6米處為原點,按地表石柱走向布5x5米探方8個,布方面積200平方米,編號為2016JDT1~T8,實際清理面積115平方米(圖二)。試掘清理現代石灰坑3個,船舫遺址1處。

二、地層堆積情況

遺址的地層堆積簡單,大體上可分為4層?,F以T3、T4西壁為例介紹如下(圖三):

第①層為現代垃圾和墊土層,分布于整個遺址,可再分為a、b層。

①a層:黃褐色土,厚0.08~0.12米。土質疏松,內含炭粒,出土少量青花瓷片和碎瓦片。該層為現代垃圾層。

①b層:黃褐色土.距地表深0.08-0.12米、厚0.27-0.35米。土質較為緊密,內含少量炭粒,出土大量青花瓷片和少量碎瓦片,該層為墊土層。

第②層:灰褐色土,距地表深0.38-0.42米、厚0.31-0.35米。土質較細膩疏松,內含少量碳粒,出土有青花瓷片、金屬器、磚瓦等建筑構件。

第③層為瓦礫和木炭堆積.主要分布于T1-T6內,可再劃分為a、b層:

③a層:灰褐色土.距地表深0.65-0.77米、厚0.08-0.19米。土質較為疏松,內含少量黑色碳粒。出土大量長方磚、青花瓷片、鐵釘等遺物。該層為瓦礫堆積層。

③b層:深灰褐色土,距地表深0.77-0.92米,厚0.35-0.46米。土質略緊密,含少量木炭塊。出土少量青花瓷片。

第④層:灰褐色土層,距地表深1.03-1.26米,厚0.15-0.38米。土質較細膩疏松,包含少量碳粒。出土少量青花瓷片、瓦片。

第④層以下淺灰色淤泥,被駁岸基礎的木樁打破。

三、船舫遺跡

船舫遺跡編號K4,北偏東10°,平面呈曲尺形,東西長17.65米、南北寬4.75-5米,面積近90平方米,地層堆積與遺址地層堆積相同。主體由石柱8根、駁岸1道和臺階2處組成。

石柱遺址地面豎立7根石柱,南排3根,北排4根,呈南北對稱分布。北側一排石柱由東向西編號Z1至Z4.北側一排石柱略向南傾斜:南側一排由西向東編號Z5至Z7,南側一排石柱略向北傾斜,Z7向北傾斜比較嚴重;T5、T6內一根倒塌的石柱,形制與其他7根石柱相同,原豎立的位置應與北排最東側石柱對應,編號Z8。

石柱均為截面近正方形的條石。石柱四棱上有采石時留下的長方形小凹槽。石柱南北向兩相對應的內面和東西向兩相對應的側面.均有人工雕鑿的長方形和L形凹槽(圖版一),可用木材卡入槽內,起到連接石柱、加強船舫牢固程度的作用。石柱頂部基本在同一水平面上,頂面南北向均呈“燕形”槽(圖版二),用以承架木梁。石柱Z1-Z5地面以下與駁岸堆砌在一起,作為駁岸的一部分,駁岸對石柱起著固定作用。南側一排石柱Z5-Z8地表以下無石砌駁岸。

南北兩排石柱相距3.75至4米,東西每列石柱間距約3.05米,總長10.35米。8根石柱的全長3.5-4.5米,高于地面2.5米,另有1-2米位于地面之下,邊長約0.3米。其中z1南側2個長方形凹槽,長8~10厘米,寬4-5厘米,深2-4厘米,西側L形凹槽1個,長10-15厘米,凹槽上端寬4-5厘米,下端寬10-12厘米,深2-4厘米。

駁岸位于T1、T2、T4、T6和T8內,由長方形條石砌筑而成的整形式直駁岸。駁岸依河道大體呈東西向營建,有北、西、南三段,呈曲尺形。

駁岸由基礎、墻體、蓋頂三部分組成。堆砌駁岸的條石大都形制規整,共7層,頂層和底層條石較薄,中間5層條石較厚。每層條石錯縫堆砌,使用黃褐色黏泥勾縫。底層石條下有木樁間隔約10厘米打入河道底部淤泥層,作為駁岸基礎。除西側駁岸Z1、Z2間第1、2層條石已不復存在外.駁岸整體保存完好。西側和北側駁岸處有石臺階通向地面。

駁岸東西總長17.65米。北側駁岸長15.6米,西側駁岸長4.5米,南側駁岸長2米。以北側駁岸為例,頂層條石長50-90厘米,寬20-30厘米,厚15厘米;底層條石長50-95厘米,厚15厘米;中間5層條石長60-100厘米,寬25厘米,厚30厘米。

臺階2處

TJ1單落水式河埠。位于試掘區東北角T6、T8內,北側駁岸靠近z1處。臺階共10層,整體上東高西低。臺階南側為長方形條石堆砌而成的石壁,建造方式與駁岸相同。臺階由條石鋪砌而成,頂層臺階與駁岸頂層條石基本平齊,底層臺階與駁岸底層平齊。每級臺階底部前端或直接壓于下一級頂面邊緣處,或壓于下一級頂面上。臺階南側石壁頂層條石表面刻有圓圈,內有牛鼻孔,可供拴系船舶。臺階最高三級略錯位,靠近地表的條石有移位現象,已被擾動;最底層臺階被倒塌的z8疊壓(圖版三)。

東西長3.5米、南北寬1.5米、高差1.35米,臺階逐級升高約10-17.5厘米。條石較規整,長125-150厘米、寬30-40厘米、厚13-15厘米。南側石壁圓圈直徑20厘米。

TJ2位于T2西駁岸Z4與Z5之間,由不規則石塊堆砌而成的臺階連接地面,供上下船使用。臺階現存3級,西高東低,上一級壓于下一級邊緣處,修建方式與TJ1相同。臺階與地面相接處,三面圍砌2層條石,與地面平齊(圖版四)。

東西長1.05米、南北寬0.75米、高差0.75米。臺階條石東西長均為75厘米,寬25-30厘米,高22-27.5厘米。三面圍砌的條石,高35厘米,寬20-25厘米。

通過試掘了解Z1至Z8根石柱圍成了一個平面呈長方形,東西長10.35米、南北寬4.75米的船舫舫室。船舫建造之前,先在駁岸和臺階底部打樁入河岸淤積層,然后在木樁上錯縫堆砌條石,條石間用黏泥勾縫??狂g岸一側石柱部分嵌入駁岸,其上刻有凹槽,既可以嵌入木材起到連接和支撐作用,又能夠搭建房頂。船只可由東部河道駛入,停于船舫中,船客及船夫可由東西兩側石臺階上岸。北駁岸臺階TJ1還可供居民日常汲水、洗衣。

四、出土遺物

此次試掘清理出遺物348件,其中K4中清理出253件,以磚瓦類建筑構件,陶瓷器、金屬器等生活用品為主?,F將主要出土遺物介紹如下:

(一)建筑構件

1.磚57塊,大多數發現于K4③層中。均為長方形,泥質灰陶,部分磚表面呈黑色,有火燒的痕跡。磚有四種規格:16x7x3.5厘米、18x8x4.5厘米、20x12x1.8厘米、28x16x4.5厘米;其中數量最多的是長18厘米和20厘米規格的兩類,占半數以上。

2.瓦8件,均發現于K4③層中。泥質灰陶,素凸面,平面呈梯形,側面弧形。

3.滴水5件,均為泥質灰陶,器型相同。

K4②:24鳳凰壽字滴水,泥質灰陶,厚薄不均勻。模壓雙鳳朝壽紋,壽字紋居中,兩鳳朝向壽字。紋飾工整,壓印紋飾清晰。殘長14.5厘米,殘高10.5厘米,厚1.2-2厘米。(圖五:1;圖版五)

(二)生活用具

1.陶瓷器清理出土陶瓷器144件,大體上可以分為青花瓷器、單色釉瓷器和釉陶器三大類,其中青花瓷器數量最多。

(1)青花瓷器數量較多。主要為碗、盤,也有瓶、匙、罐、鳥食罐等器型。胎釉差異很大,大多數燒制較粗,器型不甚規整。紋飾以寫意的折枝花卉紋、折枝茶花紋為主,也有壽字紋、蝙蝠紋、波浪紋等。

碗K4①:21,殘,侈口,斜壁,鼓腹,內壁隨外壁弧,碗心澀圈。底足足墻外墻較直、內墻外傾,足高較高,足壁較厚,挖足較深,底面稍凸。器物內外壁均繪青花裝飾,內壁口沿下繪1道弦紋、腹部繪2道弦紋,碗心澀圈無裝飾;外壁口沿下及足腹轉折處各飾2道青花弦紋.上下弦紋之間為主體紋飾折枝花卉紋,紋飾殘損較大,腹底繪變形蓮瓣邊飾,足墻上端繪1道青花弦紋.主體紋飾勾邊填彩,青花發色較灰暗。器物通體罩透明釉,釉色泛青灰,施釉到底。露胎處胎體灰白,燒結度較高;底面殘損較大,落青花款、款識不可辯??趶?4.4厘米,高6.6厘米,足徑5.8厘米(圖五:2;圖版六)。

K4②:9,殘,侈口,斜弧壁,腹部轉折,內壁隨外壁弧,碗心澀圈。底足足墻外墻內收、內墻外傾,足高較高,足壁較厚,挖足較深,底面乳突。僅外壁繪青花折枝植物裝飾.紋飾殘損較大:足墻繪2道青花弦紋,青花發色灰暗淺淡。通體罩透明釉,釉面多有針眼,釉色泛青灰,施釉到底。露胎處胎體泛灰,燒結度較高;底面釉底、無款識。器形規整,胎釉紋飾均不佳??趶?3厘米,高5.45厘米,足徑6.1厘米(圖五:3:圖版七)。

盤K4①:1,殘,廣口,斜壁漸收,盤心較平,底足外墻內收,內墻較直,底心平。器物通體施透明釉,釉色瑩潤閃青灰,露胎處胎體較白,燒結度較高。盤內沿繪一圈青花弦紋,盤心繪青花白描纏枝菊花紋,紋飾較為完整:外壁口沿及腹底轉折處各繪一圈青花弦紋,壁上繪單個青花簡筆裝飾,足上繪一圈弦紋,青花發色藍中閃灰,繪制工整流暢;底面落青花方框篆書款??趶?4厘米,高2.4厘米,足徑7.7厘米(圖五:4:圖版八)。

K4②:40,殘,敞口,弧壁,鼓腹漸收,內壁隨外壁弧,底足足墻內收,挖足較深,底面弧凸。器物內外壁均繪青花裝飾,內壁口沿下及腹底各繪2青花圈弦紋.以上下弦紋為界紋飾分為壁上紋飾和盤心紋飾2層,壁上實筆青花梵文壽字紋分上下3列繞壁一周,紋飾較為齊整,盤心勾邊填色繪青花“壽”字,紋飾殘損較大.外壁口沿下繪2圈青花弦紋,足腹轉折處繪1圈青花弦紋,壁上繪簡筆花卉紋,紋飾較簡單,青花發色藍中帶灰、無暈散。器物通體罩透明釉,釉質瑩潤,釉色泛青灰,施釉到底,釉線齊整。露胎處胎體灰白,燒結度高;底面繪青花雙圈、無款識??趶?0厘米,高6.6厘米,足徑12.2厘米(圖五:5;圖版九)。

K4②:37,殘,廣口,斜壁,腹微鼓,盤心較平,底足足墻內收,底心較平。器物通體施透明釉,釉色瑩潤閃青,露胎處胎體較白,燒結度較高。盤內外壁均青花裝飾,內部分3層滿飾茶花紋;外壁繪折枝茶花裝飾,青花發色藍中帶灰,線條生動,花紋暈散;底面釉底,青花雙圈內落方框“桂”字款??趶?7.1厘米,高3厘米,足徑10.6厘米(圖五:6;圖版一0)。

瓶K4③:43,口沿殘,整體呈扁平狀,前后2面平、略向中間拱起,側壁弧形漸收、邊沿呈圓棱起伏,束足,足墻外傾,平底、面呈扁圓形。器物前后2面邊沿飾3層菱花.花內一面落青花楷書“誦芬堂雷”四字豎排款,另一面落青花楷書“姑赫閶門內天庫前”兩列八字豎排款。器物通體罩白釉,露胎處胎體潔白。底面澀胎無釉。殘高4.3厘米,足徑2厘米(圖五:7:圖版一一、一二)。

(2)單色釉瓷器數量較少。以白釉、豆青釉為主。器型以小碗為主,也有罐、碗、盤、盒和瓶等。

白釉小碗K4③:35,殘,侈口,斜壁,鼓腹漸收,內壁隨外壁弧,盅心弧,矮足,足墻外墻稍內收、內墻外傾,底面平。器物素面無紋飾,通體罩白釉,釉面輕薄光亮,露胎處胎體潔白。底面無款識??趶?.5厘米,高3.9厘米,足徑4.1厘米(圖五:8;圖版一三)。

罐K4①:70,殘,直口,直頸,豐肩,弧壁,平底。外壁通體起伏細棱裝飾,肩部有雙系,內壁光滑無棱。通體罩白釉,釉質潔白瑩潤,胎體輕薄,露胎處胎質潔白細膩,燒結度高;底面滿釉,底邊有細小支釘支燒痕。器形規整,胎釉品質高,細棱裝飾優美??趶?.5厘米,高9.4厘米,足徑6.9厘米(圖五:9;圖版一四)。

豆青釉碗K4④:23,敞口,斜壁,鼓腹,內壁隨外壁弧,高度不高。底足足墻內收,足高較高,挖足較深,底面稍乳突。素面無裝飾,外壁罩青白釉、釉面透亮有積釉,內壁及底面罩透明釉,施釉到足沿、釉線整齊。露胎處胎體較白,燒結度高;底面落青花花押款,青花發色暗,殘損較大??趶?6.6厘米,高5.6厘米,足徑6.5厘米(圖五:10;圖版一五)。

霽藍釉小瓶K4②:32,頸部以上殘損,整體器型呈扁平狀,前后2面平弧,側壁弧,束足,足墻外傾,平底、底面呈扁圓形。器物僅外部罩一層藍釉,釉色較深帶乳濁感,紋飾部分呈淺色較為清晰,施釉到足沿,露胎處胎體較白。器物前后2面均印紋飾,紋飾分3層,頸部及腹底各印一層變形蓮瓣紋,以上下紋飾為界中部印纏枝朵花紋。底面澀胎無釉,無款識。殘高3.85厘米,直徑2.75厘米,厚度1。65厘米,足徑(長邊)2.1厘米、(短邊)1.65厘米(圖五:11:圖版一六)。

(3)釉陶器9件。器型多為罐、器蓋,器表施醬釉。紋飾以動物紋為主,有麒麟紋、龍紋等。

器蓋K4③:37,殘,子母口,寬沿,蓋面平、中間稍弧凸,頂部有圓形孔洞,器高較矮。蓋面印出凹凸紋飾,紋飾分為邊飾秕谷紋和中心麒麟紋2層,以弦紋隔斷。表面施醬釉,施釉較薄且不均勻,紋飾周圍有積釉痕。胎體較為粗糙,呈土黃色,蓋里面有陶拍壓印痕跡。直徑12.4厘米,高1.4厘米,口徑10.2厘米(圖五:11:圖版一七)。

罐K4②:52,殘,折沿、瓶口、束頸,弧壁漸收,內壁隨外壁弧,外壁與足墻相連,挖足較深,底面平。器物內壁素面,僅外壁上半部環壁印3組行龍逐日紋,行龍長須伸爪,較為生動。印花部分罩棕黃色釉,其余部分通體罩醬釉,釉色呈深褐色,釉面不勻,施釉到底,釉線較齊,內壁流釉痕較為嚴重。露胎處胎體呈紅褐色,燒結度不高;底面釉底無款??趶?6.8厘米,高15.7厘米,足徑17.8厘米(圖五:12;圖版一八)。

2.金屬器8件,均為香匙,器形相對單一。

香匙K④:10,銅質,花瓣形匙,匙內鏨花草紋,柄窄細。長9.5厘米,柄長7.3厘米,匙最寬處1.6厘米(圖版一九)。

K4④:44,殘,銅質,匙葉呈舌形,凹底較淺平,柄部較細長,小巧精致。殘長6厘米,柄殘長3.5厘米,匙最寬處1.3厘米(圖版二〇)。

3.其他K4中還發現了一些生活用具,如圍棋子、印章料、竹木簪等,數量不多。

圍棋子K4①:8,料器。近圓形,上平下鼓。白子直徑1.6厘米,厚1厘米;黑子直徑1.7厘米,厚1.1厘米(圖版二一)。

印章料K4②:26,青田石,質地密軟。通體磨光,色澤明亮,夾生黑青。印面近正方形,柔而細潤,易于刀刻。長1.2厘米,寬1.1厘米,高6.5厘米(圖版二二)。

木簪K4④:32,基本完整,棍式簪,四棱面長錐狀,簪體呈青黑色,簪首橢圓帶突棱,簪柄削尖,簪尾攢尖。長13厘米,最大直徑0.6厘米(圖版二三)。

石墜K4③:14,基本完整,質堅、密度高,呈青灰色,近球形,底面平,有打磨痕跡,近頂部刻弦紋一周,頂部有穿牛鼻孔,孔洞向下呈v型??赡転槭瘷?。長7.2厘米,寬6.4厘米,高5.8厘米(圖版二四)。

五、小結

通過對待涇遺址出土遺物,特別是瓷器對比研究,大體上可以確定遺址始建于清代中晚期。遺址出土的青花小瓶(K4③:43),據考證為創立于清雍正年間的長三角地區藥店老字號雷允上特制.其釉色和文字書寫方式,符合清中晚期瓷器的特征。修建駁岸的石料也符合上海地區同時期石構建筑的特征。

從出土遺物來看,遺址應在清末或民國初年廢棄。船舫石柱倒入河道,地面建筑坍塌,磚瓦堆積在河道中。隨后河道淤積,周邊居民建房時在遺址范圍內挖坑拌石灰、丟棄日常垃圾,地面以下被掩埋,僅剩7根石柱屹立地表。

根據口碑調查和檔案資料,結合待涇遺址調查和試掘情況,該遺址屬船舫遺址。船舫是江南地區一種臨水建筑形式.大都依河道走向.用磚或條石錯縫砌置駁岸。河道中豎立石柱起支撐作用,其上搭建屋頂。船舫內可停船。同類型遺址見于浙江嘉善錢氏船塢、江蘇同里俞家灣船坊。不僅如此,船舫還常與河埠一起興建,滿足家庭(族)日常出行和生活用水的需要。

待涇遺址是一處半淹沒的清代中晚期船舫遺址,其試掘是首次對江南地區同類遺存進行的考古工作,也是清代江南市鎮考古的有益探索。遺址出土的大量陶瓷器、金屬器和石器等文物,生動再現了遺址所在朱涇鎮清中晚期江南居民的生活情況。

猜你喜歡
石柱青花紋飾
論漢畫像石中吉祥紋飾的意象之美
蠟染的紋飾探討
石柱迷宮
青花志展覽
蘑菇石柱
追尋青花的東方之美
商代青銅器紋飾變化初探
青花·木 產品設計
民間紋飾在產品設計中的應用
巴勒貝克發現第三根超巨大石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