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建筑對城市空間的優化作用探討

2018-04-27 11:42于斯逸
世界家苑 2018年1期
關鍵詞:輕質高效

于斯逸

摘 要:隨著當代建筑的不斷發展,其規模在不斷增大,人們對于建筑巨型化的追求也是永無止境,并由此引發了一系列現實問題,如城市環境的不斷惡化,城市人口激增、自然資源耗竭、空間資源短缺等。本文基于我國建筑建設的實情,提出了國內城市空間中,微建筑的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以及發展前景,不限于一種新型建筑,微建筑的誕生與發展更是優化城市建筑空間的一種嘗試性探究,亦是對未來城市發展中新型居住空間是否可行的一種積極探索,具有良好的借鑒價值。

關鍵詞:微建筑;高效;空間優化;小空間;輕質

人類對于建筑規模的無盡追求,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地球的生態環境。迫于嚴峻的事實現狀,人們漸漸意識到,建筑的發展與環境密不可分,我們應對建筑與環境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與此同時,建筑應與自然融合起來。在應對此類現實問題時,人們對建筑展開了 “微型化”的探索,并掀起了一股潮流。在對全球建筑進行研究的過程中,與“微建筑”相關的設計思想與實驗性探索隨處可見。設計人員應全面發揮資源優勢,以打造高效空間。微建筑的誕生并不只是豐富了建筑類型,其發展更是對改善城市建筑空間、探索未來城市發展中,新居住空間可行性的一種積極嘗試,具有良好的實踐價值。

1 相關概念的定義

1.1 小空間

何為空間?“作為一種與時間相對的物質存在形式,空間具有在高度、長度以及寬度上的多種表現?!闭軐W上,將空間界定為:作為一種抽象概念,空間表現為一種三維空間環境,它是外延一切物件占位大小和相對位置的度量。譬如空房子就是一個定量空間,它的長、寬、高都是一定的。

1.2 微建筑

從字面意義不難理解,微建筑便是指微型建筑。如今,隨著微商、微小說、微信、微電影、微博等各類“微”形態的誕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變革,我們也隨之步入了微時代。對于“微建筑”一詞中,“微”的含義,可做出如下解釋:其一,它是指建筑面積以及體量的微??;其二,它是指建筑細節與創意的微妙。

1.3 空間優化

在研究建筑學過程中,“空間”常被視作最為基礎的概念,它有著核心意義。對于微建筑可用于空間優化的特點,可概括如下:

1.3.1經濟可行性: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形勢下,由于面積較小,因此,相較之下,空間較小的建筑以及微型化建筑的成本更低,鑒于城市空間資源愈發有限,微建筑能更好地迎合市場需求。

1.3.2易于攜帶,便于移動:因體量較小,因此,此類建筑有著良好的靈活性、機動性,更有甚者,可按照自身所需,將此類建筑移動至用戶所想要的地點,與此同時,這種能夠移動的建筑,也為建筑建造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方向。

1.3.3生態,智能化:在科學技術不斷發展的形勢下,不少高科技的材料以及前沿技術都被應用于此微型建筑上,使之兼具智能化與生態化的特質。

1.3.4新奇精致、富有趣味:巧妙的微建筑構思以及創新想法,也為人帶來了無盡回味,豐富了城市空間的同時,也使得城市更加有趣,充滿活力。建筑與藝術的完美交融,使之在建筑美學上獨具優勢。

2 當代都市空間中,微建筑的運用

2.1 微建筑誕生的社會根源

2.1.1 都市空間資源的匱乏

當前,我們面臨城市空間資源極度匱乏的現狀,城市中,能夠用于建筑的用地在不斷減少。一些破舊的院落逐步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摩天大廈。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的逐步深入,人們也對巨型化建筑持有一定疑慮。迫于人多地少的現狀,微建筑便隨之而誕生?!拔⒔ㄖ彼枷氲奶岢?,能夠更好地實現城市建筑的長足發展,提升其適應性。

2.1.2 居住人員構成的變化

對于以住宅規模為首的居住結構而言,家庭人口數量的多少,即家庭戶平均人數是其核心影響因素。20 世紀 50 年代以前,一戶家庭的平均人數都超出5.3人。相關數據統計結果表明,上海地區1978、2013年的戶均人數相應為3.8、2.7。由此不難得知,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形勢下,戶均人數也有所下降,家庭規模在不斷縮小。城市家庭構成也呈現出了微型化的發展趨勢。

2.1.3 城市對象人群的需求

1)微型零售建筑——購物的需求

在獲益原則以及規模經濟的驅動作用下,娛樂場所、超市以及購物中心的規模都在不斷擴大,但在公共場所中,有時也需要為特定群體,提供小空間。零售業界缺乏人情味的大型商場會給人一種疏離感,而小空間則能激發人們的興趣。

2)微型膠囊旅館——居住的需求

小型建筑是為了滿足特定社會群體的需求并出于經濟性的考慮而誕生的。為人們所熟悉的日本膠囊旅館,將節省空間、空間創新的設計思想,淋漓盡致地體現了出來。在人們疲累時,小型空間能為人提供休憩之所。為快節奏的城市生活,打造了全新的住宿方式,并賦予了不同價值。

3)城市公園椅居——社會基層需求

坐落于景色優美的地理位置的豪華房屋,必然是為有錢人而服務的。都市生活中,總不乏一些流浪漢,怎樣在不影響城市景觀的同時,滿足其需求呢?針對該問題,“公園椅居”這一解決方案便極具實用價值與創意。白日里,采用機械式結構的公園長椅是極其舒適的椅子,到了夜間,該金屬長椅便如蚌殼一般開啟,供流浪漢安歇于兩片面板中。

2.2 微建筑的適應性功能探究

2.2.1 臨時應急微建筑

憑借著良好的適應性、小巧便于移動、質輕的優勢,微建筑可作為應急建筑來使用。一方面,就形式而論,微建筑具有一定臨時性。另一方面,它可借助于移動,來維持整體建筑的長期使用,也具備一定永恒性。

2.2.2 公共藝術化的微建筑

在當代城市空間中,微建筑作為新型空間形式的一種,在設計師的設計下,兼具功能的實用性與獨到的創意,能夠與公共藝術交融起來。為此,我們周邊的一些公共藝術化微建筑作品,如公交站臺、公共衛生設施以及公共休息站等也非常常見。不論此類建筑的規模是如何小,依然兼備功能性與視覺審美性。

2.2.3 微建筑的景觀價值

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的形勢下,不科學的規劃會嚴重降低城市空間的利用率,無法滿足人們的休憩、游玩需求,極度匱乏的室外活動空間等不宜于居住的問題也在不斷增多。有著獨特風格的微建筑,不但能解決空間問題,而且還能成為城市建筑的一道風景線,在情感與生活上,獲得來自市民的接納與認可。 2.3 綠色生態的微型空間

2.3.1 材料可再生與循環利用方案

在現代建筑發展中,綠色生態已成為一種主旋律,該理念在當代的微型建筑空間中便有所體現?,F代生活中,生態問題備受矚目,可持續發展的需求也使得人們盡可能地減小其生態足跡。尺度小,滿足人們切實需求且經濟的微建筑,便是對綠色生態以及低碳生活理念的踐行,它舍棄了浮華的裝飾以及不合理的規模。

2.3.2 微型建筑與城市環境的平衡

隨著建筑逐步向綠色生態、可持續性的方向發展,不少當代建筑也逐步走向微型化。微型建筑能夠填補巨型建筑的空缺,并將其特有的空間與形態魅力展示出來。經建筑師的精妙設計、巧妙構思,城市中的微建筑為城市景觀、公共領域以及休閑空間帶來了不同的日常體驗,并力求使環境與城市達到平衡。

3 空間優化策略與微建筑發展的愿景

3.1 微建筑功能的改善

在我們為城市發展中所面臨的各式問題與矛盾感到哀嘆之時,我們也應意識到,即便是微不足道的城市空間,仍有進一步改善的空間;即使城市空間極其有限,設計師們仍能采用巧妙的方式,打造微建筑,進而改善我們的城市環境。

3.1.1 空間功能與人體工程學

就實質意義而論,建筑是指空間,它是隨著時間的延續,而漸漸為人們所感知的,在時間的延續中,生存于時間與空間之中的人才是真正的體驗者。人們的認知與感覺是度量一切的標準尺度,這些感覺與認知與人體所處的空間尺度之間存在著緊密聯系。適當的尺度是打造舒適空間體驗的核心條件,通過歸納日常行為,得出大量人體運動所需空間范圍的人體工程學是研究生理尺度的核心方法。

3.1.2 功能的高效性以及復合型

在建筑美學的書籍中,王輝就怎樣在建筑空間中,巧妙解決空間功能的關系,談及守中致和的價值觀:人們做出了大量嘗試,以構造建筑,解決人類居住問題,其中最佳方法必然是 “巧”“妙”的。換言之,采用最簡單的方式,獲取最佳效果,并采用 “減”的方式,達到 “繁”的效果,以有效解決各類問題。

3.2 微建筑形式的創新與改善

3.2.1 空間的壓縮與開放

就空間形式方面微建筑的創新與改善而論,茶室便是其典例。相較于其他微建筑,此類建筑更為注重內向思考。一些體量極小的茶室常常能將空間的開放與壓縮性體現出來。當人們置身于茶室之時,靜心冥想能夠使之集中注意力,掙脫現實的束縛,讓思想自在遨游。

3.2.2 造型的個性與藝術美感

在形式方面,微建筑的創新與改善,也打造出了令人為之動容的情感空間。極具審美藝術觀感、造型新穎而富有創意的建筑是膾炙人口的。當然,不限于微建筑的造型為我們所呈現的視覺盛宴,同時,微建筑也蘊涵了該空間形態所傳達的內心情感。

3.3 微建筑對于居住空間的改善

3.3.1 空間高度精細化設計

設計師們在進行當代微型建筑的空間設計的過程中,迫切需要解決以下難題,即空間的局限性,采用高度精細化的方式,突破空間的限制。那么,怎樣在空間較小的居住空間內,實現高度精細化的設計呢?微建筑設計便為我們改善空間,提供了極其有效的方式,可依照不同用戶的需求,協調好空間尺度與功能之間的關系,進而打造微小精妙的空間。也可以利用家具來打造功能較為豐富的居住空間。

3.3.2 空間的模塊化組合

“模塊化設計”的定義最初源于機床設計,“模塊化設計”定義的正式提出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邏輯思維的視角而論,模塊化并不只是一種技術方法與設計方案,它也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前期模擬方案。在建筑中,模塊化的組合應用能夠將優化作用較好地發揮出來。

3.3.2 居住者的心理需求

在微建筑的設計階段,為了使之與空間舒適度的要求相符,應將居住人員的心理滿意度、使用需求等心理需求以及人體工程學的生理尺度納入全盤考慮范疇之內。

如今,人們對居住環境的舒適性有了更高追求,這一要求不但體現在公共交往空間上,并且也體現在了個人活動空間上。為此,在設計階段,設計人員應將此類居住者的心理需求納入考慮范疇之內。作為一種回歸人類本質、返璞歸真的建筑,微建筑在改善居住空間的同時,也對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做出了良好回應。

微建筑的一些特質不但能改善城市空間,并且也能讓人們放緩腳步,探討人類建筑小空間的本質與意義。為此,只有在深入研究我們生活的城市環境、把握時代發展旋律的前提下,才能使微建筑得以更好地發展。

參考文獻

[1] 董芝芳,劉曉明.我國軌道交通對城市空間結構影響的研究進展[J].住區,2017(4):136-139.

[2] 楊峰.城市形態與微氣候環境——性能化模擬途徑綜述[J].城市建筑,2015(28):92-95.

[3] 韓超.城市軌道交通對西安市城市空間結構優化的引導作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07.

[4] 陳悅.微建筑對城市空間優化作用的探索[D].上海師范大學,2016.

[5] 宋慶邦.微建筑·微生活——關于居住微空間的探討[J].南方建筑,2012(6):59-62.

(作者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猜你喜歡
輕質高效
關于重芳烴輕質化與分離的若干思考
現澆輕質保溫復合墻體技術的應用及實施關鍵點分析
硅氣凝膠改性膨脹珍珠巖保溫材料制備與性能分析
對一道習題的深入思考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課堂教學的高效化
為小語課堂“瘦身”,為學生語文素養增“肥”
提高提問的有效性, 構筑高效的語文課堂
打造務實、創新、高效的語文課堂
高校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方法研究
換種態度過“輕質”生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