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通訊工具中德育公眾平臺的開發和運用初探

2018-04-28 14:43蔣怡
世界家苑 2018年2期
關鍵詞:公眾平臺德育

蔣怡

摘 要:近年移動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用戶以井噴式增長,其中年輕大學生是其積極的擁躉者,在移動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中開發出德育課程教育的公眾平臺,并以線下社團配合,逐步構建系統性微課教學體系,以專題問題的提出和討論,微課,課后學習小組分享討論,學術前沿的發布分享,學生即時信息的收集、分析、處理和公布作為其內容,運用于學生課后,利用這一新興模式,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以滲透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推動思政課信息化的發展。

關鍵詞:即時通訊工具;公眾平臺;德育

近年來即時通訊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2013年底,我國即時通訊用戶為4.79億,我國手機即時通訊用戶數為3.97億,隨著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保有量的井噴式增長,手機即時通訊用戶也在不斷攀升。2018年3月5日,在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集中采訪中,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兼CEO馬化騰宣布:在剛剛過去的春節,微信在全球月活躍用戶數首次突破10億大關。雖然尚未有官方數據顯示青年在這一即時通訊用戶大軍中所占的具體比例,但青年一代易于接受和嘗試新鮮事物的特點無疑讓他們成為即時通訊的擁躉者。而這些即時通訊工具的應用也改變了青年一代獲取知識的途徑和方法。

在這樣的新形勢下如何利用即時通訊平臺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現實課題,也是我國教育信息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國外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上與我國有著很大的不同,國外高校不設專門的德育課程,在其即時通訊工具中也沒有系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搭建。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發達國家在教育信息化進程中由于開始較早并且有強大的技術力量作為后盾,因此可以通過網絡的滲透完成其思想政治教育。在即時通訊中,一些商業巨頭已看到了巨大的市場潛力,相繼收購和開發即時通訊工具,例如,Twitter 擁有Direct Messages;在韓國,KakaoTalk占據了本國超過90%的智能手機市場份額;南亞地區,Line也占據了80%的智能手機市場。與此同時在教育信息化浪潮推動下,各種教育視頻和軟件都在通過即時通訊端口進行傳播。除了世界知名大學推出的公開課外,在Youtube上可汗學院以微課形式進行教學,這種顛覆性的教學方法被視為“未來教育的曙光”,而即時通訊工具將成為這種教學方法最重要的平臺和通道,二者的融合在國外已是不需證明的趨勢。

而國內近幾年對于此問題的研究在理論層面上基本為空白,但與本課題相關的一些領域已經有學者開始研究,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向,例如,韋吉鋒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紹華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研究》、清華大學張再興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徐建軍的《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方法》等著作從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相關要素、機制和對策等方面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探討和研究,但在研究中存在著研究內容僅在理論表面,而實際操作的實務并未有太多的研究。并且這些研究僅在網絡這個大的語境下探討,而網絡包含的技術工具種類眾多,每種技術工具都有自己的特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入融合點也有所不同,因此細化到其中一種技術工具中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文章少之又少。而當下最熱門的即時通訊工具中具體的德育教育體系的構建和教育平臺的開發問題現今還處于研究之空白。

目前,教育信息化已成為了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作為一種趨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同樣也需要信息化,近年來已有不少學者在探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問題,作為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徑——德育課程教育,其信息化的程度決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的程度。

根據近幾年的思考,和初步探索,形成了如下的模式:

一、以微信公眾平臺為核心

筆者及同事于2015年5月創建“聽心語觀思行”微信公眾號,當前關注人數已經超過3500 人,已經形成了“中華傳統文化專欄”、“法度義理專欄”、“我”等子欄目,不定期發布與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相關的內容,并通過投票或討論等方式吸引學生積極參與,最高一篇文章閱讀量已超過2500人次,效果非常好,已經成為昆明學院所有微信平臺中閱讀量最高的平臺之一。同時,網絡平臺有專人值守,全天候回復學生留言,解答學生疑惑;平臺會對熱點事件和問題展開討論,引導學生的網絡言論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團隊成員也會利用網絡平臺搜集學生關心的熱點問題,了解學生急需的解答需求,從而有的放矢的開展課堂教學和課后輔導工作。

根據實踐,在即時通訊工具中德育教育的公眾平臺打造首先可以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比如,“我”欄目,通過采訪學校中具有特色特點的學生,向公眾粉絲介紹,傳播正能量;“中華傳統文化專欄”通過介紹中國傳統24節氣和節日等中國傳統文化,推進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公眾平臺成為了及時通行工具中德育教育最為基礎和核心的部分。

二、配合線上公眾平臺,構建線下學生社團

2016年10月,“聽心語”團隊成員以指導老師的身份創建“聽心語學習實踐”社,與網絡平臺相呼應,網絡和實體一起發力,輔以思政課課堂教學,積極投身校園文化建設。短短一年多時間,社團參加人數已經超過350人,組織了諸如學術講座、外出社會實踐、讀書會、傳統文化宣講、新技能培訓等多種形式的社團活動,把網絡平臺和社團活動相結合,提升學生參與思政課理論學習和社會實踐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課余生活習慣,養成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三、探索微課,建構系統性微課教學體系

以德育課程作為核心內容,根據德育課程知識體系,制作微課,通過思想政治教育公眾平臺發布微課,以供學生的學習和討論。同時,通過德育課程教育公眾平臺,在諸如QQ或微信等即時通訊工具中,將不同專業學生劃分為不同的群,不同的群就為不同的學習小組,進行積極地討論和學習。由于即時通訊工具的即時性,學生可通過群聊暢談學習心得和自己的觀點,同時也可通過上傳學生自己所收集到的資料,豐富課程內容。教師可以在收集了學生的觀點和心得后,針對學生討論的熱點問題開發虛擬場景,讓學生身臨其境地學習和思考,在學習、思考、反饋和應用中完成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但由于此項工作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小范圍教師難以單獨完成,因此在實際探索中,教師將中國知名大學現已開放的相關慕課課程介紹學生觀看和學習,在公眾平臺中,將學生分組后進行討論和思考,教師進行指導和梳理,及及時回答學生問題。

上述三個部分構建了一個較為立體和有機的模式,通過這一模式的運用,能夠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斷以滲透的方式進行德育教育,并可提升德育教育的實效性和推動思政課信息化的發展。

項目名稱:即時通訊工具中德育課程的平臺建設,編號:ZRKL0235JA

(作者單位:昆明學院)

猜你喜歡
公眾平臺德育
微型演講:一種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無痕 滲透有方——小學語文教學的德育滲透方法探析
德育出希望之花
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應用
高職院校思政課微信公眾平臺建設與健康運營
微信公眾平臺在醫院圖書館的應用現狀調查
基于微信公眾平臺的應用系統開發模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眾平臺傳播效果的幾點思考
從校園里走出來的微信公眾平臺
德育測評:質性與量化的平衡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