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懷理論視野下的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途徑研究

2018-05-10 09:49徐玥
關鍵詞:心理素質小學生

徐玥

摘要:美國教育哲學家內爾·諾丁斯的關懷理論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提出以后,就備受各界的關注,他以此為基礎,對一系列教育基本問題提出了獨特見解。關懷是指一種主動、積極的意向和精神狀態,是人對其他生命的關注和掛念,是對他人關懷的敏感。教育關懷一直是教育界追求的目標和方向,培養小學生的心理素質,尤其需要教育關懷。

關鍵詞:關懷理論;小學生;心理素質

“關懷”這個詞在字典里的解釋是“關心”,如關懷青年人的成長,但是它的詞義是有一個變化的過程的。在《宋書·孔覬傳》里:“不治產業,居常貧罄,有無豐約,未嘗關懷?!边@之中的“關懷”是指在意、操心。而在魏巍的《壯行集· 春天漫筆》中的:“只有能夠體諒他們,也才會去關懷與照顧他們?!边@其中的含義是“關心愛護”。當然“關懷”這個詞還有照顧、愛護、幫助等其他的含義,但是從中可以明確一點,關懷就是一種投注或全身心投入的狀態,即在精神上有某種責任感,對某事或某人抱有擔心和牽掛感。關懷是一種關系性行為,理想的關懷關系應該是關懷者的關懷,是開放地接受對方并對自己所關懷的對象做出關懷實踐的承諾,而受關懷者是在被接納中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或表現自己的需求。

一、關懷理論概述

20世紀50年代柯爾伯格以道德兩難故事作為認知判斷工具,建立了三期六段的道德認知發展序列,道德發展的核心價值是“公正”。吉利根開創了以“關懷”為主的倫理學,出版《不同的聲音》。諾丁斯論述了品格教育與關懷倫理兩者的異同,在《幸福與教育》中提出應以幸福作為復興教育目的的核心問題,幸福之源歸根結底在于“關懷”。他的教育關懷理論是在杜威的“成長連續性”以及馬丁·布伯的“我你”關系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真正的“我你”關系是一種包容性的人際關系,包容則是“一種意識到對方存在的自我體驗”。

內爾·諾丁斯在其《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中提出:“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我們需要被他人關心。當一個人處于嬰幼兒時期,或者病痛和衰老來臨之際,這種需要顯得尤其迫切和普遍。我們接受關心,并且生活在關心所營造的氛圍之中,如果沒有這種關心,我們就無法生存下去,成為一個完整的人。在人生的每一個階段,我們都需要被他人關心,隨時需要被理解、接受和認同?!敝Z丁斯認為,關心就是一種關系,人與人之間的相遇是這種關系的開始,通過這種相遇建立起一種關心型關系,關懷是人們對某人或某事所產生的責任感,是對某人或某事的期望或關注,最終通過行為來保護其利益,促進其發展。

關懷學派的教育理論認為,教師首要的角色是關懷者,其次才是科任教師。關懷者的最終教育目的是竭盡所能幫助受關懷者成長和自我實現。

二、關懷理論與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

心理素質是以生理素質為基礎,在實踐活動中通過主體與客體的相互作用,而逐步發展和形成的心理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的綜合。心理素質由心理潛能、心理能量、心理特點、心理品質、心理行為五個方面構成。通過關懷理論走進小學生的內心,真正的促進心理素質的提高是有效的。所謂培養心理素質,就是要發揮、發展、培養、提高、訓練智力與非智力因素的潛能、能量、特點、品質與行為。

(一)在關懷中挖掘心理潛能

每個人生來都具有一定的潛能,每個人都想把自己的潛能發揮出來或得到實現,而每個人只要努力就可以充分發揮或實現自己的潛能。因為潛能并不神秘,它是人的心理素質乃至社會素質賴以形成與發展的前提條件或某種可能性。正因為人具有一定的潛能,才可以把其培養成真正的人。諾丁斯認為,教育的關懷不只是鍛造人某方面的功能,而是要使每個學生充分實現他的潛能,感受到作為平等主體的尊嚴,并學會將其他人作為平等主體去尊重和關懷。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開放的時間不同,每種花都有自己的特點,也都有自己的潛能。作為教師就需要深入去探尋和發現,并且進行恰當的轉化。第一步就是幫助孩子建立積極正面的自我形象,比如,讓孩子認識自己,找到自己,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可以正面的評價自己,因為心理暗示能起著重大的作用,積極的自我形象是激發潛能的關鍵環節。

(二)在關懷中激發心理能量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有一定的能量,即都是有“力”的。人也是如此,人是一個系統又是由身體系統與心理系統構成的,而這兩個子系統也是有力的,前者為體力即身體之能力,后者為心力即精神之能力。這種心理能量乃是人的心理素質的體現,也是用意識來調節的能量作用,其大小強弱也能夠反映出一個人的心理素質水平。

要激發孩子的心理能量,需要教師不斷的發現和鼓勵。老師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眼神、每一種表情,都對學生有著特殊的意義。所以,要善于發現每個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激發出每個學生的自信,讓他們堅定地走好每一步,這才算真正的發揮了關懷的作用,才能真正激發學生心理的能量。

(三)在關懷中把握心理特點

人的心理活動總具有自己的特點,可以把它歸結為六對:客觀性與主觀性的統一、受動性與能動性的統一、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共同性與差別性的統一、質量與數量的統一、時空性與超時空性的統一,人的各種心理現象也具有各自的特點,如感知的直接性與具體性,思維的間接性與概括性,情感的波動性與感染性,意志的目的性與調控性,等等。心理特點也是心理素質的具體標志。

面對不同心理特點的學生,教師要采取不同的相處方式,讓關懷真正的走進學生的內心,真正的發揮其作用。比如,面對內心敏感的孩子,教師要在小心翼翼的關懷中尊重其想法,尊重其特點。

(四)在關懷中磨練心理品質

品質有兩個方面的涵義:一是個別差異,即人與人之間各具有不同水平的心理品質;一是培養標準,即要求人們的心理所應當達到的水平。幾乎每一種心理現象都具有一定的品質,如記憶的敏捷性、持久性、準確性、備用性,思維的靈活性、深刻性、獨立性、批判性,情感的傾向性、多樣性、固定性、功效性,意志的自覺性、果斷性、堅持性、自制性,等等。心理品質的優劣最能表現出人的心理素質的水平。

教師要發揮榜樣示范作用,并且在課堂上創造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對學生的表現給予積極的評價,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和樂觀的情緒,還要教會學生自我調節的方法。

(五)在關懷中規范心理行為

人們無論簡單的行為還是復雜的行為,歸根結底都受人的心理的支配,都是人的心理的外部表現。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的一切行為都可以稱為心理行為。這種心理行為是心理素質的標志,通過它可以檢驗心理素質水平的高低。

通過一系列的班級活動,比如讀書比賽,課前五分鐘等,使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認知、情感和情緒上的變化。因為認知是行為的基礎,行為是認知的目的,最終使得行為和認知方式上發生轉變。

三、關懷理論視野下的教師教育教學

將關懷引入教育,并不是一個教育理念問題,而是一個教育的本質問題。教育是一種關懷,簡單的說,就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一種普遍關懷。這種關懷,需要教師以一個大我的形象,舍棄一切的非議、功名等來對待學生,與學生交往,不再以權威者的姿態來命令學生,來規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也不是之前模式化的教學,而是創造一種快樂的環境,使得學生自由自在的發展和成長,使得學生們擁有選擇的權力,擁有獨特的個性。

埃里克森把人的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其中6—12歲的發展任務是勤奮感對自卑感的沖突,這一階段容易產生的危機是自卑感和失敗感,缺乏基本能力。學齡階段的孩子,內心是敏感脆弱,缺乏安全感的,非常需要得到老師的肯定和關心。只有得到老師的關懷,才能樹立其自信心,才能使其克服恐懼,快樂的成長和學習。但是因為這個時期的孩子自尊心強,心理功能復雜,對他們表示關懷的時候一定要講究方式方法,讓被關懷者知道不代表要讓所有的人知道。所以,也對教師的教育關懷提出了要求:

(一)恒心與耐心

對于小學生來說,需要教師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經歷去幫助其成長。比如教師可以利用課下、午自習等時間多與學生聊天談心;多花費時間精心設計適宜不同學生學習的知識內容,這也就需要教師大量的閱讀和學習,成為博覽群書的“雜家”和“專家”,有文化才有底蘊,有底蘊才能有底氣,有底氣才會在課堂上有靈氣,才能設計出適合學生的學習內容。當然,教師還可以通過各種各樣的小游戲或者舉行小活動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知。但是,這些都是以教師的恒信與耐心做保證的,因為任何一件事情的完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二)智慧與方法

教師對小學生的教育關懷還需要講究方法,如果一味的讓其感到特殊性,就會使其在內心產生一定的起伏,并不能真正的幫助其成長。所以,還需要教師調動教育智慧,比如課堂上設置不同層次的問題讓不同層次的學生來回答,增進其自信心;把不同水平、特點的學生安排在同一個小組;在座位安排上要根據學生的不同心理、生理等特點來設置??傊?,教師要盡一切可能不著痕跡的對學生進行教育關懷。

(三)愛心與熱情

對教育事業的愛,對兒童生命的愛,冰心說過:有了愛就有了一切。在心理學上,應該屬于共情。孩子的童真、童趣是最寶貴的,尤其對于小學生來說,老師的鼓勵和指導是促進孩子繼續努力的動力,這就需要教師要真心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見解和差異;真心寬容學生,寬容學生的幼稚、缺點和錯誤;真心欣賞學生,欣賞學生的創作、個性和想法。還需要教師恰到好處的引導和鼓勵,需要教師付出真心和愛,讓學生在其中得到一種眼睛享受、心靈愉悅、精神提升的美妙體驗。

(四)家校協同

對于小學生來說,不僅需要教師更加細致入微的教育關懷,還需要家長的大力協助和支持,只有家校協同,才能真正的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家長首先要家長要在客觀評價自身素質、家庭條件和子女實際情況的基礎上,樹立這樣的信心:即堅信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孩子的努力,孩子會不斷進步,一定會成長為符合社會需要的合格人才。家長要保持穩定的情緒,不急不躁,客觀公正地看待孩子,冷靜地處理棘手的問題。諒解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的無知、過失,鼓勵處在困難中的孩子,安慰受到傷害的孩子。當然,最主要的還是教師和家長要時時溝通,經常聯系,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探討更適合的教育方法,真正的促進學生心理素質的成長。

關懷實踐的第一步就是要開放、接納,這正是忠實于人的表現。而在教育的關懷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關鍵點就是教師。海姆·吉諾特曾說過一段話,“在經歷了若干年的教師工作之后,我得到一個令人惶恐的結論,教學的成功和失敗,‘我是決定性的因素。我個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緒,是造成學習氛圍和情境的主因。身為老師,我具有極大的力量,能夠讓孩子們活得愉快或悲慘,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能是啟發靈感的媒介。我能讓人丟臉,也能叫人開心,能傷人,也可以救人。無論在任何情況下,一場危機之惡化或解除,兒童之是否受到感化,全部決定在我?!边@段話發自肺腑,讓人感動又震撼。一個教師的權力之大,影響之全,是不可估計的??傊?,教師決定著一個孩子的喜怒哀樂,決定著一個孩子的未來。

對于心智還不是很成熟的小學生來說,教師起著巨大的影響作用,一位眼中有光,靈魂有愛的教師不僅可以給孩子們提供各種各樣的活動,在其中學到知識,得到成長,還可以幫助孩子建構精神世界,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老師,要堅信每個孩子都有生命中最初最美好的時候,我們不妨放慢腳步,陪著孩子慢慢成長,終究會遇見那一路芬芳。

關懷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是表達愛的方式。烏申斯基說,“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學生獲得幸福,不能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而犧牲這種幸福,這一點當然是毋庸置疑的?!笨傊?,我們應該讓關懷更有溫度、更有尊嚴,讓關懷真正的促進小學生心理素質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大均、江琦,教師心理素質與專業性發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2]張彥云,中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與實踐[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3]侯晶晶.關懷德育論[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4]內爾·諾丁斯.幸福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4.

[5]內爾·諾丁斯.培養有道德的人:從品格教育到關懷倫理[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7.

[6]朱向陽.課堂教學中積極心理學的應用[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17.

猜你喜歡
心理素質小學生
本期話題:如何有效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小學生迷惑行為鑒賞
淺談心理素質課程的重要意義
如何成為泳池里最搶鏡的小學生
幼兒心理素質與良好行為習慣、問題行為的關系
他是一個了不起的小學生
地方高校學生干部心理素質提升探析
我是小學生
心理素質在語文教學中的培養
我國普通高校國防生心理素質研究:現狀、問題與展望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