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積極行為支持應用于隨班就讀學生課堂多動行為的個案研究

2018-05-10 09:49韓婧怡代淑娥王琳
關鍵詞:干預

韓婧怡 代淑娥 王琳

摘要:積極行為支持技術強調以積極的、指導性的方法幫助學生調節他們的行為建立可被接受的行為,同時改變系統重建學生所生活的環境。采用積極行為支持對一位隨班就讀兒童的課堂多動行為進行輔導,發現問題行為的發生與行為的功能密不可分,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事先預防是輔導的重點。

關鍵詞:積極行為支持;多動行為;干預

歷史上,對于特殊需要兒童的教育往往采用隔離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即特殊需要兒童與普通兒童分開教學。20世紀50-60年代,這種隔離式的教育安置方式受到很多學者的批判,一體化教育的浪潮席卷了歐美國家。20世紀70年代,Deno提出瀑布式教育服務體系,指出要根據學生的多樣化需求提供最少受限制環境。進入80-90年代,越來越多的學者開始反思實踐中特殊需要兒童的回流問題,融合教育理念開始興起,相較于強調讓學生在班中學習,融合教育主張為學生提供支持性的環境以滿足學生多樣化的教育需求。作為對這一主張的回應,積極行為支持技術應運而生。積極行為支持技術尤其強調以積極的、指導性的方法幫助學生調節他們的行為建立可被接受的行為,同時改變系統重建學生所生活的環境。

與此同時,受國際教育思潮的影響,我國在80年代開始了隨班就讀的試點工作,越來越多的特殊需要兒童進入普通學校就讀。

一、個案基本情況

小z,男,11歲,是我校一位隨班就讀學生,有一剛出生的妹妹。小Z的父母文化水平較高,父親為公務員工作比較忙,陪伴孩子的時間較少,母親最近一年休產假在家。小Z的母親或姥姥是小Z的主要照料者接送他上下學。小z在出生時手術不及時短暫缺氧,4歲時因撞傷致使腦神經有一定損傷。2010年經診斷為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2015年曾在北京大學附屬第六人民醫院進行智力評估,量表得分為66,輕度智力障礙。自入學以來長期進行中醫藥物治療,并在外參加感覺統合訓練,每周一至周三在校就讀。小z有一定的表達能力,能夠進行簡單的對話表達自己的需求發起話題,能讀寫簡單的字、能進行簡單的加減運算。另外,小Z生活自理能力較好,能夠獨立吃飯、打掃衛生、整理文具等等。

小Z的老師和同學經常反映小Z在課堂上坐不住,時不時下座位趴在地上、玩文具、咬筆、動同學的文具,同學及老師對此苦不堪言。

從上學期開始我和小Z建立了輔導關系,以更好地幫助他融入班級。

二、個案情況分析

小Z的多動行為主要表現為下座位、未經允許拿東西以及擺弄文具。我對小Z的多動行為進行了簡要觀察,結果如表1所示。行為主義認為每個行為都有其功能,包括正強化、負強化以及感覺刺激。對小Z的行為進行梳理我發現小Z的課堂多動行為以逃避任務為主。小Z的認知能力發展滯后于同齡人,能聽懂簡單的指令,但是理解他人話語存在一定困難;五年級的知識難度較大,有更多總結推理的內容,任務的復雜程度超過了小Z的理解水平;小Z自身在學習上有一定的惰性,常常表露出不想學習的意愿,自控能力較弱,課堂上表現出多動行為。另外,小Z的家人對孩子比較寵愛,雖然之前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過口頭教育,但由于行為改善效果緩慢逐漸放松了對孩子的要求。

三、實施過程

(一) 社會故事建習慣

小Z頑皮好動,認知水平、表達能力及理解能力均滯后于同齡人,單純的說教或是講道理小Z很難理解。如何幫助小Z建立新的行為習慣成為干預的重中之重。搜索了一系列資料后,我發現了社會故事這一新興的干預方法。它以故事的形式,用一系列簡短具體的句子描述在某一情景下人們的做法、想法、感覺等,進而向學生說明符合社會規范的行為,通常由引言、主體、結論三部分構成,描述什么人、什么時間、地點、什么事情、為什么以及何種方式,應用靈活而富有趣味。

于是在幫助小Z伊始,我參考網上資源改編了一篇社會故事并配以圖片。語句如下:老師說話,同學們會安靜坐在椅子上。有時我想離開座位動別人的筆。如果我沒問就離開座位,我的同學和老師會很生氣。所以,當我想離開座位時,我可以試著問問老師:“可不可以離開座位?”問清后再動,老師和同學會夸我有禮貌。

在最初的幾周,我利用個別輔導時間反復講述編寫的故事并提問小Z:“想動筆應該怎樣做?”小Z聽得很投入總能很快回答:“要問別人”,我立即總結:“先問再動?!?/p>

隨后每每進入學校,詢問小Z“想動筆該怎樣做”便成為了進班前的固定內容。

(二) 降低難度促專注

學校課程的教學內容、方法均針對普通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而設計,小Z在注意、記憶、信息加工理解等方面存在特殊性,當前課程顯然不能很好地滿足小Z自身的需要,某種程度上“催化了”小Z的多動行為?;诂F有教學內容,我對小Z的學習內容進行了如下調整:

體育課為小Z提供了活動的機會,小Z在體育課上的多動行為相對較少。熟悉了上課流程后,小Z很快就能跟隨大家一起進行熱身活動,分組踢球。踢球時,小Z負責守門,有時小Z會站在場地上一動不動,或是晃動球門欄桿,我便向小Z解釋活動規則和要求。

數學課上有很多計算推理的任務,小Z學起來很吃力。于是我準備了計算器和畫紙,這樣一來小Z就可以“動手”操作。老師授課時,我教小Z認識計算器上的按鍵、利用計算器算數或在畫紙上畫圖形。小Z對計算器很好奇,手指按按這個鍵又動動那個鍵,隨后我便拿出計算題目讓小Z小聲念一念,然后對照紙上的數字和符號按動計算器上相應的按鍵,等號按動的一剎那,小Z看到屏幕上很快顯示出答案,特別興奮,順勢在紙上寫下了答案。

語文和品社課上,我帶著小Z讀繪本。繪本故事短小精悍,以圖畫配以較少的文字來講述某一主題,言有盡而意無窮,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帶來影響。繪本主題豐富多樣,我選擇了自我管理、認知能力、童話故事類繪本,比如《彼得兔系列》、《我的感覺系列》、《米拉系列》。我翻開書,小Z被書上的圖畫吸引,一頁頁瀏覽,在他翻閱時,我會問小Z一些和主題相關的問題“這兒畫了什么,他們在做什么等等”幫助小Z理解故事的內容,小Z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后再帶領他讀一讀文字,遇到不認識的字標注上拼音帶著小Z一起念。在講《我會關心別人》時,有這樣一組圖片:小熊坐在地上哭,大熊看到了把自己的玩具給小熊玩??吹叫專注地觀察這組圖片,我問小Z:“你看到了什么?”小Z回答說:“小熊哭了?!蔽依^續追問:“然后呢?”“大熊有個新玩具?!蔽已a充道:“大熊把自己的玩具送給小熊,安慰他?!薄靶⌒懿豢蘖??!庇谑俏矣檬种钢鴷系奈淖郑河腥穗y過的時候,我會安慰他,讓他感到好過些。小Z 順著我指的方向一字一頓地讀句子,理解了安慰的意思。

(一) 巧用多動促強化

小Z很難控制自己的行動,保持一節課安靜坐在椅子上學習,對于小Z來說是一件極具挑戰的事情,往往堅持十多分鐘就又開始動文具或下座位,看到我帶了新的教學材料會突然奪走。于是我決定利用小Z喜歡“動”的特點強化其積極行為。為了幫助他完成任務,我事先準備好彩紙條。在課堂上我要求小Z把手放在桌子上,并告訴他每堅持十分鐘就可以動一會兒彩紙條。一次課程過半小Z有些坐不住開始用手扭動筆桿,于是我示意小Z,小Z看到我手中的紙條便悄悄把手放回到桌子上,休息時小Z把紙條卷成圈,特別開心。

經過近一年的輔導,小z下座位的頻率有所減少,偶爾會出現動文具的情況。

四、反思

在醫學模式下,我們常將殘疾視為病態的、低能的、需要改造的,因此要求殘疾人不斷調整以適應社會。近些年來,人們發現殘疾其實是一種“社會問題”,通過環境、系統的調整,以往由生理、智力等造成的融入社會的限制會減小。殘疾并不必然阻礙參與社會生活,只有當殘疾與環境、接納態度發生沖突時,殘疾才構成障礙。

在干預學生的問題行為時,就要看到學生的潛能,問題行為同親社會行為一樣具有某種功能,發現行為的功能是干預學生多動行為的突破口,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事先預防則是干預工作的重點。

參考文獻

[1]黃志成.全納教育:21世紀全球教育研究新課題.全球教育展望.2001(1)

[2]王輝.瑞典融合教育發展的歷史、經驗與思考.中國特殊教育.2015(6)

[3]劉春玲.運用積極行為支持改善隨班就讀兒童行為問題.中國特殊教育.2007(1)

[4]王永國.社會故事法在孤獨癥兒童社交障礙干預中的應用.中國特殊教育.2015(4)

[5]汪海萍.以社會模式的殘疾觀推進障礙認識的社會融合.中國特殊教育.2006(9)

猜你喜歡
干預
以學校為基礎兒童超重肥胖干預研究進展
“警察干預家庭暴力問題”課程體系建設
云學習平臺大學生學業成績預測與干預研究
猶太法則與教學公平的矛盾體現及其控制
體育舞蹈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干預效應的實驗研究
社區中醫干預初產婦產后焦慮及抑郁的效果
學齡前兒童肥胖的綜合干預研究
積極想象在音樂治療中的運用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