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解情緒背后的心理密碼

2018-05-10 09:49梁澗溪
關鍵詞:青春期

梁澗溪

摘要:本文從中學生突發情緒危機事件入手,分析了中學生情緒危機背后的原因,提出“離開危機事件現場——教師傾聽陪伴——辨別、積極反饋學生突發事件背后的心理需求——利用班會創設體驗活動提升學生心理素質”的處理策略,以期及時有效地處理危機事件。

關鍵詞:青春期;情緒危機;危機對策

初中生處于青春期發展的關鍵階段,這個階段的學生情緒不穩定、起伏較大, 進入初中以來,班級突發的情緒危機事件如同“暴風驟雨”席卷而來,影響著學生的個人心理發展、人際關系與自我成長。因此,關注學生的情緒,及時給予學生情緒輔導與幫助對于學生的成長發展、班級心理環境建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突發情緒危機事件描述及分析

“是小梁老師嗎,快過來看看你們班學生吧,我可管不了了!你趕緊過來!”一天晚上,我正在辦公室備課,突然宿管老師怒氣沖沖地打來電話。我趕忙跑到住宿生自習室,看到班里的庭庭正站在宿管老師邊,昂著頭梗著脖子,小嘴撇得老高,也是一臉的怒氣與不服;宿管老師憤怒地列舉出孩子的行為:自習課私自下座位,問庭庭原因,她還振振有詞地說自己就是給同學送下練習冊,沒有錯。這學生不嚴加管理是要“逆天”了! 聽完宿管老師的描述,我帶著庭庭回到辦公室,我首先表達了對庭庭現在情緒的理解(“被老師批評了很生氣、也可能有些委屈”),等她情緒漸漸穩定下來我了解到原因——庭庭是由于宿管老師之前批評了她“學不好數學、學習成績不好”而一直心中覺得委屈,今天爆發的。我告訴庭庭在我的心中她很努力、進步很大,宿管老師可能是由于和她接觸少、對她了解不全面才導致了這樣的偏差,但是本意都是為了她進步,更反映了宿管老師格外關注她等等。經過和庭庭的溝通,她的情緒得到了緩和,理解了宿管老師的批評,也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在和宿管老師道歉后,繼續進行自習課學習。后續幾天,我在班里對于庭庭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關注她情緒的變化;與宿管老師及時溝通,老師反饋庭庭表現良好、自習課效率較高。

庭庭突發的情緒危機事件背后,隱藏的更多地是她強烈地自尊心、渴望自己的能力被老師認可、被老師鼓勵、表揚的需要。

“你趕緊回來看看浩浩,第四節語文課我就說他這次小測考的不好要找原因、寫反思,他就使勁兒把筆和書一把推到地上、還用力踢桌子,其他同學都嚇壞了!中午讓他吃飯他也不去,一直叉著腰氣鼓鼓坐在那兒”教研回校的路上,突然接到了語文老師的微信消息。我趕忙思考著“對策”趕回學校,回到班里,我拉著浩浩的手說帶他去看看春天、于是我們一起來操場,伴隨著習習春風,我一邊走一邊從他最近參加的足球賽作為切入點,試探性地和他聊著生活中的話題,看到他的表情漸漸放松、情緒有了好轉,開始跟他溝通了今天語文課是突發情況,通過他的表述,我分析發現:原來浩浩是覺得自己努力學語文了,這次小測閱讀他實在沒明白導致丟分,語文老師還要求自己寫反思,他覺得自己努力了卻沒有收獲到肯定。了解了浩浩情緒爆發后隱藏內心的需求后,我有針對性地進行了心理輔導,告訴浩浩語文老師最近經常在辦公室說他很有進步!這次可能語文老師也是想幫助他更好地找到原因、提升成績,才讓他回去寫反思的,并不是一種“懲罰”。浩浩臉上久久不散的陰云終于有了好轉。隨后,我又同語文老師進行了溝通,語文老師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及時給予浩浩鼓勵,讓浩浩努力后獲得肯定,至今浩浩表現一直不錯,語文成績也在穩步提升。

浩浩突發的情緒危機事件背后,則反映了他渴望被關注、希望老師及時認可、鼓勵他進步的內心需要。

二、情緒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學生自身方面

進入初中之后,面對著嶄新的環境和多科目的學業,部分學生感受到了不適應和壓力,無論是對于學習成績,還是對于在初中階段的人際相處,都有一種不安和迷茫,往往格外在意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加之伴隨著青春期的到來,體內激素的分泌變化,也時刻影響著他們感受,所以,學生非常容易產生情緒上的波動,表現為容易生氣、煩躁;也容易委屈、難過。

(二)家庭方面

處于人生成長這個特殊時期的學生,更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關注。但是,由于部分父母對于孩子的關注不夠、缺乏養育孩子的相關專業知識、不了解孩子的成長變化需要,導致在面對孩子的情感需求時,沒有能夠及時地理解和疏導,而是一味地采用“打壓”策略,忽視了與孩子的交流;有的家長不尊重孩子的隱私,私自翻看孩子的手機、日記,導致孩子長期壓抑自己的想法、無法通過恰當的方式發泄自己的不良情緒,容易產生情緒危機。

(三)教師方面

同時,作為學生心中的重要他人,老師的一言一行、比如來自老師的表揚與鼓勵、批評與懲罰,更是對學生的情緒、心理發展產生重要的影響,在學生犯錯誤時,有的教師由于方法得當,不但幫助學生改正了錯誤、增強了能力、塑造了人格、升華了道德,同時還進一步融洽了師生關系;但也有的老師由于方法不妥,不僅沒能幫助學生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與不足,反而讓學生產生了逆反心理、情緒激動,導致師生關系緊張,乃至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困擾。

三、情緒危機的處理策略

(一)離開危機事件現場

學生在引發情緒危機發生的事件現場,容易不斷回想起令他產生不良情緒的事件、并深陷其中、無法平復自己的情緒,首先讓學生暫時離開危機現場,可以有助于學生平和情緒、逐漸脫離危機事件。當然,對于到達的場合也要有所選擇,舒適的休息室、溫馨的心理咨詢室、陽光正好的戶外都是不錯的選擇,當學生情緒逐漸穩定下來,再開始進行輔導。

(二)認真傾聽、陪伴學生宣泄不良情緒

美國兩位親子教育專家阿黛爾和肯伯利在自己的研究中表明,傾聽孩子,一是要全神貫注地聽,不要心不在焉;而是要用“嗯...”“這樣啊...”來回應孩子的感受,不要直接進行建議;三是要說出他們的感受,不要否定他們的感受。起初由于學生情緒剛剛稍有緩和、尚存戒備、不滿,可能難以啟齒,此時教師可以采用從學生感興趣的生活事件入手,以學生放松的話題展開,適當加以引導、耐心等待、認真傾聽,讓學生講述情緒事件的經過。

同時,積極心理學主張關注學生的自身內在成長和價值,心理學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 指一個人對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一行為所進行的推測與判斷,其內在核心是學生的自我價值,認為“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成長潛能”,因此,當學生講出自己的想法時,也是他們宣泄不良情緒、并進行自我成長的重要一步。

(三)教了解學生心理需求、給予積極的回應

積極心理學家馬斯洛從人本注意的角度提出,人類的需求像階梯一樣從低到高層可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當某種需求得到滿足后,個體的幸福和社會的發展將會具有樂觀的前景,進而激勵個體的潛能、支持個體尋求更大的挑戰與進步。因此,關注學生的心理需求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在傾聽學生情緒宣泄的過程中,需要換位思考,理解學生的煩惱,通過學生的講述,分析其行為背后內心的真正需求、進而與之共情,接納學生的感受。同時,由于收到年齡、閱歷等實際因素的制約,中學階段的學生往往容易對他人的言行產生較為片面的判別,無法正確理解重要他人(特別是家長、老師)言行背后的真實情感出發點,因此教師要一步步“抽絲剝繭”,引導和幫助學生理解他人的言行、分析老師行為背后的出發點,對家長和老師的言行給予正面的理解。

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批評學生的情景,一般情況下在課堂上、自習課上暫不適宜批評學生。不少教師習慣于利用上課的時間來批評學生,或者要學生離開教室到辦公室接受批評,這樣一來變相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二來對學生在集體中的自我形象受損;也有的教師不分場合,特別是在人多的地方批評學生,這樣的環境一方面容易使學生的注意力分散,另一方面學生會產生一種“被示眾感”。這樣的批評方式,必然會引起學生的逆反,學生對于教師的出發點的理解自然也會出現偏差,從而產生情緒上的波動。

(四)有效利用班會課進行心理素質提升教育

作為一名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專職教師,在心理課堂上,我發現不少學生通過活動體驗的方式,心理素質有了明顯提升,但是由于條件限制,仍有部分年級沒有專門的心理課,可以嘗試利用班會課時間,安排學生開展各種聯系生活的體驗性活動,切實提升學生的心理素質。

1.增加學生的積極情緒體驗,幫助學生體驗成功

可以在班會課中設置一些難度不高、學生發掘自身的潛能、容易實現的分享環節,比如知識分享——趣味小百科、愛好分享——我心中的美與趣、身邊事分享——班級新聞聯播等,讓學生就自己身邊的、感興趣的話題進行整理、演講分享。在整個探究過程中,指導教師對學生要完成的如收集資料、講稿撰寫、ppt制作等任務由易到難地加以組織,善于發現學生的優點,就能使學生不斷獲得階段性成功,強化其成功體驗。成功體驗的不斷累積,將促使學生重新認識自我,對自我作出更多的積極評價,樹立自信心。

2.創設生活情境,提升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與抗挫能力

改進班會形式,設置形式多樣的生活情景,引入心理情景劇的形式,引導學生參與其中,一起探索生活實際問題的解決良方。在起初的情景劇排練階段,由于學生缺乏經驗,更容易遇到困難,學生小組討論產生意見分歧、遇挫時,容易情緒煩躁、想退縮。此時,教師應重視學生的情緒反應,及時給予鼓勵、關心和指導,引導其認真分析,肯定其努力,幫助其正確歸因。通過生活心理情景劇的形式,一方面可以提升學生實際問題的解決能力;一方面也在活動中也有意識地培養了對挫折的承受能力。

3.開展團隊合作活動,提升學生人際交往能力

對于初中生來說,中學階段的人際交往是影響他們情緒變化、心理發展的重要內容,對于學生的自我同一性建立也具有重要的價值。通過班會課,開展形式多樣的團體合作活動,最初可以采用3人的小組方式參與活動,便于教師及時給予有針對性的指導,也有利于每位學生合作、責任意識的培養;伴隨著學生團體合作活動的逐步展開,學生的能力、合作技能都將逐步得到提升,此時再逐步擴大小組合作人數,進一步提升團隊合作能力。最終實現學生相互意識到彼此的不同、尊重個體間的差異,能與周圍的人積極交往,掌握人際溝通的基本方法,合理表達自己的情緒,從而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 沃建中, 曹凌雁. 中學生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特點[J]. 應用心理學, 2003, 9(2): 11-15.

[2] 高翠翠. 中學生情緒智力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D]. 蘇州: 蘇州大學, 2006.

[3] 余閑. 2018.你在為誰讀書5:青少年情緒管理[M].武漢: 長江少年兒童出版社.

猜你喜歡
青春期
大學生早年經歷與青春期親子關系的相關性研究
被偽裝的問題
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青春發育期提前的影響
生命的勇敢與脆弱:對《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和《折翼天使》的比較研究
青春期多囊卵巢綜合征經達英—35及媽富隆治療的效果觀察
青少年如何合理度過青春期
積分激勵機制在生物課堂教學《青春期》中的運用
微信也會走過“青春期”嗎
藝術治療在智力障礙、自閉癥人群藝術教育中的應用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