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德國雙元制教育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①

2018-05-14 16:20汪志敏,汪建武
現代職業教育·高職高專 2018年1期
關鍵詞:職教考核德國

汪志敏,汪建武

[摘 要] 雙元制教育是德國職業教育的核心,也是德國強大綜合國力的重要基礎,對我國職業教育具有重要的導向作用。根據雙元制教育在教育形式、培養目標、職教氛圍、法律法規等諸多特色方面,與我國職業教育相比較,思考我國職業教育在教育主體、相關法律法規、考核形式幾方面需要學習之處,并提出職業教育改革建議。

[關 鍵 詞] 職業教育;雙元制;教育主體;職教法規

[中圖分類號] G71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01-0008-02

一、德國雙元制簡介

德國十分崇尚技高藝精的勞動者,今天的德國仍然擁有其他國家難以比擬的大量高技能工人,與高技能工人緊密相依的是德國非常具有特色的職業教育。德國職業教育不僅將本國建設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也對全球的職業教育起到示范作用,他們對青少年的職業教育方式一直是其他國家樂于探索的對象。他們對學生的教育與其他國家最大不同的地方是,學生在學習期間,擁有兩種“身份”,每周的少部分時間在學校學習理論,是學生;大部分時間安排在企業同員工一樣從事生產,是員工,學生學習期間“學生”與“員工”身份并存,通常被稱為“雙元制”教育。通過企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雙重作用,雙元制教育培養出大量技術好、學識優、素質高、水平高的技能人才,為德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雙元制學習中,學生在正式入學以前,需要與入職企業簽一份詳細的勞動合同,詳細說明在學校應盡學習義務、在企業工作安排以及學習期間所享有的待遇。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同工人一樣作息,沒有寒暑假,每年有一個月左右的休假時間[1]。

二、雙元制特點

德國雙元制教育對別國職業教育而言,最吸引人關注的特點是將學生理論教育貫徹在學生的企業生產中,注重綜合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與理論知識,注重學歷教育與職業素質教育的統一,注重行業協會與教師共同對學習效果綜合評價,其顯著特點為以下幾個:

(一)雙元互補

雙元制教育將學生安排在學校、企業同時學習與實踐,“一元”學校、“一元”企業,兩者同等重要,改變以學校是唯一學習場所的固有模式。學生在每周的學習時間中,都有固定時間以員工身份在企業從事生產,固定時間以學生身份在學校學習理論知識。學生每周在參與企業實際生產時,完全遵守正式員工作息規律、勞動規范、技術要求,而非僅做些細枝末節的輕微事情,也非僅作走形式的“花架子”。這種教育模式非常生動地將一線勞動素養帶入平常的學習中,避免“所學”與“所用”兩者的脫節。學生每周在學校學習時,學習所從事工種的理論知識以及通識文化知識,加深對專業知識原理的了解,避免出現只知操作不知原因的現象。雙元制教育是將理論教育與實踐教育結合的一種極好形態,綜合培養學生的勞動技能、職業修養,是德意志民族古老“學徒制”的現代化過程[2]。

(二)教育經費

不同于大多數國家的教育事業由政府主導這一模式,在德國,雙元制參與主體是企業,經費大部分由企業來承擔。教育經費中約70%部分來自于企業,剩余約30%部分的費用由政府投入。這種經費承擔模式,充分體現了企業在雙元制教育中的主導作用。學員參加學校入學考試,并在入學前與企業簽好協議,學生在上學期間有大部分時間在企業工作,畢業后也有很大可能成為企業正式員工。學生所接受的雙元制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可視作企業對自己員工的日常培訓,有益于企業自身的長遠發展,企業也愿意承擔大部分培養經費。對政府而言,企業主動承擔教育經費,極大地降低了辦學成本,減輕政府的財政壓力,可以有更多精力辦好雙元制教育[3]。

(三)完善的法律法規

德國政府對職業教育的立法保護歷史悠久并逐步完善,早在1960年,德國勞動和社會秩序保障部頒布了《青少年勞動保護法》,保障青年人接受職業培訓的權利和完成法律規定的職業教育義務。1969年,德國工業快速發展,為保障企業有充足的優秀工人,規范德國各州不同步的教育法規,頒布了《職業教育法》。該法將全國各地、不同行業分散的法規匯集起來,使政府可從國家層面對職業教育進行干預指導,并針對初級、進修、專業等不同等級的職業教育,在培訓方面做了詳細規定。在隨后的幾十年中,德國職業教育法在已有的基礎上繼續演進,先后發布了《聯邦職業教育促進法》《聯邦職業教育法》等更加詳細完善的法律法規,針對培訓細致分類、教師的招聘機制、培訓經費來源、培訓質量的考評體系均作出詳細規定[4]。

(四)良好的教育氛圍

德國擁有良好的職業教育氛圍,進入工業社會前,嚴謹的德國人便崇尚勞動技能,成為“學徒”是大部分青少年步入社會的第一步。今天的德國仍將崇尚技能的優良傳統繼承下來,參加職業教育、成為職業工人對青少年而言仍是優質的職業規劃。學生以成為職業工人為榮,并無就讀職業學校就能力不如本科畢業生的意識。職業教育在青少年群體中也很受歡迎,每年有超過一半的中學畢業生選擇接受雙元制教育。接受雙元制教育的學生,就業率非常高并有非??捎^的報酬。在學習期間,每周安排固定的時間在企業勞動,學生便會收到每月2000歐元左右的薪水,畢業后更高。良好的社會認可度、豐厚的企業報酬、優質且廣闊的生源使德國職業教育已經形成良性循環。

(五)雙元制考試評估體制

雙元制教育的特點是學生接受學校、企業共同培養,對學生的考核也同樣是由學校、企業以及行業協會共同進行的。在校期間,學校進行理論教育,并完成學生的理論考核。在企業期間,企業安排工作實踐,并對學生進行實踐考核。畢業前,行業協會組織學生進行職業資格考試。三類考試均要求嚴格,淘汰率高。為保證真實、客觀的考核結果,學校、企業、協會組織的考試均獨立進行,互不參與。雙元制教育對學生考核的考核分離原則,使考核能更加客觀、準確地體現學生在行業中的技術水平,更加貼近崗位要求,避免出現專業考核與實際應用脫節的現象。

三、雙元制對我國職業教育的啟示

(一)教育主體

學校是職業教育的絕對主體,企業在職業教育中參與度低,是我國職業教育的普遍形式。這種職業教育現象經常出現學校教育脫離市場的要求、課堂內容嚴重滯后于職場真實需求等諸多弊端。多數職業學校雖與企業已經建立校企合作關系,也有部分課程在企業完成,但企業在學生教育中真正的話語權仍極其匱乏,學校充當教育主體這一事實無絲毫變化。在此種教育背景下,學生培訓好壞與企業并無太大的利益關系,而且在企業實踐學生大多數技能生疏,缺乏職業規范訓練,實踐期間可能會給企業效率帶來影響,也影響企業參與的積極性。如果不改變當前學校在職業教育的絕對主體模式,企業最終難以融合到職業教育當中來,職教改革也難于取得真正成效。雙元制教育中,企業以雇主身份對學生進行培訓,大部分學習時間均以實踐形式在企業參加勞動,這一教學模式對我國職業教育具有很大的啟發意義。

(二)法律法規

德國的職業教育發展經驗,除了依靠嚴謹勤勞的優良傳統之外,他們不斷完善的職教法律、清晰明確的部門權責,也是德國職業教育強大的“秘密武器”之一。德國職業教育法律對畢業生的工作時間、薪資待遇、帶薪假期、社會保障均作出非常完善的規定,使青年對投入職業教育有極大的熱情。政府對參與雙元制企業進行立法保護,給予他們非常切實的稅收優惠及其他便利,提高企業參與雙元制教育的積極性。通過對職業教育完善的立法,提高相關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使職業教育能穩定高速發展。我國在1996年制定并實施《職業教育法》,這也是職業教育的最根本法律,但因實施時間短,存在缺乏完善的系統法規體系的支撐、實踐操作不強等缺點。我國職業教育法律在修訂之際,應借鑒德國法律模式,提升相關法律可操作性,并逐漸完善配套相關部門規章及地方法規。

(三)考核體制

德國雙元制對學生考核嚴格、淘汰率高、沒有補考,考試形式主要分為學校理論考試、企業實踐考試、行業資格認證考試。其中各種考試均由學校、企業、行業獨立進行,互不干涉。這種考核分離的原則使學生考核與崗位要求更加貼近,避免發生專業考核與實際應用脫節的現象。我國職業教育的考核多由學校主導進行,考核形式中卷面測試仍占有相當大的比例,部分實踐類課程更有可能以遞交實踐報告為考核形式。這類考核的缺點是對學生的考核多半流于形式,考核結果不能對學生的職業素養起到引導作用,也無法真正做到培養技能熟練的職業工人。結合德國雙元制教育,我國的職業教育考核應逐步實施考培分離制度,對學生的專業考核,尤其是實踐類課程,交由企業、行業協會進行,使考核與實際應用更加貼合。

參考文獻:

[1]胡越,涂穎清.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的特點與啟示[J].職教論壇,2017(14):90-92.

[2]趙學瑤,盧雙盈.德國“雙元制”培養模式在我國職業教育中應用的再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15(10):18-22.

[3]吳志鵬.德國“雙元制”與高職頂崗實習的比較研究[J].機械職業教育,2015(8):24-25.

[4]張強.從德國職業教育立法考察我國職教體系法制化建設[J].職教論壇,2014(25):67.

猜你喜歡
職教考核德國
新時代鐵路職教工作如何滿足職工培訓的需求
恩施市 “四變”樹考核新風
360度考核的自我校正機制
“工匠之師”從何而來
“夢夢”“嬌慶”德國行
國際輸出是職教自信的具體體現
習近平總書記在清鎮職教城考察
中國古代的考核制度
國務院扶貧辦:政府扶貧考核脫貧成效占逾60%
新中國科技60年(3)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