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翻山越嶺尋 古道話滄桑

2018-05-25 01:25文丨
遵義 2018年10期
關鍵詞:界碑驛道背簍

文丨 徐 飛

數百年前,貴州、云南從四川等地運進鹽、布等生活必需品;而重慶、四川又從云貴引入茶葉,一來一往,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縱貫四川、重慶、貴州的商路,主要通過馬幫和人力來完成運輸任務。元明以來,隨著朝廷對貴州的開發需要,在這條古道上廣設驛站,就形成了如今所稱的“渝黔古驛道”。

說起古代西南地區的重要交通要道,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是云南的茶馬古道。但實際上,從遵義往北的大山里,還有一條不遜色于茶馬古道的交通要道,那就是由四川、重慶進入貴州的南北向交通大通道——渝黔古驛道。

命運多舛的“戰爭之路”

“渝黔古驛道”是一條怎樣的道路?據史料記載,數百年前,貴州、云南從四川等地運進鹽、布等生活必需品;而重慶、四川又從云貴引入茶葉,一來一往,就形成了這樣一條縱貫四川、重慶、貴州的商路,主要通過馬幫和人力來完成運輸任務。元明以來,隨著朝廷對貴州的開發需要,在這條古道上廣設驛站,就形成了如今所稱的“渝黔古驛道”。

《桐梓縣志》中也記載,川鹽入黔由綦江至松坎,再分運到桐梓、遵義等地。川渝商人多在松坎設有鹽號。

遵義市政協文史委的一名專家說,貴州自古以來便盛產茶葉,但由于地處山區缺少鹽,而重慶、川南等地又盛產井鹽,因此這條連接著四川、重慶和云貴地區的古驛道,也就成了鹽茶古道。

據了解,渝黔古驛道的起始點為重慶朝天門,經百節驛、北渡驛、東溪驛后進入黔北境內,再沿桐梓、遵義,直至貴陽,總里程有400多公里。

“渝黔古驛道不僅是一條鹽茶古道,同時也是一條官道?!笨疾礻狀I隊、原遵義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主任申翔說,明清時期,渝黔古驛道還起著另外一個作用,即用于省際之間的各種文書傳遞、政務往來,以及軍隊調動等。

說起歷史上貴州的少數民族政權,最出名的要數統治黔北720余年的播州楊氏土司一族。楊氏土司統治的黔北播州(今遵義)為渝黔古驛道上的重鎮,也是溝通渝黔的咽喉之地。

發生在明朝萬歷年間的平播戰役,明軍兵分八路進發,其中的一路明軍就是沿著渝黔古驛道從綦江進入黔北。

據史料記載,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黔北播州(今遵義)末代土司首領楊應龍叛亂,貴州巡撫派出都指揮使楊國柱征討,戰敗被俘,全軍覆沒。明萬歷二十一年(1600年),朝廷任命李化龍總督湖廣、川、黔軍務,調兵大舉攻之。

李化龍將大軍集結在重慶,兵分八路進攻播州。其中主力部隊由總兵劉綎統帥,沿渝黔古驛道一路南下,僅一個月便攻破驛道上最重要的關口婁山關。

最后,明軍八路大軍會師于海龍屯下,輪番進攻,苦戰114天后,終于攻陷海龍屯,楊應龍見敗局已定,自盡身亡,至此延續了726年的楊氏土司王朝土崩瓦解。此役后,明廷取消土司制度,播州也從此“改土歸流”,重回中央政府統治。

如今的海龍屯遺址保存完好,九道關口遺跡猶存。2015年,這處位于渝黔古驛道沿線的土司城堡,作為中國三大土司遺址之一“申遺”成功。

另外,辛亥革命后,由黔軍和滇軍組成的護國軍,在這條古驛道上,北出重慶,血戰北洋軍,捍衛了辛亥革命成果。

長征時期,紅軍在渝黔交界處,激戰川軍,最后東進赤水,拉開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穿越在崇山峻嶺間的渝黔古道,最寬處還不到2米,盤桓于山腰的古道兩旁,常常就是萬丈深淵。一個多小時后,一行人到達馬口埡,從這里起,古道順著山脊展開,一直向下延伸,走到半山腰,來到一家農戶門前,只見旁邊擺放了幾塊大青石板,上面布滿了青苔。

據村民說,這是茶店子,就是過去的馬幫和背夫中途喝茶歇腳的地方,茶店子在這條古道上還有不少,除茶水之外,有些還賣點干糧。

下到山腳,過了一條河,接著開始上山,山頂便是柑子埡?!靶迈r飯,滾(熱)豆花,吃了就上柑子埡?!边@是當地的一句民謠,意思是山勢陡峭,古道崎嶇,不吃飽飯就沒力氣爬。果然,考察隊一行沒多久就體會到了古道的艱辛,走走停停,一路爬一路歇,花了近2個小時才爬上山頂。

隨后,一行人越過綦江分水嶺,來到一個名叫牌坊的村子,意外發現了一座旌表節孝牌坊,牌坊由青石砌成,高約10米,寬約8米。坊上有建坊時的題記,從右到左為:“大清光緒十七年辛卯八月洗陳時若時宜謹暨”,旁邊還豎刻了一行小字:乙酉科選拔貴州龍泉縣知縣姻弟饒履豐敬書。

龍泉便是現在的鳳岡縣。這個名叫陳時若的應該是當地人,其妻屬于節婦孝女,因此才會設立牌坊,旌表忠貞孝道。

楚米鋪一帶的古驛道

民生相關的鹽茶之路

鹽和茶葉的商貿往來,主要靠背夫和馬幫沿著古驛道來完成。因此,這條古驛道也被稱為鹽茶古道。

在重慶綦江安穩鎮,在一個名叫羊角四合頭的地方,有一塊清代的古界碑。

界碑約4米高,立在田地里十分顯眼,經歷了上百年的風吹雨打,石碑已變成深黑色,其表面凹凸不平,碑文更是模糊不清。仔細辨認,石碑正中央刻有“鄰境蒙庥”四個字。

附近村民說,這里屬于重慶與貴州的交界處,下方不遠的地方是210國道,國道上還有民國時期所立的界碑。

經查閱,成語中有“被澤蒙庥”一詞,意思是指受恩澤,蒙庇護。因此大家認為,“鄰境蒙庥”應該指渝黔交界處兩地的村民和睦共處。

隨后,順著古驛道前行數公里后進入國道,便能看到一座界碑聳立在路旁,上面刻著“貴州省北界”幾個大字,另一側刻有“大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二月”的字樣。

該碑位于桐梓縣堯龍山鎮大面坡村的210國道旁,為貴州、重慶界碑,1946年由時任貴州省政府主席楊森題寫。碑通高8.75米,用青磚砌筑,呈塔狀,2003年被列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再沿國道行走半小時,便到達堯龍山鎮酒店埡村,村口的大道便是古驛道,如今已成為村里的集市。

據村里上了年紀的老人說,酒店埡是渝黔古驛道貴州境內的一個小驛站,以前這里很熱鬧,有客棧、酒肆等,重慶過來的背夫和馬幫,都會在這里打尖歇腳。

從酒店埡出來,下一站是松坎鎮。松坎鎮歷史悠久,明洪武六年(公元1373年)官府設置有“松坎驛”。

除了通陸路外,松坎還通水路。據史料記載,清咸豐年間,松坎水路通航,由重慶綦江河船運的川鹽入黔即在松坎碼頭停泊上岸。

然而,曾經的鹽運碼頭已被國道線覆蓋,河水也因淤塞變為淺灘,碼頭對面有一排木房,共有九間,其中最右側木房外的柱子上掛了一塊牌匾,寫有“松坎古鹽倉”幾個字。當地村民說,這座鹽倉早已改為民居,但內部仍保留了古鹽倉結構。

走進其中一間木房,四壁由石灰粉刷而成,房屋頂部挑梁上還遺留有半截支架,據說是過秤用的。

一位村民說,聽老一輩人講,這里曾是桐梓縣著名的“水陸碼頭”,川鹽經水陸兩路運抵松坎,一時商賈云集,貿易頻繁,熱鬧非凡。

古時貴州老百姓最缺的生活用品就是鹽,更有吃鹽如過年的說法。事實上,到了民國時期,絕大多數貧窮民眾仍過著“斗米斤鹽”的日子?!爱敃r一斗米相當于現在的40斤米,卻只能換回一斤鹽?!?/p>

如今,鹽運碼頭、古鹽倉均已不復存在,唯有那塊寫有“松坎古鹽倉”的牌匾,孤零零地掛在木柱上,似乎在向過往的行人訴說著曾經的繁榮。

離開松坎,繼續前行,在新站鎮境域的古驛道從埡口向上延伸,足有數百級石梯,當中尤以末端的六十步石梯最為險峻,當地人都稱之為六十步險梯。

六十步險梯周圍路隘溝深,地勢非常險要,腳下的青石板已被背夫的腳步磨得凹陷,上面還印著一串串深深淺淺的圓形小坑。在其中一級石梯旁,還立有一塊“指路碑”,從右到左寫著“上往云貴,下通川廣?!?/p>

79歲的蘇明先老人,就住在六十步險梯附近?!扒嗍迳厦娴膱A形小坑,是杵棍印痕?!彼f。

在當地,背夫通常都叫“鹽巴老二”,他們一般要背百多斤的鹽,最少的也要背七八十斤,為在崎嶇的山路上負重行走更省力,“鹽巴老二”們會帶上一根木制的杵棍,作為行走時借力的工具?!拔业墓敔敚┖桶职侄甲鲞^背夫,每次要背100多斤鹽巴,那鹽巴是一坨一坨的?!碧K明先老人說。

在她家的豬圈里,還保存著其父當年背鹽巴的背簍和杵棍。背簍雖不大,但很結實,用竹子編成,底部還有兩根麻繩,用來捆綁背簍,使里面的鹽不撒落。而杵棍底端為尖狀,背夫休息時就用杵棍支撐住背簍,日復一日,杵棍便在堅硬的石頭上戳出了小坑。

一個背簍,一根杵棍,反映出渝黔古驛道沿線背夫們的辛酸歷程,同時也展現出他們開山辟路、頑強求生的精神。

猜你喜歡
界碑驛道背簍
黃牛背簍
戰士與界碑
白嘴角馬的背簍
古絲路驛道上的千里走單騎
背簍 外一首
海豐古驛道歷史遺存修繕設計的思考
紅領巾守護界碑十余載
李將軍古驛道上搗叛賊
紅其拉甫前哨班退伍兵向界碑告別
貴州古驛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