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頭上生長的堅毅民族

2018-05-25 01:24文丨
遵義 2018年10期
關鍵詞:平正仡佬族紅軍

文丨 全媒體記者 譚 冰

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少數民族青年

信仰與崇拜

剛剛過去的“三月三”,一個春暖花開的日子,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馬廠村又迎來了熱鬧的一天,在陣陣蘆笙曲、嗩吶聲中,仡佬族男女老幼著盛裝從各村寨涌向馬廠古樹群,參加這場盛大的“祭樹”儀式。

眼前這個高25米、腰圍8米,冠幅直徑達30米的參天銀杏樹,樹齡已有1300余年,是當天的主角,也是仡家人眼中的“神樹”。他們圍著古樹,在族中長者的帶領下,擺放好祭祀用品,然后按前長后幼,依次排開,行呼天禮,敬獻貢品,再由大頭人(相當于族長)宣讀祭文,獻圍子(一種祭祀器具);全體人員再獻彩、上香,向神樹許愿,祈愿國泰民安,五谷豐登,人畜平安,再樂祭、舞祭,再行呼天禮……

在陣陣呼天禮中,仡家人的聲音越飄越遠,恍惚間仿佛穿越了時空,回到了原始的最初……這個古老的農耕民族以“開荒辟草”的精神用雙手開墾了山高水遠、頑石遍布的貴州高原,成為這個地區最早的地盤業主、古老前人。

但他們卻被漢人視為“野僚”和“僚蠻”而遭到追趕殺戮,還遭受同一地居住的大族的肆意驅趕,被迫躲進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又為躲避猛獸追逐,而爬到一些濃蔭遮蔽的大樹上巢居生存,靠大樹遮風擋雨。

仡家人記住了大樹對自己的恩惠,于是將每年春暖花開、樹木吐露新芽的三月初三那天作為祭拜“神樹”的日子,將感激之心轉化為祭祀習俗一代一代傳承下來。

從“祭樹節”的由來不難看出仡佬族知恩必報的美德,凡是對本民族有貢獻、有恩惠的人和事,仡家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記住并回饋,他們相信萬物皆有生命,它們的生命就像人類的生命一樣不可褻瀆,崇敬自然生命也就是珍視個體生命。因此平正仡佬族鄉的祭祀活動和節日也很豐富,“六合節”、“吃新節”、“煮酒節”、“仡佬節”、“牛王節”、“臘八祭”等等幾乎每月都有。

“高山苗、水侗家,仡佬族在石旮旯”這個流傳在西南少數民族民間的傳統說法,在怪石嶙峋的平正仡佬族鄉也得到了印證,讓這里的仡家人更渴望得到自然山水的青睞。

通過這些賦予信仰內涵的對自然的崇拜,形成了仡佬族特定的生態理念和生態智慧,祖祖輩輩堅持的造林養山,將成片石山變成綠地,使得平正的生態環境被保護得較為完好,古樹數量也比周邊地區要多,保護了村寨周圍的生態網絡,也保護了當地的人民。

平正不僅山清水秀,仡家人還把石旮旯發掘開發成為本民族的文化與精神象征。如今走進平正最引人矚目的還是石頭,廣場上的石頭文字、博物館與和合園無一不在傳達仡佬族的“和合”的精神,闡釋著先人傳承下來的“天地萬物多有不同,愚者爭而睿者講和,要團結和諧、拒絕紛爭的道理,即‘和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生存智慧?!?/p>

“咱們平正的仡佬族講究‘六和’(團結、忍讓、寬容、善處、誠和、禮敬)理念,‘三思’(思和合、思民生、思己為),‘七規’(仁、義、禮、忠、孝、敬、讓)倫理,與今天我們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許多方面都不謀而合,不難看出仡佬族先人的智慧,時至今日,都是指引我們前進的信條,滌蕩、教化著一代代仡佬族的優秀后生,孕育著這塊土地的文明,也推動著黔北山鄉的巨變!”祖孫三代都在從事仡佬族文化研究的仡佬族干部田燚這樣說道,眼波流轉間有掩藏不住的驕傲。

包容與智慧

正是仡佬先民的淳樸善良與和諧包容的精神,使得1935年在黔北轉戰期間兩次途經平正的中央紅軍在這塊土地上得到了當地群眾的庇護……

1935年初,中央紅軍在原遵義縣(播州區)三進三出,歷時44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和茍壩會議,播下了革命的火種。當時,平正當地仡佬族大頭人山登銘在遵義、仁懷、泮水、金沙一代都有一定名望。身在泮水的山登銘聽說金沙(打鼓新場)駐扎了不少國民黨軍隊,立即趕回家請族人羅順成以趕泮水為名,去仔細打聽駐扎在金沙國民黨軍的詳細情況。山登銘則連夜趕路去到紅軍駐地茍壩,將所了解到的金沙情況一一向毛澤東做了匯報,使得毛澤東在茍壩會議上堅定反對攻打打鼓新場,掀起了著名的“打鼓新場風波”。

山登銘是平正仡佬族群眾堅決擁戴紅軍的代表,山登銘去世后遵照他的遺囑,其后人還在墓碑上刻上了“中共仙逝岳考山公登銘老大人之墓”,可以看出也許當年與“中共”的關系是讓他一生最引以為豪的。

遵義西北面,平正仡佬族鄉的青山環抱之下,一個不起眼的山洞確是實實在在的紅色遺址,兩塊石碑一塊刻著“紅軍洞”,一塊刻著“牟直卿救紅軍遺址”,向來訪者無聲地說明此地的意義。

四渡赤水戰役中,第三渡和四渡均經過與仁懷縣交界的平安鄉(今平正仡佬族鄉)境內。主力紅軍離開后,失散紅軍和當地積極分子遭到當地反動勢力大肆捕殺,僅原遵義縣就有數百人遇害。但在平安鄉,擔任鄉長的牟直卿在當地仡佬族群眾的協助下,奇跡般地保護了23名紅軍。一部分就集中在易守難攻的黑腳巖洞中,另一部分分散在農戶家中隱蔽。

作為國民黨官員的牟直卿,保護紅軍需要極大的勇氣又冒著極大的風險。當時,獲知牟直卿將紅軍隱藏在黑腳巖下的洞內,平安鄉鄰近的一個保安團追殺過來,將洞口封鎖住,要求牟直卿交出紅軍,否則就炸洞。

因巖洞易守難攻,牟直卿任其叫喊、威逼,矢口否認有紅軍隱藏在洞內。圍困在洞口外的保安隊不信,找來柴草、辣椒等物,堆在洞口點燃,欲利用煙熏方式逼出或將紅軍熏死在洞內,但由于洞內有許多天然通風洞口,保安隊折騰一番后,見沒效便離開了。

仡鄉攔門酒(譚冰/攝)

隨后,紅軍譚光榮、張家才、許瀛洲、唐治輝等近十人留在當地安家落戶,其余有牟直卿資助銀圓,陸續離開。在平家寨后面的堰坳口,牟直卿還掩埋了一名因病掉隊去世的紅軍女衛生員,當地群眾曾把她當成“紅軍菩薩”。

據牟直卿次子牟連政回憶:“父親每當講起當年紅軍在黑腳巖的往事,十分精神。常說,保護紅軍是一件不簡單的事情,我一個人是不行的,最主要的是我辦事公道,對少數民族平等相待。我救紅軍,得到少數民族的支持,我宣布不殺紅軍,他們擁護?!?/p>

1999年,已是80余歲高齡的老紅軍譚光榮、許灜州,為感激牟直卿救命之恩,讓子女在黑腳巖下的洞口邊立碑感恩。

2006年,平正仡佬族鄉黨委、政府在洞門口樹立了“紅軍洞”石碑。2014年,該鄉黨委、政府又收集整理出版《紅色記憶》一書,書中亦講述了牟直卿救紅軍的事跡。

“如今在遵義會議會址陳列館里,有一個展廳專門展出了遵義各地保留下來的紅軍標語,其中有好多塊都是平正保存下來,成為了珍貴的歷史遺產。當年我們仡佬人民用生石灰調成漿巧妙掩蓋了紅軍路過時留下的標語,當地土匪武裝走后,生石灰漿干了,標語又會顯現出來,反而起到了保護的作用?!边@些仡家人與紅軍的動人故事在平正廣為流傳,家喻戶曉,俯拾皆是。

建國后,平正成為全國建制最早且唯一單一冠名的仡佬族鄉,被貴州省仡佬學會授予“中國仡佬第一鄉”稱號,被譽為“仡佬之源”、“智慧之鄉”。隨著交通等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改善,偏居遵義西北的平正正逐漸被世人所知曉,神秘的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與紅色文化在這片山清水秀的土地上交匯,吸引著一批批游人、學者在這里駐足、研究,成果豐碩、精彩紛呈。

在平正,你可以漫步石頭城中,忘卻城市的喧囂,你可以領略仡家姑娘婉轉的歌聲,品嘗仡鄉攔門酒的清冽甘甜,吃到豐盛的“六和宴”,你可以到千年神樹前祈福,到天寶山登高遠眺,體驗“三教合一”的宗教文化……仡佬族,這朵石頭上催生的堅毅民族之花正開得鮮艷,等待懂得的人前去追尋那一抹馨香。

猜你喜歡
平正仡佬族紅軍
學習書法“分布”三階段
走進孫過庭書法三段論的世界
少寨紅軍橋
趙孟頫平正書風淺析
少數民族音樂
十送紅軍
再唱十送紅軍
倔強的小紅軍
武陵山區仡佬族傳統體育的流變發展研究
仡佬族民居建筑的傳承與發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