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侗臺語言漢借詞層次分析法再探討——以廣西德保壯語為例

2018-05-28 06:26洋,鄢
語言研究 2018年2期
關鍵詞:壯語借詞中古

倪 博 洋,鄢 卓

?

侗臺語言漢借詞層次分析法再探討——以廣西德保壯語為例

倪 博 洋,鄢 卓

(南開大學 文學院,天津 300071)

學界對于侗臺語言里漢借詞分層的方法做了一系列探索,但某些細節需要繼續探討補充。文章以德保壯語的漢借詞層次為例,討論了針對上古借詞層、中古借詞層、現當代借詞層的不同分析方法的特點。除上古借詞外,其他層次的漢借詞都有系統的聲調對應形式,聲韻母雖然受到自身音系的限制,但類別較為清晰。另外根據“調類比較法”可以發現德保壯語的現當代漢借詞層次與其他壯語調類對應整齊,可推斷其借自共同的壯語區,而非漢語區。通過調類比較可以發現調值相同的借詞可能具有多個來源?!罢{類比較法”是判斷借詞借入地的重要方法,在研究現當代層次的借詞時理應得到重視與應用。

德保壯語;漢語借詞;借詞層次;“關系詞分層法”;調類比較法

一 引言

民族語言中的漢借詞分層是當前一個新興學術熱點,不少學者在語言分析以及方法論探索上頗有斬獲,像向柏霖、藍慶元(2013)編選的論文集正代表了這一工作的突出成績。學界對于少數民族語言漢借詞分層的方法論已經有了一些總結,如李妍周、沙加爾(2013),曾曉渝(2003a,2004a)與黃行、胡鴻雁(2004)等也都對白語、水語中漢借詞的層次分析方法作了討論。比較來看這些方法同大于異,具體到實踐之中也卓有成效。但是這其中還有繼續探討的空間,比如單從邏輯思辨上就可以提出以下幾個問題:

(1)這些方法幾乎均以一種語言為例,是否具有能夠應用到所有語言上去的普適性。

(2)詞匯借貸是一個歷時過程,分析不同階段的漢語借詞是否需要采?。ɑ蚱兀┎煌姆椒?。

(3)這些方法多針對于借詞的時間層次,那么對于借詞的空間層次——借入地的探討是否有更多的分析手段。

對上述問題的回答也應該是分層次、分階段進行的,比如在各少數民族語言的借詞尚沒有完全研究清楚的當下,貿然回答問題(1)就有材料不足的危險。較好的解決方法是大家先各根據一種語言來進行分層工作,之后再互相比較所采用的方法,相同者得到一個穩定的子集;不同者視為各民族語特性的表現再來著手分析。本文著重以德保壯語①為例探討第(2)、(3)兩個問題。

當前學界對于該地音系進行較全面描寫的如《德??h志》(德??h志編纂委員會1998),對德保地區的南部壯語、北部壯語和瑤語都有介紹,但并沒有給出具體的方言點。一些具體調查如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8)對德??h馬隘鄉排留村的音系作了簡單介紹,張均如、梁敏、歐陽覺亞等(1999)對原第二區音系作了描寫。南開大學文學院在曾曉渝教授的帶隊下,于2016年7月對德??h馬隘鄉甲榮村作了1500詞的田野調查,其音系與上述諸書的記載都稍有不同②??傮w來看,在此基礎上以德保壯語為單一研究對象的學術成果尚不多見。在我們對德保甲榮作的1500詞調查中,有550個詞可能是漢語借詞,比例達到36.67%,可見漢借詞在德保壯語中的重要地位。有趣的是,學界對于北部壯語的借詞研究較為充分,南部壯語則較少涉及,這就需要對包括德保在內的南部壯語進行進一步探索③。

二 上古漢語借詞的歷史分析

有一些借詞分析方法是具有普遍指導意義而可以在各時間段運用的,比如:

(1)同一借詞的不同語音形式反映了不同歷史層次的讀音,如④:

六 a. kjok5聲母為塞音k-,不能與中古的來母l對應,應該是上古借詞,k-<kl-。

b. lok3聲母為邊音l-,與中古“六”的語音形式相對應,當為中古借詞。

蠶 a. tsa:m31收-m尾,與b相比知借入時代較早。

b. tsha:n31(蠶豆thu33tsha:n31)收-n尾,是個較晚的借入形式。

(2)借詞的各個音節成份,即聲韻調應該處在一個語音層次上,多個音節形式相同的借詞可以系聯出一個層次。如寺廟mi:u33借自漢語的“廟”,可知該層次中漢語的明母對m,效攝細音對i:u,去聲對33調。當這種對應具有相當數量時,就可以系聯出一個借詞層次。試比較跳繩(索)thi:u33tsik3的“跳”thi:u33(韻母、聲調相同),面條的統稱“面”mi:n33(聲母、聲調相同)等。

但有些方法還需要根據時地辯證看待。上古漢語借詞層可能是最難處理的一個層次,其第一個要解決的就是借詞與同源詞的區別。侗臺語與漢藏語是否同源是學界爭論熱點之一,這也影響到德保壯語中上古漢語借詞是否存在同源詞。我們認為即使侗臺語與漢藏語同源,在兩種語言分化后仍然會存在語言接觸,這樣同源詞和上古借詞并不容易區分。但這并不是說完全不能進行:

(3)在進行這一工作時首先要查找記錄兩個民族接觸的歷史文獻。比如先秦典籍中已經有壯族與漢族交往的記載,而根據《史記》等材料記載,秦朝設桂林、南海、象三郡后,整個嶺南地區都處于中國的行政規劃之中。當時有數十萬漢人徙入嶺南。這種大規模的人口遷徙就使整個嶺南地區的少數民族都得到了學習漢語,尤其是中原通語的機會。壯族當然也不能例外。故總體來看壯語中上古漢語借詞多來自秦漢時期的官話,這樣當漢語語音史研究進一步精密化,比如我們能準確判斷秦漢官話與先秦漢語的語音區別時,也許就能夠分清同源詞與借詞。當然這對于有些借自先秦,借入的途徑更為復雜的零星詞語,則并不適用。

(4)由于詞匯存在歷時置換,單看是不是核心詞難以判斷是否一定為借詞或同源詞。比如曾曉渝教授(2004b)發現一些無法納入各借詞層次的“關系詞”,“由于這些詞基本上都是核心詞……因此,我們認為,這類詞應該看作是漢語水語同源詞”。實際上核心詞并非完全無法替代,與漢語沒有發生學關系的日語,在斯瓦迪什200詞表里的核心詞也有13個被漢借詞替代了。(橋本萬太郎2013:150-151)而德保壯語也存在核心詞被置換的例子,見下文。故而較好地解決辦法一是如曾曉渝教授所言看能否納入各借詞層次(但上古借詞層的特點并不如后來者清晰),二是與其他語言對比。同源詞的語音形式一定可以和其他同源語言對應,但借詞不一定。

以上所論仍不能給出周延的判斷標準,一些具體原則還需學界共同探討。本文也不再具體區分二者。

德保壯語的上古漢語借詞不多,其具體情況我們分別與李方桂(1982)、鄭張尚芳(2013)的擬音對比舉例如下:

德保壯語上古漢語借詞對照表 表1

壯語詞義讀音漢語李方桂鄭張尚芳備注 霧mok5霧mjughmogs 山谷lu:k33谷lukkloog 鵝ha:n33雁?ranh?raans大雁馴化后稱鵝 殺豬、殺雞ka24屠dagdaa 褲子khwa33袴khwaghkh?aas 牙齒keu24齒thj?gxkhj?? 下巴ka:?31亢ka?kaa?亢,《說文》:“人頸也?!?針khjam52針krj?mkjum 孕婦lu:n214孕r?mhl??s 三θa:m52三s?msuum 五ha24五?agx?aa? 六kjok5六lj?kwrug聲母對應見下文討論 藍靛草khjom24藍lamg·raam藍,《說文》:“染青草也?!?看la33睹tagxtaa?聲母對應見下文討論 臭khe:u31臭khrj?gwhkhljus聲母對應見下文討論 舔li31舐grjigx?lje? 挑選lik3擇drakrlaag 腮kem24臉kjiamxkram?臉,《集韻》:“頰也?!本友偾?。

在分析上古漢語借詞時,需要借重的方法是:

(5)注重與漢語語音史的成果比較??傮w來看,這一層次與上古漢語形式差異不大。聲母上大致能夠對應,比如“霧”mok5、“亢”ka:?31等,韻母上,漢語的魚部字借詞最穩定,多還保持了a的讀法,如“五”ha24、“股”kha52、“袴”khwa33等。韻尾上也能和漢語準確對應。

(6)對于一些系統性的表面上“不規則”的對應,如果能與上古音的一些新的研究成果相符合則不妨視為借詞。比如李方桂(1982)、鄭張尚芳(2013)等人都為漢語構擬了CL-型復輔音,而德保壯語的CL-型復輔音借詞則分化為C-與L-兩類單聲母:“屠”ka24、“六”kjok5、“藍”khjom24、“臭”khe:u31——“睹”la33、“谷”lu:k33、“風”lam31、“舐”li31。盡管為何聲母分化方向不同還須探討,但視為漢借詞則問題不大。再比如楊劍橋(2013:141)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上古既有*klj-、*k‘lj、*glj-,(即章組,引者注)又有*kl-、*k‘l-、*gl-,還有*klr-、*k‘lr-、*glr-。后面兩組分別可以演變為端組和知組?!倍私M字在德保壯語中也有對應舌根音或流音的例子,如“屠”ka24、“睹”la33等聲符是“者”,但其聲母卻是k-、l-,這就恰好支持了楊先生的觀點。簡而言之這一過程就是:

a. 學者根據一系列材料認為漢語上古音存在P現象。

b. 研究對象語言的部分詞存在P‘現象。

c. 若P能解釋P‘,則可認為研究對象語言的這批詞是漢語的關系詞。

(7)有些學界還未探討的個別異常卻成系統的對應可以存疑。比如德保壯語的“鵝”ha:n33、“五”ha24都是聲母h對漢語?,李方桂與鄭張尚芳都沒有給這兩個字的上古音構擬一個送氣(或清化)成分。我們不妨先根據韻母的嚴格對應與聲母的系統對應視其為“關系詞”,并搜集其他材料來重新審視這兩個字的上古音值。

(8)上古漢語借詞層的聲調對應無一定之規,這一點與中古之后的借詞層不同,是其特殊表現。之所以出現這一情況,可能是因為漢語聲調是后起的,來自漢語音節的音段特征(鄭張尚芳2013,潘悟云2000等)。而壯語的聲調同樣來自音段特征。那么我們假定一類漢語音節的音節形式是CVCT1,CT1是產生T1聲調的音段成分。而壯語的聲調T2來源于CVCT2,那么當漢語的CVCT1進入壯語后,決定其是否產生聲調的誘發音段就是CT2而不是CT1了。簡單來說,就是兩種語言產生聲調的規則不同(不是一個音段成分),導致同一個音節形式在兩種語言中產生不同聲調進而造成對應參差。⑤

綜上來看,上古漢語借詞層的分析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漢語上古音的研究。

三 中古漢語借詞層的判斷方法

德保壯語的中古借詞特點是,文言詞語較多,但也有一些口語詞,構詞上存在不少漢壯結合的方法。德保壯語的中古借詞其例如下:

德保壯語中古漢語借詞對照表⑥表2

壯語詞匯讀音漢語中古擬音備注 星星θ??52星se? 邊沿je:n52pi:n52沿jiu£n 邊沿je:n52pi:n52邊pen 東to:?52東tuN 北pak5北p?k 看病koi52p??33病b?iaNkoi52是固有詞“看” 橘子mak5ka:m52柑kAmmak5是固有詞“樹” 化膿pan31no?52膿nuoNpan31是患病前綴 路野外的lo33路luo 地震te:i33tu?33地diI 地震te:i33tu?33動duN 面條統稱mi:n33面mi£n 寺廟mi:u33廟m?i£u 跳thi:u33跳theu 死婉稱kwa33θei33?ja33過kuA 死婉稱kwa33θei33?ja33世ti£i 便宜tsi:n33賤dzi£n 釘子te:?52釘teN 裝tso:?52裝tS??N 端午?o214?u:t33so31?o214五Nuo即“五月初五” 頭tu52頭d?u 漏θu33漏l?u 乳房nou214乳¤ü?o 染?o:m214染¤üi£m

與上古借詞層相比,中古借詞層規律性更強。就判斷中古借詞層的方法論而言,則:

(9)聲調對應的系統性最強,可以成為劃分借詞層次的主要依據,曾曉渝教授已經指出了這一點,并認為水語中“當一個借詞的聲母、韻母、聲調三者之間的層次出現矛盾的時候,一般以聲調的層次為主”(曾曉渝2004a:233-234),我們認為這一原則對于壯語同樣有效。但是請注意,德保壯語也存在多個層次的陽平同時對一個調類31的情況,如:

蠶tsa:m31

南nan31

蠶和南都是覃韻陽平字,中古收-m尾,這里聲調相同而韻尾有異,說明屬于兩個層次。排留村的“南”正為na:m31,說明甲榮的nan31是新借來的,原來na:m31的層次被替代了。再比較文化詞“洋灰”ja:?31hu:i44,“洋”與“蠶”都對31調,但明顯不是同時借入的。所以在碰到31調的陽平時,聲調的決定地位就應該讓位于:a. 文化詞的傳入時間;b. 聲母和韻母的對應形式;c. 多音節借詞中的他調音節層次。這個多層次陽平同對31調的例子也提醒我們,針對其他語言的借詞分層,聲、韻也是很重要的參考因素。聲調是主要標準,但不是絕對標準。

德保的中古漢借詞聲調對應如下表。但入聲略有問題,壯語的塞尾調只有第七、第八各分長短的四個調值,這樣無論是什么層次的漢語借詞,只要入聲還存有塞尾調,就只能用這四個調去對應,這樣就無形中增加了判斷的難度。

中古漢語借詞聲調對應表 表3

陰平陽平陰上陽上去聲陰入陽入 52522143333533

(10)多音節詞的“詞中的所有音節都屬于同一個層次”(向柏霖、藍慶元2013:前言第2頁),如“邊沿”je:n52pi:n52、地動te:i33tu?33等。但是也有例外?!敖疸y花”kin33jin31va52,作為一個專有名詞,三個字應該處于同一層次,但陰平的“金”“花”聲調不同,根據原則(9),就應該分析為兩個層次。這樣表面上看,德保壯語仿照漢語構詞法,用早期借詞“花”和晚期借詞“金銀”“自造”了“金銀花”這個詞。但排留村的金銀花是wa54kj?m54?an31,“金”和“花”在一個層次,而且符合壯語“中心語+修飾語”的構詞法,可見德保甲榮的“金銀花”也經歷了借詞替換。再如初二so52?ei33的二≠初四so52θei44的四,丟了東西to:?33θai52的東≠西,就都得用聲調加以識別。

(11)利用構詞法判別,早期漢借詞有一些根據壯語“中心語+修飾語”的構詞法改變了自己的借入形式,或者兩個借詞位置顛倒,或者與壯語固有詞結合重新造詞?!敖疸y花”的兩種語音形式就是一個典型。另外兩個借詞位置顛倒的如“梅花”(花梅)va52me:i31、“荷花”(花藕)va52?ou33。固有詞+借詞構詞的如“柏樹”(樹柏)mai214pe:t3、“柳樹”(樹柳)mai214lou214,其中前面的mai214是壯語固有詞根“樹”,后面則是從漢語借來的修飾成份。其他結構也有這種漢壯雜糅,如動賓結構“化膿”pan31no?52、“看病”koi52p??33,其中的pan31、koi52都是壯語固有詞。這些詞都是比較早的中古借詞。當然,這種情況也不能絕對,文化詞“禮拜天”van31li31pai24就是一個典型的正偏結構現當代借詞。另外請再比較下文表6中的杉樹mai214sa:n44su214。在這個詞中,固有語素“樹”mai214與借詞語素“樹”su214在語義上重復,可見“杉樹”是作為一個雙音節整體借入的,且失去了漢語中偏正式構詞的理據。由此可知這個雙音節層次要晚于以單音節形式借入的“柏”“柳”。

(12)利用漢語中古音語音形式判別。這一點容易理解,一些中古早期漢語的音韻特點在德保壯語中仍然保留。比如聲母上,輕唇聲母的漢借詞仍保持重唇:襪ma:t33、味me:i33。而日母對舌面鼻音?如染?o:m214、認?in33,也很接近其中古音值¤ü(或單純的¤)。韻母上,三個鼻音尾與塞音尾的格局也很穩定,一些韻部甚至很像《切韻》時代的漢語音值,比如流攝對u:“頭”tu52、“漏”θu33,遇攝對o:“初”so52、“五”?o214,這是漢語早期中古音的特點。再如止攝和蟹攝在這一階段也能分別,止攝的“地”“味”韻母都是e:i,而蟹攝字“西”“第”的韻母則是ai或a:i。

但是這種聲、韻上的對應并不完全精密,有兩點需要注意:

A. 壯語在借入時根據自己的語音特點對漢語音系格局作了改造。中古層的擦音與塞擦音對應較混亂:

德保漢借詞擦音、塞擦音對比表 表4

漢語曉母h心母s書母?初母t?h禪母d?精母ts從母dz 壯語vθθsθtsts 詞例花va52西θai52世θei33初so52城θ??52賤tsi:n33蠶tsa:m31

我們依音韻學家最新的意見認為禪母與船母的位置在韻圖上反了,即禪母應該是濁塞擦音d?,船母是濁擦音?。另外莊組塞擦音與精組表現相同,如莊母的“裝”tso:?52。之所以擦音、塞擦音的對應如此曲折,可能因為德保壯語只有一個(不是一組)塞擦音ts,而擦音比漢語多。在借入漢借詞時,由于沒有足夠的塞擦音一一對應,故而對之作了改造。

B. 在借入壯語后,漢借詞跟壯語固有詞一同經歷了語音變化。表2壯語借詞中山、效、宕等幾個主元音為a的韻攝,其細音字主元音都是i::“跳”thi:u33、“千”si:n52、“件”ki:n33,甚至能寫出一條音系規則:ia→i:/C__E(E表示韻尾Ending)。但在后來漢語i脫落的語音環境,即輕唇及卷舌聲母里,這類音的主元音就要后高化:“裝”tso:?52、“染”?o:m214。這種高化還出現在其他壯語地區,見下文。

(13)根據所對漢語詞的語義來判斷。這種方法較易理解,比如所對的漢語文化詞是近現代的新事物如上文“洋灰”“星期天”,則借入時間也不會早。而一些文言詞語如“筷子”thou33借的是“箸”,“繩子”tsik3借的是“索”,這類都不會太晚。但要注意兩點,一是壯族人民可能根據漢語借詞形式,利用不同層次的漢借詞來“組詞”,如形容心情的“難過”nan31kwa44詞義上理應是個近現代借詞,但“過”kwa44,果攝主元音對a的形式屬于中古。二是對于一些上中古語音形式差異不大的核心名詞,則此法不太適用。比如斯瓦迪什百詞表中的“星”θ??52,盡管我們知道其為借詞,但是借自上古還是中古則不易判斷,比較李方桂(1982)與鄭張尚芳(2013)的上中古音構擬:

上古中古 李方桂si?sie? 鄭張尚芳slee?se?

都不能貿然用來判斷“星”的借詞層次。而根據:第一、其他語言如武鳴壯語“?dao ?dai”、上思壯語“?dao ?doi”、傣雅語“la:u”,泰語“da:u”可知“星”θ??52是侗臺語分化后才借入的。第二、根據“星”聲調為52,聲母為θ,都對應中古借詞層的語音形式,可定其為中古借詞。前文討論同源詞與借詞的區別時提到過這種核心詞的歷時置換,由此來看,在遇到核心詞對應時,還應該跳出研究對象語言,關注這批詞在其他親屬語言中的語音形式。

(14)在區別出大層次后,還應關注到次級層?!按渭墝印笔抢铄?、沙加爾(2013)提出的一個概念,大致指兩種語言長時間接觸時,他們自身的音變也對借詞產生影響。在德保借詞的中古層中還有一個晚期次級層,陽平從陰平調獨立出來為31,一些字的語音形式也顯然后起。在這一層次中,漢語陽平對31調,并可以和其他調字系聯如工錢(銀工)?an31ko?52、喉嚨(腮喉)θa:i52wo31,這說明陽平已經獨立成調了。再看一些字的語音形式,果攝的棵ko52、破po33,反應的是歌戈韻近代的后高化。聲母則一些輕唇字已經輕唇化:萬fa:n33、方fu:?52。至于前文總結的一些語音規律,如山攝細音主元音在中古層高化為i:,在這個層次則高化為e::墊te:n33、片phe:n33、瓢peu31、條teu31、小θeu214。

德保壯語近代漢語借詞對照表 表5

壯語詞匯讀音漢語備注 棵ko52棵 喉嚨θa:i52vo31腮 喉嚨θa:i52vo31喉 工錢?an31ko?52銀 工錢?an31ko?52工“銀工”是壯語造詞法 木匠tsa:?33mai214匠mai214是固有詞“木頭” 賺tso:n33賺 破po33破 事情θei33ts??31事 事情θei33ts??31情 墊te:n33墊

總體來看,這個層次不容易和中古層分清,除陽平外其他聲調也區別不大。我們分出這個次級層的方法是:(1)看多音節中聲調對應情況;(2)看同調字語音形式是否處于同一層次;(3)看文化詞。這三種方法尚不能覆蓋所有次級層的借詞。

四 德保漢語的現當代借詞層

德保壯語的現當代借詞比較復雜?!兜卤?h志》記載“德保的漢語屬西南官話,即桂柳話,一般在機關單位及縣城使用”(德??h志編纂委員會1998:644)??梢姽鹆捴饕糜跈C關及縣城。我們調查發現,甲榮當地人都表示自己并不會說桂柳話。而其借詞特點又類似西南官話,至于其借入地情況我們下節分析。該層次可能包括多個不同層次,這里我們舉出較易系聯的主干部分:

德保壯語現當代借詞對照表⑦表6

壯語詞匯壯語讀音漢語備注 磁鐵θi31the31磁鐵 水泥ja:?31hu:i44洋灰 煤me:i31煤 自行車ta:n44se44單車 菠蘿po44lo31菠蘿 手電筒tje:n214tho:?31電筒 圓珠筆jen31tsi33pi214原子筆 壩pa214壩 沙子sa44沙子 杉樹mai214sa:n44su214杉樹mai214是壯語固有詞“樹” 香菇hja:?44ku44香菇 菠菜po44sa:i214菠菜 洋蔥ja:?31so:?44洋蔥 胡蘿卜hu31lo31pu31胡蘿卜 絲瓜θi44kwa44絲瓜 家具統稱kja44ki214家具 醬油tsja?214jou31醬油

現當代借詞的分析與中古借詞分析法大體相同,比如聲調是系聯借詞層次的重要依據。

德保借詞與西南官話聲調對應情況如下:

德保壯語現當代漢借詞聲調比較表 表7

調類陰平陽平上去入 德保44313321431 昆明44315321231 丹州3321533521

我們選了云南官話中的昆明話與桂柳官話中的丹州話作對比,可見入聲與陽平合并是三地的相同點,德保壯語現當代漢借詞的某個層次可能也是借自西南官話。另外盡管這三個地點調值相似,但可能只是偶然,見下文。

總體來看,現當代借詞音韻對應上更接近現代漢語,又由于一些文化詞如“水泥”“單車”之類一眼即知為現代產物,不需要進行細密的歷史考證,故而識別難度最小。

五 德保壯語現當代漢借詞借入地的考察

但是,由于少數民族近現代的歷史容易考索,而且周圍漢語語音狀況也可以實地調查,所以現當代借詞層與上、中古借詞層相比還多了一重考察借入地的任務。

曾曉渝教授(2003b)指出,“新老兩大類借詞在聲調上有一個顯著區別:壯傣、侗水語里漢語老借詞的調類一致,整齊對應,但調值差異較大;新借詞的聲調則分別與壯傣、侗水諸語言當地西南官話陰陽上去(或陰陽上去入)各調調值相同、相近的調類來實現與漢語借詞各類聲調的匹配?!边@是重要的發現。但有趣的是,觀察幾個壯語地區,其現當代借詞往往對應的是調類而非調值:

壯語區現當代借詞調類對比表⑧表8

武鳴平果賓陽忻城賀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煤mai2mai2mu:i2mu:i2mu:i2mo:i2moi4mei2me:i2 單車ta:n1?i1ta:n1?e1ta:n1tsi1ta:n1tse1ta:n1tsi?1ta:n1?a1ta:n1tshei1tan5?e5ta:n5se5 沙子θa1?a1θa1ee5?a1he5?ui2?a6sa5 菠菜?po1?a:i5po6tsa:i5po5tsa:i4p?1?u:i4po5t?ha:i4p?1?a:i5po5?a:i4po5sa:i4 醬油??:?5jau2?i:?5jau2?i:?5j?u2ju2?i?5ti:?4j?u2sj?:?5ju2?i?5?ou2?a:?4jou2?ja?4jou2 驢la?2li2l?2l?2li2lu2l?2li3li2 壩fa:i1fa:i1fa:i1va:i4wa:i1/jam4pa4lam4va:i1pa5nam4/pha:i1pa4pa4

武鳴、平果、賓陽、忻城、賀州、三江屬于北部壯語,上思、德保屬于南部壯語,不少借詞在兩種壯語中的調類都能對上。一些例外如“單車”只有德保地區是第5調,其他地區都是第1調,看上去不能對應,然而同為陰平的“沙子”“菠菜”則忻城、三江、德保都是第5調,可見“單車”在其他地區可能也曾有過第5調的形式。再如“醬油”德保與賀州調類對應,而“壩”則賀州的兩個形式分別與南北部壯語相對應,可見不同來源借詞可在同一地區疊置(fa:i的形式可能比pa更早)。那么這種調類對應是否是因為調值相同而造成的偶然呢?再看“醬油”,賀州壯語第4調調值為24,第2調為132,調型為升調與升降調;而德保壯語這兩個調值分別為降升調214和降調31,相差極大。且德保壯語有與賀州第4調調值相同的24,賀州壯語有與德保調型相同的213、42,這些同值異類的聲調沒有發生關系,可見這種調型對應與調值無關。盡管限于篇幅不能舉出全部的例字,但這種整齊的調類對應形式說明壯語區的現當代借詞的調類對應不是偶然的。蒙曾曉渝教授告知,當同一語言的不同地區互相接觸時,甲地區能很快將乙地區的不同聲調轉換為甲地對應調類的調值,亦即從同語言地區借入的借詞調類相同,調值不同。由此可以認為德保壯語的部分現當代借詞借自某個或多個壯語地區。

再來做歷史考察,南部壯語與漢語的接觸并不如北部壯語那么密切,而且我們在調查時當地人也多次強調自己不會桂柳官話。據《德??h志》記載,盡管德保在唐代已經納入中國版圖,但直到康熙二年鎮安土府改土歸流后,漢族官吏才開始對其產生較大的文化政治影響,至于現代化教育則要到民國之后。如此來看,德保在歷史上相對隔絕于漢文化。而盡管與漢族隔絕,當地人卻能夠從外延地區接觸到漢借詞,結合當地居民的認知,我們考慮德保壯語中的漢借詞有可能來自其他壯語區,其具體借入地雖還需考察,但我們傾向于南部壯語的部分地區的漢借詞借自北部壯語。由于本文的調查有限,其具體源頭以及傳播路徑,還得在全面調查了各壯語點后,進行系統的比較研究。另外,隨著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達,壯語區也會直接接觸到漢語,而德保方言自己也會發生各種語言變化,所以其借詞來源應該是多層次的。但從現在的調查來看,后兩種來源一是難以判斷系聯,二是數量較少,對于德保壯語影響還不大。

六 談漢借詞研究的調類比較法

當前學界對于現當代漢語借詞層次的探討,多只局限在一個地點,而沒有和其他相鄰地區進行調類比較,或者只把調類對應作為老借詞層的特點。如果研究目標是直接向漢語借入,那么并不會產生什么困難,而如果是從其他地區間接借入,則進行調類比較就可以發現一些容易被忽視的問題。

表8的對應形式令我們先得出兩個結論:

(一)壯語間相同的調類對應說明其現當代借詞是壯語間彼此借入的。

(二)壯語間不同的調類對應說明其借詞的來源是多元的,不同來源的借詞在各地展開競爭。

來看結論二,我們假設從源頭A(這里的A是民族語地區,亦即A只是一個中介,它本身經過從漢語借入的過程,下文B同)借來的借詞W調類為TA,源頭B借來的同一借詞W調類為TB,那么不同的壯語地區,W的形式既可能是TA也可能是TB,甚至如賀州的“壩”存在wa:i1/jam4pa4兩種形式的疊置。而經過競爭后,某地最終會只剩下一種常用形式。比較上表中的“沙子”與“單車”,我們可以合理推測,忻城與三江兩地的“單車”可能早先也有第5調的形式,只不過在與第1調的競爭中被淘汰。當然由于材料限制,也可以認為是第5調還沒有借入到兩地,具體如何還得進一步研究。

前文說過,德?,F當代借詞還有一些零散的其它層次,有些層次因為字數過少難以系聯。以前的借詞分層以調值相同、語音形式相近作為系聯的重要標準,但這種方法不完全適用于層次復雜的德保方言。比如“解”kje24、“講”ka:?24、“瓦”?wa24、“炒”sa:u24,這幾個上聲字都對24調,與前面討論的各個層次都不同,而從語音形式上看,明顯是近現代以來借過來的。那么這幾個字是否代表了同一個層次呢?試看:

壯語區現當代特殊上聲借詞調類對比表 表9

武鳴平果賓陽忻城賀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瓦wa4wa4?wa4?wa4?wa4?wa4?wa4?wa4?wa3 解ke3ke3ke3kje3ki?3ke3ke:i3ke3kje3 講ka:?3ka:?3ka:?3ka:?3ka:?3ka:?3ka:?3ka:?3ka:?3 炒?a:u3?a:u3?a:u3?a:u3?a:u3?a:u3?e:u3?a:u3sa:u3

德保甲榮的“瓦”與其他地區的調類都對不上,這是它與另外三字不同之處。如果只看調值而不對比調類,“瓦”與其他字的區別就可能被忽略。再來看一個更有代表性的平聲例子:

壯語區現當代特殊平聲借詞調類對比表 表10

武鳴平果賓陽忻城賀州三江上思德保1德保2 姜hi?1hi?1hi?1hi?1hi?1hi?1h??1kh??2kh??2 鉛筆je:n2pit7je:n2pi2hwin2pat7jwe:n6pi6jun2p?t7jo:n2pat7jen4pit8jen2pi2jen2pi2 煙絲?i:n1θai1ji:n1mai1ji:n1θ?i1?i:n1θwi1ji:n1?e:i1je:n1swi1?i:n1?boi1?i:n2θei1?i:n2θei2 師傅po6θai1θai3fu6θai1f?u4θai1fu6??1f?u4si5fu6?ai5fou4θai5fu6θai2fou6

其中“姜”“鉛”“煙”“師”四個陰平字都對第2調,而比較調類則會發現,“姜”和“煙絲”是一類:只有德保調類無法對應;“鉛筆”是一類:德保與其他地區有系統的調類對應;“師傅”是一類:所有地區調類幾乎均無法對應。如果再比較詞匯意義與語音形式,則“姜”這種作物在中國歷史上早有記載,德保的“姜”聲母則與其他地區無法對應。前文說過,德保中古借詞層陰平調對應的恰好是壯語第一調,而且其韻母一條對應規則是ia→i:/C__E,那么不妨假設原先德保也有個“hi:?1”形式的“姜”,后來被新的借詞kh??2取代。而“煙絲”則明顯是晚近時期傳入的文化詞。這樣這四個詞在處理上應有四重考慮:1、“姜”是不同時期借詞的歷時置換;2、“煙絲”或者借入地與其他地區不同,或者發生后起變化;3、“鉛筆”是和其他地區從同一個壯語區借來的;4、“師傅”很可能是各地區都直接借自漢語。如果只觀察德保一個點,就很容易將這四個詞簡單系聯為一個層次。這種現象與前面提過的結論二相對應:某地同樣是調值TA的借詞,其來源既可能是A,也可能是B,由此得出結論三:

(三)某個壯語地區調值形同的一批借詞,如果與其他地區調類對應表現不同,說明其包含多個層次。

結合以上論述,可以認為“調類比較法”適用于近現代借詞借入地為本族語而非漢語的民族語言。其作用是:

(一)通過比較某地區的借詞與其他地區調類是否相同,可以判斷其來源是漢語區還是民族語區。

(二)通過比較所有地區的調類有幾重對應,可以確定這些借詞有幾個借入地。

(三)通過比較無法系聯的特殊同調借詞,可以理清這批借詞有幾個層次。

第一條的判斷作用更提醒我們,以后再作漢借詞分層工作時,都要先比較調類以判斷是否直接借自漢語。最后我們給出這種調類對應的借入模型:

如圖,T0與T0’是漢語借入地,T1、T2、T3三個民族語地區分別從兩處借入借詞,這一層次是調值借入,即三處調類不同調值與借入地相同或相近,注意T1與T2盡管借入地相同,但調類可能仍然對應不上。而TA至TD四個民族語地區再從T1至T3三個源頭借入,其中TB與TC可以同時從兩處借入,這一層次是調類借入,表現為借詞調值不同,同源頭的借詞調類對應。借自多源頭的借詞分成多個部分與其他地區調類多重對應,如TB分別與TA、TC相對應。借入地不同的地區如TA和TD調類無法對應。這只是一個簡明的模型,具體情況可能更為復雜,比如在直接從漢語借入的層次,就有地區可能同時從兩個漢語源頭借入。所以在具體的操作中還得進行精密分析。至于表7反映的德保與昆明、柳州兩地的調值對應能否判斷德保壯語就是T1層次,則還需在全面調查的基礎上分析。當然,隨著社會經濟的日益發達,德保與漢語地區交流日益頻繁,后來的借詞自然不再需要壯語中介了。

七 結語

我們主要依據曾曉渝教授(2003a;2004)提出的“關系詞分層法”,通過對德保壯語中漢借詞層次的分析實踐,對漢語借詞分層的原則方法作了補充細化,以利其進一步完善發展。

從壯語實例看,“調類比較法”對于判斷漢借詞的時間層次、地域來源、以及借入方式(直接或間接)具有重要意義;文中建立的“調類對應借入模型”可操作性強,是研究漢借詞層次的一個有效步驟,應予以重視。以往學者有過一些類似研究實踐,比如根據仫佬語不同方言中現代漢語借詞的調類、調值差異來判斷其不同來源(曾曉渝、岳靜、馮英,2010:77-94),但并未提煉出一種操作模式,尚未達到方法原則的自覺。

漢借詞層次分析是民族語言歷史研究、語言接觸研究的重要內容,本文所討論的漢借詞分層法更適合于聲調系統發達的侗臺語。對于其他聲調不發達甚至沒有聲調的民族語言如藏緬語來說,采用什么樣的方法來為漢借詞分層并確定借入地,尚需要繼續探討。

【附記】感謝曾曉渝師對本文的耐心細致的指導鼓勵及匿名審稿專家中肯翔實的修改意見,這里謹致謝意并文責自負。

陳瑾 1988 《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方言志》,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方言志辦公室。

德??h志編纂委員會(主編) 1998 《德??h志》,廣西人民出版社。

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編) 2008 《廣西民族語言方音詞匯》,民族出版社。

黃行、胡鴻雁 2004 區分借詞層次的語音系聯方法,《民族語文》第5期。

李方桂 1982 《上古音研究》,商務印書館。

[韓]李妍周、[法]沙加爾 2013 從白語中的漢語詞匯看借詞的無限制性,(法)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藍慶元(主編),《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商務印書館。

毛玉玲 1997 《昆明話音檔》,上海教育出版社。

潘悟云 2000 《漢語歷史音韻學》,上海教育出版社。

[日]橋本萬太郎 2013 《語言地理類型學》(第二版)余志鴻譯,世界圖書出版公司。

邢公畹 1999 《漢臺語比較手冊》,商務印書館。

(法)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藍慶元(主編) 2013 《中國少數民族語言漢語借詞的歷史層次》,商務印書館。

楊劍橋 2013 《漢語現代音韻學》(修訂本),復旦大學出版社。

曾曉渝 2003a 水語里漢語借詞層次分析方法例釋,《南開語言學刊》第2期。

曾曉渝 2003b 論壯傣侗水語古漢語借詞的調類對應——兼論侗臺語漢語的接觸及其語源關系,《民族語文》第1期。

曾曉渝 2004a 中國水族語言中的漢字音,《語音歷史探索——曾曉渝自選集》,南開大學出版社。

曾曉渝 2004b 漢語水語的同源詞,《南開語言學刊》第2期。

曾曉渝、岳靜、馮英 2010 《侗臺苗瑤語言的漢借詞研究》,商務印書館。

張均如、梁敏、歐陽覺亞等 1999 《壯語方言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

鄭張尚芳 2013 《上古音系》(第二版),上海教育出版社。

①德保地處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南部,東連天等、田東縣,西南接靖西、天等縣,北鄰田陽縣、百色市。據德??h人民政府網站首頁2015年發表的《德保概況》,德保地處桂西南,全縣轄12個鄉(鎮)185個村(社區)委會,全縣面積2575平方公里,人口36萬,聚居壯漢瑤等9個民族,其中壯族人口占98%。德保壯語屬于南部壯語一種,被劃分為德靖土語。(張均如、梁敏、歐陽覺亞等1999)但德??h部分地點也使用北部壯語及瑤語。

②發音人情況:李蘭美,女,1956年生。德保馬隘甲榮人,中師畢業,德保壯校老師。以德保壯語為主要交際語言,會講普通話。調查音系將另文發表,這里限于篇幅從略。

③文中語言材料除德保甲榮壯語外,分別來自廣西壯族自治區少數民族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2008)、邢公畹(1999)、毛玉玲(1997)、陳瑾(1988)等。

④如果沒有特殊說明,本文進行分析的材料全部來自我們調查的德保壯語。

⑤還有一種情況是兩類語言都有同樣的聲調產生規則R1,而當漢語的某類音節進入壯語后需要經歷借詞語音替換規則R2,R2發生次序早于R1,且與R1為阻斷關系(bleeding),這種情況也導致兩種語言聲調上的錯綜對應。

⑥說明:1、鑒于中古早期漢語單音節詞還較多,表中的雙音節借詞,如果都是漢借詞,則分開列舉,如第二、三行的“邊沿”分別按音節順序對漢語“沿”“邊”。2、中古擬音用鄭張尚芳(2013)。

⑦說明:由于此時借詞往往以雙音節為單位,故而雙音節借詞我們不再拆分。

⑧說明:(1)德保1為馬隘鄉排留村方言,德保2為甲榮方言,下同。(2)如果某地借詞有兩種形式,用“/”分隔,如上思壯語的“壩”pa5nam4/pha:i1。(3)表中阿拉伯數字表示調類。

Reconsider on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of Chinese Loanwords in Tai(臺) Language:Taking the Guangxi(廣西) Debao(德保) Language as an Example

NI Bo-yang and YAN Zhuo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300071, China)

Scholars made a series of exploration methods for Dong Tai language loanwords RIHAN layered, but some details need to continue on. In this paper, the level of Chinese loanwords Debao(德保) Zhuang(壯) were discussed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upper layer, middle layer, Loanwords in contemporary loanwords from the different analysis methods of loanwords. In addition to the ancient loan words, other levels of Chinese loanwords have systematic tone corresponding forms, although the voice and finals are restricted by their own phonological system, but the categories are clearer. According to the "tone comparison method" can be found in the level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Loanwords and Zhuang(壯) Zhuang Debao(德保) tone corresponding neatly,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borrowed from the common Zhuang(壯) area, rather than the Chinese region. Through the comparison can be found in the same tone tone words may have multiple sources. "Tone comparison method" is an important method of borrowing the words in the contemporary study of the hierarchy deserve attention and application.

Debao(德保) Zhuang(壯) Language; Chinese loanwords; loanwords layers; word hierarchy; tone comparison method

H218

A

1000-1263(2018)02-0098-11

倪博洋,男,1991年生,天津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漢語語音史及侗臺語言研究;鄢卓,女,1993年生,蒙古族,內蒙古赤峰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侗臺語言研究。

猜你喜歡
壯語借詞中古
壯語電視新聞制作創新探析
“Atelier Ting亭”中古家居體驗空間改造設計
回鶻文獻語言中借詞的對音規律研究——以《玄奘傳》第六卷為例
壯語故事會引人入勝
淺談借詞對維吾爾語詞匯演變的影響
論中古時期佛教類書的編纂
東干語借詞國內研究述評
云南河口壯語地名的語言文化解讀
新出文獻與中古文學史的書寫和建構
Analysis of soci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he use of Uyghur loan words in Xinjiang Chinese dialect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