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職歷史課堂教學微觀化初探

2018-06-05 07:03
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教師版) 2018年14期
關鍵詞:史學微觀史料

(寧波市甬江職業高級中學 浙江寧波 315000)

一、背景

浙江省課改的基本要求之一是,“以德育為核心,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職業技能為重點,以傳統學習方式的改變為特征,以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為標志的課程體系”。12017年浙江省高考采用3門必考+3門選考,不分文理的新形式,這對握宏觀歷史能力不足,歷史基礎知識薄弱的中職生特別是中職藝術生而言,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里提高效率是歷史教師們所迫切需要面對的問題。在此背景下,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注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主動性與科學性,引導學生個體能夠將自身生活經驗融入到課堂知識學習中,重視提升學生自我建構知識的能力,真正體現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地位。

“情感是一個人素質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人的發展至關重要?!?歷史學科作為一門基礎性人文學科,影響著學生們三觀的樹立與學生人格的培養。然而現在中學歷史教學尤其是中職歷史教學面臨著的局面是同學們喜歡歷史卻不喜歡歷史課,歷史課儼然成為了學生們 “最不受歡迎”的課程之一,“讀史無用論”依舊泛濫。在他們對歷史課程充滿了排斥心理同時,卻又要讓他們通過課程內容的學習升華情感,這就需要我們反思如何改變這種矛盾尬尷的局面,提高學生們學習歷史的興趣。

二、必要性

1.能突出中職歷史課程實施的人文取向,適合素質教育的要求

歷史學科作為基礎教育中的人文學科,極大地影響社會思想觀念的形成。在目前中職歷史教學中,仍然有部分教師在高考指揮棒下,過分注重學科本身的知識結構,泛化能力要求,甚至忽視升華情感。就中職歷史學科而言,在新課程背景下,更強調學生在增長知識的同時,能保持終身學習的興趣與愿望、增進學習的自信與效能感、發展批判性思維和社會責任感,突出歷史課程的人文取向。

由于研究對象的下移和細微化,西方史學家認為微觀化史學更像是對普通民眾的歷史學研究,3具有鮮明的“市民化”特性。在微觀史學理論視角下,中職歷史課程實施更加關注具體的、細微的歷史事件。教師往往會選取貼近學生生活的歷史事件,這些歷史事件往往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夠充分體現歷史學科的時代性,促進學生以主動汲取知識,進而實現對現實世界的人文關懷。

2.合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的要求

中職歷史教學應該以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書本知識只能提供一些信息,而并不是全部有意義的內容,學生只有通過自我主動建構,將其變成認知結構的一部分,那么才實現學習的真正意義。它更多的是強調學習是以學生為主體,學生在一定的情境(即一定的社會背景)中,通過借助學習資源,實現知識建構的過程。

基于此,以教學課程參考為綱,中職歷史教師要從學生的興趣和需要出發,洞察學生的想法,合理安排教學過程,引導學生們在收集材料過程中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反思問題、尋找線索并最終解決問題,以建構起完整、清晰的知識結構體系,促進學生們感情升華。微觀史學理論是以豐富的史料為支撐,將該理論運用于中職歷史教學中,實際上也就是要求教師通過教學方式、方法和手段的多樣化(如開展選修課和社團、撰寫校本教材、寫家庭簡史等),充分利用多種歷史呈現形式(如文獻典籍、考古遺址、影音資料、口述史以及歷史文學作品等4),建構合理的歷史情景,使學生能夠通過結合個人生活經驗參與某種社會文化活動,協作學習,最終達到知識的銜接與感情的共鳴。

3.能克服中職歷史教學與實際相脫離的弊端

美國的教育學學者杜威曾經說過:“學校的最大浪費是學生在學校接受的是一種脫離生活的教育?!?應試教育下的我國學校教育的確是處于與實際嚴重相脫離的現狀。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教學輔助手段有著很大的提高,課堂形式更加新穎化、現代化,但毋庸置疑的是大部分教師目前仍然只是一味的講授知識點,采取“滿堂灌”方式,先于現實生活鏈接,缺乏趣味性、時代性、互動性。雖然傳統的授課方法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應試歷史知識點,但通常都是以教師為講授主、學生被動參與者為輔,學生的主體性被嚴重忽略,那么學生自然會認為歷史是無趣的。

微觀史學理論將研究對象轉向下層普通人民或團體,特別是對歷史上的普通民眾更加重視。微觀史學研究是以豐富多樣的文獻資料為契機的,微觀史料除包括有關政府、 國家機構、經濟、統計等通用的史料之外,也包含有關底層民眾的史料,個人和私人的檔案、地方檔案、口述史料,有關普通人日常生活、精神生活等各類資料。這樣,歷史教學就不再是晦澀難懂的理論與繁瑣的教材知識點,學生們也能夠從親身實踐中獲得知識和傳遞社會正能量。因而微觀史學理論指導下的中職歷史教學在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能力方面更具有可行性。

三、可能性

1.扎實的史料是前提

微觀史學非常重視歷史資料的研究價值,其史料來源范圍極廣。在教學中,學生需要以扎實的、真實的史料作為其思考的前提,否則,學生將會陷入“無米之炊”的尷尬境界。然而,由于中職學生認知水平有限,對日常生活中接觸的各類史料的認識僅僅停留在事實層面,缺乏有效指導因而很難真正轉化為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而教師則需要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甄別材料的真偽,同時應該“重過程,輕結論,多史實,少結論”,以便于學生在了解歷史史料的基礎上,作出自己的判斷,借此鍛煉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2.情境的創設是基礎

以豐富的史料為支撐的中職歷史微觀史教學法,是離不開情境的創設,情境的創設是歷史課程教學實施的基礎。只有通過設置合理的情境,才能使史料與課程教學相鏈接,形成一個完整的教學設計。在一般教學中的情景分為問題情境、角色情境、事件情境和文物情境。7以扎實的史料為基礎,利用語言、手勢、音樂、視頻、圖片、文物等方式創設歷史情境,引導學生去“導演”歷史,讓學生身臨其境的觀察和分析歷史。8

3.學生的參與是核心

作為教學的主體,學生能否通過微觀史料與歷史當事人、當時事相鏈接,能否進行正確角色轉換,成為微觀史學理論指導高中歷史教學方式成功與否的關鍵。作為一線教師往往課務沉重,很難做到廣泛搜集材料,因而微觀歷史課堂中,教師準確的說應該要扮演“引導者”,而非“決策者”。教師個人的立意材料的獲取途徑狹窄。在教學準備過程中,以授課內容為主題,組織學生們積極搜集材料并進行初步篩選,找到大歷史中的一個個關聯的小事件,串成“珍珠串”。在授課過程中,由于視角不同,教師們更多地應該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減少思想權威壓迫,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理性判斷。我國教育學家趙亞夫曾說過,歷史知識的獲取其實就是“學生與前人在思想上的交流、認知上的切磋、感情上的交融的過程,也是學生思想塑造的過程?!?惟有學生投身其中,從做中學,方能促進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的提升。[1]

4.教師的引導是必要補充

新課改下,倡導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中心,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是無所作為的。相反,教師的作用更為重要。在微觀歷史教學課堂中,學生們面對豐富的史料時很難下手,很難去甄別史料的有效性,少數學生甚至會得出與史實相悖的結論。這時就需要教師對教學進行組織、引導、控制,并隨時診斷教學,調整教學活動,誘導學生各抒己見,減少個人觀點思想的壓迫,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所以教師在歷史教學活動過程中,應擺正自己的位置,對微觀歷史課堂教學進行必要的補充。[2]

四、實踐

1.《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學分析

為了探究微觀史學理論如何應用于高中歷史課程教學,實施效果,以及將理論指導教學實踐所需具備的條件,筆者選取《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課作為本課題研究的典型案例。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是人民版教材高中歷史必修二“專題二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的第二課。本節課上承近代中國民族工業的興起,下接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歷史命運,在教材中有著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因此,從微觀史學角度選取典型史料展現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歷程,并分析曲折發展背后的歷史原因是本課重點,也是教師需大力著手的地方。[3]

(2)教材內容分析

認識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短暫的春天、曲折發展、日益枯萎四個發展階段的基本史實,了解不同時期的發展特點及分析成因。教師在授課中,應注意四個發展階段之間的知識鏈接,使之成為一個發展過程,切忌割裂。選擇一則典型且完整的史料,合理構建知識結構,是本課授課成功的關鍵。據筆者網上查閱,關于本節課的教學,大部分老師選取了榮氏家族的興起與曲折發展為教學材料,具有標準性和可操作性;但對中職學生來說,家鄉本土民族企業的發展史更具有親民性,因而筆者選取了寧波和豐紗廠作為微觀史教學模式更具有典型性。[4]

(3)教學目標

從三維目標出發,在知識與能力層面認識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理解民族資本主義四個不同發展階段的產生原因;過程與方法層面,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史料、圖片、統計數據等分析問題,培養學生論從史出、史論結合的能力,并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合作學習;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層面感受民族資本主義的艱難與不斷進取的決心,樹立學生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觀念。

(1)學情分析

通過對初中通史及高中必修政治史的學習,16普職1班學生已初步具備了分析問題的能力。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分析經濟問題的時候需要注意政治因素,進行綜合分析。但是對于涉及到經濟史的抽象概念時仍然模糊,這就需要教師史料的輔助以及選擇合適的講授方法。

2.《民國時期民族工業的曲折發展》教學過程

(1)課前準備

組織學生提前預習課本,擬定三個探究活動“和紡紗廠的發展歷程、“發展曲折原因、“以和豐為例的民族工業在中國近代歷史發展進程的地位和作用”,利用校內外資源等途徑收集材料,了解相關內容。筆者指導學生對收集的材料進行整理篩選,選出與教材內容最為貼切的材料。

(2)導入新課

筆者在講授本課時,以寧波和豐紗廠這個極具親和力的本土民族品牌為教學材料,以小見大,通過介紹和豐紗廠的百年曲折發展史來闡釋近代史上中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歷程,符合微觀史學理論的基本特征,也更容易激發學生們對課程的興趣。[5]

(3)講授新課

在進行探究一即和豐紗廠的發展歷程時,筆者設置了五個情境:創建及初步發展、步入輝煌、輝煌不在、在夾縫中生存和新生。 通過情境教學法的使用,學生不難看到和豐紗廠曲折的發展史其實只是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一個縮影。從跌宕起伏的發展,學生們看到了近代民族資本主義企業的艱辛成長過程并開始反思導致企業曲折的原因。

(4)課堂小結

筆者引導學生簡明扼要的回顧了近代我國民族資本主義曲折發展的歷程,進而啟發學生探究影響其發展的因素,最后分析其歷史地位。最終實現學生的感情升華:國家統一、民族獨立是民族工業迅速發展的前提,我們應樹立維護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觀念。

(5)課后延伸

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曲折發展使我們明白民族獨立和國家統一的重要性,那么,為此中國人都進行了哪些抗爭?在中國人真正站起來之后,中國民族企業又何去何從了呢?筆者在拋出新的問題后,引導學生在課后通過訪問長輩進行材料的收集。

五、反思

1.實施效果

由于課前準備的非常充分,經過精心篩選史料、重新整合教材結構和設計教學過程,使得整個教學嚴密完整,一氣呵成,16普職1班的學生也能夠很好掌握歷史知識和升華情感。筆者以此教學案例為契機,簡單探討將微觀史學理論與中職歷史教學相結合所取得的實施效果。

(1)營造了歷史課堂的學習氛圍

本課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和豐紗廠的發展歷程始終貫穿在教學中。這種教學設計使得這堂課非常完整,幾乎在用一個完整的史實故事,架構起整個教學過程。和豐又是寧波本地學生們耳熟能詳、能夠觸碰到的歷史存在,通過講授和豐的史料能夠很好地使學生的認知實現由一個具體的歷史存在轉向一個抽象的歷史概念(即中國民族資本主義)。這既符合學生的認知,同樣也符合微觀史學理論從小處著手、以小見大的特點。

(2)培養了學生將知識與現實生活相鏈接的意識

微觀史學家通常會用最簡單的方式呈現歷史資料來編撰人們能夠看得懂的歷史。筆者選取的和豐紗廠歷史史料十分貼近現實生活,且史料通俗易懂。這就實現了微觀史學視角下的歷史學研究的‘市民化’。同時也能夠被學生們廣泛接受,激發了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和熱情,達到了選題的意義,為歷史課堂教學注入新的活力。由于微觀史學研究呈現世俗化、平民化的趨勢,因而其研究成果能為大眾所接受。

(3)歷史教師的科研意識增強

在微觀史學指導下的高中歷史教學中,為了保障高質量、高效率的微觀歷史課程教學效果,確保學生能夠真正參與到課堂中,這就需要教師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接受不斷被發掘出來的新史料和適應不同個性的學生,積極與新課改相融合,大量收集、甄選具有典型性和親民性的授課材料,因而能夠增強教師的科研意識,團隊協作能力,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能力。

2.存在問題

(1)忽略宏觀視角與微觀視角的結合

事物都具有兩面性。微觀史學理論的弊端是與生倶來的:過分注重細節而容易忽略“大歷史”,夸大了“小歷史”對歷史發展的作用,但如果只將其視野停留于此,將會導致微觀史學無法正確地解決“關于歷史發展的根本動力和終極規律等形而上的問題”,歷史研究將會變得更加分散、零碎,因而陷入斷裂化、破碎化。在中職歷史教學中由于難以平衡宏觀內容與微觀內容,再加上中職學生對宏觀歷史的理解基礎本就不夠扎實,課堂不可掌控因素增多,容易導致教師陷入顧此失彼,抑或喧賓奪主的困境中,無法完成教學目標。

(2)傳統的束縛與理論應用的不成熟

長期以來,尤其在高考“指揮棒”引導下,學校迫于升學壓力,很少對微觀歷史教學課堂能夠從實際層面上給予支持。大多數教師都習慣于“教教材”,很少去突破歷史教材的敘述,即使少數教師重視史學理論的學習和運用,也大多抱以功利性目的。在高考指揮棒下,對教師和學生來說,很難打破傳統的教學觀念和考試觀念的束縛。如何更完美地駕馭微觀歷史教學課堂是教學中最大的難題與挑戰。教師不僅要有充分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如何對課堂教學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必然要求教師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收集材料,準備教案,觀察學生,所以教學壓力很大。對而歷史基礎薄弱的中職學生言,要在短時間內沖破傳統“填鴨式”教學模式的束縛,也是頗具挑戰性。

(3)教與學的方法單一

雖然微觀史學理論指導下的中職歷史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提高思維能力和升華情感,但由于中職歷史課程實施具有特殊性:學生的基礎薄弱,技能課擠占文化課的時間等等,導致教學活動中并不是所有的章節內容都可以運用微觀史學理論來教學的,即在教學內容方面具有有限性。而教師在實施教學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一講到底,獨霸課堂的局面;或者為了追求“活躍”的課堂氛圍,一律采用小組合作探究方式和討論式教學,這就容易導致教法的單一。

六、對策

1.合理整合“小歷史”與“大歷史”

在貼近現實生活、關注社會民生、進行知識構建等方面,微觀史指導高中歷史教學中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將微觀史運用到高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既要看到其在材料運用和解讀方面的優勢,同時也要對其存在的弊端有清晰了解,對微觀史學的利弊作出客觀的評價。但同時,我們既要將研究對象在顯微鏡下聚焦,又要發散開來,在馬克思唯物主義史學觀的指導下,將微觀視域與宏觀視域結合起來,以達到“既見樹木又見森林”的目的。學生在進行歷史課程學習的過程中,應合理整合“小歷史”與“大歷史”,將微觀視角與宏觀視角相結合,全面準確的把握歷史發展的脈絡。

2.建立有效的教學與評價方式

針對如何評價微觀史學理論指導下的中職歷史教學的運用效果,筆者認為對其的評價是必須要進行的,但是不能單純采用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學校與教師必須要建立起符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評價方式。例如,可以用多樣的評價形式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拓展學生視野、鼓勵其探究精神;學??梢蚤_設選修課和社團、教師可以多開展課堂討論、家庭調查、撰寫小論文、 探索歷史遺跡等多形式作業,以期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歷史細節,建立起歷史知識與現實生活的聯系。

3.教師要提高理論和實踐能力

新課改及新高考已經對史學理論作出了明確要求,歷史教師面臨挑戰。史學理論能否成為新課程資源的“活力核心”,取決于教學一線的歷史教師。雖然新高考并未明確涉及到微觀史學理論,但毋庸置疑的是其對教學、評價、資源開發等方面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因此,中職歷史教師應正視自身差距,掌握微觀史理論為科學整合教材內容提供理論支撐,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理論和實踐能力。

4.積極開發和利用多樣性課程資源

微觀史學理論的存在是依托豐富的史料為基礎的,這就需要教師充分發動學生去開發和利用各種資源,如家庭資源、學校資源、社會資源等。將這些歷史資源,通過全媒體教學設備和網絡資源展示相關圖片、視頻、圖片等,合理安排學生開展實踐調查活動,鼓勵學生走出教室,搜集材料,分析信息,展開討論,培養學生運用多種歷史資源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1]杜芳.新理念歷史教學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于友西.中學歷史教學法(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明道華.劉宗緒與中學歷史教學[J].中學歷史教學參考,2014

[4]馬執斌.人教版歷史教科書對當代史學方法的吸納[J],中小學教材教學:中學文科,2013.

[5]陳啟能.略論微觀史學[J],史學理論研宄,2012.

猜你喜歡
史學微觀史料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史料二則
一種新的結合面微觀接觸模型
例談數據史料的辨偽與解讀
史料教學,史從何來
微觀的山水
史學漫畫館
史學漫畫館
微觀中國
微觀中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