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宜昌鄉村養老模式及策略探究

2018-07-10 12:34王群益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養老模式鄉村宜昌

王群益

【摘 要】宜昌鄉村老齡化程度越來越高,探究鄉村老人多種養老模式,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提升宜昌鄉村人民的幸福指數、安全指數、社會穩定指數、宜昌形象指數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宜昌;鄉村;養老模式

截止2016年底,宜昌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總數比例已達到21.6%,老齡化程度居全省第一位,鄉村老齡化和空心化人口更是占據了其中很大的比重。近兩年來,宜昌市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精準扶貧戰略,在深入農村的過程中,愈來愈多的精準扶貧工作人員感受到,鄉村養老已經成為了扶貧工作的一個重大瓶頸和難題,它涉及到了情感、傳統習俗、人力和資金等多項復雜因素。由于精準扶貧中“不落一戶”的政策,很多有小農意識的農村家庭通過分戶將老年人獨立出來,通過分戶將部分留守老人變成了獨立生活的群體,他們既沒有勞動能力,也難以繼續從事繁重的生產勞動,而其子女常常因為老人分戶后納入了貧困戶,在贍養老人的義務中更是出現推諉扯皮,甚至將贍養老人的義務轉換成為社會的義務,進而逃避養老義務。日益嚴峻的鄉村養老問題直接沖擊了宜昌的經濟、社會、文化、家庭等諸多領域的發展與完善,影響了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推進。

探究鄉村老人多種養老模式,對于構建和諧社會,全面提升宜昌鄉村人民的幸福指數、安全指數、社會穩定指數、宜昌形象指數等具有重要的意義,同時順利推進精準扶貧戰略,并將加快將宜昌市創建為國家級三峽康養試驗區的步伐。

養兒防老是中國人尤其是廣大農民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但是在目前“獨子”或“少子”的社會大環境中,“養兒防老”的傳統已經難以延續,再加上農村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老人單獨分戶,更是將養老問題直接推向社會和政府,所以,我們必須變被動為主動,未雨綢繆,尋求和探究多種鄉村養老模式。在社會輿論多元,價值觀多元的社會多元化環境下,一:社會有責任使鄉村中青年和老年人的養老思想觀念達到轉變和逐步統一。政府可以加大宣傳力度,利用報刊、電視、網絡等新聞媒體,鄉村級干部等工作人員大力倡導晚輩敬老愛老盡孝道,同時也讓老年人擺脫傳統思想的束縛和影響,摒棄“進養老院就是兒女晚輩對老人不孝”的舊思想,倡導新的養老風俗,讓子女將更多精力投入到發家致富中。二:鄉村老人的生活來源除了子女補給,自己種菜養畜外,超過60歲的老人才有幾十元的基礎養老金,政府應該加大投入,設立專項資金,對農村養老困難的對象,提供一定的養老補貼,確保鄉村老人有能力實現基本養老;另外,對村級紅白理事會進一步總結引導,讓紅白理事會不僅是議事協調機構,逐漸引導成為村級非營利性公益組織,通過引導紅白理事會具有經濟決策權限,統籌盤活鄉村資源,合理進行資源投資,尋求老年人的生產資料在資本運作模式下能基本解決老年人的生活問題,逐漸引入社會和集體模式來解決農村養老問題。三:情感上加大關懷力度,讓他們時時感受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子女外出打工的日益普遍,單一的鄉村養老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老年人的需求,我們必須嘗試和探索多元化的養老模式。

一、隨子女居住的養老模式。子女在哪里,家就在哪里,子女孝順,兒孫繞膝,盡享天倫之樂,無論從情感還是現實來看,它都是大多數人心目中最理想的養老方式,也是養兒防老的完美歸宿。政府應該大力弘揚孝道文化,父母養我們的小,我們養他們的老,孝敬老人是為人之本。對農村分戶家庭,單獨出列的老年人,實行分家的同時分配生產生活資源,確定宅基地。將老年認的生產生活資源作為支持老年人生活維持的重要基礎條件,在村內構建生產合作社或其他生產組織時,對愿意承擔贍養義務的老年人子女,協商確定生產資料分配,對不愿意承擔贍養義務的老年人子女,由村級紅白理事會統籌考慮將生產生活資料作為資產入股,通過分紅來支撐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對父母隨子女去城里居住的,在購買住房的貸款利息、貸款首付或契稅上給與優惠;建立農村養老金異地支取、農村合作醫療保障異地轉移的運行制度;設立“獨生子女照料假”等制度。

二、獨自居家養老模式。落葉歸根,老人獨自在生活多年的地方養老,種著糧食和地,守著老房子,有熟悉的生活環境和鄰里關系,閑時打打麻將玩玩牌,三五個鄉親湊到一起聊聊家常,不依賴孩子,不給孩子增添負擔,自力更生,這也是很多老人選擇的養老方式。他們只是在患病或無法自食其力時才去依靠子女和政府。從民政部獲悉,“十三五”期間居家養老依然是政策投放的重點。政府應該減少農村養老金購買的附加條件,而不僅限于失地農民才能購買;對于鄉村老人獨立在家養老的家庭,政府可以開展養老服務向農村家庭延展的工作,比如醫療保健,日常生活用品的派送等,真正解決居家鄉村老人的生活不便等難題。

三、機構養老,包括養老院和敬老院等,其中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也可以作為宜昌鄉村養老的新模式。在“十三五”開局之年,宜昌市經過多年爭取的亞行養老綜合服務項目也獲得了批準。這一項目的實施,將解決長期以來制約我市養老服務業發展的社區基礎設施薄弱、管理水平不高等問題,縮小城市養老和鄉村養老的差距。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包括鄉村老人對護理和醫療需求的增加是一種必然趨勢,醫養結合的養老模式越來越受人推崇,它滿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了“有病治病、無病養老”的需求,符合現代老年人“醫養共需”的基本生活需求。宜昌的鄉鎮醫院、公立醫院甚至衛生所都可以牽手養老機構建立醫養聯盟,政府要加大投入,解決鄉村養老機構床位不足,食宿條件差,缺乏專業護理技術等短板問題,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鄉村養老市場,并以公辦養老福利機構為示范,以多元化投資為主體,構建宜昌鄉村養老工作的新目標。

四、抱團式養老在農村同樣可取。抱團養老是一種新興的養老方式,少子化的人口結構使得傳統的親情養老變得難以依賴,抱團養老作為一種創新的養老方式便應運而生,它也是養老多元化發展的一種趨勢。農村的空房多,鄉親之間相互了解,知根知底,而住房又相距甚遠,缺乏照應,合得來的空巢留守老人們就可以集中住在其中某一位農戶家,構建屬于自己的“熟人社會”,集體種地和菜園,回歸到1982年前分田到戶之前的集體生活,閑時一起打打撲克嘮嘮家常曬曬太陽,這也能很好地滿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真正實現老有所樂。

五、以房養老,以地養老。很多留守老人獨守一棟樓房,空著很多菜地,情感孤獨。政府可以鼓勵,甚至在征得允許的情況下,利用或改造農村這些閑置的房產和地產資源,專門租住給一部分久居喧囂城市,向往田園寧靜的生活,尚能自食其力的退休老年人來居住,退休的老年人可以回歸大自然,呼吸清新的空氣,目眺青山綠水,和鄉村老人融合,共創一種菜畦庭院中、花果滿枝頭的養老方式,構建令人艷羨的養老也是養生環境。

綜合應用多種鄉村養老模式,讓鄉村老人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和身體狀況下選擇不同的養老模式,讓宜昌鄉村老人真正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樂。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鄉村老人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弱勢群體,他們沒有城區上千元的退休金,看病就醫遠不如城市方便,常年勞累落下的疾病多。敬老養老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把鄉村“敬老養老”提高到社會和家庭“責任”的高度,對于構建和諧鄉村,建設幸福家庭,全面提升宜昌鄉村老人的幸福指數具有重要的意義。

猜你喜歡
養老模式鄉村宜昌
宜昌“清單之外無事項”等
湖北宜昌卷
溫州“老人公寓”養老模式的經驗特征
我國互助養老的實踐現狀及其反思
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局何解
淺析當前鄉村財務管理模式的
小學生好奇心與創新意識的潛在聯系
話劇《鄉村》
MSU:東蘭辛“鄉村”里未來的公關小姐(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