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論梁啟超近代國家觀

2018-07-10 12:34孟德麗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近代梁啟超

孟德麗

【摘 要】戊戌變法失敗后,梁啟超逃亡日本開始接觸西方國家學說,并進行思考和探索,逐漸形成梁啟超的近代國家觀。本文擬通過對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產生的時代背景、如何形成與演變以及演變的原因進行分析,對其近代國家觀作初步探討。

【關鍵詞】梁啟超;近代;國家觀

一、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產生的時代背景

近代的中國,面臨的情況很特殊,內憂國家政治制度運行每況愈下,外患列強割地賠款民不聊生。如何讓國家快速國富兵強,不受欺負成為當時許多愛國人士和知識分子熱衷探索和付諸行動的內驅力。其中,梁啟超一直奮斗在尋求“救國存亡”良藥的第一線。

(一)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產生的國外背景

“當中國黃河、長江流域早已孕育出輝煌燦爛的古代文明時,泰晤士河、萊茵河流域還徘徊在原始洪荒時代。中國在進入近代之前,中華民族創造了扛鼎世界的華夏文明,而所謂“漢唐盛世”足以使中世界歷史銀河中的其他群星黯然失色?!盵1] 隨著時代的發展,縱觀全世界新情況悄然出現。15世紀新航路開辟,封閉的世界一夜之間被打破,國與國之間的聯系越發頻繁和密切;隨后17、18世紀,西方諸國工業革命異?;钴S,由此催生出了資產階級政權;到了18至20世紀,工業革命,社會革命、科學革命相繼在歐美等國爆發,從某種程度上推進了歐美等國各方面的發展。鑒于此,縱觀當時世界力量對比,資本主義世界已經發生了巨變。這些變化無不對歐美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體制、社會生活施加著積極的影響。以此發展速度來看,資本主義國家很快在世界之林站穩腳跟。

然而,此時中國的發展卻是“不進則退”的趨勢。清朝曾出現的“康乾盛世”已成為一段佳話。到乾隆末年,清王朝輝煌不在,有的只是愈加不堪的爛攤子。從經濟上看,傳統經濟生產方式和官方致力推崇的“重農抑商”政策成為當時中國最主要的經濟發展模式,在中國剛萌芽的資本主義種子久久不能順利生長,直至扼殺在土壤里。從政治上看,貪污腐敗之風盛行,朝廷驕傲自大,無視群雄;在傳統的選人用人機制下,人們只顧考取功名,無真正為國之人。從社會上看,老百姓生活壓力過大,百姓暴亂四起,社會治安極差。與歐美諸國相比,大清王朝已經是危機四伏,搖搖欲墜。

(二)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產生的國內背景

隨著歐美列強的崛起,近代中國在與列強系列的角逐中,都慘遭失敗,甚至面臨亡國的危機。從此中國人“天朝上國”自信心被擊得粉碎。國家無能,民族不興。這是被列強強迫簽下各種不等條約、割地賠款后的血淋淋的寫照。除此之外,列強強迫中國設立總理衙門,他們想進一步干涉中國內政,為他們獲取更多在華利益提供便利。自從有了屈辱的經歷和教訓開始令人們醒悟如何捍衛國家利益,人們開始意識到國家觀念的重要性。至此,人們的國家觀念從“嬰兒期”往“成人期”轉變。之后的洋務運動,早期的改良運動,其實質上都是在重新恢復“天朝上國”的自信和重構中國大國的美好理想。

在這樣內憂外患的局勢下,梁啟超的國家觀開始孕育而生。梁啟超的國家觀隨著國家局勢的變化而不斷的探索、推進和深入。在當時,喚起人們對國家主權、領土、政治制度、民族生存等問題的思考,起著積極的作用。

二、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的產生和演變

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的形成和發展主要是圍繞著“國家思想”進行探索的。1902年,梁啟超在《論國家思想》一文中就“國家”概念,他提到:“一曰對于一身而知有國家,二曰對于朝廷而知有國家,三曰對于外族而知有國家,四曰對于世界而只有國家”。[2]具體而言,梁啟超國家觀經歷了由“‘天下觀到‘國家觀的生芽、再由‘民權國家觀、‘主權國家觀、‘民族建國觀到‘國權國家觀的推進,直至回歸‘世界主義國家觀”。[3]

(一)梁啟超的“天下觀”到“國家觀”的萌生

“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大部分時間里,可以說是一個使‘天下變為‘國家的過程?!盵4] “天下”如何變成“國家”,這是梁啟超國家觀萌生最初的思考。梁啟超18歲那年,他才猛然發現原來地球上有五大洲,中國只是其中一個洲的一小部分。在康有為的指導和引領下,許多介紹西方政治、經濟、法律類的書籍被梁啟超認真研讀。這些書籍所講的內容,對梁啟超理解外面的世界無疑是錦上添花,令他腦海中“國家”觀念愈發明朗。除此之外,梁啟超曾于光緒二十一、二年借擔任傳教士秘書一職的機會,為李提摩太傳教士翻譯了許多國外的知識,這樣梁啟超收獲了比之前更多,更全的西方知識。這些知識的吸收讓梁啟超的“世界”概念逐漸清晰,自然而然,他對“世界”的認識慢慢代替了他對“天下”的認識。即梁啟超對國家的概念由“天下”概念,逐漸轉變為“國家”概念。

(二)梁啟超的“民權”國家觀

現代“公民權利”思想發展是梁啟超現代國家觀念演變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后,列強與中國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人們面臨著國破家亡的悲慘命運,于是以救國改革為口號的愛國運動此起彼伏。影響深遠的如《海國圖志》、《贏環志略》等出版物的發行,人們對西方世界有了初步認識,視野逐漸打開。隨著西方大批傳教士進入中國傳教送道,加之中國官員紛紛著書介紹西方國家發展情況;以及清末知識分子對西方各國發展很是欣賞,尤其是對西方國家民主政治的認同;由此中國的民權思想出現了。在這樣的氛圍下,梁啟超對公民權與君主制之間的關系開始進行深入思考。梁啟超首先論述公民的權利是什么。他認為公民權利是每個人都有的自主權。由于梁啟超對滿清統治現狀極不滿,他的“公民權利”也明顯帶著自己主觀意志的色彩。因此梁啟超的“公民權利”思想應分為兩個時期。在1898政變之前,梁啟超認為君主與公民之間的權利是對立的,然后對西方公民權大肆宣揚。在逃離日本之后,梁啟超極度排斥滿清,試圖提倡以人民為主的革命觀念。

(三)梁啟超的“主權”國家觀和“民族建國”國家觀

面對國破家亡千鈞一發之際,梁啟超開始意識到“主權”對一個國家的重要性。為了引起人們對國家主權和民族建國的重視,梁啟超奮力提出“主權”和“民族建國”的觀點。就“主權”而言,梁啟超認為有主權,才會有完整的國家,國家主權必須誓死捍衛。1899年,梁啟超在《瓜分危言》一文中提到“‘有形之瓜分,更要警惕‘無形之瓜分”。[5]同年,梁啟超把伯倫知理的《國家論》刊登在《清議報》上。對其內容,梁啟超首先向人們介紹了伯倫知理的近代國家主權理論,他期望中國讀者對西方近代國家理論有個系統而全面的認識。就“民族建國”而言,20世紀初梁啟超對民族主義進行詳細論述,他論述的核心圍繞著帝國主義展開,其目旳就是幫助人們看清帝國主義“吃人不吐骨頭”的丑態。同時,梁啟超提出了“民族建國”的救國方略。1903年隨著研究的深入,梁啟超又提出以融合國內各少數民族為主要內容的建國理論,崇尚構建以漢族為主的“大民族主義洲國家”。[6]對于國家主權與民族,梁啟超則認為,在世界中,只有一個國家的情況是不成立的。世界與國家關系上看,就是主權與民族的概念問題。

(四)梁啟超的“民權”國家觀向“國權”國家觀轉變

梁啟超逃亡日本前,他迫切希望自己的國家理論能使中國逐漸強大起來以至于可以對抗列強的侵略。因此他大量閱讀日譯的西方書籍,開啟他的國家構建藍圖的探索大門。在19世紀末、20世紀,日本的帝國主義思想席卷全國,國權主義、強權理論也不甘示弱,像花兒般點綴著已鋪滿帝國主義思想的日本大地,隨后“國權”成為日本主導思想。此外,1903年梁啟超前往美國考察,賞識其民主政治,臣服于伯倫知理的國家理論,由此梁啟超的國家觀念發生了變化。梁啟超由追隨民權思想轉而力倡國權思想,從激烈革命向改良漸進轉化。鑒于這次轉變的持續影響,使得梁啟超的國家觀以“國權”思想為主,“國權”國家觀成為梁啟超日后國家觀主要思想,一直到民國初年。

(五)梁啟超的“世界主義”國家觀

從1903年開始,梁啟超以“國權”思想作為自己國家觀的一貫立場,但本質上看他至始至終都是一個國家主義者。他的“國權”國家觀是以國家當時的具體情況出發,十分有實踐價值。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梁啟超親赴歐洲考察學習,他敏銳地發現歐洲各國情況與中國不同,特別指出具體問題需具體分析。他回國后于1920年發表《歐游心影錄》,此著作是梁啟超觀察歐洲社會政治后之作。此后,梁啟超對之前信奉的“國權”國家觀開始反思批判,提出“世界主義”國家觀。同時,“梁啟超的‘世界主義國家觀有回歸早期‘大同觀的傾向?!盵7]1922年,梁啟超開始呼吁人們繼承和弘揚中國傳統文化,他的“大同觀”[8]就是對傳統中國文化的推崇。晚年的梁啟超對中國傳統文化十分的贊賞和由衷的感嘆文化魅力的奇妙。他倡導人們要樹立傳統文化自信,要保護好自己的寶貝。這是梁啟超對西洋文化輸入中國后反作用的反思與批判,對當時中國過度媚洋風氣的警醒。

三、梁啟超國家觀演變的原因

通過上文的梳理,可以看出梁啟超的國家觀一直處于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梁啟超不斷更新其“國家觀”認知。與他當時善變的世情、國情、人情有著密切的聯系。本文從梁啟超所處的內外環境為出發點,進行分析其國家觀演變的原因。

(一)“開眼看世界”的影響

近代中國被外敵各種蹂躪,人們“天朝上國”的美夢瞬間被擊破。許多有識之士開始考慮國家的未來。面對列強的堅船利炮,部分有眼光的官員、學者開始謙虛主動去了解外面的世界。林則徐翻譯英國的《世界地理大全》,編成《四洲志》,介紹法、俄、英、美、等國的國貌、社貌。魏源匯編成《海國圖志》。該書詳細介紹了西方各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自然環境等,成為當時中國最詳細的世界史地書籍。徐繼畬搜集中外文獻資料,攥成《贏環志略》,記述世界各國歷史沿革和風俗習慣,并配有大量地圖,書中議論,包括文字考訂和史實評析,內容嚴謹、資料準確。第一批開眼看世界的人,他們紛紛把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樣的通過著書的方式告訴人們,幫助人們樹立除中國之外,還有更先進國家的觀念,從而確立一個“世界觀”。梁啟超也是通過這些書籍開始把自己早期“天下”的認知,往“國家”的認知轉變。他在評價《海國圖志》和《贏寰志略》在清末的影響時說道:“中國士大夫之稍有世界地理知識,實自此始”。[9]

(二)西方國家學說的借鑒

西方國家學說對梁啟超的國家觀的形成和演變影響極深。1898年,梁啟超逃亡日本。在日本他接觸了許多日譯過來的有關西方國家學說的著作。他首先接觸到的就是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和人民主權說,并于1901年寫出《盧梭學案》一文,他對盧梭所提到的社會契約論、人民公意(即國家主權)理論作了介紹。他指出,所謂社會契約關系就是國家的自由意志始于人民,是建立在人民自愿保護個人生命財產的前提下的。全體人民擁有國家的最高權力,人民權力是至高無上的,不可轉讓和不可分割的。在國內,人們有雙重身份。他們既是主權的參與者,也是他們自己法律的主體。從這個意義上說,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的地位是不一樣的。因此,梁啟超從人民主權理論出發,堅信人民是國家的主體,政府和國家的進步依靠人民群眾,而不是皇帝和少數有識之士。在1903年,梁啟超赴歐美游歷。在美國,他考察了美國的政治機構和華人組織團體。他對資產階級的民主政治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他認為民主政治是解決當時中國制度弊端和發展國家最佳途徑的信念再次被自己否定。梁啟超回國后,以《政治學大家泊倫知理之學說》一文完全接受了伯倫知理的國家王權學說,表明了自己的政治立場。同時這篇文章的問世也標志著他的近代國家學說逐漸成熟。

梁啟超近代國家觀的形成和演變,烙上了時代發展的印記?!皣摇备拍畹男纬墒且粋€不斷探索的過程,從這一意義上說,梁啟超很好的詮釋了特殊時期學者所應肩負的使命。經實踐證明,梁啟超所提倡和不斷更新的“國家觀”并不能真正使中國獲得新生,但從一定程度上邁開了中國政治的探索步伐,推進中國政治制度的大膽嘗試,同樣值得后人去敬仰。

【參考文獻】

[1]李春馥.論梁啟超國家主義觀點及其轉變過程[J].清史研究,2004(02):46-60.

[2]巴斯蒂.中國近代國家觀念溯源——關于伯倫知理《國家論》的翻譯[J].近代史研究,1997(04):218-229.

[3]唐靜.“歐游”后梁啟超國家觀的轉變及其局限[J].蘭臺世界,2016(15):88-90.

[4]王鵬輝.邊疆、民族與梁啟超“新中國”的建構[J].人文雜志,2014(11):73-81.

[5]董俊.梁啟超早期近代國家觀中的自由精神[J].社會科學戰線,2017(12):270-273.

[6]王晨. 梁啟超國家觀演變探析[D].中原工學院,2015.

[7]張衍前.論梁啟超的近代國家觀[J].理論學刊,1996(02):70-74.

[8]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校 第1集 新民說 論國家思想[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556.

[9]梁啟超.飲冰室文集點校 第2集 瓜分危言[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 879.

[10]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地理學.北京[M].東方出版社,2004: 349.

猜你喜歡
近代梁啟超
梁啟超中國通史撰述略考
梁啟超:成為一個不惑、不憂、不懼的人
我國近代女子體育觀的演變及其特征研究
覺醒者的悲哀
“六經皆史料”:“六經皆史”論的近代詮釋及其意蘊
近代中國社會的愛國主義問題(1840—1911)
蘇州商團歷史沿革略考
梁啟超的婦女觀研究
知命與努力:作為“新民”的梁啟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