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白編織工藝品創新研究

2018-07-10 12:34唐嘉馨李芳泉黃丹玲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博白創新

唐嘉馨 李芳泉 黃丹玲

【摘 要】博白縣地處廣西東南部,是玉林市融入北部灣經濟區的“橋頭堡”和前沿陣地,具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博白縣是國內最大的客家人聚集縣,博白縣資源豐富,發展條件得天獨厚,因其編織工藝品的突出優勢,被中國工藝品協會稱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博白的編織工藝品發展歷史較為悠久,近年來按照生產區域統一規劃,建設編織產品集中區,創新企業生產經營模式,促進編織產業的發展。本文通過對博白編織工藝品的研究,了解博白編織工藝品的生產和發展現狀,同時探究其存在的不足之處,進而提出有利于其發展的建議,推動博白編織工藝品的創新和發展。

【關鍵詞】博白;編織工藝品;創新

一、引言

博白縣有著獨特的地理位置,毗鄰珠江三角洲經濟圈及北部灣經濟區,是玉林市最具發展前景的縣級單位之一。其中氣候溫和、雨水充沛以及丘陵地勢,造就了適合芒、竹、蔓、藤等植物的生長環境。博白編織工藝品走進廣交會,也因此進入人們視野并逐漸發展起來。在2004年,博白被稱為“廣西編織工藝品生產基地”,2006年被國家認可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本文研究博白編織工藝品創新極具現實意義,博白的編織工藝品享有一定的名聲,通過研究博白編織工藝品的生存和發展現狀,發現不足并提出因應舉措,以此更好的發展博白編織工藝品及其行業。

國內外對博白編織工藝品研究的文章很少,相關的報道也較少。如陳小娟、劉艷紅和施強芬的《淺談博白編織工藝品及其實用功能》,該篇講述了博白編織工藝品發展歷程和現狀,博白編織工藝品蘊含的文化價值底蘊以及具有的實用價值。本文試從博白編織工藝品生存和發展的現狀,探求其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建議作出展望。

二、博白編織工藝品生存和發展現狀

(一)博白編織工藝品起源

編織是一種技術,主要是將植物的枝條、葉、莖、皮等加工后,用手工進行編織的工藝。編織是人類最古老的手工藝之一,早在就石器時代就有相關物品的出現。中國的編織工藝品按照原料劃分,主要有竹編、藤編、草編、棕編、柳編、麻編等6大類。

博白縣的編織工藝品相關資源豐富,當地林地面積300多萬畝,森林里伴生著大量的藤蔓、芒草等野生植物,與林木爭養分和空間,成為了有害植物。該地從“變廢為寶、化害為利”的理念出發,以藤蔓等植物為材料,編織出精美的工藝產品。這既解決了編織企業的原料來源,又為藤芒等植物的利用找到了出路。博白客家的編織工藝歷史悠久,在傳統的生態背景下,博白的編織工藝品主要以竹編為主,這是由于博白的環境盛產單竹,在竹編這一方面有較大的優勢。一些心靈手巧的博白客家工藝人利用藤蔓、芒、竹等原料制成一些工藝品拿去市集上販賣,以此補貼家用,久而久之,逐漸得到了發展。商人們從中發現了商機,并將當地的編織工藝品帶進了廣州商品交易會,因此得到更多人的關注。當地農民利用毗鄰山區生長的豐富的自然植物資源優勢,大力生產竹藤草芒編織工藝品,生產出3000多種花樣的編織產品,推動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發展。

(二)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的發展現狀

博白的編織工藝品相關企業及工廠數目較多,獨具規模的工廠企業有近20多家,產品主要銷售到美國、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我國向來都是編織工藝品的生產和出口的大國,出口貿易的總金額和數量位于世界的前列。出口產品主要是植物材料的編織工藝品,山東的玉米皮編織品是位于編織品的首位,據調查顯示廣西是中國編織工藝品出口主要省份之一,博白作為廣西編織品生產基地在其中占有較大份額。

博白的編織工藝品行業逐漸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拉動了當地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各鄉鎮相關的從業崗位。報道顯示在博白縣編織工藝品行業最興盛時期具有企業400余家,相關就業人員40多萬人,年均產值達到10億元左右。為了適應企業及生產的發展,生產形式也發生了相應的轉變。由開始的小家庭單位生產轉變為“公司、基地、農戶”的結構形式,生產效率和水平得到了提高,為博白縣的經濟增長增加了活力,帶來了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在博白縣編織工藝品行業發展中,帶動了博白縣形成以編織品生產為導向的外向型經濟。其中廣西博白民族編織工藝廠坐落于博白縣興隆東路東城工業園,是博白縣首家獲得自營出口權企業,堅持“科技創新,企業發展”的理念,成為廣西編織工藝行業的領頭羊及最具科技創新和民族特色的編織工藝龍頭產業。同時,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利用博白客家文化節的契機,更好推動交易和投資,利用各種交易會占據部分席地。

三、博白編織工藝品發展存在的不足

目前博白縣仍是全國較大的編織工藝品出口基地,但自從受金融危機影響、當地缺乏創新和生產成本增加、市場和政策的影響,博白民族編織工藝品產業發展遭遇瓶頸。遇到的問題主要是以下幾點。

(一)科技含量低,創新不足

一個行業的發展或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關鍵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技術進步及科學管理的手段,形成獨具特色的競爭優勢。這要求博白的編織工藝行業不僅要數量多,質量更需要有優勢。博白編織工藝品從業人員主要為當地的手藝人,十分缺乏專業技術人員。在行業的規范管理方面,更是沒有形成配套的生產制度、管理制度。這造成博白編織工藝品產品停留在“粗、笨”的初級產品階段,市場競爭力不強,產品缺乏鮮明特色。同時,較為低級的管理制度也會帶來企業經營生產經營管理不善、盈利過低、企業內部混亂、外部無序競爭等一系列問題。

(二)成本增加,規模小

近年來,博白編織工藝品的成本上漲明顯。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一、產品原材料成本上漲過快。隨著東南亞原材料生產地編織工藝品的不斷發展、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對編織工藝品原材料的需求越來越大,導致生產品原料價格一路走高。二、水、電、煤、油等生產運輸能源的價格上漲幅度明顯。以交通運輸價格為例,運輸成本已經由最初的45元每立方米上漲至90元每立方米。由于博白縣距離交貨口岸較遠,隨著能源價格不斷上漲的運輸成本對編織工藝品生產商來說是一筆巨大開支。三、雇傭工人的費用也不斷上漲。博白縣整體的編織行業技術水平較低,需要大量人力進行生產作業。不斷上漲的雇傭工人費用在生產編織工藝品過程中也是巨大支出。

此外,博白編織工藝品生產還存在著規模較小的問題。該行業投資門檻低,技術含量要求不高,這就決定了編織工藝品這一行業在當地制造業中處于中下水平的地位。由此會產生很多問題,諸如生產出來的產品雷同、無序競爭、生產管理人員素質普遍不高等等。

(三)知名度有待提高

雖然博白縣是廣西編織工藝品生產基地,并享有“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的美稱,但與國內外其他知名的同類產品相比,知名度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博白編織工藝品沒有形成獨特的產業文化,沒有發揮當地編織工藝品所蘊含的文化價值,從而使得產品缺乏辨識度。獨特的產業文化不僅是一個產品的“標牌”,更是對產品的生存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二是對產品的宣傳力度不夠。博白編織工藝品在廣西當地及東南亞地區具有一定的名聲,但輻射范圍小。只有加強產品的宣傳力度,才有利于提高知名度形成品牌,從而吸引更多的顧客,拓寬產品的營銷渠道,提高產品銷售量。

(四)缺乏相應支持

當前,博白縣編織工藝品生產仍處于家庭式作坊生產的初低級階段。生產者的資金一般是通過民間借貸募集,使得產品生產資金少、風險較高。就生產資金的這一方面而言,缺少相應的資金支持。另外,博白縣編織工藝品生產帶動了當地就業,促進當地經濟發展,但是卻沒有針對其完善的稅收優惠政策。編織工藝品本已盈利不高,生產成本上漲之勢迅猛,倘如再沒有相應的稅收優惠政策,則不利于編織工藝品的生產發展。再者,應當肯定的是,編織工藝品給當地帶來重大利好,但由于生產管理水平過低造成該領域市場混亂,有關部門應加強介入,給予其政府行政管理方面的支持。此外,對于編織工藝品的發展,缺少合理的戰略支持也是一大問題。沒有合理的戰略支持,編織工藝品的發展將會變得舉步維艱。

四、發展博白編織工藝品的建議

(一)創新理念及生產管理制度

博白縣編織工藝品行業在生產管理制度方面存在較大的不足,編織品行業應當強化管理,制定相應的行業規范及相關標準。在保證編織工藝品數量的同時,著力提高產品質量,有效暢通從農戶到工廠的銷售渠道,建立生產一體化的模式。編織工藝品行業多為當地的手藝人,缺乏相關專業技術人員,加強編織工藝品行業的人才建設,提高相關從業人員的水平,加強管理人員的業務能力等。對編織工業品行業的生產產品質量提出相關要求,發揮好編織品行業領頭羊的作用,加強編織工藝品工廠的交流,也可借鑒其他相關行業成熟的理念和模式,打造特色和具有技術性的編織工藝品,壯大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

在網絡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可拓寬網絡銷售的渠道,利用合適的銷售平臺,讓更多網絡用戶了解到博白的編織工藝品。利用信息化、自動化,創新當地編織工藝品的交易方式。

(二)穩定成本,擴大生產規模

近年來,隨著博白縣耕地的減少,部分林地的開發,相關編織原料數量減少,原材料的價格不斷增長。博白編織工藝品主要是因為低價格優勢而獲取利益,行業質量及附加值比較低,出口占主導的競爭力來源于價格的低廉,幾乎與國際水平相持平。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應當加大力度穩定成本,與固定的農戶或原材料提供地進行合作,有條件可選擇適宜場所建立自身生產基地提供穩定的材料源。當地編織品行業大多是中小企業,規模普遍較小,生產規模受到一定的限制,且產品蘊含的技術含量較低,樣式相似,當地相關工廠應當盡力擴大編織工藝品生產規模和水平,更好的適應不斷增長的技術要求,生產適銷對路的較高質量的產品。

(三)加大產品宣傳力度

博白縣被譽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但名氣較大,實際帶來的效益較小。對博白編織工藝品有一定了解的主要局限于玉林市周邊地區及相鄰省份。雖然出口銷量及金額較大,出口范圍包括美、日、東南亞國家,但宣傳范圍窄。當地編織工藝品行業應當努力利用其獨特的客家文化印記,結合當地特色,著力打造特色的編織文化,具有審美和文化價值,有利于傳承博白客家文化,以實物形態來體驗和表達。博白編織工藝品工廠分布范圍較為散亂,沒有集中連成片。當地政府在盡力打造編織工業園,承接客家文化節及北部灣臨近區位優勢,使更多的人了解到博白編織工藝品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四)尋求相關支持

產業的發展和壯大需要足夠的資金和來源,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資金不足以及融資困難,這阻礙了當地行業的發展。博白編織工藝品行業在一定程度上是當地的特色名牌,一方面,當地政府應當充分發揮這一優勢,給予行業直接的資金支持,同時召集社會各界融資幫助發展編織品行業。編織工業園正在積極建設中,已規劃建地400多畝,正在吸引相關及配套產業入駐。同時,政府也嘗試降低生產成本,以提高工廠生產積極性。通過減少出口退稅環節和時間、簡化流程以適當減輕企業的壓力和資金負擔。另一方面,相關編織工藝品行業的管理部門應當加強溝通和交流,形成有效的信息溝通和政策交流,使其更具操作性和實用性。

五、總結

博白縣被稱為“中國編織工藝品之都”,其編織工藝品具有價格優勢和特色,利用當地的植物材料優勢發展和壯大編織工藝品行業,其生存和發展勢頭良好,但由于創新不足、成本增加、缺乏專業人才及相應支持等原因,發展受到瓶頸。加強創新理念及規范生產管理制度、擴大宣傳力度、提供相應的支持等,利用當地特色的區位優勢,傳承和發展編織工藝品,同時借助“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勢,使編織品承此機會得到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小娟,劉艷紅,施強芬.淺談博白工藝及其實用功能[J].戲劇之家,2015(12):230-231.

[2]肖蘭珍.中國編織工藝品行業國際競爭力實證研究[J].輕紡工業與技術,2012(4):54-58.

[3]汪德榮.廣西玉林市編織工藝品行業發展對策[J].經濟師,2012(4):217-218.

[4]余永紅.民間編織工藝品的文化意蘊與生態意義[J].民間文化論壇,2010(4):54-57.

[5]鐘小啟,朱新華.博白編織工藝品產業陷入困境[N].中國縣域經濟報.2013(10).

[6]蔣艷榮.廣西都安編織工藝品開拓東南亞市場策略分析[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3):33-35.

[7]編織工藝品之都—廣西博白[N].農村百事通,2012.14.048.

猜你喜歡
博白創新
普速鐵路玉林至博白段開行動車信號方案研究
無法割舍的博白味道
廣西博白客家茶腔音樂的美學內涵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