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電視新聞的隱性采訪

2018-07-10 12:34鄧大偉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輿論監督新聞記者隱性

鄧大偉

【摘 要】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電視新聞記者為了獲得大量的一手資料,即使針對的是比較中性的新聞現象,也常常運用隱性采訪這種隱蔽性的方式,所以造成了很多新聞侵權現象的發生,嚴重的甚至會對新聞記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在電視新聞記者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把握好“度”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本文闡述了隱性采訪的必要性,分析了電視新聞隱性采訪運用不當容易出現的問題,探討了正確運用隱性采訪應該處理好幾點關系。

【關鍵詞】電視新聞記者;隱性采訪

在電視新聞中,隱性采訪已經成為一種常用形式,被記者當成“揭露黑幕”的法寶,堪稱輿論監督的“利器”。央視《焦點訪談》《新聞調查》《中國質量報告》等欄目就經常使用隱性采訪來獲取第一手資料,進行輿論監督報道。而在電視民生新聞欄目中,隱性采訪更是被廣泛應用。

一、隱性采訪的必要性

通常隱性采訪都是公開進行的,記者為什么要進行隱性采訪呢,這里因為:

1.隱性采訪是新聞記者輿論監督的要求

現實生活充滿著美與丑、正與邪、善與惡、光明與黑暗等各沖突。扶正祛邪是傳媒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相對于“扶正”而言,“祛邪”更加困難重重,而媒體的公開曝光是邪惡所恐懼的武器,所以,面對記者時,邪惡勢力總是千方百計來掩蓋事實真相。在這樣的情況下,若還以記者公開的身份來采訪,勢必遭到種種阻撓,難以獲得真相。因此,隱性采訪是新聞記者為了揭露黑暗、進行輿論監督的必然選擇。

一些煤炭礦區發生的透水事故,瓦斯、煤炭爆炸事故的只能采取隱性采訪。才達到了揭露事實真相的效果。

2.隱性采訪是新聞記者記錄現實的要求

在被采訪者知道自己正在接受采訪或者有攝像機正對準他們的時候,不免有些緊張、局促、防范的心理障礙,他們會以謹慎、被動的姿態接受采訪,即使在重復和往常一樣的行為時也會表現出細微的差別。記者的參與,可能會影響當事人的狀態,這時,運用隱性采訪可以達到一種“真實”的效果。

二、隱性采訪的適用空間

1.媒體進行輿論監督、批評報道

目前記者在運用隱性采訪時面對最多的情況。在對社會上的丑惡現象、不正之風以及違法行為、犯罪活動等進行揭露、曝光的時候,如果以自己的真實身份來采訪,難以獲得真實的情況. 在不違反法律規定的條件下,合理運用隱性采訪,能完成采訪任務,還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2.了解某些社會人群的生活及生存狀態

這也是適合隱性采訪的重要領域。記者應按特定的目的來隱蔽攝像機,拍攝畫面以及廣場、街道等公眾場合的鏡頭,或了解他們的生存狀態。

3.采訪先進典型事跡和正面人物,有時也可用隱性采訪

隱性采訪并不僅僅適用于負面報道。在某些正面報道中運用隱性采訪反而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們要宣傳一個愛崗敬業的人物典型時,可以在不驚動他的情況下到他工作地點,進行隱性采訪。在報道中最真實的展現他們的精神風貌,比大張旗鼓搞公開采訪更有說服力。

三、電視新聞隱性采訪運用不當容易出現的問題

1.深入探尋采訪致使記者過度介入,易陷入不利境地

隱性采訪的“體驗型”應用最為廣泛,即記者采用深入采訪對象內部,進行臥底體驗。但這種臥底體驗也常常面臨很多不利因素,很多情況是被現行的法律法規所禁止的。例如,針對相關的“黃賭毒”的報道,記者通過隱瞞自己身份,與毒販進行周旋,并且從他們手中購入毒品,這種購買毒品的行為,在法律上觸及了《治安管理處罰法》和《刑法》,是違法行為,甚至構成了涉嫌買賣毒品交易罪。一個典型的案例就是2001年9月7日,中央電視臺《經濟半小時》欄目播出暗訪節目《親歷盜墓》,記者采用隱瞞身份的方式,裝扮成文物販賣者,與盜墓賊深入接觸并且參與了整個盜墓全過程,而且花錢購買了盜墓所得的文物。這種深入介入,受到了大眾的質疑,有關專家甚至指出其中的兩名記者已經涉嫌觸犯我國刑法的“盜掘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和“倒賣文物罪”。

2.容易侵犯大眾的隱私權而導致法律糾紛

我國的憲法明文規定,公民的肖像權、隱私權不受他人侵害。隱性采訪過程中,受訪者不知道自己正在接受采訪,進而在衣著和行為上有些不堪,引起了大眾對受訪者的種種爭議,以致出現相關侵犯“隱私權”的法律糾紛問題。

3.對言論自由重視不夠,導致“報道失實”的爭議

在隱性采訪過程中,記者采訪的過程是隱秘的,受訪者不知道記者的采訪目的,在這種情況下進行的言論表述,經常會引發相關爭議,會對受訪者的言論自由造成侵害。例如,記者對政府人員進行暗訪,受訪者一般沒有經過慎重考慮所進行的回答不一定能真實表述當事人的看法。通常這種回答也會造成社會公信力的喪失,引發受訪者的不滿及對新聞“報道事實”的不滿。

四、正確運用隱性采訪應該處理好幾點關系

1.要正確處理好隱性采訪與新聞導向之間的聯系

當前,很多電視新聞記者將隱性采訪制作成一些引人眼球的“爆料”,只是為了引起大眾的關注,造成轟動效果,形成一些熱點等。這種現象很容易出現關注視角上的不妥,使新聞導向出現偏差。作為電視新聞記者,應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本著客觀真實的工作態度,切實地報道,將真實信息傳達給大眾,糾正歪風,解決問題,把握好電視新聞的正確導向。

2.正確處理隱性采訪與道德制約的關系

要合理看待隱性采訪和道德制約之間的聯系,著重關注人文關懷。這是電視新聞媒體所必須具備的社會責任感。在前期采訪過程中,大部分新聞媒體記者為了達到目的,經常采用暗訪的采訪方式。本著揭露社會丑惡現象的原則來看,相關記者所進行的暗訪是為了糾正社會的歪風邪氣,維護社會穩定,保障人民的權益,這看來是完全合乎社會道德價值觀的,但這種偷拍、偷錄的形式常常又違背了大眾的主流價值評價體系,大眾對這種偷拍和偷錄是很反感的。所以,在進行隱性采訪時,新聞媒體與新聞記者必須遵循客觀真實的報道以及維護公眾利益等基本原則,從而促進良好社會價值觀和道德觀的形成與發展。

3.在電視新聞中謹慎采用隱性采訪

采訪中使用隱性采訪,要十分謹慎,一般在以下幾種情況才采用隱性采訪:首先是采訪的新聞是批評性或者揭露社會不良現象的。一旦得到消息,這些不法分子就會逃之夭夭,如果采用顯性采訪就達不到采訪報道的目的,只有通過隱性采訪才能達到揭露他們的不法行為的目的。其次是只有采用隱性采訪才能獲取真實客觀的新聞事實的情況。如學校亂收費現象,只有通過隱性采訪深入調查,才能查到真實的不良現象。最后,通過隱性采訪,獲取到真實信息及證據,才能將違法犯罪者繩之以法,起到強有力的輿論監督作用。綜上,唯有謹慎采用隱性采訪,妥善處理好隱性采訪與顯性采訪之間的關系,將兩者有機地整合起來,才能還原事實真相,做真正好的電視新聞。

五、結束語

隱性采訪是為了提高新聞信息的真實性和深入性而進行的一種采訪方式,目的是為了通過揭露一系列的不良社會現象而引導大眾正確的輿論傾向,促進社會的健康和諧發展,但在電視新聞記者進行隱性采訪的過程中,要控制好其使用頻率,把握好其內容限度,將其控制在法律允許的范圍之內,堅守自己的職業道德。

【參考文獻】

[1]龔敬.隱性采訪的法律思考[J].新聞知識,2015(10)

猜你喜歡
輿論監督新聞記者隱性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如何辨別新聞記者證真偽?
2019 新版新聞記者證公示
2019新版新聞記者證
隱性就業歧視的司法認定
探索輿論監督報道的“破”“立”之道
輿論監督報道要注重“建設性”
輿論監督報道如何促成更多“解決”
芻議隱性采訪
新聞報道隱性失實的四種表現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