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懸崖秋色》的創作心得

2018-07-10 12:34劉巾瑜
智富時代 2018年4期
關鍵詞:主動性筆墨創作

劉巾瑜

【摘 要】經過自己研究生將近兩年的對山水畫的學習,已經初步掌握了山水畫的一些技法,表現形式以及筆墨上的一些提高,創作對于山水畫的學習來說更是至關重要,而我也知道,“生而知之,不學而能”的人是沒有的,雖然需要創造性的工作,同時也需要平時對筆墨的積淀,需要對自然的觀察。

【關鍵詞】筆墨;創作;主動性

一、學習山水畫以來的一些感悟

我認為學習山水畫的過程最重要的有三點,第一是學習傳統,廣泛吸收中外藝術的長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人云,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第二是走到生活中去,走到大自然去,到祖國的大好河山里去寫生,第三是集中生活資料,進行創作,三者有聯系又有區別,循序漸進,相輔相成,是逐步深化的一個全過程,是不能投機取巧簡化舍棄任何一個過程,在所有基礎中,很關鍵的一條是寫生,寫生使我們面向生活,積累經驗,豐富生活感受,吸取創作源泉的重要一環。[1] “師造化”是我國古代一切有創造性的畫家做提倡的。我認為學習山水畫不能日日“畫于南窗之下”,那就是沒有走出畫室。傳統固然要尊重,但有時也必須要突破,前人講究的皴擦點染等,都是規律的總結,但與自然界相比,這些規律的發現和總結,又顯得太少了,我非常的有幸從大學本科時期就有機會外出寫生,并且在假期學習之余也熱衷于走進生活,我有幸去過江西九江的廬山,并且在欣賞了沈周的《廬山高》圖之后,更是贊嘆古人對自然景物的提煉與總結以及表達,研究生期間在導師的帶領下去了陜北,那是我第一次零距離的感受黃土高坡,在到達陜北初期,一直臨摹太行山的我一時找不到合適的表現手法,還一度畫的非常寫實,大學二年級與研究生二年級,我去了太行山,第一次強烈的感受到了南方山與北方山不論是在外形,結構,植被等等多方面的差異,通過這些觀察與知識的積累,我對山水畫有了進一步認識。

二、創作《懸崖秋色》的過程

學習山水畫要讀兩本書,一本是“大自然”,一本是傳統,這幅畫就主要是以今年10月份去太行山石板巖宑底村的寫生為原型提煉出來的作品,這個村落位于太行山脈的深處,四周被群山環抱,毗鄰太行大峽谷,既有高高聳立的山峰,又有百轉千回而又堅硬的崖壁,地貌特征十分豐富。

這幅畫我是以住處費附近的一處崖壁為主要元素創作的,首先第一步是構圖,在正式畫之前,我先在一張四尺三裁的宣紙上畫了一張草圖,擬一下各物象的位置,明暗遠近等等,中國畫中的構圖叫“經營位置”,所以我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把自己所看到的對象在畫面中進行擺放,位置可以變動自如,所以在這幅畫中我把一些本沒有的樹叢安置在了下方巖石上,對突兀的巖石起到了一定的遮擋和裝飾作用,并且樹木我也采用了逆光畫法,因為我眼中的太行山山體非常的厚重,當時正值秋天,山野間顏色一片秋色,所以我認為用逆光的方法處理樹與山石更能體現出山體的厚重。有人說,最不好的構圖是排列,堆壘,而好的構圖是穿插,我在構圖中謹記這一點,雖然運用的比較生疏,但是還是用學習研究的態度摸索,樹與山石穿插,山石與崖壁穿插,畫的中央我留了一片空白,用來表現峽谷中的一條河,而在畫的遠處,我安置了一排崖壁,來表現太行山獨特的地貌特征,同時也能表現出畫面的深遠,千巖萬壑,山水畫的構圖不能太強調透視,主要是講層次,有縱深,所以我對遠山進行了虛化的處理,由于大多是陰雨天,山間云霧繚繞,所以在遠山之間留出來許多云。構圖完成后開始進一步渲染畫面,因為我平時畫畫有喜歡用重墨的毛病,不好的畫,黑白太生硬,缺少中間調子,不豐富或者太花,中間色很重要,好的音樂也是渾然一體,不是一個一個的音符,就音符而言,也還有半音、滑音的變化,畫也和音樂一樣,用筆要有干濕濃淡,粗細剛柔的變化,用這些變化組成畫的節奏與韻律,沒有變化就等于是干巴巴不連接的音符了,一張畫那個地方最重,那個地方最淺,哪些主要,哪些次要事先要設計好,把我認為最美好的東西放在主要位置,比如我認為崖壁上的一戶人間與對岸有一條長長的索橋,十分生動,我就把它填在了畫面中間的空白上,以及每日外出寫生都能看到峽谷的河流里來來往往的游船,我也把他們安放在了畫面中,為畫面增加一絲生氣。事物是繁雜多樣的,我面對的大自然更是繁雜多樣的,所以觀察表現對象盡量深入,比如看一棵樹,不但要看他的枝干,還要看整體形態,要去形態最美的樹來畫,樹有很多,也要有虛實,這幅畫面里,前方的樹樹干和枝杈畫的比較實,后方的樹就比較虛,而山石的處理我也存在許多問題,比如用墨太死,層次太少等等,有時過于寫實,太行山的崖壁有許多紋路,我就很容易把紋路畫的很寫實,雖然地貌特征很明顯,可是卻把畫畫死了。山石我也采用了近實遠虛的表現手法,用來提高畫面的空間感,一面勾,一面用淡墨,用中側鋒皴擦,畫完第一遍我站的離畫面遠一點,覺得山石還是很平,所以又用用稍微重一點的墨皴了一下結構處,皴了幾遍之后又用淡墨烘染,希望可以把山體表現的更加渾厚,可是在染的時候,沒有把握好力度,在樹與山關系中,把二者之間的墨染得有些死了。畫房子畫橋時,感覺自己畫的有些寫實,房子的前后錯落,濃淡也沒有很多思考,畫船時我采用了兩種角度,兩種透視的船,一靜一動。最后我對畫面進行了上色,當時正值深秋,漫山遍野的紅葉,把山渲染的很美,所以我也想把山的顏色染成稍微偏紅一點的色調,所以山石的顏色就用赭石加了少許藤黃,胭脂與花青,為了避免顏色太亮,又加了少許淡墨,樹用了朱磦加上染山石的顏料,比起山石更加紅一點。染完晾干以后,我又根據整體效果進行了調整,完成了這幅創作。

三、對《懸崖秋色》的創作心得總結

通過對這幅畫的創作,使我對山水畫有了更多的感悟,同時也意識到了自己的許多不足,我認為現階段我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基本功問題,二是提高自己的認識,基本功就是自己的造型能力,筆墨等,踏踏實實一步一個腳印,多練字,所臨摹,多創作,同時也要勤思考,提高自己的審美,善于思索,畫山時不再急于上重墨,把自己畫畫的節奏慢下來,構圖方面,也不能急躁,先慢慢醞釀,再設計方法,對自己描繪對象將信將疑,意境還不鮮明的時候,先停筆,坐下來慢慢細看,就會慢慢都有啟發了,要似正非奇,要有變化,要大膽,但又要穩,要穿插,往深處發展,不要平鋪對壘。同時在形像也要取其精華,一幅畫要有他的精粹之處,也就是老師經常說的畫眼,畫眼的選擇也要通過自己平時藝術審美修養的提高來選擇,我在這方面還有所欠缺,經常把畫畫的太平均,畫好一幅創作,層次也是關鍵,線條和層次往往可以決定一幅畫的空間,有時候也不一定像我這幅圖一樣近濃遠淡。另外,山水畫的氣氛也至關重要,我認為我表現太行山煙雨朦朧,滿山秋色的氣氛還很欠缺,色彩也不夠潤澤,在筆墨方面,如果能運用傳統的現成的筆墨方法表現,也算學以致用,我認為我欠缺很多根據對象創造筆墨的能力,可能是我平時臨摹和畫畫積累不夠多的原因,希望我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能有自己對自然的深刻認識和真實情感進行創造。好的構圖房子也要更注意節奏,要有各種不同的姿態,不能硬拼湊,線條也要更含蓄,善于學習,向傳統學習的同時,也要向同時代的人學習,要廣泛閱覽古今中外的作品,作為自己的借鑒,不僅要向成功的藝術品學習,也可以向有缺點甚至失敗的藝術品學習,就比如有的人構思和意境非常特別,只是表現手法欠妥,我就可以吸取長處。同時,學習傳統也是很重要的,我國自古以來有許許多多的大師辛勤了幾千年,自然有許許多多值得我們去學習,一切好的東西,都可以給我帶來啟發,而不是限制,一步一個腳印,給自己找到一條正確的道路,并且認真走下去。

【參考文獻】

[1]中國畫研究院.李可染論藝術[增訂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6-3.

猜你喜歡
主動性筆墨創作
《一墻之隔》創作談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初探
如何實現小學語文預學的實效性
創作隨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