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家族傳統聚落的布局與武陵山自然生態環境

2018-07-13 01:21朱世學
三峽論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武陵山土家族布局

摘 要:土家族傳統聚落的布局特點主要體現在“大分散、小聚居”上,依據不同的地理環境,可分為依山傍水型、寨堡獨立型和平坎河谷型。土家族傳統聚落的形成與武陵山區“山多田少”的地理環境、“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密切相關。

關鍵詞:土家族;傳統聚落;布局;武陵山

中圖分類號:TU2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3-0037-06

在鄂、湘、渝、黔毗鄰的武陵山區,分布著數以千計、風格各異的土家族傳統聚落,這些傳統聚落分布在平壩、河谷、丘陵、盆地以及高山地區,不僅歷史人文底蘊深厚,地域文化特色鮮明,而且其布局與武陵山特殊地理環境的關系十分密切。

一、土家族傳統聚落的總體布局

人與自然的和諧相依是土家族傳統聚落選址和設計的總體思想。土家族傳統聚落有顯著的地域差異,與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大雜居、小聚居、普遍散居”的分布特征相關聯,土家族傳統聚落的布局亦呈現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點,即多民族雜居的村落或單一民族聚居的村落交錯分布在高山、河谷、盆地或壩區之中,其布局的總體特征為沿河流分布、沿驛道分布,并與歷史上的土司制度及軍事衛所制度相關聯。其中,分布在壩區或山間盆地的聚落平面多為圓形、長方形或不規則的多邊形;分布在山區的聚落則多依山而建,分臺而筑;分布在山谷或河谷階地上的聚落則沿一定走向成條帶狀延伸和輻射。一個村寨聚落往往以祠堂、廟宇或水井為中心,吊腳樓群與風雨橋或石橋連貫一致,表現出群體之間和諧,人與自然融洽,既自然又美麗,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得益彰,表現出無限的情致。

依據不同的地理環境,我們將土家族傳統聚落分為依山傍水型、寨堡獨立型、平壩河谷型。

(一)依山傍水型聚落

依山傍水型聚落的最大特點是背山面水,建筑特色以半干欄式的土家族吊腳樓為主,這類聚落在土家族地區保存數量較多,分布范圍較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宣恩彭家寨、恩施小溪胡家大院、咸豐王母洞,等等。

1.宣恩彭家寨

彭家寨位于湖北省宣恩縣沙道溝鎮兩河村八組。背靠觀音山,面臨龍潭河,寨內數十棟土家吊腳樓均依山繞水而建,每棟自成體系,面積百余到幾百平方米不等。[1]216一般以一明兩暗三開間作正屋,以龕子屋作廂房。龍潭河自東北向西南流過寨前,與寨兩邊的山間小溪將彭家寨環抱。寨前田園阡陌,寨后竹影婆娑,樹木蒼勁挺拔。整個寨子在竹海林浪的掩映簇擁下有如一幅游龍戲鳳的山水畫卷,十分秀美。華中科技大學已故著名建筑學家張良皋先生稱彭家寨為“人間仙居”,說它是湖北省吊腳樓的“頭號種子選手”。2013年,被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恩施小溪胡家大院

小溪胡家大院位于湖北省恩施市盛家壩鄉二官寨村小溪組,由分布在小溪河兩岸的上、中、下三個壩子上的五個較為集中的院落組成,共有75棟吊腳樓,以單吊式、雙吊式為主。[2]70該傳統聚落保存完整的有三大集中民居建筑群落,其中核心建筑是小溪中壩大院落腳朝門的建筑,它是目前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發現的保存最完整、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大的朝門建筑。始建于乾隆年間,呈“八字形”,有恩施絕無僅有的傘把柱結構,挑檐有斗拱,挑枋上雕有一對木魚,朝門兩邊與中壩大院子吊腳樓連成整體,依山傍水,戶戶相通,與自然環境十分協調。

3.咸豐王母洞

王母洞位于湖北省咸豐縣甲馬池鎮青崗壩村,為蔣氏家族所建,從外到內共有6個天井6座院落。最外一個天井院落略小,第二至第五個天井院落規模相當,院落結構相同,均為木結構穿斗式一正兩廂三合水撮箕口。第六個天井院落位于最里,四合院式,保存最好。天井四周均為四列三間木屋,相互聯結,規整雅致。外圍房屋為依山順勢的吊腳樓。所有房屋的窗欞雕花精美;柱礎圖案各異;街沿整齊寬敞;院壩青石鋪地。特別是在民居外沿樓下,一條小溪清澈透亮、緩緩流淌,遠遠望去,整座建筑群落儼然一個回廊式的“半島”,茂林修竹,流水人家,如圖如畫,極為罕見。

(二)寨堡獨立型聚落

寨堡獨立型聚落的最大特點是地勢險峻,形成一個獨立的單元,建筑特色有木板墻、石墻和木架板壁屋等多種形式。這類聚落在土家族地區的數量也較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利川魚木寨、船頭寨,等等。

1.利川魚木寨

魚木寨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魚木村,四面懸崖三疊,崖高谷深。自古以來進出僅一通道,即從南邊寨頸入,北邊三陽關出。地勢十分險要,真可謂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皯已录股辖ㄕ瘶?,一夫把關鬼神愁”,關卡雄奇、道路艱險是魚木寨的顯著特點。[3]33寨內土民喜穴居,現存大量的穴居遺跡。房屋建筑始于明初,至清中葉,成氏、向氏住宅已具規?!,F存磚、木、石混合結構的古建筑遺址6處,其中大灣下老房子(又名“六吉堂)堪稱魚木寨古建筑的代表,它始建于清末,建成于民國九年(1920),四合院式。魚木寨被譽為“自然的奇觀,文化的奇跡”,有“天下第一土家山寨”之美譽?,F存有寨樓、寨卡、寨墻、棧道、民居、渠井、穴居、石刻、墓碑及生產、生活器具等豐富的歷史文化遺存。尤其是現存的10余座大型碑墓,大如山中之城,精雕細刻,蔚為壯觀,堪稱藝術奇珍。2006年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利川船頭寨

船頭寨位于湖北省利川市謀道鎮境內,山寨地勢險要,四面懸崖,有“鐵壁三層盤古寨,螺峰四面護雄關”之稱。[4]14據三次文物普查結果表明,支羅船頭寨目前尚存有觀音巖、羅家壩、六也巖、張果老巖、中嘴、堰塘坪、苕坪、紅巖寺、蘇拉口、土地梁等10座卡門及關卡間險要石板古道8段,總長10余公里。寨上除調查發現有舊寨壩、衙門坪、老城墻、天子殿、武臺衙門、城隍廟、禹王宮、馬道址、鳥經寺、狀元墳、殺人坳等支羅土司遺址外,還發現有奇特的巖屋——以羅家巖和仁壽洞為代表;多樣的民居——以吳氏宗祠和大田莊謝家老屋為代表;精湛的石刻——以六也巖、富官寨、大田莊、必斗、血債巖等摩崖題刻為代表;高大的牌坊——以“奉旨旌表”諶滿氏節孝牌坊為代表;系列的墓葬——以東漢時期的磚室墓。唐宋時期的崖墓、明代石槨墓為代表;精工的墓碑——以清代大型碑墓、民國時期的碑屋為代表。

(三)平壩河谷型聚落

平壩河谷型聚落主要分布在平壩河谷地區,其建筑特色以四合院式建筑和木架板壁屋以及土家吊腳樓為主,這類聚落在土家族地區保存數量最多,分布范圍最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如恩施滾龍壩、宣恩慶陽壩、龍山里耶、龍山洗車河、永順王村、花垣茶峒、酉陽龔灘、石柱西沱,等等。

1.恩施滾龍壩

滾龍壩位于湖北省恩施市崔家壩鎮東南部一個山間平壩。古建筑群有三、五、七進天井庭院和四合天井屋。房上石木雕刻龍戲火珠、獅滾繡球、太極雙魚、仙猴捧桃、喜鵲鬧梅、富貴牡丹、文房四寶、西游故事、封神傳說等。主要包括獅子屋場、中村屋場、長街檐屋場以及四方屋場,最大的屋場有20多個天井,房屋200多間,建筑總面積3萬余平方米。[1]345滾龍壩現存百年古樹達10余棵,其中樹齡500年以上的古樹達7棵。分別為青檀、銀杏、側柏、楠木等,一級保護的5棵,二級保護的1棵,三級保護的5棵。2007年,被國家建設部、國家文物局命名為第三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宣恩慶陽壩

慶陽壩位于湖北省宣恩縣椒園鎮慶陽壩村,是古代湘鄂川“鹽花古道”上的第一隘口和重要驛站。慶陽壩涼亭街,坐落于福壽山東麓,依山面水而建。兩條街道交錯排列,以街面、巷道和橋梁相通,集土家吊腳樓和侗族涼亭構架于一體。其中主街長229米,寬4.4米;次街長109米,寬3.5米,街道建筑面積9000平方米。[1]340主街兩側建穿斗式木結構瓦房,二至三層不等,多一明兩暗三開間,二樓是“燕子樓”,一樓是柜臺,臨街面為商鋪,臨溪面為吊腳樓,整條街為涼亭式,檐搭檐、角接角首尾相連,一氣貫通。慶陽壩在元朝時屬鎮邊萬戶總管府,明屬施南宣撫司,清末屬宣恩縣施南里。2008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被住建部和國家文物局聯合公布為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3.龍山里耶

里耶古鎮位于湖南省龍山縣的酉水河畔,為土家族、苗族等少數民族雜居區。前臨酉水河,背靠八面山,俗稱“上有鯉魚沉潭,下有婆村攔灘,前有玉石巖板,后有八面靠山”。里耶古鎮自古以來就是湘、鄂、渝交界地區的交通樞紐、商貿中心,因其歷史積淀、物阜民豐和舟楫之便,素來與王村、茶峒、浦市齊名,為湘西四大名鎮之一。2002年6月,這里考古發現了保存完整的戰國——秦代古城遺址,總面積25255平方米,考古發現的遺跡和遺物主要有護城河、城墻、房屋、排水系統、古井以及生產生活用品及兵器,出土了37300余枚秦簡牘,[5]342簡牘上的記載填補了秦史研究上的多項空白,其中就包括我國第一次出土的完整的乘法口訣表實物。里耶古城遺址被評為2002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同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山洗車河

洗車河位于湖南省龍山縣東南65公里處的紅巖溪河和猛西河的交匯口,為土家族聚居地。洗車河,土家語音“席澤”?!跋睗h語意譯為草,“澤”為水,謂兩岸芳草萋萋,翠竹青青,樹木蔥郁,河畔桂馥蘭香,曾有“香溪”之稱。[5]324逶迤而來的紅巖溪河和猛西河,飄逸如綠緞,清澈如水晶,在秀麗的五峰山下流成丫字形,人謂洗車河占了雙龍相會的風水寶地。兩座建筑于清代的古涼亭橋,把沿河三岸連成一體。明清以來,沿河三岸陸續建成東平街、新街、丁字街、灣子街、小河街、坡子街等石板古街。小街商鋪鱗次櫛比,依山傍水而建的土家吊腳樓,古樸而秀美。

5.永順王村

王村位于湖南省永順縣南端51公里處的酉水之濱,為湘西四大名鎮之一。原為西漢酉陽縣治所,因得酉水舟楫之便,上通黔渝,下達洞庭,自古為永順通商口岸,素稱“楚蜀通津”。[6]516王村東有涓秀清澈小溪,西靠叢林蒼茫群峰,南面碧波蕩漾酉水,北臨嶙峋突兀石林。青石梯級長街蜿蜒五里,貫穿南北,梯街兩旁,有明、清建筑遺風的木房,還點綴有土家民居特色的吊腳樓。鎮東花果山還有聞名遐邇的“溪州銅柱”,溪州銅柱高4米,重2500公斤,始建于北宋天德元年(1017),柱上刻有楚王馬希范與土司彭仕愁罷兵盟誓的條約。該條約共2000多字,楷書,字體秀麗,是研究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重要實物資料。

6.花垣茶峒

茶峒位于湖南省花垣縣西北端25公里處的酉水河畔。因位于湘、渝、黔三省交界之處,有“一腳踏三省”之稱[7]520,屬湘西 四大名鎮之一。茶峒古城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全以青石筑成,堅固巍峨。此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龍山,右傍香爐山,面朝鳳鳴山,城由群山環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青石道整潔風雅,吊腳樓古色古香,白塔聳立,古渡擺舟。著名文學家沈從文以茶峒為背景,寫出小說《邊城》,馳名中外。2005年茶峒正式更名為邊城鎮,為與國內其它以邊城為名的地方相區別,人們通常稱之為“邊城茶峒”。

7.酉陽龔灘

龔灘位于重慶市酉陽縣西部,坐落于烏江與阿蓬江交匯處的鳳凰山麓,與貴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縣隔江相鄰,是一座擁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鎮。古鎮現存長約3公里的石板街,150余堵別具一格的封火墻,200多個古樸幽靜的四合院,50多座形態各異的吊腳樓,獨具地方特色,是國內保存完好且頗具規模的明清建筑群,被譽為建筑藝術上的奇葩。龔灘古鎮是重慶市第一歷史文化名鎮,居于烏江天險的中段,融山、水、建筑為一體,因獨特的山水環境而聞名。

8.石柱西沱

西沱鎮位于重慶市石柱土家族自治縣北部的長江之濱,原名西界沱。[8]36地處萬州、忠縣、石柱交界處,是該縣規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長江口岸,也是長江三峽庫區上惟一的全國首批十大歷史文化名鎮之一。西沱鎮依山傍水,歷史悠久,商貿發達。最能代表西沱古鎮風貌且風韻猶存的是云梯街,它依山順勢而建,街面垂直長江,共有112個臺階,1124步青石梯,自江邊向山頂發展,一直延伸五里路,直至山頂的獨門嘴,遂成云梯街。街道兩旁保存著明清時期遺留下來的層層疊疊的土家民居吊腳樓以及紫云宮、禹王宮、萬天宮、二圣宮、桂花園等古代著名建筑,形成了古鎮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云梯通天”、“萬里長江第一奇街”之美譽。

二、土家族傳統聚落與武陵山自然生態環境

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文化創造的自然前提?!抖Y記·五制》云:“高山大川異制,民生其間異俗?!蓖良易寰劬拥奈淞晟絽^,總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是一個溪洞相連的高山大川地帶。

(一)“山多田少”的地理環境

土家族是一個山地民族,大山始終是他們的依托。[9]99其聚居的武陵山區,北部為秦嶺所隔,西部是四川盆地,東部為荊楚平原,是中原地區進入西南地區的咽喉要道。正如鄭永禧在《施州考古錄》中所描述的:“衛外蔽夔峽,內繞溪山,道自險阻,蠻獠錯雜,自巴蜀而瞰荊楚者,恒以此為出奇之道?!盵10]17境內崇山峻嶺、溝壑縱橫、溪流密布、峽谷幽深,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相對高差達3000米以上。這種多山多水的地理環境在歷代方志中記載較多。如《思南府續編·地理門》“山川”條記載:思南“郡城處萬山中,層岡復嶺,求十里平原不可得。曰坡、曰屯、曰峰、曰巖、曰坳、曰嶺,皆山也。曰溪、曰溝、曰灘、曰泉、曰瀨、曰塘,皆水也”。因此,土家族所在的武陵山區素來就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說。

武陵山區地處北緯30°附近,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有兩個明顯的氣候特征:一是冬暖夏涼,溫濕多雨,霧多濕重;二是氣候的垂直差異明顯,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說法,山下是亞熱帶氣候,山腰是溫帶氣候,山頂則是亞寒帶氣候。當地群眾形容這種景色是“山上飄雪花,山下開桃花”、“山高一丈,大不一樣;陰坡陽坡,差得很多”。

武陵山區多山的地理環境,使得土家人不僅繼承了古代巴人強悍勁勇的民族性格,同時也承襲了古代巴人對土地的珍惜和山川神靈的敬畏之心。土家族最崇拜地母神,俗稱土地菩薩,有山林土地、田壟土地、山寨土地等。土家人認為土能生萬物,每年五谷能否豐收,要祈禱土地降瑞賜祥。土家人除逢年過節祭祀土地神外,每年農歷二月八,土地菩薩壽誕日,村寨頭人或族長,邀集寨里群眾,出錢辦會,殺豬宰羊,聚餐于土地堂,名曰“土地會”。[11]307對山川神靈更是頂禮膜拜。如上山打獵(土家人稱“ 趕仗”)前要祭祀山神,酉水流域的土家人崇拜山神“巴涅察七”。

其實,土家族及其先民對山川神靈的敬畏由來已久,以青銅重器來祭祀山川神靈的現象可以追溯到戰國到兩漢時期。目前在鄂湘渝黔毗鄰地區窖藏出土了大量的戰國到兩漢時期的巴式青銅樂器和生活用器,如虎鈕錞于、編鐘、銅鉦、銅洗、銅壺等等,絕大多數為窖藏單件出土,且出土的地點多位于河邊、山坡或樹下。學術界為此曾困惑不解,我們認為,這些窖藏出土的青銅器應多是用于祭祀山川神靈的祭品。因為青銅器古稱“金”或“吉金”,是古代祭祀時不可或缺的禮器和重器,“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祭祀是人與神“交往”的形式,以祭品通神求好的祭儀,是比照著人的交往禮儀而來的。民族學的材料告訴我們,遠古時期由于生產力低下,人們相信萬物有靈和靈魂不滅,對生活中發生的許多自然災害無法給予正確的認知,因而信奉山川神靈,并常常舉行祭祀活動。這種以青銅重器祭祀山川神靈的現象最早源自商周時期的中原地區,在兩廣及云南等地也發現了用窖藏出土的漢代銅鼓祭祀山川神靈的現象。

據考證,土家族地區窖藏出土的虎鈕錞于與兩廣及云南等地窖藏出土的銅鼓關系十分密切?!吨芏Y·地官·鼓人》云:“以金錞和鼓?!庇帧秶Z·吳語》云:“王乃秉桴(鼓槌),親就鳴鐘、鼓、丁寧、錞于,振鐸,勇怯盡應,三軍皆嘩,釦以振旅,其聲動天地?!笨梢?,錞于和銅鼓同為軍旅樂器。在云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青銅貯幣器上就發現有錞于和銅鼓的和奏圖像。[12]72由此可見,虎鈕錞于與銅鼓除了用作軍樂器外,還經常作為禮器和重器用來祭祀山川神靈,按照當時的習俗,儀式結束后這些青銅祭器是不能帶回家的,只能夠就地掩埋,所以今天我們所看到的巴式青銅器多窖藏于山地、河邊和樹下,而不是巴人遺址和墓葬中。[13]9這種對山川神靈的極度虔誠是巴人及其后裔土家族對山地文化的一種本能反應,也是人們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自然選擇。

由此可見,土家族作為山地民族,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一種尊崇自然、返璞歸真的生態理念。因此,土家族傳統聚落的選址和建設通常都十分講究對山、水的利用,或依山傍水,或沿河而居,這是土家族在坡陡地窄嚴峻自然條件下的必然選擇。而作為武陵地區最具特征性的吊腳樓民居建筑則是土家族適應武陵地區特殊地理環境下的生態建筑,[14]43它依山而建,分臺而筑,“占天不占地,天平地不平”,集儲糧、居住、養畜等生活必須空間于一體,充分體現了土家族人民的生態智慧。

(二)“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

受武陵地區“山多田少”地理環境的影響,土家族傳統聚落的選址注重“依山傍水”,其基本特征為背靠山林、不占農田、便于排水的臨河緩坡選址。如被譽為“人間仙居”的宣恩彭家寨便是土家族的典型選址,整個村寨依托觀音山,面臨龍潭河,寨前田園阡陌,溪河環抱,形如玉帶。寨后山巒起伏,形如坐蓮觀音。這種選址方式除了地理環境等自然因素以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了風水術的影響,因為傳統風水學中有所謂“前有罩,后有靠”的風水理念,張良皋先生認為它是“風水知識在武陵山區的普及”。[15]9

古代所謂的風水其實是一種相地之術,古稱堪輿術,即是用來勘察人們居住和生活場所地理狀況的一套規則和方法。有學者認為,它的本質不是迷信的,是古人為了選擇、適應、改造居住和生活環境而創立的一門學問。[16]4它的核心是圍繞“人”這個主體,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進而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風水學將山脈比喻成龍,將山脈的延綿走向稱作“龍脈”。按《古今圖書集成·陽宅十出》第675集之說:“人之養處宜以大地、山河為主,其來脈氣勢最大,關系人方為福,最為切要。若大形不善,縱內型得法,終不全吉?!憋L水中以依山傍水為吉,因為“山管人丁水管財”,水可聚氣又可生財,故土家族傳統聚落的選址講究依山傍水,首先是找好向山和靠山。向山的最佳選擇是“二龍搶寶”、“雙龍戲珠”、“萬馬歸槽”、“壽星高照”等山勢,靠山則要選擇“青龍環護”、“貴人坐椅”等山勢。依山的同時還要傍水,古人認為:“風水之法,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币虼?,近水而居,是人類的共同選擇,土家族亦概莫能外,他們在進行傳統聚落的選址時,或臨江河,或靠溪澗,一是便于人畜飲水,二是為了增加靈氣。

以土司時期土家族地區的司城選址為例,目前調查發現的土家族司城遺址,絕大多數“依山傍水”,絕少建于山間平壩之中,符合我國各民族土司區土司城選址的一般規律。[17]11如容美宣慰司中府司城,背靠芙蓉山,面臨龍溪江,四面環山。正如顧彩在《容美紀游》中所描述的:“宣慰司署在芙蓉山之南麓,其前列八峰,左峰則右倚,右峰則左倚,軒然如鳳凰曬翅形勢,朝拱司署?!蔽宸灏矒崴臼鸾ㄓ谏窖?,依山傍水。永順宣慰司老司城背靠福石山,靈溪河自東北向西南環城而過,四面環山,屬于“萬馬歸朝”、“龍鳳呈祥”之地。保靖宣慰司舊司城建于龍溪坪,背靠龍標山,面臨酉水。桑植宣慰司舊城建于峭壁山麓,澧水中源與南源兩水環城而過,四面青山,依山傍水。此外,金峒安撫司城(位于湖北咸豐黃金洞)和茅崗安撫司城(位于澧水流域湖南桑植境內)等均是依山傍水而建。

在眾多司城遺址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北咸豐尖山的唐崖長官司司城遺址,該城依自然地勢分布,背靠玄武山,左有青龍山,右有白虎山,前有唐崖河(烏江支流)。實際方位本為坐西朝東,但在司城規劃中,設計者將周邊的山形與“四象”結合,充分利用了周圍山形水勢和中國傳統的堪輿思想,體現了土司城址規劃理念中風水思想對建筑與周圍環境關系的闡述。[18]60-62這種依山傍水的選址方式,符合土家族傳統聚落選址的基本特征,在生產、生活、交通、管理、防御等方面具備優越的天然條件。一是城池依山傍水,四面環山,為城池安全提供了天然屏障;二是有足夠利用的空間,便于布局城市功能區;三是為滿足生存與建設的需要,有可利用的資源,尤其是唐崖河西岸有大片良田作為補給;四是有便利的交通要道,便于對周邊行政區的管理,在出現入侵或內亂時可迅速逃生。此外,唐崖土司城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排水的問題,科學地利用山體自然高差,依托自然溝壑并依照山勢修建了排水量不同的水溝,并相互連接構成了一個主次分明、簡單實用的排水網絡。這種尊重自然、依山傍水的選址理念既能滿足土司生產生活的基本條件,又符合作為土司統治中心的政治、軍事中心功能需求。

由此可見,土家族地區土司城址的選址與傳統聚落的選址一樣,其共同特點是講究依山傍水,注重“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四象。土家族之所以崇尚這種“依山傍水”的居住環境,一方面是為了節省僅有的耕地,另一方面也是順應自然環境的結果。土家族講究柴方水圓,武陵地區山高坡陡、溝壑縱橫,因此,土家人建房多選擇依山傍水的坡地,以青山綠水、視野開闊為佳。按照土家人自己的話說,叫做“后有青山重重嶺,前有玉帶水汪汪”,也正好印證了中國傳統的風水理念,因為“負陰抱陽,背山面水”是中國古代風水理論的基礎,以山、水代表陰、陽,追求的是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結語

總而言之,土家族傳統聚落的布局與武陵山區特殊的地理環境密切相關,武陵山區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土家族逐步形成了聚落建造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天人合一”與“時空合一”的宇宙自然觀。其總體布局,以“適應環境”作為營建的基本指導思想,以“順其自然”作為拓展的基本出發點。這種潛意識的民族心理反映出土家族建筑文化樸素的自然觀和據此立足的生態環境觀。他們認為人與自然是和諧共處的關系,因此,人們在聚落選址時必須考慮三種因素,即森林、水源和可開墾的良田。同時,土家族相沿“聚族而居,自成一體”。土家族的村落布局,一般以聚族而居為基礎,形成相對獨立而又彼此聯系的山寨。這些山寨皆依山而建,分臺而筑,鱗次櫛比,形態各異。屋后青山環繞,門前溪水潺潺,其建筑群與河流山林巧妙結合、相互輝映、渾然一體,或開或合,或隱或顯,或聚或散,宛如一幅幅優美的山水畫,充分體現了土家人獨特的生態意識和對人與自然關系的感悟。

注 釋:

[1] 譚宗派:《恩施州文物風光大觀》,湖北人民出版社,2014年。

[2] 商守善:《恩施古村落民居建筑的發掘與保護——以湖北恩施市小溪胡家大院為個案》,《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第4期。

[3] 譚宗派:《利川文化遺產擷英》,湖北人民出版社,2009年。

[4] 譚宗派:《支羅船頭寨研究》,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11年。

[5] 龍山縣志編纂委員會編:《龍山縣志》,方志出版社,2012年。

[6] 永順縣志編篡委員會編:《永順縣志》,湖南出版社,1995年。

[7] 花垣縣志編篡委員會編:《花垣縣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年2月。

[8] 劉建平:《西沱古鎮文化盤點和保護研究》,《土家族研究》,2006年第2期。

[9] 朱世學:《略論土家族古鎮的居住環境和建筑特色》,《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0年。

[10] 鄧治凡、田發剛:《施州考古錄校注》,新華出版社,2004年10月。

[11] 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編:《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志》,民族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12] 李衍垣:《錞于述略》,《文物》,1984年第8期。

[13] 朱世學:《對虎鈕錞于若干問題的認識》,《三峽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

[14] 朱世學:《論土家族吊腳樓的生態價值》,《重慶師范大學學報》,2016年第2期。

[15] 張良皋:《老房子——土家吊腳樓》,江蘇美術出版社,1994年12月。

[16] 周德元:《宜居道理》,團結出版社,2015年1月。

[17] 成臻銘:《“以內馭外”:論清代土司城市建筑布局的政治文化傾向——以土家族區域為例證》,《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18] 咸豐縣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唐崖土司城遺址管理處編:《世界文化遺產——唐崖土司城址》,湖北人民出版社,2015年。

責任編輯:黃祥深

猜你喜歡
武陵山土家族布局
秦巴-武陵山區重慶段鄉鎮域多維貧困測度及類型劃分
土家族織錦技藝的保護與傳承研究
Dancing for theDead
土家族情歌
詩二首
過武陵山區
土家風情惹人醉
布局著名變例典藏集錦
起馬轉中炮對屏風馬布局探秘
布局著名變例典藏集錦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