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研究的力作

2018-07-13 14:45王真慧
三峽論壇 2018年3期
關鍵詞:侗族變遷現代性

王真慧

中圖分類號:C955;G25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1332(2018)03-0115-02

近日,有幸讀到龍運榮博士新作《嬗變與重構:新媒體語境下侗族傳統文化的現代性變遷研究》。該作是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的結項成果,31萬字之巨,于2015年11月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出于對少數民族現代化變遷研究共同的興趣,特意細細研讀了其中一些重要章節,并對湖南少數民族侗族和浙江少數民族畬族的現代性變遷進行初步的比較,竟然發現一些頗讓人意外的收獲。

一、新媒體語境下的現代性研究體現時代特點

目前,學界對民族文化的現代性建構研究,主要從“國家層面、民族層面、異質文化等方面”來探討“傳統/現代”一元對立和“單線式”的社會進化、“大傳統”與“小傳統”再建構等,涉及傳統文化、鄉村社會、民間信仰、宗族等變遷、文化重構、民族自覺諸多問題。其中,涉及到少數民族文化現代性建構研究的主要有:莊曉東將網絡媒介及其激發的社會文化變遷置于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現代建構的理論背景下考量,從三個不同的向度——作為媒介使用者的少數民族族群成員及相關社會文化變遷,虛擬世界的真實文化話語建構,民族地區政治博弈、經濟發展和現代性變化的過程中網絡傳播的現代性效能,展開了較為細致和全面的分析。[1]海闊從關注歷史不同人群的視角來探究大眾傳媒與中國社會文化現代性的關系問題。[2]李春霞從電視對彝族鄉村傳統的影響研究了彝族地方性知識的建構與變遷。[3]陸漢文的《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研究》[4]錢春蓮的《幻影年華:跨越時空的影像作者研究》[5]。田中陽的《雙輪:本土與現代》[6],等等。

龍運榮博士對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變遷的研究則更加關照當下的新媒體對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的影響,因此顯得更具時代性。新媒體是20世紀90年代發展起來的新興媒體類型,新媒體對人們的衣食住行影響巨大,對少數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亦有十分重大的影響,但是其影響的效能到底有多大,還沒有客觀和全面的考察。該研究通過民族學田野調查和社會學量化分析的方法,就新媒體對侗族社會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影響不僅進行了深度的田野民族志描寫,還全面考察新媒體影響湖南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方式、特點與存在的問題,試圖通過探索新媒體對湖南侗族傳統文化的影響途徑、規律和特點,總結其影響機制,并有針對性地提出新媒體促進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策略和措施。因此,就其研究視野和研究思路來看,不僅有微觀的探微,而且有宏觀的考量。如書中指出,新媒體影響下侗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呈現“后發”、“失衡”“建構方式復雜多元”等特點。這正是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在現代化變遷中因各種復雜因素相互糾葛的后果,無論是湖南的侗族還是浙江的畬族甚至全國其他地區的少數民族同樣如此。因此,中國的現代化發展中民族地區的現代化是至關重要的必不可少的“短板”,只有實現民族地區現代化才是真正實現中國現代化。正如習總書記提出的“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疆地區、貧困地區加快發展,強化舉措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發揮優勢推動中部地區崛起,創新引領率先實現東部地區優化發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p>

二、首次總結了新媒體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特點

該書對新媒體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特點進行了歸納和總結,這是當前關于媒體與文化研究中少數比較有創新的嘗試。

龍運榮博士指出,新媒體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類型,其對傳統文化的影響深度和廣度遠遠超出傳統媒體。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其影響更具隱蔽性;作為一種技術手段,其意識形態作用更顯著;作為一種文化觀念,媚俗已成國民的一種集體意識;作為一種消費符號,炫耀成為一種社會潮流。許多人對當前一些人的炫富、媚俗行為頗有詬病,卻不知是何緣由。如果從媒體對社會文化的影響來看,的確如此。20世紀90年代后,新媒體在我國蓬勃發展,因為發展過于迅猛,許多機制體制不健全,監管不力,分辨不清,一些人不明就里地跟上了所謂的“社會潮流”,表演了各種社會丑態,喪失了文化自信,混淆了社會視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高度重視傳播手段建設和創新,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加強互聯網內容建設,建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边@將深刻影響到媒體與民族文化發展,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把好舵”“指好路”。

三、首次系統介紹了湖南侗族地區新媒體發展情況

該書還首次系統地介紹了湖南侗族地區新媒體發展情況,探討了新媒體時代影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制約因素和解決對策,為了解和掌握新媒體時代湖南侗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傳統文化傳承與保護提供了依據,為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提供了借鑒和參考。這對于正確認識媒介與社會發展、民族地區現代化、民族文化保護與發展,促進民族地區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具有積極而深遠的意義,也為傳媒與文化研究開拓了新思路,為民族研究提供了新視野。

現代性始終是一個充滿爭議、不斷發展的概念,對于現當代文化的研究始終繞不開現代性這個話題。而我國目前現代性研究多沿用西方的研究模式,注重于對宏觀社會意識、社會形態的研究。但不少學者指出,現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人類現代性并無統一的模式,各國需要根據自身的國情建設自己的現代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地大物博,民族眾多,各民族的地理區位、發展階段、歷史文化傳統各不相同,其現代化發展程度和途徑各有差異。因此,該書對我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現代性建構的研究,可以豐富現代性的內涵與特點??蔀槊褡宓貐^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制定民族地區經濟和社會發展戰略提供決策參考依據,可為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提供借鑒。

注 釋:

[1] 莊曉東:《網絡傳播與云南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建構》,科學出版社,2010年。

[2] 海闊:《大眾傳媒與中國現代性:一種傳播人種學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

[3] 李春霞:《地方性知識的建構與變遷——電視對彝族鄉村傳統的影響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年第7期。

[4] 陸漢文:《現代性與生活世界的變遷: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城市居民日常生活的社會學研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

[5] 錢春蓮:《幻影年華:跨越時空的影像作者研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年。

[6] 田中陽:《雙輪:本土與現代》,湖南大學出版社,2007年。

責任編輯:劉冰清

猜你喜歡
侗族變遷現代性
復魅與拯救:庫切“耶穌三部曲”的現代性危機和后世俗希望
“浙”十年:品讀浙江文化 見證浙江變遷
唱支侗族大歌獻給黨
侗族大歌在音樂課堂中的意義
談李少君詩歌的“另類現代性”
數字解讀 DIY世界的精彩變遷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回鄉之旅:講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變遷
侗族大歌文化內涵研究
重構現代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