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保護與發展研究

2018-07-19 00:54六盤水市社會科學院李如海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
民族音樂 2018年3期
關鍵詞:烏蒙山歌舞韭菜

■陶 波(六盤水市社會科學院)李如海(中共六盤水市委黨校)

烏蒙山區包括云南的昭通、曲靖和貴州的畢節、六盤水等地,烏蒙山是云貴界山,是彝族祖源地,六祖分支地。彝族先民沿著烏蒙山和南北盤江遷徙到滇、川、黔、桂各地繁衍生息。至今烏蒙山區還生活著近百萬彝族同胞,烏蒙山區保留著古老的彝族文化,以傳統歌舞最具代表,例如撮泰吉、綁神猴、海馬舞、肯合唄、確比舞、嗩吶花鼓舞、撒麻舞、阿妹戚托等彝族傳統歌舞記錄和見證著彝族各時期的遷徙歷史、農耕文化、婚嫁習俗、喪葬儀式等,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資源情況

《西南彝志》(第十六卷)描述了“歌場的起源”“尼能氏歌場”“天地歌場”“確舍的歌場”?!案鑸觥笔且妥寮漓?、喪葬、婚嫁、聚會不可缺少的文化場域,在歌場上彝族同胞或舞蹈或唱歌,借助歌場進行感情交流和文化傳承。時至今日,烏蒙山區仍然流傳有獨具特色的彝族傳統歌舞。有被譽為“中國戲劇的活化石”之稱的撮泰吉;有原始古樸的“綁神猴”;有喪葬儀式上慰藉亡靈、送逝者回歸祖源地的海馬舞、懇合唄、確比舞、嗩吶花鼓舞;有婚嫁儀式中表現彝族耕種歷史與服飾文化,歌頌彝族女性的勤勞、美麗,展現挖地、撒麻、績麻、織布、裁衣的撒麻舞。

(一)撮泰吉

撮泰吉主要流傳地域為貴州省的威寧縣和赫章縣交界地帶,尤以威寧縣板底鄉裸嘎最具代表。也譯作撮寸姐、撮襯姐、撮寸己、撮寸幾、撮特緊、曹騰緊、撮屯基等。彝語“撮”意為“人”,“泰”意為“變化”,“吉”意為“游戲、玩?!??!按樘┘钡耐暾馑伎山忉尀椤叭祟愌葑兊膽颉被颉跋让窀骰顒拥挠蓙怼?。撮泰吉的表演內容有四個部分:第一部分為祭祀儀式;第二部分為敘述耕作歷史;第三部分為慶賀豐收;第四部分為掃火星,也叫掃寨,彝語稱為“米奪秋”。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三到十五晚上。

(二)綁神猴

綁神猴主要流傳地域為云南省曲靖市師宗縣,尤以師宗縣雄壁鎮大堵雜保存最為完好。綁神猴,也叫綁山花子,彝語稱為“阿魯達”或“阿奴得”?!鞍Ⅳ敗被颉鞍⑴币鉃椤昂镒印?,“達”意為“捆綁”。按照“阿魯達”整個演出過程人們形象的稱為“綁神猴”或“綁山花子”。綁神猴需要碩大的面具和捆綁神猴用的“過山龍”、藤條。綁神猴表演內容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為野外祭祀和綁神猴,第二部分為神猴入村驅邪、祈福儀式,演出時間為每年農歷正月初一。

(三)海馬舞

海馬舞即吆喝馬的舞蹈,它是彝族村寨一種極為古樸原始的喪葬祭祀傳統舞蹈,主要流傳于云南省的沾益區、宣威市,貴州省的威寧縣、水城縣、盤州市、普安縣、興義市、興仁縣等彝族村寨中。海馬舞的道具包括“海馬”和“花棍馬鞭”。道具“海馬”是用紙和竹篾分段扎成的,分為馬頭和馬尾兩部分。馬頭部分包括馬頭和頸部,頭頂扎紅花或者白花,頸部配飾鈴鐺。馬尾部分包括臀部和尾巴?!盎ü黢R鞭”為竹棍或竹篾條制成,兩端扎上紅色或者白色花團。喪葬儀式上表演時一般3人一組,1人為牧馬人,另外2人扮演海馬。表演時扮馬者將馬頭和馬尾系于人的腰部,或僅將馬尾系于人的腰部,兩手捧著馬頭,形如騎在馬上。牧馬人手持花棍馬鞭,以各種姿態指揮著馬兒跳躍和行走,馬兒則隨著指揮,伴著鈴鐺的節奏,模仿馬的動作,時而跑步前進、時而慢步緩行、時而昂首長嘯、時而低頭喘息,各種動作交替出現,形成一套完整的套路。

(四)懇合唄

懇合唄系彝語漢譯?!皯┖稀奔匆妥鍐试醿x式中所唱的歌或喪葬儀式中的彝文經文和歌的統稱;“唄”漢語意思為跳或跳腳。跳腳又稱為“跳腳舞”“鈴鐺舞”“孝舞”“搓蛆舞”“搓蛆趕老鴉”“鈔子舞”。跳腳所用道具有馬鈴鐺和白紙條(或白毛巾、白布條),馬鈴鐺彝語稱為射濁(漢意為金珠)或鈔子。懇合唄主要流傳于烏蒙山區的沾益區、宣威市、富源縣、鎮雄縣、威寧縣、納雍縣、赫章縣、鐘山區、水城縣、六枝特區、盤州市等彝族聚居區,此舞在鐘山區汪家寨鎮、水城縣玉舍鎮、六枝特區中寨鄉以及威寧縣板底鄉、赫章縣珠市鄉等地形態保存較完整?!洞蠖ǜ尽酚涊d:“至焚所,又有跳腳之俗,將焚之前,姻黨群至,咸執火以來,至則棄火而聚其余炬于一處,相與攜手,吹蘆笙歌唱達旦,謂之跳腳也。及焚之日,鬼師祝告,椎牛數十頭以祭?!?/p>

(五)確比舞

確比舞是流傳于云南省曲靖市麒麟區茨營、東山、珠街,富源縣墨紅以及沾益區白水一帶。確比舞是由跳腳舞演化和發展而來?!按_比”是彝語稱謂,“確”的漢語意思是“一群、一伙”,“比”的漢語意思是“跳”,整體意思是一群人一起來跳。確比舞是彝族傳統葬禮上必不可少的部分。在舉行葬禮前,死者家屬派人去請親戚、朋友參加葬禮,被請的親戚、朋友會在村寨邀請一些會跳“確比”的人一起參加葬禮。在葬禮舉行的前一天晚上,親戚、朋友帶來的“確比”隊伍以村寨或家族為單位,輪流在喪葬場上跳“確比”。跳舞的先后次序有一定的要求,如死者是男性由本家親戚、朋友先跳,如死者是女性由死者后家(死者娘家在滇東地區被稱為后家)先跳,然后是其他親戚、朋友接著入場表演,直到全部依次輪流表演一圈方才結束“確比”。每一個確比隊伍都有自己的“確尼細”(領舞者),在上場表演前,確尼細就敲響大鑼,召集確比們排成一隊,準備入場跳確比舞。除了大鑼,確比舞表演者還敲打鼓、鈸、镲進行伴奏。舞蹈過程中確比舞者要唱誦“確哦”調子,整個過程包括約伴、入門、繞靈、轉場等儀式。確比舞者伴隨著大鑼、鼓、鈸、镲等進行表演,身體動作包括搓腳、屈膝、伸腿、彎腰、搖肩、扭腰等動作,腿部伴著踢、踩、蹲,手上伴著拍、打、搖、甩等動作。整個舞蹈節奏性很強,鏗鏘有力。

(六)嗩吶花鼓舞

嗩吶花鼓舞主要流傳于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南開鄉,該舞蹈由跳腳舞演變而來,主要用于喪葬儀式,主要表演時由12人參與,最少不低于4人,傳統嗩吶花鼓舞均為男性表演。表演時1人擊鼓,1人擊镲,2人吹嗩吶,其余手持花棍伴隨著節奏跳舞,周圍的觀眾也可即興參與伴舞。舞蹈分為4個大段,12個小段。春、夏、秋、冬12個月,均通過敘述性動作表演出來,其中也穿插一些裝飾性,有一定技巧性的動作,增加舞蹈的觀看效果和挑戰性。例如正月舞段的“滿堂春”,包括“鳳凰起舞”“喜樂無邊”“青蛙伸腿”“猛虎過山”“獅子降麒麟”等動作。嗩吶花鼓舞表演時氣氛熱烈奔放,嗩吶吹起氣勢高昂,表演者伴著嗩吶、鼓和镲的節奏身體前后左右扭動,腿部伴著伸、蹲、曲、抬、踢等動作,手中花棍舞動著,或敲打肩部,或敲打腰腿,節奏感非常強烈。

(七)撒麻舞

撒麻舞,彝語叫“木書暑”(或“木出署”“刻署偷”),流傳于烏蒙山區彝族、苗族、布依族等民族中,在畢節市的赫章縣、威寧縣,昭通市的彝良縣、大關縣、魯甸縣,六盤水市的六枝特區、水城縣、盤州市等地均有流傳。該舞沒有樂器伴奏,表演時舞者唱著《撒麻歌》,用優美的舞步和悅耳的歌聲,生動形象地表現出嫁新娘從挖地、撒麻、割麻、洗麻、織布到做嫁衣的整個勞動過程。舞蹈邊唱邊跳,所有伴娘均可參加,基本舞步有“三步一轉”“三步一伸”“三步一跺”“三步一拽”等動作,并有“手篩撒麻”“腳搓蓋種”“紡線拉經”“織布剪裁”等勞作動作,還有轉圈、環繞、旋轉等造型。該舞蹈敘事性強,故事完整,情節細膩逼真,畫面感強,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撒麻舞過去一般在彝家嫁娶之夜舉行,接親客人來了后,新娘和女伴們與前來接親的小伙子們對歌挑戰,盤根究底,你應我合,唱得興起,姑娘們就包好紗帕,戴上銀飾,穿上鑲著花邊的長衫,唱起撒麻歌,跳起撒麻舞,現在凡是節日和喜慶場合都可跳。

(八)阿妹戚托

阿妹戚托主要流傳于烏蒙山區的貴州省六枝特區和興仁縣等地,在六枝彝族同胞中也叫阿買期鼗,漢語意譯為“姑娘出嫁舞”“嫁女歌舞”。歌舞來源于彝文古籍文獻《阿買懇》,有歌有舞,歌舞相伴,通過腳踏的節奏進行歌唱,歌詞內容為嫁女之詞,以五言對答為主。姑娘出嫁前在姑娘家堂屋或門前院壩中唱跳,以唱“阿買懇”為主,“打跳”“跳腳”為輔?!鞍⒚闷萃小奔儗贌o音樂伴奏的彝族婚俗舞蹈,是新婚姑娘臨出嫁時,寨中及鄰寨女伴紛紛踏至為新娘送行,在與新娘離別之際,表達女伴們依依難舍的心情,同時告誡新娘坐家之后,要勤儉持家、孝敬公婆、相夫教子、尊重寨鄰;祝福新娘與丈夫全家和睦相處、興旺發達?!鞍⒚闷萃小笔且妥迦嗣裨陂L期的生產勞作、日常生活及其民族歷史文化發展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舞蹈。

除此之外,烏蒙山區還流傳有板凳龍舞、織布舞、羊皮鼓舞等傳統歌舞。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分類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主要分為祭祀舞蹈、喪葬歌舞、婚嫁歌舞、農事歌舞。通過歌舞展示了烏蒙山區彝族特殊的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通過歌舞保護與發展,不斷傳承民族文化。

(一)祭祀舞蹈

烏蒙山區彝族撮泰吉、綁神猴等舞蹈為祭祀舞蹈,撮泰吉、綁神猴兩個舞蹈表演者都佩戴“大面”,一般表演時間為正月,應該說兩個舞蹈系正月儺祭文化遺存,“撮泰”的表演和“阿魯”的跳躍類似上古的“禹步”?!盾髯印し窍唷酚涊d:“禹跳,湯偏?!妒印吩唬河碇畡?,十年不窺其家,手不爪,脛不生毛。偏枯之病,步不相過,人曰禹步?!焙笫酪话阏J為,“禹跳”指大禹行巫的舞步,也就是傳統的“儺舞”表演的舞步,具有驅邪逐疫、祭祀等功能。撮泰吉最后的“掃寨”儀式和綁神猴最后的進村入戶祈福儀式有很多相似的文化因子,都屬于祭祀儀式。例如祈求一年家庭清吉平安、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在屋內進行掃“火星”儀式,避免村寨內和房屋遭受火災;對新婚家庭的祈福、求子儀式等。這些文化因子展現出濃重的巫術色彩,因此我們大膽的將這類舞蹈劃分為祭祀性質的舞蹈,舞蹈主要是年初的祈福、娛神、祭祀作用。

(二)喪葬歌舞

喪葬歌舞是彝族最為古老的歌舞之一,彝族對于逝者和祖先非常敬重,傳統喪祭場面盛大?!段髂弦椭尽罚ǖ谑恚案鑸龅钠鹪础比缡怯涊d:

“齋場的四面八方,有洛武家的親戚,有妥拍的家族,有納姆君長與臣,有做齋的當事人和巫師,有匠人和百姓,有歌舞的男女。在月夜的樹影下,聚攏的人們,像霧罩投入場里。唱歌又跳舞,巧舞者手執小鈴······歌舞的青年男女,都聚集到這里,月亮下看像黑樹林······青年們模仿山里的大象,靈巧的舞蹈著,也像那鳥啄肉樣跳躍。又聯手地跳呀,唱一次歌,跳三次舞?!?/p>

另外《西南彝志》(第二十五卷)記載“為好人死了做齋的講述”,“上古的時候,在園園的地上,設起歌場,作歌歌頌死者,講故事送給亡魂”。

除此之外,《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貴州卷》收錄一則流傳于威寧的民間故事“人死做齋的由來”,講述什勺家給猴子做道場,敲牛殺羊,殺豬宰雞,敲鑼打鼓,震得天地搖動;跳起跳腳舞,灰塵漫天飛揚。齋場非常寬大,圍圓了9座大山9個大壩,有81個歌場和36個神位。至今烏蒙山區彝族喪葬儀式上仍然保留有海馬舞、懇合唄、確比舞、嗩吶花鼓舞等歌舞。喪葬歌舞是親人對逝者及祖先的追憶,對逝者和祖先的尊崇,通過追憶先祖凝聚祖靈崇拜,傳承民族喪葬禮俗和民族文化。

(三)婚嫁歌舞

婚嫁是人生重要的禮俗之一,彝族婚嫁伴隨著歌舞,通過歌舞展現婚嫁禮俗?!段髂弦椭尽罚ǖ谄呔恚┯涊d“納知阿施保吐仆耿二位慕施的辯論”,如是記載“凡結婚之時,由慕施引薦。女方來入宗,默拜祖宗時;他們在當中,唱歌作介紹”。另外《中國民間故事集成·貴州卷》記載了一則流傳于威寧的民間故事“篤米”。故事講述大洪水之后,篤米在洛尼山上彈月琴、唱歌,用彈琴和唱歌來排遣孤獨和煩惱。掌管宇宙的大神策舉祖聽到篤米那悠揚又凄慘的歌聲,就在拜谷肯呷設歌場,邀請篤米去唱歌,還請來東方、南方、北方3位天神的女兒。3個女子見了篤米都非常驚奇,也非常愛慕,她們就與他對歌,請他跳舞。從那以后,她們還常約他到拜谷肯呷唱歌、跳舞。策舉祖見他們情投意合,就成全他們,把三女許配給篤米做妻子,讓他們傳彝族后代。后來每個仙女各生了兩個兒子,發展成彝族的六大家支。彝族始祖篤米因為歌舞贏得婚姻,因此歌舞在彝族婚嫁習俗中尤為重要,烏蒙山區彝族婚嫁有一整套禮儀,配著禮儀有不同的歌舞,最為突出的是姑娘出嫁活動中的《阿買懇》。出嫁過程中每一個儀式都要用一首歌來完成,伴隨著歌曲還有撒麻舞、阿妹戚托等舞蹈表演?;榧薷栉柚饕宫F彝族女性的勤勞美德以及教育彝族女子婚后該如何孝敬公婆,撫養子女。

(四)農事歌舞

烏蒙山區流傳的農事舞蹈有撒麻舞、撒小麥舞、撒燕麥舞、撒蕎子舞等,與之相配的還流傳有撒麻歌、撒小麥歌、撒燕麥歌、撒蕎麥歌,這些農事歌舞,歌舞相伴,且歌且舞。

撒小麥

小麥撒不撒?

撒了就發芽。

麥子青油油,

麥穗抽得大。

黃了收小麥,

推面烙粑粑。

小麥撒完了,

長滿一大壩。

麥子怎樣收?

割來連蓋打。

麥子黃錚錚,

種子要留下。

(1980年4月采集于水城大河)

撒燕麥

砍地砍生地,

砍地撒燕麥。

一天砍九塊,

一塊撒九石。

中間岔兩邊,

砍完回家轉。

兩邊砍中間,

砍好撒燕麥,

兩頭對著撒,

四處都撒完。

一天撒九升,

一年打九石。

(1980年5月采集于水城大河)

撒蕎子

你們撒蕎子,

撒是怎樣撒?

撒蕎像篩糠,

就是這樣撒。

小妹小妹子,

快來撒蕎子。

(1980年5月采集于水城大河)

貴州六盤水市水城大河流傳的《撒小麥》 《撒燕麥》 《撒蕎子》展現了彝族傳統耕種歷史上的刀耕火種和飲食文化中的小麥、燕麥、蕎麥(蕎子)三大麥。

另外,烏蒙山區還流傳的扯韭菜歌(也叫采韭菜歌),歌曲展現了貴州屋脊韭菜坪的美麗風光和彝家青年男女在韭菜坪相約歡歌、跳舞的幸福時光。

扯韭菜

上山扯韭菜,

韭菜長得好,

葉子嫩又黃,

扯滿好回家。

上山扯韭菜,

別把蔸蔸拔,

割了還會生,

韭菜扛回家。

(1980年5月采集于水城大河)

采韭菜歌

哦呀,采韭菜。

啊呀,采韭菜。

太陽出來照上牧養坡,

哦哦啊啊照上韭菜坪,

四月、五月咱們上去。

哦呀,采韭菜。

啊呀,采韭菜。

蜜蜂蝴蝶繞著花兒飛,

云雀唧唧藍天云下飛,

四月、五月咱們上去。

哦呀,采韭菜。

啊呀,采韭菜。

哦耶耶,啊呀呀,

誰的天堂美。

哦耶耶,啊呀呀,

誰的幸福長。

四月、五月咱們上去。

哦呀,采韭菜。

啊呀,采韭菜。

阿表哥,阿表妹,

咱們一起去,

哦耶,啊呀,韭菜采回家。

(備注:根據 “酷狗音樂”彝漢版歌曲漢文部分整理)

除此之外,烏蒙山區還流傳有栽秧歌、放羊歌、量布歌等勞動歌謠。這些歌舞展現出彝族傳統農業種植歷史,展現了彝族傳統生活風俗,展現了彝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熱愛和向往。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保護與發展情況

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屬于民族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在傳統歌舞的保護與發展中主要借助非遺名錄保護、傳習基地傳承、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非遺進校園、民族文化園建設等方式方法進行保護與開發,通過多形式、多方位、多角度保護與開發,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得到很好的保護與發展,實現民族文化保護、傳承、開發與利用的共贏。

(一)非遺名錄保護

烏蒙山區各地非遺保護均實現國家、省、市、縣4級名錄保護。截至目前共有4批國家級非遺名錄,烏蒙山區彝族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有彝族撮泰吉(第一批)、火把節(第一批)、彝族鈴鐺舞(第二批)、彝族漆器髹飾技藝(第二批)、彝族傳統婚俗(第三批)、彝族山歌(第三批)、阿妹戚托(第四批),其中彝族撮泰吉、彝族鈴鐺舞、彝族山歌、阿妹戚托等4項為傳統歌舞。通過非遺名錄的申報,各地完善傳統歌舞的檔案資料,對傳統歌舞的保護制定相關規劃;非遺名錄的入選,進一步推進傳統歌舞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有效推進傳統歌舞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二)傳習基地傳承

隨著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非遺目錄的公示,一批非遺傳承人伴隨產生,各地在民族文化濃郁、非遺項目瀕危以及一些基礎條件較好民族村寨建設傳習所、傳習基地,由傳承人在傳習所和傳習基地進行非遺傳承。傳習基地兼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宣傳和傳習等多種功能,通過傳習基地讓更多人認識和參與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中來。在田野調研中,我們了解到,六盤水市鐘山區新華社區通過彝族鈴鐺舞傳習基地的建設,加強彝族鈴鐺舞的保護與傳承,新華社區的鈴鐺舞多次參加貴州省多彩貴州活動和六盤水市消夏文化節、旅發大會演出活動,2013年還到法國參加第129屆尼斯狂歡節展演活動。

(三)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與傳承

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是探索少數民族文化“活態保護”的有效手段。目前烏蒙山區云南、貴州、四川都有相關發展規劃,四川敘永水潦、石壩擬建設“彝族生態保護區”,貴州六盤水市擬建設烏蒙鎮、新華村、坪地鄉、淤泥鄉、普古鄉、牛場鄉等6個彝族文化生態保護區。田野調研中,我們了解到,盤州市為推進烏蒙大草原的民族文化旅游開發,積極推進盤北“八石山”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重點保護與傳承彝族文化。2017年7月22~23日在盤州市坪地鄉舉辦了畢摩文化與生態保護研討會,并舉行了彝族圣山“大梭柏”祭祀活動。

(四)非遺進校園傳承

非遺進校園是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搬進課堂、搬進學校,讓青少年從小學習和傳承民族文化。貴州省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板底鄉板底小學,自2011年以來將當地彝族鈴鐺舞列入學生大課間操中,讓全校700余名少數民族學生在跳舞的同時進行體育鍛煉,同時也讓彝族文化得以在教學中更好地傳承。貴州省盤州市雞場坪鎮民族中學將海馬舞、羊皮鼓舞等傳統歌舞引入學校傳承,取得很好收效,該校師生表演的相關舞蹈參加國家級、省級和市級比賽。

(五)民族文化園保護與旅游開發

烏蒙山區是民族地區、革命老區、貧困地區,在扶貧開發過程中各地結合民族文化和自然山水進行旅游開發,建設了一批民族文化園,向外界展示烏蒙山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蘊。目前初具規模的有海坪彝族文化園,水西古城,宣威芙蓉寨,昭通六祖廣場、慕俄格古城,貴州宣慰府,烏蒙大草原,百里杜鵑。民族文化園通過彝族傳統歌舞展示民族文化,吸引游客前來觀光旅游。為適應旅游開發需要,各地對民族傳統歌舞進行舞臺化設計,2017年水城創作出彝族史詩舞劇《支格阿魯》;盤州創作出彝族歌劇《天穹下的歌謠》;威寧創作出彝族舞劇《支嘎阿魯》,展示出烏蒙山區獨特的彝族歌舞。

■結 語

烏蒙山區是彝族的祖源地、是彝族文化遺存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烏蒙山區的彝族人民創造了獨特的具有區域民族特色的集歌(詩)、樂、舞為一體的民族歌舞,以撮泰吉、綁神猴、海馬舞、肯合唄、確比舞、嗩吶花鼓舞、撒麻舞、阿妹戚托等為代表,是烏蒙山區特有的民族歌舞,是彝族歷史文化、文學藝術、精神價值、思維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識的體現,是中華民族傳統歌舞的瑰寶。傳統歌舞是彝族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是彝族人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生活方式。烏蒙山區彝族傳統歌舞既有獨特的舞蹈藝術價值,又承載著彝族歷史、倫理、哲學、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保護與傳承傳統歌舞就是保護與傳承民族重要文化因子。因此需要加大力度保護與傳承,讓烏蒙山彝族傳統歌舞走出烏蒙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到烏蒙山區豐富和獨特的民族傳統歌舞,真正做到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猜你喜歡
烏蒙山歌舞韭菜
從“歌舞演故事”到“故事演歌舞”——論“梅舞”的緣起與形成
烏蒙山奔來“幸福使者”
山的國度
宜賓烏蒙山片區蠶桑產業扶貧的創新與實踐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
一園盡覽烏蒙美——烏蒙山國家地質公園
歌舞歡慶“三月三”
綠化草坪為什么不用韭菜?
歌舞爺爺
風云變幻——赫章韭菜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