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學音樂教學的前沿問題初探

2018-07-19 00:55尼釋丹吉大附中力旺實驗中學
民族音樂 2018年3期
關鍵詞:學科音樂課堂

■尼釋丹(吉大附中力旺實驗中學)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不管是何種音樂類型,已經成為人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成年人的音樂世界分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而對于中學生來說,音樂課堂的系統性與專業性的教學是他們培養更高的音樂素養的重要途徑。從近現代學堂樂歌的產生到今天音樂教材上多元化的課程設置,基礎音樂教育經歷了無數次的探索和改革。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將初步探索中學音樂教育中前沿問題的一些見解整理成文,與各位教育同仁分享探討。

■中學生音樂審美的定位問題

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明確闡述了音樂學科課程的基本理念,將“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放在首位。也就是說,“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是音樂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在現代基礎教育教學中,尊重學生的差異,啟發學生潛能常常被放在關卡位置。那么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學生音樂審美的定位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初中的學生年齡范圍約在13~15歲,對外界給予的新鮮音樂素材接受和變化的很快,加上音樂文化市場的繁雜,電子音樂產品的發展,審美的個性化差異發生在他們用不同方式觸碰音樂的一瞬間,不同類型的音樂素材在短時間內被分化成不同的軌道進入“重復選擇”“可以選擇”與“不再選擇”3個區域,經過時間的積累形成每個人獨特的音樂審美標準。在這樣不可控的社會條件下,課堂的音樂教學應在尊重個性標準的前提下給予學生一個正面音樂審美導向,幫助學生學會“敬畏音樂”“篩選音樂”和“理解音樂”。亟待解決的一個矛盾點在于我們無法時刻把握每一個學生變化中的音樂審美水平,又不愿將學生的個性化審美差異用強硬和條框的手段磨成統一的標準,只能在初步把握時代音樂文化的導向中學生給予滲透。

■基礎音樂教學中的幾個“平衡”問題

(一)音樂課程三維目標之間的平衡

“情感、態度、價值觀”“過程與方法”和“知識與技能”是音樂課程的三維目標。直觀來看基礎音樂教學是遵循著這樣“三角穩固”的目標開展。三維目標間的關系自然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筆者認為,最難達到的目標是“情感、態度、價值觀”;教師們經常以為達到了實際上并沒有達到的目標是“知識與技能”;最應該注重但常常被忽略的目標是“過程與方法”。我們在實際教學中經常顧此失彼,在三維目標中無法找到一個平衡點,以其為輻射擴散,展開教學。如歌唱課中我們往往只關注學生演唱的結果,或學生合作體驗二度創作的過程,忽略或淡化音樂文化背景的滲透;欣賞課上我們經常側重音樂結構的分析、音樂文化的介紹,無法顧及學生對音樂的實踐過程;活動課中常出現教師對學生的課堂反應和表現過于關注,而忽略最終音樂呈現方式的選擇。

筆者認為,三維目標的平衡應根據不同環境背景和不同學段的學生學情特點進行調整,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短時間內的分層教學。我們必須承認的是人類群體對于音樂的理解存在天賦差異,所以針對同一音樂素材對于不同的學生應有不同的目標要求。如人音版七年級上冊《銀杯》一課的課堂教學,在最終音樂課堂實踐的環節中,可選擇歌唱能力較強的孩子進行準確演唱,強調音準、節拍和用聲音塑造作品風格;選擇有舞蹈能力的孩子進行簡單的蒙古族舞蹈創編;對于性格內向不喜歡展示的孩子可讓他們自行選擇幾件有民族特色的打擊樂器進行配合,而不是采用以往普通的小組合作。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不僅僅在音樂天賦方面,更多的是在性格塑造方面,將學生培養成其“最好的本身”,讓學習和實踐真正發生。

(二)“教師教什么”和“學生學什么”之間的平衡

給予與接受的問題或許不僅僅存在于音樂學科的教學中,也是全學段、全學科教學中永恒探討的問題之一,同樣也是音樂教學中知識深度與廣度的縱橫分布問題。許多和筆者一樣的年輕教師在剛走上講臺的幾年里保持著高度的熱情,擁有著不竭的動力,備課的時候十分認真,期望著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多元化地進行課堂教學。但是在這樣的過程中我們往往忽略了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所準備的課程內容都是學生愿意接受的嗎?接受之后能夠有效消化嗎?一些創新的課堂實踐方式真的有效嗎?

筆者在準備校本課程“民族樂團的編制和樂器特點”一課時,采用讓學生模擬民樂團座位分布的方式讓學生隨機抽取樂器卡片,將整間教室模擬成一個排練場地,然后在規定時間里讓學生調整座位,從而了解自己所抽取的樂器在民樂團當中的組別和角色。整堂課的氣氛活躍適中,看似已經達成了教學目標。但后來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自己的反思,筆者發現這節課的學習并未真正完全地發生。學生對于民族樂器的了解幾乎僅僅停留在為零的階段,很多學生并不能分清楚民族樂器與西洋樂器,也從未看過民族樂團表演。在這種情況下的課堂學習是“架空”的,課堂上的活躍和配合是低效率的。

所以教師在確定教學內容之前,要充分了解學生已知的內容和想知道的內容,不以自己的喜好和想法左右教學的內容。在一定原則的范圍內確定教學內容和所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尤其是音樂學科,學生可獲取知識的途徑十分多元化,每個人對同一音樂素材的理解也可能大相徑庭。盡管眾口難調,給予與接受的平衡問題還需我們繼續探索。

(三)“音樂表現”與“音樂思考”的平衡問題

音樂學科是一個典型的人文學科,感性和理性兼備。社會音樂教育行業的興起和現代家長音樂教育觀念的轉變讓幾乎所有的中學生都能掌握1~2項課堂之外的音樂表現技能。筆者在為校民樂團學生排練的過程中發現,很多學生和家長盲目相信社會考級帶來的成就感和榮譽感,導致學生基本不具備識譜能力和音樂基礎知識素養,依賴于社會音樂教育教師手把手的音樂教學,批量生產考級證書,也就是只具備音樂表現的能力,并不具備音樂思考的能力。

音樂中的感性是讓音樂具備風格和流派的重要因素,但音樂中的理性是讓音樂首先成為符號和元素的必備條件,缺少感性的音樂是冰冷、麻木的,而缺少理性的音樂便無法以樂譜的形式呈現、無法傳承和發展。所以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維持這種理性和感性的相對平衡,也是音樂學科關注的前沿問題之一。

■音樂教育工作者對于學科發展趨勢關注度的問題

音樂教育是流動性的,課堂教學僅僅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部分,最好的課堂在社會中、在路途中,更在每個學生的人生經歷中。隨著社會文化現象日新月異的變化,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更要有敏銳的感官,著眼于更高的視角去捕捉社會變化浪潮中音樂文化變化的趨勢。更要有一種音樂情懷和音樂教育夢想,用學生易于接受的方式傳承和發展經典的民族音樂文化,根據學生的興趣和愛好攝入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文化。在一定范圍內關注學科綜合,弱化學科邊界,更強調知識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如筆者所在的學校曾根據我國“一帶一路”的重要決策,融合歷史、政治、地理、音樂4個學科,初步探索了一節立體全景式的主題教學課程,在拓寬學生的知識廣度的同時也提高各學科教師的綜合學科素養。

音樂不僅僅是一個學科,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文化藝術的象征符號。從個體層面來說,音樂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人們的審美素養。從群體層面來說,音樂對整個人類和社會的發展有著潤物細無聲的影響。音樂教育工作者更要在世界發展和變化的進程中保持對音樂教育的敬畏和熱忱,不斷提高和發展自己的專業技能,將音樂教育作為終生的事業和追求,讓音樂學科的發展適應社會的需求。在基礎教育階段為學生建立完整的、有個性的、有層次的音樂審美體系,以音樂為載體為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和未來發展走向,用音樂的方式讓學生的中學生活豐富、高雅、立體。不忘初心,繼續前行,用自己的螢火之光照亮音樂教育的發展之路。

猜你喜歡
學科音樂課堂
【學科新書導覽】
甜蜜的烘焙課堂
美在課堂花開
土木工程學科簡介
翻轉課堂的作用及實踐應用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超學科”來啦
音樂
借問學科哪家強?盡言洄服有良方
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