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國同構背景下女性性別角色的多樣性分析

2018-07-23 07:09范培凌
藝術科技 2018年4期
關鍵詞:文化傳承

摘 要:口述歷史作為采集歷史細節的重要渠道,為眾多史料文字進行細描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谑鲑Y料的詳細程度又在極大的程度上提供了甄選和辨別真偽的機會。女性在口述歷史的過程中因其自身的生產生活場域的不同呈現出不同的特征。因人而異的人生際遇也因此成為女性口述歷史的豐富多樣之處。第一代屯墾女性處于家國同構的時代背景下,口述歷史的內容、表述方式、建構方式都有其獨特性。身份角色的多樣性也有別于歷史上的其他人物。社會參與程度的提高成為這一時期女性身份角色轉變的典型標志,但作為家庭中生育和養育工作的主要承擔者,第一代屯墾女性還承擔著文化濡化和文化傳承的功能。

關鍵詞:第一代屯墾女性;身份角色多樣性;文化傳承

性別角色的研究自科學心理學的出現就成為眾多心理學家熱衷的話題。性別角色通常指一定的文化氛圍下,大眾所期待和認可的適合于男性和女性的行為模式,同時也包括女性和男性應該具有的情感和心理特征。傳統性別角色的觀念認為男性和女性各自具有一套符合男性化和女性化特征的明顯行為系統,并認為男性應該擁有明顯的男性特質,女性擁有女性特質。在《性別理論的演變和性別角色的定義》一文中,趙東玉認為,先天存在的生物性別不是性別角色的唯一決定因素,但性別角色的形成和建構卻無法忽視生理性別這一前提,無論男性還是女性,人的屬性都是生理遺傳,體現在性別角色上,可以理解為是生理差異的體現。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生理性考量也成為打破性別角色固化的重要因素。鄭杭生在《社會學新修》中認為,性別角色的概念與社會學中的社會角色的理論關系密切,前者源于后者。性別角色是社會針對生理性別不同的人群所規定的可以確認其地位與身份的一整套義務、權利的行為模式與表現模式。性別角色通常作為社會對于特定性別應具有的行為模式的規范。對于個體來說,性別角色的形成既有生理的遺傳影響,又為后天的習得所決定。文化多樣性與社會環境的復雜性都使得性別角色,尤其是女性的性別角色的多樣性成為今天女性研究的重要內容。

本文在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女性平權意識增強時期具有代表性和獨特性的一個群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一代屯墾女性的口述資料的搜集與整理的基礎上,通過選取關于居住在新疆石河子市的第一代屯墾女性的訪談為主要素材,深入探討在家國同構的時代背景下,背井離鄉,遠赴邊關的這一女性群體在漫長的人生中所經歷的身份的嬗變、角色的倍增以及文化載體的身份。在口述資料的選取上注重個體話語權的表達,力圖從人性關懷和學理的雙重角度深度挖掘第一代屯墾女性文化載體身份與文化傳承的功能。

1 第一代屯墾女性生育角色內涵及其延伸

1.1 母親身份的強化及屯墾生育文化的形成

人類社會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逐漸形成了以繁衍后代和延續文明為主題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文化規范,這是人類生育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社會主體的人類,生育文化的形成無不受到社會發展水平及社會環境的制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生育文化一些部分并未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發生根本性改變。百善孝為先、多子多福的生育文化不僅包含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引導,也是中國生育文化功利性機制的重要表現。具體到第一代屯墾女性的人生際遇,生育后代雖非她們只身入疆的首要目的,但人丁繁衍與家國情懷的有效聯系卻在事實上構成屯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初期,總人口僅為17.5萬人,其中女性人口僅占24.6%。人口少、性別比例失衡的嚴峻局勢使得人口增值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多生多育成為時代發展的主流,人口質量的要求也使得優生優育逐漸成為人們的共識。醫療衛生條件尤其是婦產技術的落后的現狀促使許多軍墾母親選擇在醫院或者找連隊衛生員生育第一胎子女。由于交通不便,很多軍墾后代的出生都是由連隊衛生員接生。在對張××的訪談中發現,在待產婦女及產后婦女的護理與照顧上,通常政策上會予以照顧,如對待產者避免安排較重體力勞動,對產婦予以產假等。母親身份因其孕育生命的角色與邊疆建設的新希望融合在一起,也使得“母親”這一名詞更符號化和具有象征意義?!案瓯谀赣H”作為文化符號和身份標志被第一代屯墾女性廣泛認可的事實不僅是主流話語強化的結果,也是她們作為個體對母親這一身份的認同。

性別偏好作為生育文化的重要內容,不僅是既往文化在當下的反映,同時也受到上層建筑的引導和影響。第一代屯墾女性的性別偏好雖因個體成長環境不同而有差異性表現,但在兩性的身體界限較為模糊的時代背景下,傳統生男繼承香火的觀念被極大弱化。這也與新疆具有的移民社會特征有關,人口的流動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文化對于個性的束縛,也重建了人們的價值體系。

1.2 養育與文化濡化的雙重職能

就人類社會化的歷程來說,家庭不僅具備繁衍生息的功能,也是讓人類生理身體不斷成熟、行為習慣逐漸合乎社會規范的場所。養育就是將人類社會賴以生存的文化及生存技藝代代傳遞的過程。家國同構的時代背景使得這一時期的家庭養育不局限于私人領域。人口不足、勞動力缺乏等客觀現實在一個較長時期內造就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爭奪勞動時間的困境。雙職工家庭對于平衡家庭與工作的困難程度也因人而異。在養育子女的過程中,受限于當時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穿戴方面的節省與循環使用成為社會所倡導的良好風尚;飲食方面以母乳喂養為主,若母乳較少,則輔以米粥面湯等。為平衡家庭與工作之間的沖突,女性通常承擔教養子女、操持家務的工作。據張×的回憶,白天下地掙工分、晚上燈下縫縫補補到半夜,加上孩子多,處理拌嘴斗氣也讓人焦頭爛額。也有家庭經濟寬裕的可以雇人看孩子,價格每月12元~15元不等;也有能力尚可的把遠在家鄉的父母接來,一同撫養孩子。隔代撫養為這一時期家庭文化與地域文化的融合創造了良好條件。據宋玉蘭的回憶,大兒子由婆婆幫著養大,二兒子是娘家母親帶大的,而三兒子又是兩位老人共同帶著的。因為有老人的幫忙,家庭工作的沖突和壓力都少了很多。雖有他人幫扶,但孩子成長中的一應問題還需母親費心操持。尤其處于哺乳期的孩子,每日的喂養工作得由母親親自完成。工作、孩子兩頭跑時常使第一代兵團女性備受手忙腳亂之苦。艱苦的生活環境不僅磨礪了父母的品格,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下一代的成長。

濡化在人類精神和文化傳承中具有日?;瓦B續性特征,對于人類將自身文化和經驗傳遞給下一代起著耳濡目染、循序漸進的作用,對人類完成社會化進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長者通過言傳身教來教化子女,在子女成長的過程中,父母雙方的價值觀念及行為方式都引導和規范著子女的發展方向。無論是處理與世界的關系,還是對生活經驗的習得,第一代屯墾女性因其母親的身份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女性記憶內容的日?;?、碎片化不僅為經驗傳遞提供了更生動形象的說明,更在形成和建構兵團歷史、兵團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個體作用??谑鰵v史與生活化、常態化的家庭教育共同構成對屯墾歷史的光輝記憶、對群體敘事的遙相呼應、對兵團文化的發展。同時,由于屯墾社會大多由移民構成,雙故鄉的心理認同事實上也在促進地域文化的不斷融合,也進一步強化了屯墾女性在家國同構時代背景下所具有的連接作用。屯墾戍邊、建設祖國成為屯墾人世世代代踐行的價值標準。

2 第一代屯墾女性性別角色的多樣化分析

2.1 性別角色的重疊與沖突:職工、母親、妻子、女兒

女性主義人類學認為,文化將女性角色局限于生兒育女,正是女性的附屬地位所形成的社會基礎。恩格斯也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文中指出,私有制的出現有賴于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并在此基礎上產生社會差別。在此基礎上,父權制開始產生和發展,而女性的活動場所也由公共領域轉向私人領域即家庭內部。相應的,男性的工作價值往往被社會認可,女性在生育及家務上的貢獻往往被忽視。中國的社會性別的研究大多著眼于婦女解放,這也是中國婦女解放史與中華民族復興史的不可分割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面臨的百業待興、一窮二白的處境迫切需要各階層、各群體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中來。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投入到西部建設的第一代屯墾女性的首要身份便是建設者,她們以職工的身份出現在荒漠戈壁上。同時,在報效祖國、奉獻青春的主旋律下,青年女性用實際行動踐行國家的希望和奮斗目標,涌現出一位位先進勞動模范及進步標兵,如拖拉機能手金茂芳等。

作為第一代屯墾女性,身份角色的變化與要求不僅是時代的產物,也是個體必須面對的問題。身份角色的沖突體現在控制好家庭生活的豐儉的情況下還需要第一代屯墾女性協調好在家庭、工作中所扮演的多種角色。同時,在家國同構的時代背景下,由于勞動力的缺乏,這一時期崗位的流動性高與身兼多職成為普遍現象。經常變動的工作環境不僅帶來適應難度的提高,也影響著撫養子女和贍養老人的及時性、有效性。女性在這一過程中面臨的困難多數來自身份角色的沖突。正如隨軍家屬身份的王××所說:“我老伴經常出差,所以家里家外都是我一個人在管,管孩子、管老人,還得打算一家人的開銷,沒辦法條件苦啊,我那老伴甩手掌柜當久了,退休了也萬事不上心,醬油瓶子倒了都不扶一下,現在小孫子也我一人幫孩子看著,得虧我退休了,不然命都沒了?!薄拌F姑娘”“戈壁母親”既是第一代屯墾女性的標簽,也是這一時期女性身份角色多樣性的表達。

2.2 口述歷史中性別角色的重構與時代內涵

作為逐漸被象征化、符號化的一個特殊群體,第一代屯墾女性在口述個體記憶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被主流價值導向所影響。在對訪談資料的整理中發現,憶苦思甜雖然作為一種敘述范式而存在,但究其個體的人生經歷而言,自我認同的實現也伴隨著口述歷史的不斷強化。對一生的回顧中女性記憶的日?;卣魍殡S更為細致感性的私人情感。由于身份角色的多樣性,沖突發生時的平衡與取舍都伴隨著一定程度的成全和放棄。因此,訪談中也發現,在對身份角色的認同上,在不同的往事敘述中往往呈現不同的價值傾向。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口述歷史在敘事上存在的重構的事實,如角色重置的“鐵姑娘”“英雄母親”“戈壁母親”等。第一代屯墾女性擁有的諸多標簽,不僅是她們身份角色的標志,也是國家和人民對于她們的付出與奉獻的認可。作為屯墾戍邊的重要力量,第一代屯墾女性生兒育女、筑城戍邊的精神不僅是子女后代的榜樣,也是新時期建設邊疆的行動指南,是弘揚屯墾戍邊精神的重要載體。

3 結語

文化具有連續性的功能,不僅重塑過去,也影響著當下的實踐。第一代屯墾女性在生產建設的歷史進程中所形成的價值選擇與生活觀念不僅成為邊疆文化的一部分,也在養兒育女、家庭教育中不斷深化,成為家國情感的重要內容。通過口述歷史,對于第一代屯墾女性的性別角色的多樣性的研究與分析,不僅是深入研究女性在家國同構時代背景下個體價值的實現,也是對于這一群體所作貢獻的肯定與認同。第一代屯墾女性所面臨的性別角色的多樣化,既有其時代內涵,也是這一群體人生價值與國家利益有機統一的體現。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扎根于祖國西部,勤勉于基層各群眾間的各民族干部中也不乏女性的身影,今天她們所面臨的身份角色的沖突與多變和歷史上如出一轍,工作、家庭中因時間、精力的沖突與不足而產生的痛苦、困擾,個體價值與時代價值的統一與對接是她們共同面對的話題。生產經驗的積累與傳遞、精神文化的創造與傳承構成她們共同的歷史使命,她們的人生與第一代屯墾女性一道成為家國同構時代背景下祖國西北疆域安定團結、穩定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 陶勇.湘魯女兵在新疆[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2.

[2] 盧一萍.八千湘女上天山[M].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

[3] 公丕才.邊地母親:五萬進疆女兵的婚姻紀實[M].甘肅人民出版社,2006.

[4] 榮維木.關于口述歷史研究中的概念界定——中國口述歷史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

[5] 劉云.新疆軍墾女性的偉大歷史性貢獻[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1).

作者簡介:范培凌(1989—),女,河南新蔡人,石河子大學政法學院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民族地區社會發展。

猜你喜歡
文化傳承
淺談楚文化中漆器圖形紋樣
談微紀錄片《了不起的匠人》的幾點啟示
試論如何在古代漢語教學中傳承中國傳統文化
淺談大學校園設計中的文化傳承意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