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經教育:時代背景下的個體選擇

2018-07-26 10:39葉麗珍
關鍵詞:論爭讀經國學

葉麗珍

【摘要】針對目前的讀經現象,本文通過文獻研究和個案訪談,梳理讀經教育的前世今生,在此基礎上認為讀經作為少兒家庭教育或成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不失為個體的一種選擇,其實施方法、意義和作用則有待持續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反思。

【關鍵詞】讀經 讀經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8)01-0218-02

本文的“讀經教育”是指把閱讀中國傳統經典納入少兒家庭教育或成人自我教育,而非脫離義務教育的全日制讀經。通過現狀審視、文獻研究和個案訪談,筆者將展示讀經教育的前世和今生,并給出相應思考建議。

一、“讀經”的現狀審視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中國大陸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國學熱”、“讀經熱”。主要體現在:

出版界:大量國學經典讀物出版,包括為中小學、幼兒園專門編寫的教材,如蔣慶選編的《中華文化經典基礎教育誦本》叢書,由中華孔子學會組編,是中國教育學會十五申報課題實驗用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教育界:一些中小學、幼兒園引入了一定程度的經典教育,不少地市的教育局出臺了指導性意見,但各地開展的范圍、程度和形式不一,有的作為語文學科的延伸,有的作為“誦讀”活動,有的則納入德育。

社會各界:各類國學培訓機構(商業性為主,偶見公益性)興起,大陸較為知名的有王財貴讀經教育和賴國全讀經教育等。此外,有些宗教活動團體和民間組織也發起一定范圍內的讀經活動。

讀經熱在某種程度上是現實需求的體現。從國家民族層面來說,國學經典是樹立民族自信和解決社會道德危機的重要文化資源;從個人層面來說,現行教育中信仰、人格、心性、道德培養的缺失讓廣大民眾轉而從讀經教育中獲得補益。讀經的興起,推手在于民間力量、精英支持、政府推動或商業利益。

二、近百年來讀經教育的爭論

經典學習的源頭可追溯到孔子用“六經”作為教材教育弟子。此后關鍵的節點和事件有:漢代經學興盛,設立“五經博士”;南宋時朱熹編訂《四書章句集注》,朱注四書成為科舉考試的教材,“十三經”形成;清代樸學興起,對古代經典的研究、傳釋達到新高度??梢哉f,在古代,讀經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和手段。

這樣的讀經教育一直延續到1912-1913年南京臨時政府壬子癸丑學制的頒布,其明確規定中小學廢除讀經科,在大學取消經科,將經學內容分散到文史哲三門。蔡元培先后對此進行補充說明:“為大學國文系的學生講一點詩經,為歷史系的學生講一點書經與春秋,為哲學系的學生講一點論語、孟子、易傳與禮記,是可以贊成的”;為中學生選少數幾篇經傳的文章“編入文言文課本”,也是可以贊成的;但“若要小學生也讀一點經,我覺得不妥當,認為無益而有損”① 。

然而,讀經教育在民國初期的制度否定和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價值否定之后,本應銷聲匿跡卻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了反彈;正如經過了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和批林批孔運動的激烈否定之后,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學熱和讀經教育也出現了反彈。

洪明把百年來的讀經爭議概括為以下四次:

第一次在民國初年,主要圍繞袁世凱、康有為等復古尊孔和以陳獨秀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者反復古斗爭展開;

第二次是20世紀20年代在東西文化反思過程中出現的,以章士釗“讀經救國”論和魯迅的批判為標志;

第三次發生在30年代抗戰前夕,高潮為《教育雜志》1935年“讀經專號”中關于讀經的大討論;

第四次肇始于90年代,至今尚未結束② 。

縱觀前三次讀經論爭,論爭雙方的觀點從最初的截然對立到有所折衷,論爭更趨深入、細化,從價值論辯趨向實踐操作。1935年《教育雜志》72位學者討論的結果大致如下:1.完全支持或完全反對讀經者居少,相對支持或相對反對者居多。2.對經的價值總體反對者居少,總體肯定者居多。3.支持中小學讀全本者居少,支持讀節本者居多。4.主張死記硬背者居少,切近生活者居多。5.支持設置讀經科的居少,支持分散讀經者居多。

對于正在進行的第四次讀經論爭,楊啟亮認為:“兒童讀經不是問題,如果不想想兒童為什么要讀經,不問問兒童讀什么經合適,不知道兒童如何讀經有益,不懂得如何教兒童讀經,成人不讀經只讓兒童讀經,這就是問題了?!雹?筆者認為,讀經利弊難以一言定論,關鍵在于:1.范圍界定:什么是經?2.主體探討:誰來讀經、誰來指導讀經?3.方法探討:怎樣讀經?

事實是,學界探討尚無定論,各色讀經實踐正在進行。

三、個案訪談

以下通過對伴孩子讀經的家長S和帶兒童讀經的國學講師X的訪談,來窺見讀經實踐之一斑:

訪談1:S,女,42歲,本科學歷;其兒子15歲,初中三年級學生。

自兒子小學二年級起,S陪伴其每天讀經半小時,至今已8年。從《千字文》、《笠翁對韻》等蒙學讀物始,后涉及其它經典如《易經》、《道德經》、《大學》、《中庸》、《論語》,再及其它如《內經》。采用的方法是“137累積法”,即每天半小時,10分鐘讀1本經的一段,一天共讀3本3段;一周7天每天都讀同樣內容。購買教材、讀經機等共花費六七千元。

當問及其古代經典的精華和糟粕問題時,S的意見是:在15歲之前要求全面誦讀,不要求理解,不分辨精華糟粕,15歲以后再涉及。

對于讀經的利弊,S認為益處明顯,孩子閱讀理解能力提高,文字反應快,作文能力提升,思想道德品質的潛移默化。但S也表示,單純讀經容易重視文史忽略數理化,所以除了讀經外,孩子的課外閱讀還包括歷史文化類、故事類、科普類和原版英文書等。

要之,S認為:兒童讀經是德行培養,非技能培養;讀經不能以偏概全,應系統認識;面上要廣,經史子集都要有所涉獵,也要一門深入精讀;切忌被牽著鼻子走,一些無知家長一聽說什么好就讓孩子讀什么(如《弟子規》),并不妥當。S對于少兒讀經持有開放性思維,認為讀經只是教育一部分。

訪談2:X,男,33歲,本科學歷,國學機構講師。

X創辦某青少年國學機構的出發點是覺得現有教育不健全,希望孩子們通過學國學成長為人格健全的快樂的人。

X自述讀過的經典有“儒家的《詩經》、《易經》、《禮記》、《左傳》、《太極圖說》、《傳習錄》、《習齋四存編》等,佛家《金剛經》、《壇經》、《維摩詰經》、《楞嚴經》,道家的《老子》、《莊子》,兵家的《孫子兵法》、《三十六計》等”,并表示《傳習錄》和《楞嚴經》讀完有茅塞頓開之感。

X所帶的孩子從9歲到13歲,讀《大學》、《論語》和《詩經》。采取自愿式,方式有聽講、朗讀、吟誦、背誦等。

當問及經典的精華和糟粕時,X說“邏輯上是肯定有精華糟粕,但事實往往不好界定,有些言論有時代背景,在現在可能不合適或者不好理解,把背景交代清楚便是?!?/p>

談到讀經的利弊時,X覺得可能經典的一句話就讓人受益終生,所以其利可謂不可估量;但若以功利心來讀經,那就反成其害。

此外,X還覺得應把一些普及性的經典內容納入義務教育,且家庭應有更針對性的讀經教育。對于社會上各類團體和組織開展青少年讀經的現象,X的評價是“大多數很有熱情,發心也很好,對于普及國學教育起到了很大作用,但是否真能把國學思想傳承下去那就未必。小孩子缺乏對經典的認知,很難做到樂在其中,大人變相采用各種獎勵方式誘惑孩子讀經,事實上孩子喜歡的是獎勵與認可而不是讀經本身?!?/p>

對X而言,讀經近乎信仰,讀經后身心頗有受益;其認為若缺乏對古圣先賢的敬仰,不能對經典充滿敬畏,則讀經就難有功效。

以上兩例訪談個案,體現了參與式的讀經實踐者的理性思考,其對于經典的范圍、讀經利弊、讀經的內容和方式,都有自己的看法,與跟風式讀經者截然不同。

四、思考和建議

綜上,筆者認為:

1.關于讀經的論爭,應繼續允許各種意見充分發表,包括提倡和反對讀經的雙方意見,包括什么是經典、誰讀經典、怎樣讀經典的不同意見。實際上,論爭深入之后論爭者很可能放棄原本簡單的非此即彼的判斷。如此各方意見互為參考,多元化的價值和意義訴求得以體現。但若沒有深入地了解研究乃至實踐,則人人都隨意發表意見的做法是不審慎的。讀經是實踐參與的事,其得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2.對少兒的讀經教育,家長和學校應謹慎實施。家長們宜慎思明辨、理性思考,不要輕易被商業利益或其它目的驅動的讀經宣傳所影響;讀經若進入校園,應由權威部門組織相關學科背景乃至跨學科背景的學者專家進行持續廣泛的論證,給出更具參考性的指導意見。

3.經典研讀更多應針對成年人,比如在大學階段可以把傳統經典閱讀納入通識教育,在方法上參考國外大學通識教育研讀原典的學習方式;在內容上“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提倡古今中外的經典結合閱讀、科學走進人文的第三種文化式的閱讀;另外需考慮時代性,則切忌泥古不化或狹隘自閉。

總之,讀經作為少兒家庭教育或成人自我教育的一種方式,在今天的時代背景下,不失為個體的一種選擇,其實施方法、意義和作用則有待持續和深入的理論探討和實踐反思。

注釋

①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中國現代教育文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38

②洪明.讀經論爭的百年回眸[J].教育學報,2012.2

③楊啟亮.淺說“兒童讀經”的教育責任[J].中國德育,2009(12)

參考文獻

[1]石大建.“儒經”誦讀思潮在民間社會的興起及其動員機制—以H市D區的民間讀經活動為例[D].上海大學,2010.

[2]顏峻.舊學新學之沖突融合—讀經教育的歷史、反思與實踐[D].吉林大學,2016.

[3]馮友蘭.中國哲學史[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11.

[4]約翰·布羅克曼.第三種文化[M].上海:中信出版社,2012.3.

[5]周昌樂.博學切問[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9.

猜你喜歡
論爭讀經國學
“垂”改成“掉”,好不好?
唐文治讀經救國論的思想歷程與發生機緣
《論風格》文本系譜與論爭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材料作文“讀經熱潮”講評
中學新詩教材的一場論爭及其意義
村上春樹文學翻譯論爭背后的譯論之辨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再看讀經:科學讀經 品味經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