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HK評價體系下高校預科生漢語教學法研究

2018-08-19 09:26徐藹積
科學與財富 2018年23期
關鍵詞:預科生漢語教學學習興趣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預科生的漢語教學現狀,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作為主線,在MHK的評價體系下對高校預科生的漢語教學提出“引、思、導、練”四步教學方法。這就要求高校教師不僅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發預科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引導學生思考質疑,指導學習方法,還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以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學生的學習效率,從而提高漢語教學的質量。

關鍵詞:MHK,預科生,漢語教學,學習興趣

A Study on Chinese Teaching Method of College Preppy underMHK Evaluation System

一、高校預科生漢語教學現狀

新疆自治區黨委《關于大力推進雙語教學工作的決定》(2004年2號文件)提出全面推行中國少數民族漢語水平等級考試,簡稱民族漢考(MHK)。民族漢考是在第二語言教學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我國少數民族學習漢語的特點,專門測試母語非漢語少數民族漢語學習者漢語水平的國家級標準化考試。民族漢考是可靠、有效、具有權威性的漢語水平評價工具??荚嚨某煽兛梢员容^客觀、準確地反映應試者的實際漢語水平。通過考試獲得的相應等級證書是一個人實際漢語水平的證明。

MHK的考試項目主要包括聽力理解、閱讀理解、書面表達和口語四部分。為了了解學生的漢語學習水平,我們組織剛入學的民語言學生進行了一次MHK考試,參加考試的學生總共有354人,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以看出,書面表達的及格率為62.4%,說明大部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比較好一點。但是閱讀理解的及格率只有32.5%,說明閱讀理解是大部分學生的薄弱環節,需要我們在以后的教學中著力抓的一個環節??偡值募案衤蕿?0.8%,整體考試情況呈現出正態偏左的分布,可見大部分同學的漢語基礎水平都比較差,只有少數同學的聽力、閱讀和書面表達都比較好一點,所以我們可以采取分級教學的模式。

針對目前的這種現狀,我們的教學對象是大部分來自南疆偏遠地區的少數名族學生,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大部分學生的漢語基礎水平比較差,而且大部分同學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都比較差,個性特點突出。另一方面,由于漢語是他們的第二語言,受到母語的影響,如維語、哈語等,學生的漢語聽、說、讀、寫能力都比較差,比如在讀的過程中,語音語調讀不標準,寫的過程中會出現語序混亂和句式雜糅的情況。還有些學生因為上大學之前幾乎不用漢語交流,所以他們的讀、寫和聽的能力都比較高,但就是說不出口,正是所謂的“啞巴漢語”?;诖?,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作為主線,在MHK的評價體系下,采取“引、思、導、練”四步教學方法來研究高校預科生的漢語教學[1]。

二、引——引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在教學中要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注意這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另一方面是對所學內容的興趣。所謂對學習本身的興趣,就是要學生從心底發出“我要學”,而不是“要我學”的呼聲[2]。所以,作為老師我們要采用恰當的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感受到學習是一種輕松愉悅的過程,而不是枯燥乏味的、被動的接受過程。

首先,讓學生喜歡你這個老師,古人云:親其師,信其道。學生尊敬你,愛戴你,也就會喜歡你所授的課。這就要求教師要有較高的個人修養,要敬業、愛生,把全部身心投入到教學中來,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讓學生了解你,接近你。所以教師要具備良好的師德師風,因為良好的師德師風對教師教學具有示范、引導的作用,具有通過潛移默化來引導學生不斷自覺提高自身的思想品質的教育作用。教師的人格力量是影響教育質量的潛在因素,高尚的師德是建設一流師資隊伍的第一要素,比言語教育具有更強的心靈滲透力,對教育質量的影響更生動、更持久、更深遠[3]。

其次,就是為學生創造出一種親切,如沐春風般的教學情境,使他們有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這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平時,教師要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不諷刺,不挖苦;多表揚,少批評。這樣,學生自然就不會再害怕學習,減少了許多心理壓力。

對于教學內容,有些課文故事性強,內容貼近學生心理特點,學生就感興趣,如記敘文;而有些內容因為離學生的生活太遠,故事性不強,如議論文、說明文和應用文,學生不感興趣,教師就要想辦法加以引導,挖掘出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三、思——思考質疑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講什么,學生學什么的單向交流方式。這樣,會制約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易使學生厭倦疲勞,而達不到理想的教學效果[4]。在高校漢語教學中,有意識地對學生思辨能力進行培養,鼓勵學生提問題,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見解,并采用雙向交流和多向交流的教學方式,師與生、生與生之間相互交流,質疑解難,從而也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形式上說主要有兩種:課前質疑和課后質疑。

課前質疑,就是在學生提前預習的基礎上,學生向教師提出預習中不理解的問題,并由教師或其他同學給予解答,或進行討論[5]。如在講《生死攸關的燭光》一課之前,學生做了充分的預習,在教師對課文背景和內容做了介紹之后,讓學生說出文中不解的問題。教師先讓其他學生解答,學生不能解答的或解答的不完整的地方,教師在做補充。解疑之后,由學生來逐段分析課文后,教師再提出問題,由學生來解答。這種方法較適用于短課文,問題集中,教師也便于把握,會產生很好的效果。

課后質疑,就是指在講完課文之后,教師給學生留出一定時間質疑,質疑的方法同上,還是以學生問答為主,教師起一個組織、啟發和訂正者的作用。在講《“怪”老師》時,學生質疑時問:“怪”老師平時穿著不倫不類,上課時如果值日生事先沒有擦黑板,他會往沒擦的黑板上寫字,字上摞字,叫人看不清楚,同學們為什么還那么喜歡他呢?教師沒有直接去解釋,而是模仿“怪”老師的一些做法,讓學生身臨其境,領會到“怪”老師的特別之處,這時所有學生都恍然大悟,“怪”老師是為了讓學生吸取教訓,以后認真履行值日生職責才這樣做的,通過教師模仿示范,使同學們對課文的理解更加深刻。教師只有在充分備課的基礎上,并且具有一定課堂組織能力的基礎上,才能夠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四、導——指導學法

教給學生知識,不如教會學生如何去獲取知識,正所謂的“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課本的內容必竟是有限,要想讓學生獲取更多的知識,就必須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去學,各任課教師責無旁貸地肩負起了這個重任[6]。

課前預習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關鍵一步,教師要指導學生如何去學習理解不同內容的課文,最基本的是:在學習每一篇課文之前,先讓學生通讀整篇文章,對整篇文章的內容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運用手頭工具書,解決字詞障礙;熟讀課文,理解文章的內容;抓住重點、難點,記錄不懂的地方,留待上課質疑;摘抄并背誦精彩語段,積累詞語,寫出讀后感。待學生有了一定的預習經驗之后,讓學生自己獨立預習,使之養成課前預習的良好習慣。

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指導學生思維,學會解題,把問題化繁為簡,化難為易[7]。對于這些預科生來說,他們對漢族的有些文化傳統、風俗習慣不是很了解,理解起來比較費勁。所以在遇到這類問題時,我會結合少數民族的文化特點進行講解,比如在講解《除夕和“年”》這篇文章時,為了讓同學們更好的理解漢族過年的特點,我將少數民族的“肉孜節”和“古爾邦節”的風俗習慣和節日特點和漢族的年進行對比講解,淺顯易懂,使同學們更容易理解。課中導學法很多,關鍵在于教師平時對知識的積累總結,能夠臨時發揮,冷靜對待。

寫作指導,即指導學生怎祥寫出具有一定生活氣息的文章。先講解各類文體的寫作方法和技巧,然后限定時間,讓同學們寫作文,剛開始要求時間稍微長一些,字數少一些,慢慢地接近MHK的寫作要求,35分鐘內寫一篇不少于350字的作文。對于預科生來說,最主要的問題是由于受到母語的影響,漢語寫作中容易出現語序混亂和句式雜糅的情況,針對這種情況,我先找出一些比較好的文章或短文,挖出其中的關鍵詞,然后讓同學們根據關鍵詞,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章,最后對照原文,讓同學們自己找出存在的問題,并主動加以糾正,這樣比老師給他指出問題而讓他改正的認識更加深刻,取得的效果也更加的明顯。

除上述導學方法外,還有誦讀指導,培養學生如何按要求朗讀課文,背誦課文,老師先領讀,學生跟著讀,然后讓學生自由讀,老師檢查學生讀的情況進行正音;閱讀指導,則是教學生如何去領會文章內涵,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從中獲取知識。同時注意精講多練,盡量讓同學們在課堂上多讀、多說、多練,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

五、練——鞏固練習

記憶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遺忘的過程。要想使所學知識記憶牢固,運用自如,就必須多復習,多練習,做到“學而時習之”,形成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最終達到熟記。

1、課前提問聽寫

每上新課前,對上節課所學內容提問聽寫,比如讓學生復述課文大意,在黑板上聽寫生詞等,以促使學生對舊知識及時復習,并與新授內容建立聯系。

2、新課聯系舊課

在講課時,聯系與此課內容、體裁、作者等方面相關的舊課,及時復習鞏固。比如在講到《過年》這篇文章時,會聯系上學期學的《傳統節日》、《藏歷新年》等文章,使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學的知識。

3、課后總結練習

每上一節課,都要求學生寫出預習筆記,聽課筆記,并小結本課的重點內容,教師一周一查。每學完一個單元,讓學生自己總結這一單元的知識要點。

4、觀看節目視頻

鼓勵學生看一些《我是演說家》、《朗讀者》、《中國詩詞大會》《感動中國》等節目,既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增長了知識。

5、參加“漢語角”和社團組織

鼓勵預科生參加“漢語角”和社團組織,給預科生提供了一個學習漢語的平臺,他們可以在課后大聲朗讀課文,培養語感,或者組織大家針對一個話題相互交流意見和看法,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六、總結

本文針對目前高校預科生的漢語教學現狀,如大部分學生的漢語基礎水平比較差,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比較差,個性特點突出等?;诖?,本文以培養學生的漢語學習興趣和自學能力作為主線,在MHK的評價體系下,采取“引、思、導、練”四步教學方法來研究高校預科生的漢語教學。首先要采用合適的方法引發預科生學習漢語的興趣,包括對學習本身和所學內容的興趣;其次要引導預科生學會思考質疑,包括課前和課后的質疑,讓學生在質疑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再次要指導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培養學生獨立的學習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教會學生如何去學習;最后要對所學的內容進行鞏固練習,如課前提問聽寫、新課聯系舊課、課后總結練習、觀看節目視頻和創建“漢語角”、社團組織等。

參考文獻:

[1]田麗麗.基于高效課堂教學模式下的七步教學法研究[J].理論研究.2016(2).72

[2]李連和,王逸飛,齊水冰.以學生為中心的創新思維教學法研究與實踐[J].職業教育.2015(5).142

[3]高勝利,楊奇.如何做好高校教學研究[J].中國大學教學.2013(4).23-25

[4]宋艷瓊.現代教學方法在高校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中國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網信息簡報.2009(9).1-3

[5]姚利民.高校研究方法述評[J].大學教育科學.2010(1).10-13

[6]李娜.高校教學方法探討[J].科技創新導報.2011(23).56-58

[7]鄭寶民,鄭福妍.參與型教學法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6(1).89

作者簡介:徐藹積(1987-),女,甘肅會寧人,研究生,主要從事信息管理與知識管理研究。

猜你喜歡
預科生漢語教學學習興趣
2015 級少數民族預科學生狀況調查概述——以某地14 所省屬本科院校預科生為例
委婉語教學研究
否定副詞“不”和“沒”的認知分析
新疆高職院校少數民族漢語教學的課程設計及開發研究
數學課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之我見
如何推動初中數學教學中的素質教育
高中生英語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研究
精心設計:培養語文興趣的土壤
來華漢語言預科生學習焦慮考察
理工科預科生語言態度與英語學習關系實證探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