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課堂教學觀察與診斷

2018-08-20 04:35王冬梅
中國教師 2018年7期
關鍵詞:深度課堂教學課堂

王冬梅

課堂觀察診斷的方法與技術是教師獲得課堂中具體經驗與實踐性知識的重要途徑,是教師改進教學行為、促進專業發展、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的基礎。

在信息化時代的今天,大數據正在日益影響著各行各業,同時也為教育創新和教育教學變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大數據技術支持下的課堂觀察和診斷不同于傳統意義上的感性的終結性評價,而是運用一套科學的編碼系統,記錄課堂中的師生語言互動,分析、改進教師的教學行為,幫助我們從過去的“經驗”中走出來,從感性認知轉向理性思考,促進教師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增進教師的專業反省意識及自主改進能力,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

為了幫助豐臺區教師更好地通過大數據技術進行課堂觀察與診斷,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經過精心策劃,組織開展了教師在線實踐社區(The Teachers Online Community of Practice,簡稱靠譜COP)培訓項目。該項目是由教師、專家及助學者組成的非正式學習系統,是一種學習型組織,它通過聚焦教師的專業學習、同儕合作以及反思性對話,分享教師的教學改進形式、價值觀、工具和職責等,為教師專業化發展提供社會的、規范的、持續不斷的學習支持服務。

這一項目旨在幫助每一位項目教師掌握3~5種常用的課堂觀察方法與技術,即能對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進行采樣、分析與診斷,在獲得直接經驗的基礎上,能夠發現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能夠以助學者的身份幫助其他教師,如新加入研修的教師,通過具體經驗抽取等方法與技術發現問題、診斷問題,協助其處理與解決問題;能夠在具體經驗—反思觀察—抽象概括—積極實踐的循環中,最終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實踐性知識的發展。

經過三年的系統培訓,參訓教師基本能夠通過S-T分析、有效性提問、教師回應、四何問題、對話深度等課堂教學行為大數據的幾個維度對教學過程中比較關注的探究深度、合作效度、生成高度和自主程度等進行診斷,同時還可以利用這些大數據分析教師的教育信念、自我知識、人際知識、策略知識、情境知識和反思知識等實踐性知識的掌握情況。

下面以豐臺區十八中高二年級語文老師陳迪所教授的一節語文課為例,談一談豐臺區項目校的教師是如何使用大數據改進課堂教學行為的。

陳老師分別于2017年3月、5月共三次對散文《合歡樹》進行授課,每次授課后都使用所學到的課堂觀察與診斷方法和同伴進行數據的采集及分析,并根據分析的結果重新調整教學設計。三次授課后的數據如圖1所示。

圖1 《合歡樹》三次授課情況數據統計

從圖1我們可以分析出每一次授課中師生行為的比例、教師課堂問題的設計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況。

根據課堂觀察數據來看,第一次授課過程中師生轉換率較高,師生對話頻繁,教師行為和學生行為占有率相當,學生行為占有率稍低。這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的控制性較強,基于學生實際需求的教學設計不足,學生為中心體現不夠充分。學生的表達有局限性,多數是被動地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深度不足。推理性問題比例高,推理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對文章內容較淺層次的問答上,在四何問題數據上表現為“是何”性問題比例極高;而創造性問題和批判性問題較少,也就是說對學生的思維訓練深度還有待于進一步加強。

根據上述問題,姚老師與同組教師再次進行了充分的研討,調整了教學設計。首先,在教學環節中適當增加學生活動的設計,讓小組討論更加充分,確保學生活動的時間。其次,在學生發表觀點時,教師盡量不打斷學生,專心傾聽,讓學生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最后,對設置的問題進行了改進,加大了課堂問題的開放度和深度,從而引導學生對文章內容、情感及語言表達等方面深入思考和鑒賞,充分地挖掘文字背后的深意和作者的深層次的情感。

從圖1可以看出,第二次授課在學生的行為占有率、創造性問題的比例等方面確實有所改進,但是聽課教師發現,參與活動和探究的學生的廣度不夠,只集中在個別學生身上,真正的學生主體性還是沒有體現出來。

姚老師與同組教師再度深入研究后發現,這篇文章是選修教材中的一篇現代散文,表面上看容易理解,但文章背后有很多深層次的問題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進一步挖掘。前兩次授課,請學生課前提出問題,課上討論解決,這樣的方式看似教師居于次要位置,學生對課堂的主導性更強。但是事實上,學生只能針對一些事實性信息設計問題,討論深度也比較淺,對文本深度挖掘的能力不足。原來問題出在授課的方式上。

于是,第三次授課的時候,姚老師以“錯過”為關鍵詞,梳理文中的多次“錯過”,揣摩體會作者幾次錯過中的情感流動;借助關鍵語句品析,把握作者在“合歡樹”“孩子”中對母愛、生命的哲理思考。教師設計課堂上的主要問題,以問題鏈的方式,用幾個大問題為引領,貫穿文章,啟發學生思考。在這樣的啟發式教學中,引導學生思考問題,品讀文本,使學生更能深入、準確地理解、把握文章。課后的數據也可以看出,這一次學生的思維真正地被調動起來了,學習探究的主動性充分地體現出來。

三年多的研究與實踐,大數據技術已經深入項目校教師的課堂,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大數據技術是對教育資源的一種擴充而不是替代,它也不是萬能的,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可以用它來診斷課堂教學行為,但它不能提出基于診斷結果的專業化的改進建議。正如《大數據時代》指出的那樣,“大數據提供的不是答案,只是參考答案”。所以我們要避免“唯數據論 ”,既要使用大數據,又不能淹沒在浩瀚無邊的數據中,應該將我們過去的經驗、積累的成果與數據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善于采集有效數據,為我所用。

(作者單位:北京教育學院豐臺分院)

責任編輯: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歡
深度課堂教學課堂
四增四減 深度推進
深度思考之不等式
歡樂的課堂
簡約教學 深度學習
簡約化初中化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
自然拼讀法在小學英語課堂教學中的有效融入
最好的課堂在路上
數學開放題在初中課堂教學的探索
寫字大課堂
一條魚游進了課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