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銀行表外理財業務分析

2018-09-10 11:33曾程
中國國際財經 2018年9期

摘 要: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銀行通過傳統存貸利差獲取高額收益的能力不斷降低,導致金融機構從傳統的存貸業務向表外業務發展。而其中,表外理財產品存量之大,而其背后又隱藏著許多潛在的風險足以引起研究和關注。本文通過分析銀行表外業務的產生原因、現狀和風險,剖析表外理財的現狀和存在問題,提出了對于未來市場發展的三大預見:在政策規范力度加強的大環境下,市場可以增加專業機構進行表外理財產品投資,而銀行最適宜成立資管子公司來應對。

關鍵詞:表外業務;表外理財;非保本理財

一、銀行表外業務

(一)概念

銀行表外業務即指商業銀行所從事的,按照通行的會計準則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經營活動。

(二)產生原因

表外業務產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大點。第一點為適應利率下調,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可以看到圖一存貸利差變化,使得銀行的利潤增長能力下降。第二點為化解不良貸款,銀行的不良資產率遠遠超過2%的水平,有的甚至達到了8%的高水平,這就需要表外業務來減少金融風險。第三點為提高銀行競爭力,傳統的業務已經無法滿足銀行的增長,現在市場上銀行發展主要有三大趨勢,除了經營國際化、資本證券化外,提高競爭力的第三點就為發展表外業務。

(三)現狀

1.表外業務總量概覽

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表外業務余額253.52萬億元,表外資產規模相當于表內總資產規模109.16%,比上年末提高12.04個百分點。

2.各項表外業務創效分析

由圖二和圖三不難看出,受益于龐大的客戶群體數量,我國銀行表外營業收入巨大,且業務總量逐年呈上升趨勢。但是與國際上其他著名商業銀行相比,表外業務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仍然相對偏低。如何進一步挖掘表外業務的盈利空間是我國銀行面臨的一大課題。

3.風險

截至2016年末,銀行業核心負債依存度56.57%。一是存款大幅波動仍然明顯。2016年,銀行業存款跨季月間波幅最高超過8萬億元。二是銀行資金來源穩定性有待提高。2016年銀行業存款環比增速各月均低于7%,其中4個月環比為負增長。

由于許多表外業務不計入資產負債表的,所以一些機構可能將表內業務的營收情況并入表外,并以此隱瞞潛在的信息。

二、銀行表外理財

(一)表外理財簡介

最開始,理財資金主要投向銀行間市場的高等級債券。然后,銀信合作橫空出世,成為新的債務鏈條通道。

表外理財發展有兩大原因。第一在于銀行層面,對于銀行來說,資金追求向效益高的地方流動,表外理財業務為個人創造比銀行儲蓄存款更高的收益。銀行通過理財業務獲取中間業務費收入,而企業通過銀行理財業務獲取資金獲得發展,形成多贏局面。第二在于國家層面,各個產業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僅靠稅收等財政收入,不足以支持國家投入,通過銀行表外理財把個人的消費資金轉化成了發展資金。

(二)現狀分析

近兩年,表外理財業務量呈漸增趨勢,截止2016年6月末,非保本浮動收益類產品的余額約 20.18 萬億元,占整個理財市場的比例為 76.79%。然而,隨著2017年,監管開始進行“去杠桿”操作后,嚴查加杠桿、層層嵌套、資金空轉等行為,銀行表外理財受到重擊,增速放緩,甚至出現了表外理財回歸表內的趨勢。2018年初,根據萬德數據庫顯示,光大銀行理財業務同比下降達18.38%,平安銀行、招商銀行分別下降8.47%和7.98%。同時,替代性的銀行理財出現,比如大額存單、結構化存款等表內理財產品。

(三)存在問題

1.資金空轉

社會資金通過金融手段流通但并不流入實體經濟建設的現象。資金的流動不但沒有促進經濟增長,反而在不斷提升的隱形風險的同時加重了普通人的經濟負擔。當下,雖然國家鼓勵企業將錢投入實體經濟,但在市場前景不樂觀的前提下,資金空轉問題很難短期內改善。

2.剛性兌付

剛性兌付、銀信兌付是信托業長期存在的問題。雖然說就其本質而言信托方和銀行都盡力保障了委托人的利益,但是這也帶來了許多潛在風險:這次可以剛性兌付那么下一次是不是也可以呢?長此以往,可能誤導百姓即投資信托是沒有風險的;同時,對于信托公司和銀行本身的運營也將產生潛在的影響。

3.表外問題表內解決

近年來,表外理財業務增長較快,這不僅會積累宏觀風險,還不利于“去杠桿”的落實。(太多杠桿帶來風險)更重要的是,表外理財雖名為“表外”,但資金來源一定程度上存在剛性兌付,出現風險時銀行往往不得不表內化解決,未真正實現風險隔離。

三、未來發展預見

(一)增加專業機構進行表外理財產品投資

在表外理財中,有一個新啟的業務為同業理財。這是因為,隨著銀行業競爭愈發激烈,小銀行由于沒有能力去做表外業務,只能委托交給資金雄厚的大銀行做,形成同業理財。雖然更好保障了小銀行的利益;但由于小銀行沒有操控能力,增加流程后,增加管理難度和風險。2016年安徽省銀監會連續堵截3起異地同業投資詐騙的風險事件,其中一筆金額高達40億元,讓人們對同業理財帶來的風險提了個醒。因此建議銀行增添專門的專業機構進行表外理財產品投資。

(二)政策規范力度加強

從17年開始,“去杠桿”已經成為了金融業主要政策目的之一。2018年1月18日,銀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深化整治銀行業市場亂象的通知》指出,要嚴格把控影子銀行、表外理財、資金空轉等加大銀行業杠桿行為,并且提出了對銀行理財非標債權資產余額的數量管控,說明監管正在趨嚴。同時,3月28日,“資管新規”通過,對銀行表外業務帶來更大壓力。未來,為了更好把控風險,可能會有更多限制銀行表外理財發行規?;蛘邌伪纫幠5恼?。

(三)成立資管子公司

面對氣勢洶洶的監管來襲,不同的銀行采取了不同措施。其中,最為普遍、也最為可行的方法是成立資管子公司。比如,招商銀行已經宣布,將要設立招銀資產管理有限責任公司。成立資管子公司,對于市場來說,擁有更多競爭主體,有利于提高市場競爭效率;對于銀行來說,降低表外業務風險,將銀行業務和表外理財隔絕開,更加明確責任。因此,監管是看好并且鼓勵成立資管子公司的。

四、結束語

發展表外業務和表外理財是目前的大勢所趨,其因為利率下調、不良資產率較高和增加競爭力的原因,在幾年發展迅猛。我國各家銀行也已經開始了一些進展,但是就其營收效果和國外相比仍存在一些差距。因為國外開展相關業務較早,因此相關管理經驗和案例可以向國外參考和借鑒。同時,由于表外理財等業務在中國仍然是新興業務,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可能引發如對于百姓投資人的誤導,及資金鏈斷裂導致的風險等問題,所以在鼓勵表外理財業務的同時必須加強對潛在風險的管控和行業內部的管理。

但是,近兩年來,金融業泡沫加劇,監管開始“去杠桿”政策。也鑒于近些年表外理財野蠻瘋狂增長的現象,監管正在趨嚴,甚至有表外回歸表內趨勢。因此,預計未來一段時間內,行業規范會陸續出臺,同時銀行表外理財業務會經過一番大清洗。面對此等嚴峻挑戰,對于政策來說,規范力度會加強;對于行業來說,可以增加專業機構進行表外理財產品投資;對于銀行來說,最適宜解決方法為成立資管子公司。

參考文獻:

[1]2017年銀行表外理財行業分析報告.

[2]段久惠.銀行同業理財頻踩雷 表外業務監管加碼[N].證券時報,2017,(12):25,(A05).

[3]顏蕾.商業銀行表外理財會計信息披露及風險監管研究[J].金融會計,2017,(11):24-30.

[4]黃倩蔚. 超10萬億銀行表外理財靜待納入“廣義信貸”測算[N].南方日報,2016,(10)31,(A18).

[5]鐘震,孫莎.表外理財業務風險與監管[J].中國金融,2017,(07):32-33.

[6]吳飛虹.新監管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表外業務轉型探究[J].金融理論與教學,2017,(05):24-28.

[7]張玉.監管趨嚴 銀行理財委外投資規模下降[N].上海證券報,2017,(04):19,(004).

作者簡介:

曾程(2000-),男,漢族,籍貫:四川省綿竹市,成都外國語學校 。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