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藝術美學的影響

2018-09-28 09:12趙一蓉
文藝生活·中旬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審美意識美學傳統文化

趙一蓉

摘要:漢唐以來,日本民族文化長期受中國文明的熏陶,日本的古代建筑、文字、語言、律法、服裝、書畫無不淵源于中國,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藝術設計與美學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歷史的長河中,它們已經發展為日本文化的精髓。但它的地理條件的不同,又使它產生了與中國傳統文化不同的具有獨特民族性的傳統文化。其思想的核心是來自神道的宗教觀念。它與佛教思想、儒學道德觀念相融合,產生了帶有神佛、神儒精神內涵的傳統審美意識。

關鍵詞:日本民族;傳統文化;美學;審美意識

中圖分類號:J110.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8)23-0008-01

一、前言

日本地處亞洲最東端,四面環海,與大陸有一海之隔。古代因航海、氣象知識的局限,使日本長期與大陸相隔絕,在人類發展史上與大陸文化落差較大。加上因有大海為屏障,歷史上未遭受過外來民族的大規模入侵,到了17至18世紀又因害怕西歐人假借基督教的傳播把日本殖民地化,而推行了長達二百多年之久的鎖國政策,使日本人固守傳統,長期過著與外隔絕的閉塞生活,從而養成了很強的民族傳統意識。日本人因為長期以來文化落后于大陸,加上物資不豐富而產生落差心理和劣等意識,同時又怕因國小易遭到外侵而形成自衛心理,產生了很強的民族自尊心。為了平衡失落感、劣等意識,出于自尊,日本自古以來借神的尊嚴,以神國自居,孤芳自賞,竭力保持其傳統文化。由于上述種種原因,日本民族產生了有別于亞洲大陸東方其他民族的宗教信仰和表現在宗教思想、道德觀念、文學意識、文化藝術等各個領域的獨特的民族性審美意識。

因此,作為日本民族文化的一種心理模式的傳統美意識具有東方文化的宗教、道德、文化、文學、藝術的內涵,屬于東方美學體系。日本民族的審美意識與亞洲東方其他民族一樣側重于審美主體的心理功能,有濃厚的東方人的審美心理的色彩,與著重審美對象的物理屬性的西方審美意識有別。

二、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形成與發展

漢唐以后,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筑、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筑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F在我國難覓身影的十字亭,在日本還有完好的保存。

隨著佛教寺院和寺廟的新藝術風格的傳入,日本的整個藝術界采用了大量中國元素。繪畫和雕塑是為了佛教的展現,但是這也影響整個藝術領域。其他形式的藝術,包括假面劇伎樂也是來自中國,正如雅樂宮廷舞蹈。日本在音樂領域受到了中國嚴重的影響,部分新的音樂風格的引入同時伴隨著新的樂器的引進。日本民族傳統的書道、畫道、茶道、花道,等所有藝能領域,都是由中國傳統文化發展而來的。

三、中國傳統文化對日本藝術設計的影響

日本的藝術設計在日本文化中有相當重要的地位,日本民族對手工藝的推崇與重視遠遠勝于其他國家,其島國的地理環境和單一的民族風格對日本藝術設計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外來文化,特別是中國文化,對其藝術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島國的地理環境和生存環境,使日本的地理環境既開放又封閉,這種矛盾的地理狀態使日本人形成了既自尊又自卑的民族特性,體現在藝術形式上則是日本藝術既自然又人工,既傷感又亢奮的特征,使日本的藝術設計呈現出一幅幅特有的景觀:似是而非,矛盾共生。

這種特殊的島國地理環境形成日本民族復雜曖昧、捉摸不透的多重性格,又使這個民族崇尚禮儀、追求美感、追求藝術情趣,從而構成日本人獨特的自相矛盾的秉性。日本的藝術設計也是如此,它既簡樸又繁復,既嚴肅又怪誕。

日本傳統藝術設計的發展既受惠于對外來經驗、成果的借鑒與吸收,更得益于模仿、借鑒基礎上的改良與創新。日本藝術設計受到中國的強烈影響,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呈現出“唐風一邊倒”的態勢??梢哉f日本傳統的藝術設計一直是在模仿、改造、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正因為如此,雖然日本藝術的源頭在中國,但是發展卻往往是后來者居上,在眾多方面超過了中國。日本傳統的浮世繪便是受了中國畫的影響。中國傳統畫和日本浮士繪畫有著共同的淵源,但由于受到不同的人文環境影響,從而形成了不同的藝術風格。其中,桃花塢年畫對日本“浮世繪”產生了重大影響。

蘇州桃花塢年畫起源于明代,明末已有完整的獨特風格,當時畫工與雕工結合,版刻已臻完美,被稱為“姑蘇版”年畫。最早的年畫傳說是唐伯虎作的《風流絕暢圖》。桃花塢年畫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年間,年產達百萬張以上,行銷江蘇、浙江、山東等地,并遠達南洋一帶。蘇州桃花塢年畫遠渡重洋到日本、英國和德國,特別是對日本的“浮世繪”有相當影響。

唐代時期,中國傳統的工筆仕女畫也對日本的浮世繪“美人畫”產生了主要影響。中國仕女畫發源于戰國時代,興盛于唐宋年問,衰落于明清時期。而日本美人畫胎息于中國唐代仕女畫,長期受中國傳統仕女畫藝術風格的影響,并在其影響下不斷發展。離開了中國仕女畫,日本美人畫的發展將完全是另一種面貌。甚至被稱為最具日本民族風格的浮世繪美人畫,我們在透過其浮華的外表下,仍可清晰的觀察到其內蘊亦深受中國傳統工筆仕女繪畫藝術影響的痕跡。

王叔暉畫過《西廂記》和《楊門女將》的連環畫,劉繼卣畫過《西游記》的連環畫,這個也對浮世繪產生了影響。

佛教自公元522年從中國傳入日本后,佛教便開始在日本民間流行,奈良時代(約710-784年)以后中國佛教“禪宗”便不斷地傳入日本。但是在佛教統治日本人時期禪宗始終未能在日本形成獨立的宗派。在鐮倉時代(1192-1333年),日本國家佛教和貴族佛教喪失了統治地位,否定繁瑣教學,注重內心的信仰的傾向出現了,重新喚起了人們對禪的強烈興趣。與此同時,榮西傳中國臨濟禪,道元傳中國曹洞禪,并形成日本禪宗兩大流派。

禪宗是中國佛教的一個重要宗派,印度佛教只有禪而沒有禪宗,禪宗是典型的中國文化的精品。因此,可以說“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思想與中國哲學思想相結合的產物。而日本臨濟禪吸收了中國禪宗的特色,并且不斷地把禪的精神應用到繪畫、建筑、茶道、武士道、文學等諸領域,也含持戒和護國等特色。

禪宗思想影響下的工藝文化與設計風格在日本長期占有主導地位。這種自然觀與美學態度對日本藝術設計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是微妙而廣泛的,它已然成為日本文化的精髓。

日本美學同中國美學一樣,偏好“虛幻的美”。和中國傳統藝術都十分重視精神的層面,重視心靈的作用。宗白華強調中國藝術是一個虛靈世界,是一個“永恒的靈的空間”,強調中國藝術是“世界最心靈化的藝術,而同時又是自然的本身”;中國藝術家追求“意境”,“意境”就是藝術作品顯示一種形而上的人生感、歷史感、宇宙感。所以宗白華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說過,中國藝術常常有一種“哲學的美”,中國藝術常常包含一種形而上的意味。日本同是。

日本的傳統精神無論在深層民族特性層面還是在表面的技術層面都決定著日本設計的命運。而這些,“將原產于外國的東西加以吸收,改良和應用,從而大力發展并超出原有水平,這就是日本人的專擅和特性所在?!?/p>

猜你喜歡
審美意識美學傳統文化
印花派對
純白美學
談高中美術教學滲透健康審美意識之優化策略
世紀末的贊歌——比亞茲萊插畫藝術風格分析
淺論日本文學中的“物哀”傾向
于堅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意識價值體現
淺析日本“世襲政治”產生的原因及其影響
大學生國學教育中相關概念辨析
中國影視劇美學建構
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社會主義的和諧思想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