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族地區高校隱性文化的構建探索

2018-10-09 09:56樸世杰
現代商貿工業 2018年30期
關鍵詞:校園文化

樸世杰

摘 要:民族地區高校,其文化的多樣性,在隱性文化建設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各群體間的文化差異。嘗試從文化認同態度和文化適應壓力,比較民族地區高校各民族學生群體與主流文化、非主流文化適應上的差異,為民族地區高校隱性文化建設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隱性文化;校園文化;文化認同態度;文化適應壓力

中圖分類號:F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8.30.037

1 引言

20世紀60年代,國外學者們率先開始了關于校園隱性文化(當時稱為隱性課程)問題,致力于尋求教育改革的新出路。之后,我國國內的學者們也開始了隱性文化的研究。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高校校園文化當中也存在著主流文化與非主流文化共存的多元模式。特別是民族地區高校存在著兩種文化適應問題,一方面是少數民族學生與主流文化的融入;另一方面是,漢族學生與非主流(民族文化)的融入。國內關于少數民族與主流文化適應方面的研究較多,而漢族與非主流文化適應方面的研究相對缺乏。關鍵的問題是,在民族地區高校這種非主流文化實際上應該看作是“相對”的主流文化,其獨特性和影響程度是非常顯著的。

2 校園文化與隱性文化

2.1 校園文化

廣義的校園文化是指高校校園生活存在方式的總和;狹義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教學過程以外的大學生的校園生活存在方式,它是一種精神環境和文化氛圍。關于校園文化的定義數不勝數,學者們是各執一詞。楊益民(1990)認為,校園文化是指在大學特區中生活的各個成員所共同擁有的校園價值觀及其在物質與意識形態中的具體化。厲以賢(1991)認為,文化是指附于學校這個載體來反應和傳播的各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反映著學校的特點、面貌和個性等。還有將校園文化定義分為“功能和目的說”、“活動說”、“氛圍說”、“泛文化說”等。

2.2 隱性文化

《辭?!分嘘P于“隱”的解釋是“隱蔽、不顯露”,“性”在這里是表示“類別的屬性”。國外關于隱性文化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68年,美國教育學家杰克遜(P.W.Jackson)所提出的“隱性課程”。他認為,隱性課程是學生在學習環境中所學習到的非預期或非計劃的知識,價值觀念,規范和態度等。國內外學者們關于“隱性課程”的研究,其實可以理解為隱性文化?!半[性課程”具有“非學術性”的特點,從校園文化的角度作為學校課程中隱蔽的、無意識的、非正式的教育因素對高校大學生產生影響。

隱性文化作為高校的隱性課程,是深層次、隱蔽的、難以看見的校園文化,能夠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而熏陶學生,培養學生的素質。隱性文化是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該提高隱性文化建設的關注度。

3 研究方法

3.1 被試

研究采用的是分層抽樣的方式,面向延邊大學的學生共發放了160份問卷,回收了157份問卷,其中無效問卷9份,予以剔除,最終得到了148份的有效問卷。

3.2 問卷的理論基礎

Berry在研究加拿大和其他國家少數民族的研究中顯示,個體要面臨兩個問題:(1)是否保持原有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認同。(2)是否愿意與主流文化群體保持密切關系,并參與到主流群體活動中。通過回答兩個問題,將個體的文化適應方式分為四類:整合(Integration)、同化(Assimilation)、分離(Separation)和邊緣化(Marginalization)。

整合是指,個體在保持自己原有的文化認同的同時,希望采取新的生活方式;同化指個體絕大多數放棄自己的原有文化,完全融入到主流文化當中;分離是指,個體保持原有文化的認同,避免自己與主流群體的密切聯系;邊緣化是指,個體既不認同原有的文化,也不認同主流文化。

少數族群或移民在文化適應過程中,采取邊緣化的態度勢必會導致適應的失敗,因此學者在研究文化適應與文化認同態度時,往往不考慮這種態度。

3.3 問卷的選擇

問卷主要參考張京玲(2008)在藏、狀少數民族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態度與適應的關系研究中所使用的量表。因考慮到朝鮮族大學生對主流文化、漢族大學生對民族地區的主流文化(本文中民族地區的主流文化為朝鮮族文化)的認同態度,將問卷分為相互平行的兩組問卷,并考慮漢族大學生不存在把朝鮮族語當成第二語言的情況,對語言一項進行了修改。問卷最后增加了一個開放式問項,主要調查兩個民族群體在文化適應上造成的困難以及不適應。該問項包括朝鮮族與漢族的文化差異、造成的困難和不適應以及通常的想法和做法等三個問題。

對于文化認同態度模式的18個問項,采用Likert的五分制量表,通過分值的高低表示認同感的高低。

3.3.1 問卷的效度

首先,先對朝鮮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方式的18個問項進行因素分析,最終保留了10個問項分為三個維度。得出KMO值為0.739>0.7,Bartlett值為313466,且每個維度的負荷量在0.7以上。

其次,對漢族大學生文化適應方式的18個問項進行因素分析,最終保留了10個問項分為三個維度。得出KMO值為0.712>0.7,Bartlett值為264.592,且每個維度的負荷量在0.7以上。

3.3.2 問卷的信度

利用Cronbach α系數鑒定問卷的信度。Devellis對該系數的大小所表示的結果進行了總結,當系數大于0.8時,表示信度很高;當系數在0.7-0.8時,表示信度比較高;而當系數在0.6-0.7時,則表示信度在正常的范圍內。本文各個變量的Cronbach α指較高,均大于0.7,通過對量表信度的分析,證實了本文所使用的問卷具有較高的信度。

4 研究結果分析

4.1 朝鮮族、漢族大學生文化認同態度模式比較

在文化認同態度模式上進行了獨立樣本T檢驗,發現兩個民族大學生在同化態度上存在顯著差異,F=29.383,p<0.001,從表3可以看出,漢族大學生(M=2.9912,SD=1.253)在同化態度上要顯著高于朝鮮族大學生(M=2.037,SD=0.892),在其他文化認同態度模式上沒有存在顯著差異。

4.2 文化認同態度模式的性別和年級差異

對兩個民族的文化認同態度模式,進行了(性別、年級)方差分析。

對于朝鮮族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態度模式上不存在性別差異;在整合態度上存在年級差異。高年級大三的得分(M=4.2353,SD=0.5745)顯著高于低年級大一的得分(M=3.3472,SD=1.1356),F=4.193,p<0.05。

對于漢族大學生,在文化認同態度模式上不存在性別和年級的差異。

4.3 開放式問項的統計結果

對于漢族大學生來說,在適應朝鮮族文化時存在語言、禮儀、飲食等方面的不適應。通過開放式問項的統計結果發現,漢族大學生在文化適應上呈現的壓力主要來自于語言和禮儀兩個方面。面對這種壓力,漢族大學生通常選擇的方式是主動適應這種差異,少部分學生表示,感受到了歧視和不公平待遇,從而選擇了回避、拒絕等方式。

對于朝鮮族大學生來說,在適應主流文化(漢文化)時主要存在語言上的壓力,而這種壓力分別體現在漢語基礎差造成的成績落后、民族口音被他人嘲笑、無法用漢語表達自己的意圖等方面。面對這種壓力,朝鮮族大學生通常選擇的方式是在漢語的使用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主動適應主流文化。少部分學生表示失去自信心以及感受到不安,從而被動的去適應。

5 對民族地區高校隱性文化的建設的啟示

5.1 發揮高校文化主體的文化建設作用

高校校園文化的形成有它特定的空間和主體,空間上局限于校園范圍內,而主體是在這個空間內活動的人或物,主要包括教師、學生、管理者等三個群體。作為文化的創造者、參與者以及受益者,校園文化建設的好壞與這三類文化主體有著直接影響。

5.1.1 教師

高校校園文化旨在創造一個積極向上的心理環境,當多數人的態度或價值觀趨于一致時,必然會影響群體當中的其他成員,迫使與之不相符的個體做出改變或順從,隱性文化的傳播就是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來進行的。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對學生的影響最大,是學生主要的模仿對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水平,要形成持久的教育熱情。面對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要做到一視同仁,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來自不同地方的學生在新的環境下,本身就存在著文化適應壓力,教師要通過正確的引導來幫助學生緩解心理上的壓力。

5.1.2 學生

大學生是高校校園文化中的主角,這就需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熱情,使他們的知識、文化、思想、心理等方面在活動氛圍中產生碰撞、融合和提升,這樣的校園文化才能有頑強的生命力和強大的影響力。豐富多彩、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活動,可以讓學生提高修養,增強自信。學生與學生之間要形成友好的同學關系,不同民族之間要相互尊重,求同存異。

5.1.3 管理者

作為高校的管理者要有明確的目標意識,重視隱性文化建設的問題,要把學校的管理模式逐漸轉向人文方面,同時要注意學校組織、管理理念、管理人員職業道德等對學生的影響,學校全體教職工要形成這種意識。

隱性文化無處不在,涉及面廣、影響范圍大、涉及人員多,這就要求高校形成一種全局意識,各部門、組織之間要積極配合;同時建立健全校園文化的各種規章制度,加強監督與管理,確保校園隱性文化的健康發展。

5.2 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的協調發展

顯性文化與隱性文化即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物質文化是構成校園文化的基礎,一般認為高校應該把物質文化:建設教學樓、圖書館、運動場、實驗室等硬件環境的投入放在第一位,把軟環境建設放在第二位。其實兩者之間不存在沖突,應該要統籌兼顧、協調發展,不能偏向任何一方,否則無法統一力量、統一思想進行發展建設。

6 結 語

民族地區高校,其文化的多樣性,在隱性文化建設方面要充分考慮到各群體間的文化差異,將非主流文化積極融入到主流文化當中,形成民族地區高校特色的隱性文化。本文的研究,由于筆者的水平有限,對高校隱性文化建設的研究缺乏一定的深度,只是進行了一次大膽的嘗試,從文化認同態度和適應壓力來解釋學生群體之間的差異,以便在隱性文化建設上充分考慮這種群體間的差異。

參考文獻

[1][英] 泰勒.原始文化[M] .蔡江濃編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1988.

[2]丁東瀾.校園文化的概念、特征、功能及其建設[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1988,(1).

[3]楊益民.大學社會化和社會大學化——關于校園文化建設的雙向思考[J].江西高校研究,1990,(1).

猜你喜歡
校園文化
大學生黨支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作用及實現途徑
安徽省巢湖市老年大學校園文化 碩果飄香
校園文化建設淺談
淺談圖書館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創建校園文化的意義探究
以老區精神打造校園文化
校園文化建設的思考與探索
校園文化建設的踐行者——淺析高校工會對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的作用
校園文化與校長基本素質淺析
強化專業實踐能力 促進校園文化建設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