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年期心理問題及自我調適

2018-10-19 18:51李華梅
智富時代 2018年9期
關鍵詞:心理問題

李華梅

【摘 要】現代社會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針對老齡期這一階段的心理問題,結合老年心理變化一般規律和趨勢,進行老年人心理自我調適,延緩老年心理衰退,科學地、合理地幫助老年期人群延年益壽、健康快樂地生活。

【關鍵詞】老年期;心理問題;自我調適

現代社會隨著老年人在人口中的比率迅速增加,對心理活動老年化的實驗研究及其他研究急劇增多。從20世紀60年代以來,畢生發展心理學觀點逐步被人們所接受以后,老年心理學才成為發展心理學的一個重要部分?,F代的健康觀念是身心與環境處于安寧和諧的狀態,是體格與心態的協調發展,即不僅要有好的軀體,而且要有最佳的心理狀態?,F代醫學科學證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有著密切關系,假若心理不健康,就會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最終必然影響甚至損害軀體健康。心理學家認為,人的健康應包括身體和心理兩個方面。前者顯而易見,容易被人發現;而后者比較隱蔽,老年人更是如此。

一、老年期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

1、記憶力減退產生健忘。進入老年期后智力逐漸減退,但其程度有很大差異,并且與心理因素有密切關系。有的因為本人的自信心不足,自慚形穢,自認為智力減退,而實際上并非如想象的那么嚴重。老年人的智力是逐漸下降的,一般認為18歲時智力達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漸下降的,50歲時僅相當于15歲的智力年齡,80歲以后下降更明顯,85歲時大約相當于兒童5歲10個月的智力水平,由于個體的差異,所以可有10%~25%的人并不顯示智力減退。由于老年人的記憶力下降,這也是健忘的主要因素。

2、焦慮。抑郁隨著衰老、精神情感變化日益明顯,表現為內心空虛,易出現焦慮抑郁的情緒反應,常伴有自責。往往有杞人憂天之感,時有大難臨頭的緊張感,或是抑郁苦悶,遇到問題時缺少進取態度。在經濟條件拮據的老年人門診病人中有48%具有抑郁情緒,而身體健康、經濟條件較好的老年人具有抑郁癥狀者也有44%,有不少人每月發作1次,持續數小時或數天之久,表現為意志消沉、煩惱、抑郁焦慮等,并對往事回憶多有自責感。

3、情緒多變。當腦組織老化或伴有某些腦部疾病時,常有明顯的情緒變化,往往失去自我控制,容易勃然大怒,難以平靜下來,其情緒激動程度和所遭遇不順心的事情之程度并不相對應。有時為周圍環境及影視中有關人物的命運而悲傷或不平,迅速出現情緒高漲、低落、激動等不同程度的情緒的變化,時而天真單純,忽而激動萬分等情緒多變的特征。

4、疑病。60歲以上老年人,有半數的人可出現疑病癥狀,這是由于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已從對外界事物的關心轉向自己的軀體所致,加上這些關心可因某些主觀感覺而加強,并因頑固、執拗的個性,更易出現疑病癥狀,常出現頭部不適、耳鳴、胃腸道功能異常以及失眠等。即使稍有不適,也要向周圍人去訴述。有時會過分注意報刊書籍上的一些醫學常識而對照自己的不適感,常為此而心神不定,惶惶不安,甚至多次求醫就診。

5、猜疑和嫉妒。一般認為,人進入老年期后,對周圍人不信任感和自尊心增強,常計較別人的言談舉止,嚴重者認為別人居心叵測,常為之而猜疑重重。由于生理功能減退,性欲下降,易懷疑自己配偶行為,常因之而爭吵。并且由于判斷力和理解力減退,常使這些想法變得更為頑固,甚至發展成為妄想。每當目睹年輕人活潑好動等性格時,常因之而嫉妒和自責。

二、影響老年期的心理健康主要因素

人步入老年后,機體自然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澳克拼红F,耳似夏蟬,齒似秋葉,發似冬霜”。老年人新陳代謝減慢,臟器功能衰退,軀體易生疾病等,表現出“慢、弱、惰”三大特點。這些變化都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老年人的心理功能。

1、生理因素。人到老年大腦和其它生理機能開始退化。如果大腦衰老過快或者個人不能很好地調適自己,有可能導致心理上失常。

2、環境因素。如果生活在一個良好和諧的環境里,人的心理健康就有一個外部的良好環境。如果生活在一個經常受到惡性刺激的環境里,有可能產生不良心理,甚至心理變態。

3、生活因素。如若參與一些不良活動,如賭博、酗酒等就會嚴重損害人的心理健康。

4、文化因素。一個人有較高的文化素養,他會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個正確態度,能正確處理一些挫折和不幸,而不會因意外情況的產生而導致心理失常。

我國心理學家把老年人心理健康的標準概括為五條:①熱愛生活和工作;②心情舒暢,精神愉快;③情緒穩定,適應能力強;④性格開朗,通情達理;⑤人際關系適應強。

學會老年期心理自我調適方法,掌握一些心理保健手段、學會身心愉快地生活、樹立起心理健康的新觀念,是每個老年人安度晚年健康長壽的重要條件。

1、工作方面的心理調適:首先,老年人的所謂工作應該是沒有壓力的、不要擔負很大責任的、作為調節因為閑賦等原因而造成的精神壓力的、可以輕松地完成的工作。老年人對待工作問題上,一方面不要過于有緊迫感,否則易造成精神壓力的,導致心理不平衡,影響身心健康;另一方面,自暴自棄無所事事也會加速衰老。從習慣的在職生活轉到不習慣的清閑生活,使人感到孤單寂寞或精神上無所適從。在這種變化中有些人難以適應而誘發疾病或加快衰老。[1]艾里克森認為老年期的主要任務是進行自我整合,獲得完善感。據老年學家的調查,老年人的能力的喪失只有25%出于醫學方面的原因,其余75%的原因來自于社會、政治、文化方面。在很多的職業中,老工人在要求速度、技能的工作中表現更加出色,反應速度隨年齡的增長逐漸變慢是事實,但通常情況下,老工人可以用經驗、技能、專業知識彌補這一點。

因此,老年人退休后參加力所能及的工作或社會活動,或選擇業余愛好并投入精力張揚,在從事業余愛好活動中忘記憂愁與煩惱,有益于身心健康。

2、飲食的心理調適:老年人消化功能減退,因此特別要重視飲食時的心理衛生。老年人常因情緒不安,心情不佳引起胃腸功能失調。因此,老年人每當吃飯前后,應力求心情平靜與愉快,切忌生氣、憂愁、寂悶等負面性情緒。老年人在吃飯時可有意識地利用心理上關于過去美味食物的想象、記憶與聯想,來喚起食欲,激發消化系統功能。老年人逢年過節,或碰上愛吃的東西,切忌饞嘴,否則加重消化系統的負擔,可能誘發消化系統的疾病。

3、對待疾病的心理調適:老年人往往體弱多病。有些老年人對待疾病焦慮煩躁,憂心忡忡,悲觀失望,這種精神狀態無疑將加速疾病的發展。樂觀主義精神和堅強的意志是老年人對待疾病的心理衛生最重要的措施。老年人往往擔憂和懷疑自己的健康,同時又常常對檢查身體有精神負擔,擔心查出病來增加憂慮。其實,老年人對自己的健康情況了解,才能正確對待,采取適當的保健措施,消除恐懼心理。因此,定期檢查身體,不僅早期發現隱疾,及時治療疾病,而且還能給老人以心理上的安全感。

4、家庭關系的心理調適:老年人由于疾病和在家庭中經濟地位的變化等易造成心情不佳,常為一些小事在家里發脾氣,造成家庭成員之間關系緊張。家庭關系緊張、不和睦又成為老年人惡性的心理刺激,誘發疾病或使病情加重。因此老年人與家庭成員心理相容,氣氛融洽,彼此之間心心相印,生活愉快,有益健康。

實踐表明,積極的情緒有利于身體健康,而消極的情緒則對健康帶來不良影響。老年人要堅定自己的信念,首先要樹立抗衰老的精神狀態,主觀上決不因年老而氣餒,過好精神衰老關。了解老年心理的知識和特點,一旦心理活動出現衰退、偏差、障礙,可及時通過自我調節得到糾正,指導自己過好晚年生活,并增強心理健康的因素和信心,有利于正確處理家庭生活,有利于增進生活情趣,有利于防止心身疾病,有利于延年益壽,防止和延緩衰老過程的到來。期望全球的老年期的朋友生命之樹常綠,長壽之泉常涌。

【參考文獻】

[1]郭念峰主編.心理咨詢師.基礎知識[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5.7,247

猜你喜歡
心理問題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分析及對策
產房助產專業實習生的心理問題調查及對策
大學生就業心理問題分析及對策
個案工作方法介入農村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研究
農村寄宿制學校留守學生心理問題的思考和建議
關注學生的心靈花園
當代大學生心理問題成因及對策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