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社區老年人“精準脫貧”生態系統構建

2018-10-19 18:51金釗高倉健
智富時代 2018年9期
關鍵詞:精準脫貧生態系統

金釗 高倉健

【摘 要】精準脫貧是我國實現全面小康的重要舉措,是解決民生問題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思想。以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精準脫貧”為新視角,基于H市M社區老年食堂的實證調研,對構建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從公平性、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可持續性指標三個維度進行分析。對此,只有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樞紐,整合社會各種養老服務資源形成服務體系,構建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生態支持系統,方能破局。

【關鍵詞】精準脫貧;社區老年食堂;生態系統;專業社會工作

十九大明確提出“美好生活需要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1]。這對“精準脫貧”也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地服務于民生工程。城市社區相對弱勢群體指在城市社區中的獨居老者等生理性弱勢群體,也包括一些處于結構性貧困且較難實現由“他助”轉向“自助”的社會性弱勢群體。實現老有所養、弱有所扶、病有所醫對于改善城市社區相對弱勢群體的生活狀況和構建“精準扶貧”生態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增強城市社區相對弱勢群體的社會適應能力,改善老年弱勢群體的不利境遇。

當前杭州的老年食堂存在三種經營模式:社區直接經營;社區工作者負責但經驗化程度高;外包給有資質的企業經營,政府補助資金大,市場化傾向嚴重。以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樞紐,老年食堂由專業社會工作機構運營,整合社會各種養老服務資源形成服務體系,提升老年人增權能力,養老、孝老和敬老的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才能夠形成。

一、研究新視角:老年食堂為依托,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為樞紐,構建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

(一)研究綜述

“精準扶貧是粗放扶貧的對稱,是指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當前國內學者對“精準扶貧”的研究集中在“精準扶貧”的含義、現實困境和對策研究等方面,尤其在扶貧主體和扶貧方式上研究方向較為狹隘,忽視對于社會弱勢群體的造血式扶貧,“精準扶貧”政策也缺乏可持續性。Roksana Bahramitash認為,社區、基層組織、公共和私營部門之間的調解是減輕貧困的工具。[2]

社區老年食堂作為社區“精準脫貧”生態體系的重要載體,現有研究中國內外學者較多集中在對于老年食堂的社會主體的參與的探索等,對于如何打造老年食堂持續造血機制以及對老人、老年食堂的“能力扶貧”等方面不足。脫貧攻堅是一項艱巨的社會重任,需要社會各組織力量參與并助力,社會工作與扶貧有著天然的內在契合性,西方反貧困社會工作的發展歷程表明,社會工作能在反貧困領域發揮重要作用。[3]

(二)“精準脫貧”和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生態系統構建

在生態系統理論之中,發展既不是由外在環境所控制的,也不是由個體的內部傾向性所決定的。老年人既是環境的產物又是環境的締造者,所以老年人與環境共同建構起一個相互依賴、共同作用的網絡。[4]老年食堂不應僅限于就餐功能,更是老年人的一個心靈港灣,是一個老年人融入社區的陣地,老年人應通過老年食堂與社區環境共同構建起一個人與環境擬合度較高的相互依賴、共同作用的社區支持網絡,推動社區美好生活發展。

布朗芬布倫納(Brofenbrenner)認為個體的發展與周圍環境之間相互聯系構成了若干個系統,強調應將聚焦調整至個人所處的生活空間,把人看成持續地與其環境的不同層面進行交換并適應之。[5]對于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支持性服務,以食堂為基地,搭建以“養、醫、學、為、樂”為核心的專業社會工作養老服務體系,并相互聯系推動“精準脫貧”生態體系環境的形成。

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構建(如圖1)關鍵是以老人為核心,食堂為基地,搭建以“養、醫、學、為、樂”為核心的專業社會工作養老服務體系:在老有所養上,老年食堂提供老人優惠就餐,保障社區“三無”老人就餐,完善老年食堂就餐設施使之更符合老年人的生活習慣等;在老有所醫上,老年食堂可以在茶余飯后作為老年人自組織的場地開展健康發展小組活動,或引進醫院專家設計的營養餐滿足特殊老人的飲食需求等;在老有所學上,老年食堂可化身“免費老年大學”,老人在老年食堂相互結識自發形成互助學習小組,互相學習戲曲、剪紙等;在老有所為上,老年食堂可以作為募集老年志愿者的基地,甚至從“吃飯也在做志愿”開始,生活不便的老人可以與較為康健的老人結成互助對子獲取互助積分,積分達到一定數額可兌換老年食堂餐券等;在老有所樂上,基于老年食堂濃縮老年人風采的方式,倡導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應具有公平性、高效率、可持續性的特點。其中,公平性是價值核心,提升老人社會參與的公平機會;效率是關鍵,以較少資源服務于最大可能范圍的老人;可持續性是必然要求,整合資源優勢體現未來發展趨勢。

二、個案分析:構建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精準脫貧”生態體系可行性分析

(一)調研對象的基本情況:M社區老年食堂

H市N街道M社區的老年食堂由社區外包給B公司經營,為社區老人提供就餐服務。社區老年食堂由政府補貼,社區免費提供場地與水電,B公司自負盈虧。食堂面積約為150平米,可同時容納50人就餐。目前M社區60歲以上常住老人約有2010人,占社區總人口比重33%,但是失能半失能老人約70人,僅占比1.2%,80歲以上高齡老人約400人,占比6.7%。M社區老年食堂每年接受政府補貼兩萬元,并且享受場地租金和水電費全免優惠,食堂運營的主要資金來源于B公司的支持。目前該食堂的運營狀況實際長期虧損,人工成本占據較大支出成本。目前該食堂已經與同駐在鄰里中心的Q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定期組織“鄰里和諧百家宴”、“臘八節贈粥”、“老人生日宴”等活動推動鄰里互助與守望。

(二)以老年食堂為基礎構建“精準脫貧”生態體系的三個維度分析

1、公平性與公益性

公益性實際上是公平性,提升了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和老年人社會參與的公平機會等。社區老年食堂作為社會事業,其公平性、公益性和普惠性凸顯在能夠解決社區老年弱勢群體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調查顯示,截至2017年12月當前該社區老人在老年食堂辦理飯卡的注冊數量達到1000人,占社區老年總人口50%,每月凈增長率為3%。具體而言,一方面反映出存在吃飯問題的老人數量持續增長,另一方面反映出社區老年食堂對于社區中相對弱勢老年群體的覆蓋程度仍存在較大空間。當前老年食堂每天接待堂食老人約100人,僅占社區老年總人口5%,其中早餐、晚餐就餐人數較少,午餐約70人(約占社區老年總人口3.5%),盡管老年食堂每天都會給N街道下屬八個社區的行動不便或者就餐需求的老人送餐,每天外送人數近100人(約占社區老年總人口5%),但是老年食堂尚未實現讓全體社區老人共享社區紅利,老年人社會參與的機會有限。除此之外,社區老年食堂雖由B公司承包運營但實際長期處于虧損狀態,政府的補助以及企業的大量資金投入依舊沒能實現老年食堂的普惠程度、公益性程度,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尚且有待提升。

2、公共資源配置效率

公共資源的供給與配置成效直接關系著社區弱勢群體的社會資本支持系統可持續發展。增進公共資源的優化高校配置關鍵在于將有限的社會公共資源整合優化,提高其使用率和精準投放程度。M社區老年食堂占地面積約150平方米,可同時容納50人就餐,就老年食堂單位面積而言,僅可服務于0.075位老人(即每單位平方米至多可服務1位老人),由此可得老年食堂的公共資源配置效率較為低下。M社區老年食堂在企業運營之下僅提供就餐、送餐服務,人工成本高居不下但受惠老人數量有限。研究發現,僅就政府對于社區老人餐費補貼而言,該社區平均每個老人每年僅能享受10元餐費補貼,在較低定價的基礎上不難得出B公司的資金支持占比較大。老年食堂的運營極大依賴于企業的資金支持而缺乏可持續運營活力,食堂運營投入與社會受益差距懸殊,難以自負盈虧。

3、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

老年食堂作為城市社區弱勢老年群體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的交匯點,目前社區老年食堂已經和Q社會工作服務中心在老年食堂由B公司出資定期組織“鄰里和諧百家宴”、“老人生日宴”等活動,通過招募社區老年人志愿者開展。但是就其運營主體來看,企業承擔老年運營主題這一角色似乎成為“稻草人”社區景觀現象,在社區服務提供的實踐中出現失靈問題,老年食堂功能模式單一缺乏靈活性、創新性,造成資源循環利用率低、公共服務的可持續性較低。其次,政府將社區服務項目委托代理于B公司,也存在一定的道德風險,B公司可能會在運營社區老年食堂之時為了片面追求政府的考核指標如老年食堂注冊量以及注冊增長量等而忽視社區老人的實際需求出現投機行為等,違背公平性、持續性、共同性原則。老年食堂的可持續性應立足于社區資源整合,歸宿是社會企業,為社區弱勢老年群體的自組織式“精準脫貧”提供物質和精神支撐。

三、對策機制:專業社會工作融入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精準脫貧”生態體系

(一)政府應完善社區基本服務供給形式

基本公共服務績效是指基本公共服務既定目標的實現程度,它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公共服務的政府的目標的實現程度,二是居民需要的滿足程度。[6]政府針對城市社區弱勢群體創新基本公共服務,既要提高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目標的實現程度,也要滿足好居民的精細化需求,提高居民滿意程度。

當前老年食堂運營由政府委托企業運營,出現資源配置效率低下、老年群體受惠程度和效度不高等問題。根據以購買服務的方式引進社工機構專業力量參與基層治理創新已經當今政府部門的普遍共識。一方面,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進入社區運營老年食堂充分發揮社區自組織力量,提高社區資源重復利用率并極大降低老年食堂的運營成本。另一方面,專業社會工作服務機構在社區的發展有利于基層治理創新和社會企業的萌芽服務老年群體,推動社區工作的本土化經驗積累,構建為老服務的專業社工隊伍。

(二)提高社區公共資源配置效率

社區老年食堂運營應充分發揮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樞紐作用,形成以老人為核心,社區老年食堂為載體,實現社工+志愿者+公益圈的社區生態支持體系,在為老服務上做到精細化、精準化,在“精準脫貧”生態體系建構過程中充分調動“三社聯動和兩工互動”。專業社會工作是嵌入原來的社會服務領域之中并謀求發展的。[7]“精準扶貧”生態體系的最大特色在于以食堂為介入點,提供社區養老服務體系,將專業社會工作服務嵌入社區工作,實現精準化服務需求的滿足,提高社區公共資源配置效率。

社會組織在融入社區老年食堂建設時應重視發揮資源鏈接與整合的作用,提高公共資源配置效率。如在老年食堂建設過程中,以社區老年食堂為基地,以社工專業服務為串聯的紐帶引入醫療資源,整合醫院營養師或者參考醫院為住院老人制定的食譜來定做每周菜單;提供社區老年人“喘息服務”;為獨居等老年人提供“合居”服務;老年和事佬項目;社區老年大學創辦等延伸性社會工作服務提高公共服務的公平性與公益性。除此之外,還需引入第三方評估組織,提高老年食堂建設效率,評估為老服務專業化和滿意度。

(三)老年食堂在運營過程中要打造自我造血機制

社區老年食堂的可持續運營要求老年食堂必須打造自我造血機制,提高對于城市社區弱勢群體的長久幫扶與支持,城市社區弱勢群體的“精準扶貧”生態體系方可完整構建。例如通過社區老年志愿隊伍建設和幫助部分有勞動能力殘疾人再就業的實現鄰里互助帶動老年食堂服務精細化,可以在餐廳開辟一些合適崗位,招募老年志愿者和殘疾人進入餐廳服務,實施志愿積分制,以累積的志愿服務積分換取餐費或者其他社區服務等。如此一來,既可以降低老年食堂的人工成本,還能夠減輕社會福利保障負擔、減輕社區弱勢群體的依賴感、被社會排斥感,幫助其實現自我增能,促進“精準脫貧”生態體系良性循環發展。

專業社會工作機構實現社區老年食堂的良性可持續運營的歸宿是走向社會企業,擁有可復制的試點模式,在城市社區實現連鎖效應。老年食堂的運營應該將針對公眾“普惠”性質的市場服務與針對困難老人“特惠”性質的小眾服務結合起來,精準投放、交叉補貼,做到盈虧平衡。社區老年食堂在運營過程中要打造自我造血機制,可以開放接受社會人士訂餐服務但是價格略有調高,也可以在社區準入前提下以老年食堂為平臺依托引入超市、有機果蔬農場主等在老年食堂定期開展優惠購物活動由此進行收租,在創造出盈利點的同時也要控制好利潤率,避免進入偽公益的怪圈。需要注意的是,社區老年食堂必須經營方式公開透明,同時每月或每季度公開賬目告知公眾“讓利”于老人,這樣使得老年食堂獲取政府以及社會力量的支持。

城市社區特殊困難老年人“精準脫貧”生態體系是以老年食堂支起的城市社區居家養老的一個雛形,是側重提升為老服務質量、推動居民互助以及對城市社區弱勢群體開展能力扶貧的重要舉措。所以,應該立足于老年食堂,發揮政府的引導與支持作用,以社區和社會組織為依托、社會力量為支撐,實現城市社區弱勢群體的自我增能和社區老年食堂的可持續發展,促進城市社區弱勢群體的“精準脫貧”生態體系的構建。

注釋:

[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新華網,2017-10-27.

[2]肖春梅,劉占芳.新疆少數民族地區精準扶貧調查與分析——以巴里坤哈薩克自治縣為例[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17(1):34-37.

[3]汪徑,穆莉萍.增能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精準扶貧的功能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法制與社會, 2017, 8(上):74-75.

[4]吳捷,管健,等.城市老年人日?;顒优c心理健康[M].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115.

[5]黃紅,于夢璐.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晚期癌癥患者的社會工作介入——以哈爾濱醫科大學第三附屬醫院寧養院的個案為例[J].中國社會工作,2017(18):47-50.

[6]丁元竹.走向社會共同體 丁元竹談社會建設[M].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2010:58.

[7]王思斌.中國社會工作的嵌入性發展[J].社會科學戰線,2011(2):206-222.

猜你喜歡
精準脫貧生態系統
產業扶貧是實現精準脫貧之主策
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醫院志愿者角色和功能的研究
光山縣實施土地整治項目助推精準脫貧方法研究
生態系統視角下:農村留守幼兒情緒問題的形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