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土地革命時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及當代價值

2018-10-19 18:51孫文彩
智富時代 2018年9期
關鍵詞:當代價值

孫文彩

【摘 要】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我們黨從歷史實際出發,帶領人民走出了一條以農村革命根據地為戰略陣地,從農村開始進行武裝斗爭,最后奪取城市及全國政權的中國式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從初步形成到最終形經歷一個漫長過程。對于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加強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等具有重要的意義與價值。

【關鍵詞】土地革命戰爭;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當代價值

大革命失敗后,民族資產階級一度退出革命,城市小資產階級也表現出很大的動搖性,但是中國革命卻仍然能夠堅持下來并不斷得到發展,關鍵就在于中國共產黨人緊緊依靠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深入開展了轟轟烈烈的土地革命戰爭。

從1927年8月至1937年7月的這段時期內,中國共產黨人從中國革命的實際出發,靈活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系統總結井岡山和贛南、閩西根據地的經驗,汲取其他根據地的經驗,集中全黨智慧,探索出了一條前人沒有走過的正確的革命道路——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基礎

在1927年10月底,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始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促進了革命發展的燎原之勢。然而在農村革命根據的初創時期,四周籠罩著白色恐怖,根據地屢次遭到強敵的圍攻與破壞,斗爭環境艱苦異常。黨內有些人對紅色政權的存在和發展產生了懷疑,提出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

1928年5月,毛澤東主持召開的中共湘贛邊界第一次代表大會,初步回答了“紅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問。同年10月,毛澤東為湘贛邊區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寫了題為《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的決議,即后來的《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毛澤東指出中國白色政權的分裂和戰爭是繼續不斷的,從而紅色政權繼續發展是毫無疑問的。毛澤東從中國革命實際出發,結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實事求是地深入分析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條件以及未來的前景。在《井岡山的斗爭》這一著作中,毛澤東首次把武裝斗爭、根據地政權建設和土地革命三者緊密結合起來,初步形成了具有科學內容的“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

這兩篇著作深刻地分析了紅色政權存在和發展的規律,提出了在無產階級政黨領導下的武裝斗爭、革命根據地建設和土地革命三者緊密結合為基本內容的“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因此,在井岡山時期雖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但關于中國革命道路的問題,黨和毛澤東都還處于積極探索的階段,在理論上還沒有作出較為科學的、完整的概述。

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形成

(一)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初步形成

1929年初,為了打破敵人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圍攻,毛澤東、朱德、陳毅等人率領紅四軍主力開辟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推動革命形式向前發展,全國工農紅軍和農村革命根據地有了很大發展。但這時黨內 、紅軍內有些人仍然對革命充滿懷疑,主張流動游擊。1930年1月,毛澤東針對林彪等人的右傾悲觀思想,給他寫了回復信,即《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澤東在信中批評了上述錯誤思想。

首先,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之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1]以小塊的紅色政權為基點,注重小塊革命根據地量的積累,然后逐漸實現將小塊革命根據地連成片,最后攻占中心城市,進而奪取全國政權,實現革命質的飛躍。所以實際上毛澤東已經形成“以鄉村為中心”的思想。

其次,毛澤東深刻認識到根據地政權建設、土地革命以及人民武裝是一個相互聯系、相互促進的整體,三者缺一不可。他也從已建立的革命根據地積累的經驗出發,進一步闡述了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以及土地革命三者互為一體的內在聯系。

最后,毛澤東提出政權的發展是波浪式向前擴大,反映了他對中國革命將要經歷一個曲折的、艱苦的斗爭過程的正確認識,對中國革命未來趨勢的正確判斷。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毛澤東總結各個革命根據地創建、發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思想;深化了對農村革命根據意義的認識;揭示了中國革命發展的規律。這也標志著毛澤東關于“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初步形成。

(二)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正式形成

1936年12月,即在土地革命的后期,“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正式形成,主要是以毛澤東的《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為標志。

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勝利,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毛澤東以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為指導,從中國的具體實際出發,作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毛澤東強調中國革命將是一個長期的、曲折的、艱苦的斗爭過程。

基于毛澤東對于中國革命規律的深刻認識、對“左”傾機會主義的批判、對中國革命的道路的分析出發,就明確指明了中國進行的武裝革命應該按照中國革命戰爭規律走中國式革命道路。要在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進行長期的反“圍剿”戰爭,等到敵我實力發生根本性變化時,再攻占大城市。這是根據中國的是實際情況出發,確立的中國革命的道路,這與列寧所說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分析形勢時,不應當從可能出發,而應當從現實出發” [2]是完全契合的。

三、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的當代價值

第一,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道路理論的探索與形成是一個充滿艱辛的歷程,為克服黨內在思想上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把共產國際指示和蘇聯經驗神圣化,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領導人強調只有調查,才有發言權的重要性;馬克思主義的“本本”要與中國實際情況相結合;中國革命勝利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等重要論斷。對于加強黨內思想建設、豐富馬克思主義的革命理論、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不斷發展與完善都具有積極作用。

第二,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式革命道路的探索與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他們在尋找中國革命走向復興的正確方向,探索中國革命走向勝利的正確道路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善于向實事學習、向實踐學習、向群眾學習,不斷進行理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

第三,“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走的是以農村為基點向大城市推進的道路,在當下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對于打贏脫貧攻堅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等都具有積極的指導意義;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進行偉大斗爭、推進偉大事業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四、結束語

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理論,是黨在中國革命實踐中實現的偉大創造,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運用、發展的偉大創舉,是黨和人民集體智慧的偉大結晶。在探索農村包圍城市道路的過程中形成的實事求是精神、艱苦奮斗品質、首創精神品格等,都對今天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與發展具有導向作用及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毛澤東.毛澤東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98.

[2]列寧.列寧專題文集(論馬克思主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70.

猜你喜歡
當代價值
讓長征精神照亮“新長征”征程
馬克思主體性思想的三重意蘊
《反杜林論》中的生態觀及其當代價值
淺談長征精神的當代價值
淺析馬克思異化勞動理論及其當代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