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藏工藝美術教育中多元化的技藝傳承

2018-10-20 03:52李彥華
躬耕·文化精粹 2018年5期
關鍵詞:陶器器物雕刻

李彥華

西藏工藝源遠流長、品類豐富、方法獨特、技術精湛。工藝美術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傳承傳統藝術的精華,其中技藝傳承在工藝美術教育中極為重要的。而工藝美術的技藝傳承主要是指工藝美術品的制作材料和制作技藝。西藏工藝美術品種類繁多,有關工藝美術品的制作技藝也變的豐富和多元化。依照傳統的工藝美術分類方法。本文將工藝美術分為金屬鑄造工藝、編制染織工藝、雕刻工藝、陶器工藝和其他。并從制作材料、方法和技術等方面來論述。

一、金屬鑄造工藝

西藏金屬鑄造工藝歷史悠久。根據記載西藏石丘墓遺跡中出土的青銅三柃鏃、葉形鐵鏃??脊殴ぷ髡邔⑵淞袨槲鞑卦缙诮饘贂r代的遺物。至今西藏金屬鑄造工藝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

西藏金屬鑄造種類繁多,如鑄造、澆鑄、鎏金、雕刻、鑲嵌、等。鑄造時用的金屬材料有金、銀、銅(黃銅、紫銅、以銅、)為主,因為里面含錫合金。除此之外,還使用青銅(藏語稱作綽)。這種青銅分為兩類:黑和白。黑青銅是用卡瓦和鐵制成的合金,白青銅則是用黃銅和紫銅制成的雜銅。

鑄造時使用的方法有兩種:失蠟法和模具法,相對而言模具法的使用比較廣泛。熔煉和澆鑄過程是,先把魯貢(熔煉金屬的器皿,呈半圓形,由膠泥制成)架在火上燒熱,然后把將要熔煉的金屬放入其中,直至熔化。待沸騰時立即用特制的鉗子夾起魯貢,并將已經熔化了的金屬從澆鑄口澆入磨具內,直到澆鑄口溢出金屬液為止。制作過程中,應一氣呵成,中間不要停頓。最后凝固在泥柸模心的金屬塊狀物就是鑄成的金屬鑄件。把鑄件取出,加以修飾,即成鑄造成品。

二、編制染織工藝

西藏新石器時期紡輪的發現說明了這一紡織材料的毛線,早在四千多年前就已出現。另外卡若遺址中發現有骨針。它說明西藏古人類此時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在曲貢遺址中出土的陶片上有紋繩的印痕,這說明在遠古生產力及其底下的情況下,藏族先民經過漫長的實踐,逐漸懂得了簡單的紡織技能。至今主要有氆氌、邦典、藏被、藏毯等。

氆氌和邦典的工藝過程:每年春秋人們剪羊毛兩次,當羊毛積累到相當數量時,便洗凈羊毛,首先去污去油。再將羊毛進行沖泡。滲入黃土揉搓后再在清水中漂洗。曬干后就可以進行梳毛了。梳毛是將洗凈的羊毛用梳毛工具進行梳毛,梳松后,毛質松軟,類似棉花,做成卷狀便于捻線。捻線后,用手搖木制卷線機,把線卷到若干個20厘米長的線軸上備用紡織。紡織時先將經線上下交叉。用梭子時手腳配合制成氆氌??棾鲭珰诤筮M行染色。染完并洗好的氆氌,要進行最后一道工序,即將氆氌兩邊拉動,使氆氌恢復平整。

藏被是西藏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用品,又是傳代性的家產。相傳在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就開始有了藏被。藏被獨特的編織方法。一般是平紋組織起絨的,總數經124根,2根為一組,經緯紗都比較粗,每隔6根經緯線織進一根絨線。柔軟而溫暖,便于攜帶。

西藏的藏毯用棉經、棉緯、羊毛絨緯織造。染料是核桃、紅花、皂結、紅土等。西藏的地毯以用料之純,做工之精,花樣之多,色彩之美而著稱。

三、雕刻工藝

西藏的雕刻工藝主要有金屬雕刻、石雕、木雕等。

西藏金屬雕刻有三種類型,分別是淺雕、浮雕、鏤雕。其中淺雕是在金屬平面上用單垂鏨筆繪般雕刻,所刻的花紋圖案有云紋、水紋、火焰圖、草木、昆蟲、連環萬字符等。浮雕則是用內雕外刻結合的方法雕刻出凸起的花紋。它的制作過程是先依照草圖,在所要雕刻的金屬器物的外面用鏨子打出輪廓線,同時在金屬器物的里面形成相應的壓痕線。然后,用錘子沿壓痕線限定的部位從里向外敲打,使得這部分向外凸出來。最后,再在凸出的一面按照原來打出的輪廓線進行細部加工,即形成條凸起的“布爾擦”(浮雕)。鏤雕即鏤空雕刻,據有關藏文記載,在浮雕的空隙,用同型的小鏨打眼穿孔。此種方法盛行于小型銀器,例如項鏈、內供臺座等。雕刻的工序有三道。第一道,在預雕件上勾畫要雕刻的圖案。首先在預雕件表面涂一層叫信石的黃色顏料,然后用鉛筆或碳棒畫出圖案的草圖。如果預雕件是青銅或金,則不能涂信石,而是要圖白色或黑色的底色?;蛘呤窍劝杨A雕件用水電(類似硫酸的溶液)進行浸泡和刷洗,最后用鉛筆或碳棒在刷洗過多預雕件表面上直接勾畫草圖。第二道,把已經塑打成型的金屬器部件粘接在藏語叫白薪的基座上。第三道,即實施雕刻,所用工具為各種型號的錘子和鏨子。

西藏的石雕最早可以說是吐蕃時期出自民間藝術家之手的摩崖造像和石刻造像。雕刻在石崖上的像叫摩崖造像。在西藏摩崖造像到處可見。最為著名的是藥王山摩崖造像和青瓦達孜山摩崖造像。雕刻在石板或石壁上的像叫石刻造像。在西藏最為著名的時刻造像當數桑耶寺石刻造像和頂布欽寺石刻造像。

木雕工藝是一種民間傳統工藝。主要用于建筑裝飾和器物裝飾,更廣泛用于宗教用品制作。例如房梁、門樓、藏桌、藏柜、壓經板、模具、法器等。

其中比較著名的壓經板屬昂仁縣秋我鄉魯姑寺中的《吉東》。達居寺邦玉寺的觀音像。薩迦寺的木雕《北寺》。法器磨具木雕“多瑪班丹”丹德林夏寺木雕最為有名.

四、陶器工藝

在原始時期就出現了陶器,在拉薩曲貢遺址和昌都卡若遺址中可發現一些陶罐、陶盆。例如十分著名的“雙獸形罐?!敝谱魇志?,設計也是獨具匠心。也就是說西藏的陶器距今約有4000~5000年的歷史。當時陶器的燒制既是卡若遺址先民的一項重要的生產活動,也是原始工藝美術的創作活動

制陶的主要原料是粘土、羼、和料。其中黏土為塑性原料,羼和料屬于脊性原料。

制陶的工具主要是放置泥料的陶罐,以及小木棍、小木板、小鐵片、小竹片、轉臺等。

制作過程包括選土、和泥、制坯成型、打磨、施彩燒成等過程。首先將原料風干、砸碎、過篩、挑去石子、草根等雜物,然后和泥,泥要和的較軟,做成大泥團,放在陰涼處腐熟幾天。陶器的成型有手制(有捏塑法、磨制法、泥條盤筑法和輪制。西藏東部地區制陶基本上是手制。制陶時把泥料均勻覆蓋于磨具上,稍后取出器物,然后用左手放入器物的內向外頂,用手輕輕拍打器表,再用泥條盤筑法制作器物的頸、口、耳等部位,一手抓住器口旋轉,一手用毛刷磨光。小型器物直接用手捏塑而成。在中部地區輪制陶器較為普遍,技術相對先進。輪制陶器時,先將泥團多次揉搓,然后將泥料套在放置在陶輪的模具上,從上往下旋轉拍打,使泥料均勻地覆蓋在模具上,然后取出模具,將器物口朝上放在陶輪上,用一蘑菇形的石頭從器物內向外頂,外用條木拍打,使器物的四壁不斷向上延伸,厚壁也逐漸變薄而均勻,慢慢呈現器物輪廓。在輪轉的同時用刮刀和毛刷蘸水對器物進行修整、磨光。然后用泥條盤筑法制作器物的頸、口、耳、底等,制作完的陶坯要放在陰涼處晾干,耳不能暴曬,以免裂開。燒陶是最后一道工序,也是最重要的環節,把握好火候是關鍵。西藏工藝的制作方法和技術都有其獨到之處,具有強烈的民族色彩。

參考文獻:

[1]牛治富著.西藏科學技術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

[2]張天鎖著.西藏古代科技簡史.西藏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

[3]張亞莎著.西藏美術史.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猜你喜歡
陶器器物雕刻
身如器物
器物之心
陶器文物保護與修復
漫話國寶·陜西歷史博物館
老佛爺的茶碗
雕刻樹葉
器物之心
雕刻時光
雕刻時光
中國古代陶器:火與土的圖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