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治與道德

2018-10-20 03:30靖云浩
躬耕·文化精粹 2018年5期
關鍵詞:社會法治道德

靖云浩

摘要:隨著新中國的建立,中國傳統文化承受著巨大的挑戰,尤其是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后,中國傳統文化遭受了巨大的沖擊,在改革開放的順利實施,經濟騰飛,但由于對經濟效益的過分推崇使得社會上道德價值觀念被經濟效益的利益觀念嚴重摧殘,社會上已不再有一種能夠被社會全體認真遵守的道德價值,取而代之的是經濟利益,這也使得今年來惡性的道德危機頻繁出現,惡性案件屢見不鮮。當認識到了其中的嚴重性,在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提出以德治國,在法治建設進程中突出“德”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法治;道德;社會

現在許多對法治不行的研究多局限于法律規范的內涵道德、社會統治主體的道德觀、法律職業者的職業倫理道德觀、法律規范的漏洞不足和公民的法律意識或公民意識的不足等方面的分析,而缺乏對社會層面的道德價值的分析,只有在社會層面形成一種崇尚道德的大環境,借助于環境的力量自然會影響到生存在此環境中的所有人?,F在實踐中的重要問題就是在社會中道德意識不足,傳統道德被漠視,全社會缺乏一種整體性的道德信仰意識。

一、法治不行源于道德的破壞與漠視

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法律缺乏被信仰,不能簡單歸結于立法司法執法環節,伯爾曼的名言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形同虛設”,我們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人們選擇不信任法律的同時,是對道德的一種懷疑,也正是因為人們對道德的信心與日俱減,從而導致社會整體的道德底線一再被挑戰,三鹿奶粉,大頭娃娃,地溝油,毒葡萄,以及今年曝光的山東疫苗案,這些時間的發生其實并非當事人不相信法律,而只是他們突破了道德的底線,對道德產生了極大不信任,從而會導致他們不再遵守法律。

上溯至我國古代就已有“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傳統,案件的當事人并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不是犯罪,他們都是明知而犯,同時在司法活動中,“法官是法官是法律世界的國王,除了法律就沒有別的上司”這句話在事實上是所有人都認同的,不能說它不是被信仰的,司法工作者絕大多數都是經過了法律知識的培訓,其中不乏法律知識豐富的高水平的學者專家,司法實踐中依法為準這樣的道理沒有人不認同,同時大家都是信仰的,問題出在現在社會法治建設的重要任務并不是立法、司法以及執法,而是在社會上重新樹立被嚴重破壞的中國傳統道德,中國傳統道德在“文化大革命”期間,隨著一切牛鬼蛇神的被打倒,傳承上千年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也被消滅殆盡,道德不被信仰,延伸到法律范圍帶來的就是人們不再信任法律的表象,所以不是法律怎么了,重要問題在于人怎么了,重塑社會道德,必然會在法律領域促進法律切實的發揮作用。

二、社會層面缺乏牢固的道德信仰

社會缺乏統一牢固的道德信仰,需要在全社會層面一種整體性的道德信仰意識。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社會全體推崇道德的大環境,并借此大環境來影響其中的每個人,當大環境形成后,社會成員就會選擇去遵守和違背,由于人的成年觀眾心理,必然會影響到每個人的行為,在人們心里樹立道德價值觀,減弱唯利是圖的觀念,法治的推行和運行也會得到很大促進。

按照亞當·斯密的說法,人既是經濟人又是道德人。人既作為趨利逐利的經濟人而存在,又作為甘于奉獻的道德人而存在,二者共同存在于人性及人的生活之中并且時常相互轉化。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性之善惡一體及其動態的生成過程決定了人們的社會行為需要道德與法律的雙重約束,道德規范與法律規范的產生于是成為必要?,F在社會上法律規范規模已經能夠相當龐大,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簽署第666號國務院令,公布《國務院關于修改部分行政法規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刪減取消的法律法規行政規章也是規模龐大,但是這么充足的法律仍然未能很好的規范人們的行為,各種惡性案件接連發生,食品問題,傷醫事件,強奸殺人等,在全民注視法律的刪修改定的時候,未曾有人去想真的是法律的問題嗎?僅僅是因為法律規定的不夠、不好,才會出現這么多的惡性事件嗎?在這里我們可能要打一個問號,并不見得如此。在民法中有誠實信用原則,但是在司法中糾紛絕大多數都是起源與誠實信用原則的違背,而誠實信用同時也是中國早已奉行了上千年的道德文化傳統。只是在現在社會許多人是從道德人轉化到了經濟人,而忘了在不同的情景中再轉化會道德人。

我國從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寬猛相濟”、荀子提出“隆禮而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等,我國歷來重視德在司法實踐中的重要作用,任何法律都內含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反映著道德價值。人們對法律的認同,很重要的是對其蘊含的道德判斷、道德取向、道德價值的認同;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很重要的是源于道德認識、道德覺悟、道德境界的提升。但是在現在社會道德卻受到了嚴重的沖擊,現在追求法治最大的問題就是重塑社會道德,而不只是個人的道德素質或者統治者的道德素質,法治的實行必然要以道德被尊重為前提,沒有全社會對道德的一致認可,沒有一個社會層面的道德價值觀、道德價值環境,法治不可能實現。

參考文獻:

[1]《“法治道德”及其建設》.張洪芹,《山東教育學院報》,2009年第4期.

[2]《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陳勇,武曼曼,穆婓 ,《道德與法研究》,2016年第2期.

[3]《論我國法治進程中法律與道德問題》.范進學,《法治研究》,2011年第7期.

[4]《法治社會中法與道德關系及其實踐把握》.馬長山,《法學研究》,1999年1期.

[5]《社會治理法治化中的源頭治理與道德機制建設》.姜裕富、齊衛平,《求實》,2015年4月.

猜你喜歡
社會法治道德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法治護航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
跟蹤導練(五)(2)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道德
道德認同感提高≠道德包容度提高
民法公平原則的倫理分析
縱向社會的人際關系
高校圖書館面向社會開放問題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