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析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戰備教育基本矛盾的含義及表現

2018-10-20 03:48熊道斌
躬耕·文化精粹 2018年5期
關鍵詞:表現含義

熊道斌

摘要:戰備教育基本矛盾,是指貫穿戰備教育活動全過程,規定這個過程的本質,并影響這個過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發展的矛盾。弄清戰備教育中的基本矛盾,對于深刻理解戰備教育的本質,把握戰備教育的一般規律,從根本上提高戰備教育的質量有著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戰備教育;含義;表現

新時期軍事戰略方針,明確提出,要加強我軍質量建設,實現科技強軍,走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并建立了應付高技術戰爭和突發事件的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為使這支部隊真正擔負起歷史使命,中央軍委明確提出了如下要求: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應是一支保持高度集中統一和穩定,保持齊裝、滿員、全訓,處于較高戒備狀態,能夠一聲令下,不經人員、裝備補充和臨戰訓練,就能完成各種任務的“拳頭”部隊。為達到上述標準,必須做到“政治工作好于一般部隊,戰備水平高于一般部隊,作戰能力強于一般部隊,作風培養嚴于一般部隊”。但由于國際形勢從總體上趨向緩和,加之部隊長期生活在和平環境之中,使官兵一時看不到戰火硝煙,總感到戰爭離我們太遠,和平麻痹思想嚴重,“隨時準備打仗”的責任感、使命感還沒有在官兵頭腦里牢牢扎下根來。以上看出,中央軍委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軍事斗爭準備的要求高與應急機動作戰部隊的戰備思想、戰備工作不相適應就構成了一對很現實的矛盾。這對矛盾制約著戰備教育的內容,推動著戰備教育的發展,決定著戰備教育的成敗。

上述主體的要求與客體相應的現狀為什么能構成一對矛盾呢?這是因為二者既是統一的又是對立的。二者的統一,首先表現在二者互為存在的前提,主體(中央軍委及在軍隊中的各級黨組織)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戰備教育的要求是以客體(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官兵)的思想為對象的,沒有客體,主體不會提出要求;客體的現狀又是以主體的要求作為衡量標準的,沒有主體的要求,客體的現狀也無所謂好或差。其次,二者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二者都是為了強化戰備觀念,落實戰備工作,為打贏未來高技術戰爭而做好軍事斗爭準備。這種目的的一致性就為主體的要求轉化為客體的現狀提供了可能。但是,二者還存在著對立的一面。由于以馬克思主義戰爭觀為指導的戰備觀念、職能意識等思想意識形態,不可能在廣大官兵的頭腦中自發產生,由于社會上各種干擾戰備思想樹立的消極因素存在,加之和平建設時期的社會環境影響,這就決定了客體在戰備觀念和戰備工作上與主體要求的“居安思危,常備不懈”、“首戰用我,用我必勝”等現實軍事斗爭準備的要求有一定差距.甚至存在著與之相背離的思想行為。主體的要求與客體相應的現狀這種既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便構成了戰備教育的基本矛盾。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戰備教育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解決這對矛盾,以使主體的要求轉化為客體的現狀,或使客體的現狀符合主體的要求。

部分官兵“當兵打仗、帶兵打仗、練兵打仗”的意識淡薄,與習主席提出的“能打仗,打勝仗”的要求不適應。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入伍動機不夠端正。調查發現,部分戰士到部隊當兵,只是為了開開眼界,學點技術,找個出路;有的想入黨、考學,單純為了追求個人進步。二是存有當“和平兵”、“和平”思想。有些官兵由于受長期和平環境影響,打仗的意識有所淡化,認為我國現在集中精力搞經濟建設,短期內不會打仗。很多戰士認為戰爭離我們比較遙遠,仗一時打不起來。在對臺灣問題上,不少官兵認為,白皮書上講的“三個如果”目前不可能出現,也就不可能點燃戰爭的“導火索”,軍事上提出“三個立足于”主要是對臺灣的一種威懾和政治攻.勢,對臺動武的可能性不大,對當兵打仗心理準備不足。三是部分官兵有“首戰不會用我”的思想。調查中發現,不少官兵認為自己在部隊的時間畢竟有限,現職崗位帶兵打仗、當兵打仗的機率很小,輪不到自己上戰場。不少官兵認為:對臺作戰主要使用火箭軍、空軍、海軍和東南沿海部隊武警是第二梯隊,一般輪不上,即使用上也只不過是打掃戰場。

部隊存在的“武器裝備落后,打贏信心不足”的思想傾向,與中央軍委提出的“首戰用我,用我必勝” “不經人員、裝備補充和臨戰訓練,就能完成各種任務”的要求不適應。在一項數據統計中,個別新兵認為自己掌握的軍事技能太少,一旦上戰場不知如何行動;老兵認為自己的科技素質不高,駕馭新裝備的能力較低,擔心難以適應戰爭的需要;基層干部認為自己實戰經驗缺乏,組織指揮現代作戰的能力差,擔心難以勝任本級指揮;部分主官領導覺得實行新的兵役制度,新兵比重多,近期內難以形成很強的戰斗力,一旦有戰事,擔心完不成任務。四是部隊貼近實戰訓練不夠。不少部隊反映,對臺作戰研究不夠深入,對現代戰爭特點和指揮規律還缺乏理性認識,部隊渡海訓練、登陸訓I練搞得少,加之我軍對臺軍的作戰地域比較生疏,遂行對臺作戰任務深感困難。

部分官兵對做好軍事斗爭準備的責任感、使命感不強,與中央軍委對應急機動作戰部隊提出的“政治工作要好于一般部隊,戰備水平要高于一般部隊,作戰能力要強于一般部隊,作風培養要嚴于一般部隊”的要求不適應。主要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忽視戰備工作落實。戰備教育的直接目的是增強官兵的戰備觀念,推動各項戰備工作的落實。有些單位戰備教育只是為了完成教育任務,對部隊搞點情況刺激,對戰備工作落實重視不夠。因此,有些單位還達不到“戰備水平高于一般部隊”的要求。二是吃苦奉獻精神減弱。應急機動作戰部隊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在客觀上決定了他們訓練任務重,重大演習多,付出的代價和作出的犧牲也多。有些官兵不能正確對待這種特殊使命和要求,錯誤認為在應急機動作戰部隊工作,到頭來只能是累壞了身子,苦了妻子和孩子,不如早點轉業或調走。三是軍事斗爭準備的針對性不強。調查中發現,一些單位工作指導思想發生偏差,訓練不是為打仗,而是“練為看”、“練為考”、“練為評”,不是從實戰需要去帶兵、練兵、用兵,而是為了不出事故保安全帶兵、練兵、用兵,影響了軍事斗爭準備的質量。四是離隊思想有所滋長?,F在的戰士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家長讓其參軍入伍,多數是想讓他們到部隊接受鍛煉,很少想讓他們上戰場沖鋒現陣。一旦形勢緊張,就想方設法調單位、找門路,拉后腿。加之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使官兵革命理想信心和價值觀發生某些偏移,不同程度地影響了軍心穩定。

猜你喜歡
表現含義
每個袋子里總有壞土豆
解釋
明代容像的繪制表現及技法淺析
美術審美特征論
攝影藝術中的美學探討
我國就業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探究
骨瓜提取物的不良反應分析
鼴鼠牌游樂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