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理性 立足思辨
——以“新聞傳媒”為例談“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教學

2018-11-06 05:38姜志超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8年30期
關鍵詞:評判理性媒介

姜志超

(海亮實驗中學,浙江諸暨 311800)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課標》)推出了“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旨在提高學生理解、辨析、評價媒介傳播內容的水平,以正確的價值觀審視信息的思想內涵,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語文課程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為基本特點,必然要求培養學生踐履社會的能力,“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全新亮相,便是媒介教育功能與學生踐履能力的一種對接,也是在語文課程的敘事框架之下對這一內容進行更加規范、有效的升格。但是,媒介內容載體豐富,信息龐雜,自主性與交互性共存,快捷性與共享性并駕,是對學生的學習、接受能力的一次挑戰,也是對教師教學、指導方式的一次考驗。教師的教學需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指導學生利用不同媒介獲取信息、處理信息、應用信息,并在這一過程中學會分析問題,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以便在紛繁復雜的語言情境中更好地辨識、分析、評判媒介傳播的內容,實現在諸多媒介中聯動互融。

一、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要求

媒介是現代傳播學的一個概念,是“插入傳播過程中,用以擴大并延伸信息傳送”[1]的工具。媒介傳播的是信息,在今天這個文明高速發展的時代,媒介高度發達,龐雜萬變的信息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日常生活,考驗著我們的反應和認知,更挑戰著我們的理解和判斷?!墩n標》指出,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便是通過“信息獲取、呈現與表達,觀察、思考不同媒介語言文字運用的現象”,“梳理、探究其特點和規律”。指向特點和規律的學習,便不能止于瀏覽閱讀不同媒介信息,更需要通過理解和分析,形成思維和思想。面對錯綜復雜的資訊,無論是分析、判斷、評估、選擇信息,還是確定信息的真偽、優劣、主次,對學生而言,都有不小的壓力。

比如2017年春節期間,一則有關“上海女孩跟江西男友回農村過年,吃第一頓飯就要分手”的帖子在網上瘋傳。網友們針對此事的討論持續發酵,激烈異常。但最終,相關部門介入調查的結果顯示:自稱“上海女孩”的發帖者并非上海人,發帖也純粹只是個人情緒的一種發泄。

對于這樣一則新聞素材,網友的討論基本都以描述自己對這一行為的感受為主,發表的看法也都是從個人主觀出發,以“如果我是誰誰誰,我會怎么辦”這樣的形式為主,嚴重缺乏對事件本身的追問,更缺少客觀、成熟的評判。在新媒體時代,各種聲音交織,看似熱鬧,實則混亂:或嘩眾取寵,吸引眼球;或戴有色眼鏡,以偏概全;更有甚者,作為某些利益集團的發聲筒,鼓吹吶喊。

真正的新聞,應遵循真實性和客觀性的原則,媒體人應該竭力做到真實、全面、客觀、公正,不能帶上自己的感情色彩。[2]而在今天人人都是新聞人的傳媒語境下,傳統媒體分析新聞“倒金字塔”結構、導語、正文、結尾的那一套,已有很大的局限性。面對“跨媒介閱讀與交流”這一任務群,面對“培養學生閱讀與理解、辨析與評判的能力,培養學生求真務實的態度”這一目標指向,學習新聞傳媒類文章,我們需教會學生兩樣本領:

一是理性。所謂理性,指判斷、推理的思想活動,一般指形成概念,進行判斷、分析、綜合、比較,進行推理、計算等方面的能力。與感性相對,其本質是否定與懷疑。二是思辨。思辨意為“思考、辨析”,“用心搜索證據,確信證據充分,最終形成信念”[3]4。綜而言之,課堂上,面對一則資訊材料,我們需要指導學生能對媒體信息提出質疑,并通過搜集證據,“證實自己最初的見解正確無誤,或將它否定。保持懷疑的心態,進行系統和持續的探索”[3]7,不輕信,不盲從,辨出作者的立場,讀出背后的真相,從而還原事實。

二、學生參與閱讀與交流的現狀

以筆者的一次社會新聞閱讀課為例,此次閱讀課,筆者選取在社會上引起較大討論的新聞事件,讓學生參與到對新聞素材本身的閱讀和對新聞內容發表看法,以觀察學生對信息的獲取、梳理、甄別、探究行為。

第一則是2017年被網易、中國青年網、人民網等多家媒體紛紛轉載的假新聞《大學生娶同學媽媽背后隱藏的真相竟是這樣》: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近日,河南一酒店舉辦了一場特殊婚禮,一位年紀21歲的帥氣大學小伙迎娶一位比自己大了34歲的離婚中年大媽,而且這位大媽竟然是自己大學室友的親生母親。這場令人感到非常尷尬的婚禮到底是什么情況呢?原來事情背后隱藏的真相竟是這樣:新郎年輕帥氣,而新娘雖然55歲了,可外表看起來非常年輕,就像二十幾歲的妙齡少女一般。據了解,新郎名叫陳曉禮,新娘叫劉芬芬,這對戀人是在大學時候認識的。劉芬芬育有一女兒,名叫吳青青,在吳青青4歲的時候,劉芬芬便與前夫離婚了。隨后由于吳青青是陳曉禮的大學同學,彼此之間經常有來往,由于時間久了,陳曉禮經??吹絼⒎曳?,被她白嫩的皮膚迷住了,因此愛上了她。然而這段看似不可能有結果的愛情,最終卻出現了奇跡。

在解讀這則新聞時,筆者嘗試讓學生用一句話來評論這則新聞,從而觀察學生的思維傾向。從高一年級兩個班86人的課堂參與情況來看,學生的評論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向來概括(如表1):

表1 學生評論情況統計

從統計不難看出,學生對新聞內容的評論基本以感性判斷為主,思維活動大多沿著閱讀的慣性或者新聞作者預設的方向展開,很少有涉及新聞事實本身的追問和判斷,即使是“生活還需要理智”這樣的逆向評價和“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樣的對事實本身真實性略帶質疑的看法,最終的結果都還是選擇輕信,只有在“其他”中有極個別學生有“真的還是假的”這樣的疑問,但也并沒有對自己疑問的進一步探索,學生“搜索材料、證實自己的判斷”的意識比較欠缺。

由于新聞材料有話題性,所以課堂環節看似熱熱鬧鬧,學生發言積極,互動效果很好,但其實課堂內涵空空洞洞,因為在這一環節的推進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沒有提升。在課堂上,教師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從理性和思辨的角度來感受媒介,感受世界,而不能總是用感性的標尺衡量生活。

三、理性和思辨在閱讀交流中的運用

用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來破解新聞信息,首先需要學生具有否定的能力,而否定不是信口開河,它需要有確鑿的依據和科學的評判標準。針對這一情況,筆者設計了《新聞真實性衡量表》來分析《大學生娶同學媽媽背后隱藏的真相竟是這樣》這則新聞(如表2)。

學生通過辨別、分析、判斷、推理,完成衡量表后基本可以發現,這是一則時間、地點、事件皆不完善的“三無”新聞,人物關系混亂,新聞主體缺失,材料佐證乏力,內容導向動機不純,是一則顯而易見的假新聞。

明辨新聞的真假,是我們解讀新聞的前提,而把握新聞作者的立場,則是我們解讀新聞的依據。通過上面的分析,學生基本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是一則假新聞,作者編造這一新聞的目的是為了對保養、護膚等廣告內容進行推廣,與其說它是一則新聞,倒不如說是一則營銷軟文。

通過這一舉例,我們可以初步感受理性與思辨在跨媒介閱讀與交流中的作用,但在現實生活中,對于某一社會事件,往往會出現不同角度、不同內容指向的多種資訊。學生在面對龐雜信息時,也可能會迷失、陷落,最終還是無法找到真正的方向和出口,所以,我們的課堂教學還需要將學生置身于多媒介的“群文”中,進一步培養學生的理性精神和思辨能力,增強學生解讀新聞傳媒的能力。

表2 基于《新聞真實性衡量表》的分析

以2016年引起巨大網絡口水戰的“雷洋”事件為例,筆者在課堂上設計了一個讓學生評判新聞標題的教學環節,旨在讓學生通過評判感知新聞報道的立場,把握閱讀新聞時的自我。有了前期“新聞真實性衡量表”的訓練,學生能夠較順利地得出一些相對理性的評判,如表3所示。

通過分析標題,學生可以對大多數新聞內容有一個相對明確的判斷,這樣,在閱讀中,便可以形成一個基本的閱讀立場,讓自己時時保有閱讀判斷,形成閱讀體會,而不至于沿著新聞作者的指向被逐步帶偏節奏,失去對新聞的理性認知。

四、理性思辨的一般路徑

根據《課標》,跨媒介閱讀與交流的最終指向是“培養求真求實的態度”,這對學生理性思辨的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們在日常教學中,應該給學生一個可參照的路徑,來保證學生思維的品質,最終提高學生獨立判斷、獨立鑒賞的能力。黃華偉老師的“獨到—確切—嚴密”[4]思維路徑值得借鑒。獨到,指“后驗而可靠”的見解;確切,指“可查證的事實”和“可驗證的道理”;嚴密,指“基于事實的推斷”和“基于道理的推導”。三者相輔,形成完整而有質量的思維路徑。

我們可以《雷某事件,一天之內有多少情節已經反轉了?》[5]的課堂討論為例,來展示這一路徑的實施過程(如表4)。

表3 評判新聞標題

表 4“獨到—確切—嚴密”思維路徑的實施

續表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發現,面對錯綜復雜的媒介信息,學會甄別、判斷是必不可少的。而這樣一條基于“見解、事實(道理)依據、推斷”的思維路徑,是可以在我們理性思辨訓練中進行操作并讓學生深入領會的。

語文課程的“跨媒介閱讀與交流”指學生朝向不同媒介所表現出來的理解、判斷、質疑知識(信息)的能力以及更加有效地進行溝通交往的能力。[6]所以,在這一任務群的教學中,我們要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思辨和理性推理能力。讓學生學會用事實來描繪資訊,理性地辨析資訊,形成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想并能用理性的語言客觀地評論資訊,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在諸多媒介中聯動互融,促成真正的知識升華之旅。

猜你喜歡
評判理性媒介
“雙減”的路向反思與理性審視
不要用街頭小吃來評判北京
媒介論爭,孰是孰非
基于學習的魯棒自適應評判控制研究進展
人人都能成為死理性派
書,最優雅的媒介
歡迎訂閱創新的媒介
改革牛和創新牛都必須在理性中前行
反思媒介呈現中的弱勢群體排斥現象
評判改革自有標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