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脈深深:再論《項脊軒志》的不宜刪節

2018-11-06 05:38
教學月刊(中學版) 2018年30期
關鍵詞:項脊軒志項脊軒歸有光

彭 建

(重慶育才中學,重慶 400700)

一、關于“‘項脊生曰’不能刪去”的綜述

在中學語文教材中,很少有像《項脊軒志》一樣,因文本的“刪節”而引發諸多討論的。大凡教過這篇課文的教師都會對“刪節”問題提出質疑,或把“刪節”部分補充完整再進行教學。近十五年來,一些重要刊物上也公開發表了諸多文章,大多數觀點認為“不宜刪節”。

孫永久在《〈項脊軒志〉:一只省略的耳朵》一文中指出,歸有光以天下第一富婆蜀清和諸葛臥龍自況,表達了一個少年利甲天下、聞達諸侯的壯志豪情。教材為何要刪你沒商量?理由很簡單——“內容不足取”(見人教版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選修)》的《教師教學用書》)。也就是說,在一個文本中,如果有了功名利祿思想,那它就沒有教育意義了。[1]于是,作為“潔本”的《項脊軒志》便被集體解讀為:表達了人亡物在、三世變遷的感慨以及對祖母、母親和妻子的深切懷念。姚峰、吳志強的《談〈項脊軒志〉的刪節》通過反駁《教師教學用書》觀點——“自我解嘲”,“內容不足取”,是“生不得志的感慨”,得出“沒能理解年輕歸有光的心態造成誤讀”的結論。文章還認為,刪節破壞了全文的有機組成部分,對全面理解歸有光寫作時的心情和歸有光其人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刪去,“會造成對《項脊軒志》乃至歸有光其人狹隘的理解甚至誤解”[2]。陳法強在《保持文本原貌又何妨?——從〈項脊軒志〉原文刪去的一節說起》一文中也認為,刪去這段文字于情于理都不妥,理由是:“會大大削弱文章的主旨”,“會使文章的韻味遜色些”,如果保留這段文字,“我們可以更清晰地看到歸有光曲折的人生之路”。[3]

楊穎的《傾國宜通體 誰來獨賞眉——淺析中學語文教材選文〈項脊軒志〉刪節的弊端》一文,從獨特范式“論贊”的角度指出,“刪去此節實是文章最為核心的部分”,它“是撐起文章結構的基柱;并直接指出文章情感悲劇的深沉由此而來”。作者同時也感覺到:“而文章缺少此段收束……則讓人難以把握文章真正的情感脈絡,只覺得情緒起伏無常捉摸不定,甚至將文章情感誤讀為悲傷消沉,錯誤地感知了人物形象?!保?]梁順和的《〈項脊軒志〉選入教材不該被刪節》一文,也首先反駁了《教師教學用書》里簡單的刪去理由“內容不足取”,并指出由此產生了集體的簡單解讀。作者從歸有光的人生之路即“學而優則仕”與“內心聲音”的角度討論,認為刪去此節不能展示歸有光的真實情感。作者還從寫作技法上進行辨析:“‘項脊生曰’的心靈獨白,將文勢推向高潮,直抒一個少年的‘拿云’心思,宿懷之志。這末一層是第一個板塊的核心,前文的寫景敘事均為此議論而設。同時,這一段又毫無榫接痕跡地構成了后記部分的鋪筆?!薄罢n文一經刪節,我們傾聽到的便不再是歸有光整個心跳的聲音,不能完整了解那時那個‘完整’的歸有光了?!保?]胡言的《“項脊生曰”刪不得》一文明確指出:“猜度刪節者的意思,是此段議論有‘名利思想’,于青少年人生觀教育不利。但刪節者可能有所不知,《項脊軒志》若是刪去了此段,不僅其感染力將大大減弱,而且其立意也將不復完整。進一步說,從竟然刪去《項脊軒志》此段來看,刪節者其實并不真懂《項脊軒志》的寫作意圖?!羯倭恕椉股弧@一段,就既不足以表現他的少年情懷和抱負,也無法體現《項脊軒志》的寫作意圖?!保?]

另外還有一些文章,比如《一次與“編者”的對話》(孫富中,《語文學習》2008年第2期),《名篇刪節 完璧為玦——質疑高中語文課本中對〈項脊軒志〉的刪節》(景治偉,“吟嘯徐行”博客),《〈項脊軒志〉不宜刪節》(劉子釗,《語文月刊》2005第3期),《文言文經典篇目的文本選編商議——以三種版本教材的〈項脊軒志〉為例》(邱海林、王義剛,《語文學習》2014年第3期)等等,就不一一列舉。當然也有少許文章為之辯駁,認為“刪節”是合理的,比如《“刪去”是為了完美——〈項脊軒志〉刪選部分的合理性分析》(許柳鳴,《語文教學之友》2006年第12期)。

但總體來說,中學語文界認為“項脊生曰”不該刪去的文章占大多數。人們反對“刪節”的論述大體有四種:其一,對《教師教學用書》“刪去”理由“內容不足取”的反駁;其二,認為“名利思想”存在于少年歸有光的心里無可厚非,且合情合理;其三,從情感上來說,刪去之后,把《項脊軒志》及歸有光都簡單化了,且容易出現誤解;其四,從文章結構上講,“刪節”破壞了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既不尊重經典文本,也不尊重后來的讀者。

基于以上論述,“項脊生曰”不能刪去的深層次緣由還在繼續整理、補充與完善之中。筆者認為,立足于中國古代散文史的角度,從明清散文特有的“文脈”切入,分析“刪節”的弊端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二、文脈深深:被刪去的第四種悲情

首先,何謂“文脈”?“文”,即文章,“脈”,流動也,“文脈”即文章里所流動的精神向度。劉勰在《文心雕龍·附會》篇談到“凡大體文章,類多枝派,整派者依源,理枝者循干……扶陽而出條,順陰而藏跡,首尾周密,表里一體”[7]。這里指出了文章“文脈”的重要性,它如同命脈;也講了它的形象性,如同“筋脈”。朱自清在《寫作雜談·文脈》中指出“文脈”即是“注重‘思路’怎樣表現在文字里”[8]。孫紹振也指出:“讀古典散文最忌以讀懂詞句為滿足……字句只是表層,其中層乃貫穿文章首尾之情志脈絡,或曰‘文脈’,此乃文章之精神所在?!保?]從審美體驗的角度看,“文脈”就是在散文里貫穿文章的情感脈絡,且是文章的最核心的情感基點,它能推動文章的情感一步步地走向頂峰,給人以審美愉悅的體驗。

明清散文有很明顯的“文脈”走向,豐富的審美情感一直貫穿在整個文本之中,需要讀者進一步地品味和挖掘?!吨袊糯姼枭⑽男蕾p(選修)》第六單元明確提出:“本單元所選文章篇幅都不長,形式自由活潑,內容更加貼近現實生活,富于情趣?!毙蕾p這些作品時,要注意“感受它的生活氣息。感受其中的情趣”?!俄椉管幹尽氛n后的“探究與討論”也指出:“以口語說家常事的筆墨與意境,是歸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種創造,他的文章比以往的散文更貼近日常生活。歸有光善于選取家庭生活小事、平凡場景,表現人物音容笑貌,寄托自己的深情?!?/p>

正所謂,明清散文之美在“于細微處顯深情”。歸有光《項脊軒志》以“項脊軒”為切入點,抒發自我的悲歡離合,“多可喜,亦多可悲”?!岸嗫上病痹谇?,是為了反襯“亦多可悲”。這也就是《教師教學用書》引發的集體解讀,即三種“悲情”:“一、對大家庭分崩離析的哀痛;二、對慈母的無限懷念之情和對愛妻早亡的哀悼之痛;三、對祖母的牽掛、贊許和期盼的愧疚之情?!?/p>

一切“悲情”的展開都延續了“文脈”的走勢路線。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會感覺到有一種情感時常潛伏于字里行間。隨著歸有光“悲情”的自然流動而顯現,從“語未畢,余泣,嫗亦泣”,一直到“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此處,他的情緒突然失控:號啕大哭而不能自已!原因如文中所言:“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原來,令歸有光最為悲傷的事情是:時至“今日”,自己讀書依然無效!而曾經的大家族逐漸衰敗,由此產生了無比的沉痛之情。

這就是《項脊軒志》的第四種悲情。它潛藏在那三種悲情的背后或者說是在最深層里,屬于“文脈”的深層部分。因“項脊生曰”被教材刪節,這種“悲情”的存在顯得恍恍惚惚,時隱時現。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去查詢、探究:文中使用“……”符號的一部分文字到底是什么內容。從文本接受者來說,閱讀者的期待視野出現了“斷層”和“失望”。

所謂“文脈貫通”,講的就是文章的氣脈當是一以貫之,漫布全文的各條筋脈,形成一個有血有肉的有機整體。但是,此處“文脈”被截斷了,文氣自然也不清通,就不能理解何以致“令人長號不自禁”。這是文本情感的高潮部分,如同一條自然流動的河流突然被一段堤壩截住,從而失去了原生態的奔流之勢;亦如讀者的審美情感之“河流”突然被隔斷一節,出現審美的“斷層”。

補記部分,本來就是歸有光多年以后(32歲左右)所續上的。因刪去了“項脊生曰”,這個“后續部分”就顯得很生硬,甚至“不可思議”。從時間上看,補記是一個“片段”的延續;從“文脈”上說,那是情感高潮之后的余韻。這也是一個讀書人歷盡世事滄桑之后,把失落、無奈深藏于心,卻無法言說的苦痛。正如胡言在《“項脊生曰”刪不得》里寫道:“正是在與這個充滿衰落意味的補記的對照中,‘項脊生曰’的這段議論,便成了對作者的一個莫大嘲諷,成了作者人生失敗的象征!回顧當年的年少輕狂,環視現在的滿目蒼涼,作者讀者,情何以堪!”[6]

三、刪不去的“隱痛”:歸有光生命深處的憂傷

我們先看看被刪去文字: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區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教師教學用書》說:“我項脊軒生只是沒有‘蜀清’‘孔明’的際遇罷了,因此才不為世人所知!但是自己自得其樂和自我陶醉于‘項脊軒’之‘奇景’,‘自嘲里夾雜著自傲,自喜中又透露出怨憤不平之氣?!本幷咭裁鞔_了教材刪去的理由:“內容不足取”,即歸有光以議論作為正文的最后一部分,“和盤托出自己生不得志的慨嘆”。

這種觀點遭到許多中學語文教師的反駁。當時歸有光才十七歲左右,正值青春年少,是一個很有抱負、很有家族榮譽感的少年?!皠倓偺と肷鐣?,接觸社會,對社會的認識只能是較為膚淺的,也不可能受到壓抑、打擊,自己的志向尚未施展”[10],何來“怨憤不平之氣”?何來“生平不得志”之說?

據筆者分析,此段文字被教材編寫者刪去的緣由可能有二。其一,這一段與教材的情感導向有些格格不入,不太合乎教材所要倡導的方向:感受他的生活氣息;感受其中的情趣;欣賞他的擺脫拘束,務去陳言。其二,這段文字所展現的歸有光對“功名”的向往與追求,與當下教育價值觀不符合。一提到“功名利祿”四個字,我們就諱言甚深。

其實,教材編寫者不必為之如此“大動干戈”,“刪節”部分正是歸有光自勵自勉,表達青春壯志的言語。在科舉制度下一個讀書人最大的人生理想不就是讀書、中舉、富貴?這是一個古代讀書人生命價值得以實現的重要途徑,或許是唯一途徑。這一段文字是文本情感的核心所在。盡管刪去了“功名”,而凸顯散文的“情趣”,卻也掩飾不住作者的“文脈”走勢。

概言之,即使刪去“項脊生曰”,歸有光生命深處巨大的隱痛也將引導閱讀者去多方探尋,直至抵達“文脈”的核心所在。因為潛伏在歸有光生命深處的巨大隱痛就是:曾經的大家族榮耀,而今安在?教材注釋表明:“歸有光祖母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間曾任太常侍卿?!敝翚w有光時,已傳至第六代人,家道早已衰落。曾經的祖屋“中通南北為一”,因“諸父異爨,內外多置小門,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過去風光的大宅院變成了大雜院。更為可悲的是人心已散,“庭中始為籬,已為墻”。一堵墻已經隔斷親情,往日的家族榮耀蕩然無存。

祖母認為造成這種悲劇的重要緣由就是“吾家讀書久不效”,并祈盼“兒之成,則可待乎!”此話語正中歸有光的少年情懷。而今,祖母不再,功名未成。這就成為一直隱藏在歸有光生命深處的巨大的憂傷??梢?,在科舉制度下一個讀書人的功名與家族的興衰榮辱是息息相關的。

四、隱痛的根源:歸有光的讀書與功名

歸有光十七歲左右寫了《項脊軒志》的前四段(包括被教材刪去部分)。這正是一個少年充滿理想、有壯志、有抱負的年齡。奈何文字間彌漫著濃厚的悲傷之語?其一,有對母親、祖母的懷念與感傷。歸有光八歲喪母,而此時祖母已經過世。其二,就是愧對先祖的榮耀,愧疚自己不能光耀門楣。他在《先妣事略》中記載,自己少小時,祖母和母親對他施行嚴厲的家教,目的也是希望他能重振家業,不愧于祖上的榮耀。

據文獻記載,歸有光出生時,家道已衰;但他卻有極其強烈的家族榮譽感。他在《家譜記》一文中就不無痛心地說:“歸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遠而未分,口多而心異……率十人而學,無一人知禮義者?!睔w有光少年早慧,六七歲時即從塾師周寅之學《孝經》,很快顯露才華,八九歲時即能成文,十三歲應童子試,十九歲以第一名補蘇州府學生員?!断儒侣浴酚浭稣f:“有光七歲,與從兄有嘉入學。每陰風細雨,從兄輒留,有光意戀戀,不得留也。孺人中夜覺寢,促有光暗誦《孝經》,即熟讀無一字的齟齬,乃喜?!睔w有光也從小立志澄清天下,振興家業,他在《夢鼎堂記》中自述說:“余少時有狂簡之志,思得遭明時,興堯、舜、周、孔之道,嘗鄙管、晏不足為?!边h祖歸道?。ㄒ徽f歸隆道)曾在江蘇太倉縣的項脊涇住過,在此成就過功名。后來歸有光別號“項脊生”,又以“項脊軒”命名書齋,顯然有追念與自勉之意。

在科舉制度下,“功名”二字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既是巨大的夢想,又是無比的憂傷。在農耕社會里,讀書是具有家族性的行為,一個讀書人背負著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纯炊翊媪粲谑赖拇蠹易彘T楣牌匾“進士及第”“大夫第”,以及皇帝下圣旨修建的巍峨的“狀元坊”,還有那氣勢宏偉的府邸宅院,你就會明白,“功名”二字對于一個讀書人的誘惑,對于一個家族興旺的重要性。如果家族中有人讀書功成名就,那么家族就興旺發達,聞名鄉里;反之,如果家族全是目不識丁之人,那么家族也無出頭指望,在鄉里就沒有什么地位可言。

當寫補記時,歸有光已經是三十二歲左右的青年,還沒有實現一個讀書人應該承擔的光宗耀祖的人生價值,且已經體會到科舉之路的不易。對祖母、母親、妻子的深情背后,總有一種歉疚和愧對。因此,整篇散文都潛伏著一層深深的憂傷,一種欲說還休、難以言說的隱痛。

如果時間再往后推移,這種憂傷將伴隨歸有光的一生。歸有光曾明言:“予少有四方之志,既年長,無用于世……為太平之不遇人?!笨梢娝小八姆街尽眳s“無用于世”,有志不獲騁(《震川先生集卷十三·晉其大六十壽序》)。據資料記載,歸有光求取功名之路異常漫長坎坷,二十歲方中秀才,六次參加鄉試,三十五歲方中舉人,而后二十余年以講學為生,其中九次進京參考,六十歲中進士時,人生之路已至暮年,何其滄桑!

五、小結

綜上所述,“項脊生曰”這段文字不宜刪去。即便是一篇短小的散文,它都有一條存在的“文脈”,或明或暗,但一定是自然流動的,是文氣清通的,不可隨意刪節。即便是刪去了相關“文字”,讀者也會很自然地就去挖掘、追問省略部分的內容。因為這個有意的“刪節”,使接受者的期待視野出現了潛在的“斷層”和“失望”,他們會很自然地去“填充”與“補償”。也只有把這段文字補充完整,接受者才會更明確、更順暢地理解歸有光“長號不自禁”的緣由,從而抵達歸有光生命深處巨大的隱痛。

教材中時常有些刪減的文本,讓人很費解,有的甚至讓文意闡釋發生了偏差,實在不可取。所以說,刪去的是“文字”,而受傷的是“文脈”。當今是互聯網時代,隨時隨地查閱原典文本已成為現實?!坝幸狻钡膭h節已經難以做到規避的效果,甚至適得其反,其為不美也。對于經典文本,編寫者要刪節還當慎重為好。

猜你喜歡
項脊軒志項脊軒歸有光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
字字顯真心,句句總關情
淺談《項脊軒志》的人性美
《項脊軒志》細節的秘妙淺析
“知人論世”與文言文釋義案例分析
儒家思想觀照下的《項脊軒志》閱讀
千絲萬縷難理情,一景一言皆回憶
《項脊軒志》教學設計及反思
《項脊軒志》教學案例
寒花葬志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