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對青少年犯罪心理形成的初步研究

2018-11-15 05:47毛玙婷
長江叢刊 2018年1期
關鍵詞:行為人動機人格

毛玙婷

CNNIC研究報告顯示,到2015年底,我國青少年網絡使用者數量高達2.8億,占青少年總數的85%,遠遠高于全國50.3%的互聯網普及率。其中游戲、網絡音樂、視頻使用率分別為66.5%、80.2%和75.4%,青少年對網絡娛樂類應用存在較為明顯的偏好。[2]

研究報告通過對家長進行抽樣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近70%的家長都擔心網絡娛樂影響了正常的學習或生活。除了家長以外,學校和全社會也都對這一問題相當的擔憂,如何規避互聯網對青少年的消極影響,已經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本文從犯罪心理學的角度出發,積極探求網絡在犯罪心理形成中的作用,為預防青少年犯罪提供理論依據,就顯得很有必要。

一、網絡對青少年產生人格缺陷的影響

(一)人格缺陷是生成犯罪行為的最深層次的原因

刑事法學意義上的“人格”,是人較為穩定的各種心理特征的總和,是指一個人穩定的態度、價值觀以及道德意識。與社會要求相比,還不夠完備的人格特征就是缺陷人格。一旦這種缺陷人格特征被激化,就容易造成與社會規范對立,產生對社會主流價值意識相背離的態度,比如敵視、蔑視或輕視和漠視等,逐漸形成犯罪人格。

刑事古典學派和實證學派均認同人格在引發犯罪中的作用。德國19世紀著名法學家弗蘭茨.馮.李斯特說:“犯罪系由環繞犯人的社會關系及犯人固有性格所必然成立者,犯罪的實質是行為人基于其危險性格實施侵害法律所保護的利益的行為,并通過這種侵害行為表現行為人的責任性格”。[3]

(二)青少年人格缺陷的具體表現

處于發育期的青少年,獵奇心理強,善于模仿,缺乏是非辨別能力。長期接觸網絡負面信息,很容易使他們出現一定程度的心理偏差,進而生成人格缺陷,表現為以下兩個方面:

1、主觀的將虛擬網絡世界與現實社會混為一談

由于青少年易于接受新鮮事物,網絡對他們具有非常強的吸引力,而這種吸引往往會導致其極度迷戀網絡,從而抵制和抗拒學校和家庭教育的正確引導?,F今社會,很多未成年人沉迷于虛擬網絡,部分人更是患上了“病理性網癮”。他們虛幻的將網絡世界當作現實生活,基本不與他人交流,癥狀表現為孤獨煩躁、情緒低落、自我評價降低、思維遲鈍等,嚴重的甚至產生自殺自殘的意念和行為。醫學上把它叫作“互聯網成癮綜合征”。[4]虛擬世界中的色情和暴力逐漸向現實空間滲透和演變,他們的心理狀態慢慢地與現實社會脫節,這是導致犯罪行為發生重要的心理誘因。

2、價值觀逐漸偏離社會主流規范和標準

青少年在缺乏約束的情況下,網游中暴力血腥、弱肉強食的游戲規則和BBS論壇上歇斯底里的情感發泄,讓他們得到一種完全不同的生活體驗。因其人格體系尚未成型,對社會認知程度不成熟,自律力低下,特別渴望沖破來自學校和家庭束縛,盲目接受虛擬世界中的極具誘惑力但又與社會倫理相沖突的規則,呈現煩躁、狂傲和冷漠情緒,進而出現故意抵觸社會的心理。這種心理傾向造成社會責任感和事業心的缺失,形成犯罪動機和犯罪目的,為實施犯罪提供了相當程度的精神支持。

二、網絡對青少年產生犯罪意識的影響

(一)犯罪意識包括三大心理因素

日本學者西原村夫指出:“行動的開端是意志,而其背后是欲求?!盵5]刑法學理論認為,在犯罪意識的產生之后,才可能形成罪過心理和犯罪意識。犯罪意識包括犯罪動機、犯罪目的和犯罪決意三大心理因素。對物質和精神各方面的需求是產生犯罪意識的源頭,當行為主體產生無法滿足的強烈渴求,試圖通過社會所不認同的方式來進行滿足時,犯罪動機逐漸生成;犯罪動機與手段方式以及對象相互結合,即形成明確的犯罪目的;犯罪動機與反對動機相互較量和斗爭后,如果犯罪動機占據主導,犯罪決意最終形成。[6]

(二)青少年產生犯罪意識的三個步驟

1、犯罪動機的生成

犯罪動機是促使行為人實施犯罪的直接動力因素。青少年時期,經濟需要、性需要、征服他人需要以及社會認同需要明顯,不良信息在極短的時間內喚醒并刺激這些本來處于潛意識狀態的需要,并迅速膨脹,他們對這些需要的欲望被提前強化和放大。當強化和放大到一定程度時,遂形成犯罪動機。

2、形成了明確的犯罪目的

行為人實施犯罪希望得到的結果就是犯罪目的。我們通過對一系列青少年涉網案件分析發現,他們通過網絡查閱信息并掌握犯罪方法,購買毒品、精神藥品、管制刀具和仿真槍。原本犯罪動機往往以表象的形式存在于大腦皮層,屬于抑制狀態,而一旦受到犯罪手段和對象等的極大刺激后,犯罪意識進一步明晰,從而形成犯罪目的。

3、形成了堅定的犯罪決意

犯罪決意是指犯罪目的形成后,經過多次的動機和意志斗爭,行為人產生了較為清晰的犯罪決心和計劃。故意犯罪行為人大多都會為即將實施的犯罪感到不安、恐慌和良心的譴責,總會尋找各種的借口來開脫自己的責任,這就是心理防衛。[7]

對涉案的青少年而言,不良信息極大影響著他們的社會價值觀,使他們盲目而荒謬的對違法犯罪行為給予正面的評價和肯定。青少年利用網絡完成犯罪行為,究其原因,最關鍵的一點就是,他們認為網絡存在虛擬性和極強的隱蔽性,公安機關根本無從進行證據提取和事實調查,可以輕松的逃脫法律制裁。同時他們上網時基本上都能夠保持一種輕松、愉悅和平靜的心態,在發生與網絡有關的犯罪行為時,這也將有助于克服恐懼感。

三、網絡對青少年產生主觀罪過的影響

(一)主觀罪過的分類和生成

罪過包括故意和過失兩大類,是指行為人犯罪時的心理態度?;ヂ摼W通過不良信息,影響青少年樹立正確的價值觀,產生輕視、抵制和破壞社會規則的心理,進而生成故意或過失犯罪的意志,極大地促使罪過生成。

(二)產生主觀罪過的三大過程

1、促使形成正確的犯罪認識

在形成完整的罪過之前,犯罪行為人都會產生“明知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的生理“認識”因素。青少年在實施違法犯罪行為時,往往難以正確和準確判斷此行為的性質和后果。當今青少年比前輩同齡人更加容易獲得更大數量的信息,應該具備更強的正確認識行為性質和后果的能力。

2、促使形成共同犯罪的故意

通過網絡傳遞信息和共同游戲是青少年在互聯網上的主要活動內容,這為形成共同犯意并最終導致共同犯罪供了條件。他們利用QQ、電子郵件、MSN和游戲相互聯系,結成犯罪團伙,共商犯罪細節。青少年由于涉世較淺,價值觀并不穩定,以及心智不成熟,他們容易受到一些不良分子的教唆和煽動,出于共同游戲的初衷演變形成共同犯意,主觀意識的逐漸惡化——這是青少年網絡共同故意犯罪的顯著特點。

3、促使生成過失心理

行為人在主觀上長期存在的對社會規則及法律制度的輕視和漠視,這是造成過失犯罪的重要原因。長期沉迷于網絡,導致他們對網絡以外的事物注意力穩定性差和廣度不夠,這就是導致過失犯罪出現的心理因素。同時,一些人在網游中盡情表現,在網絡社區進行新穎的創意,他們在虛擬世界中得到了較高的評價。而回歸現實生活,他們就往往會出現自我評價過高,對自己的注意和應變能力估計過高的問題,從而在緊急突發情況下出現過于自信的過失犯罪。

最后,應該強調的是,家庭、學校和社會缺乏系統的教育、引導和監督機制,也是互聯網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和消極影響的重要原因。這種負面效應,相對于網絡在促進社會進步方面所起到的積極推進作用而言,是瑕不掩瑜的!只要強化互聯網監督和管理,加大法律和制度的約束,利用互聯網,加大宣傳力度,并進行正確引導,系統深入的傳播健康有益的信息,互聯網必將成為促進他們身心健康成長的重要平臺。

[1]郭忱.以生理-心理-社會文化模型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動力[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2.

[2]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2015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R].

[3]趙永紅.人身危險性問題[A].趙乘志.犯罪總論問題探索[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270.

[4]林傳鼎.心理學詞典[M].南昌:江西科學技術出版社,1986:6.

[5][日]西原春夫.刑法的根基與哲學[M].顧肖榮,譯.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6]馬克昌.犯罪通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386.

[7]梅傳強.犯罪心理深層機制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04.

猜你喜歡
行為人動機人格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形而上學經驗還是否可能——試論否定辯證法的思辨動機
自殺案件如何定罪
詐騙罪中行為人取得財產的特殊情形
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
你是回避付出型人格嗎?
動機比能力重要
遠去的平凡背影,光輝的偉大人格
敲詐勒索罪
兇手的動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