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絡輿情下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培養研究

2018-11-16 10:16孫黎
求知導刊 2018年27期
關鍵詞:輿情法治法律

孫黎

所謂法治,就是法律作為國家治理中的最高行為準則,任何人、任何組織必須嚴格遵守。我黨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偉大任務。黨的十五大明確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進入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被提升到“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高度。

一、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刻不容緩

當代大學生雖然從小接受思想品德和法治教育,但由于多種原因的影響,仍存在法治意識薄弱、日常行為不規范等問題。

1.大學生對法律了解不多、信仰不夠

有學者對600名大學生做的調查顯示,僅有7.5%的學生閱讀過我國現行憲法條文,能準確地說出完全刑事責任年齡的只占10.8%,選擇“信仰法律,自愿服從良法統治”的學生則接近于零。

2.大學生日常行為不夠規范

如今考試作弊在高校中屢見不鮮,論文抄襲成為普遍現象。大學生偽造家庭困難,騙取獎助學金等新聞頻頻出現。找工作時,部分大學生在簡歷上動手腳。找到工作后,又有人拖欠助學貸款。銀行工作人員表示,相較于其他貸款品種,助學貸款還款違約率是最高的。西南某省的數據顯示,國家助學貸款違約率達24%。更為嚴重的是近年來大學生重大刑事案件屢屢發生,如藥家鑫案、復旦研究生投毒案、川師大學生殺人案等。

3.很少有大學生用法律來保護自身權利

調查顯示,只有46.7%的大學生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來解決問題。81.7%的學生認為不熟悉相關規定是他們維權的最大困難。近年頻繁發生的電信詐騙、網絡貸款等使部分大學生付出了慘重代價。

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對保障大學生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等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加強其法治意識勢在必行。

二、網絡輿情對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影響

隨著網絡的出現,社會輿情出現的頻率大大增加。所謂網絡輿情,是作為主體的民眾以網絡為載體反映現實社會這一客體的動態過程,是個人以及公眾關于公共事務的情緒、意愿、態度和意見的總和。

一方面,現在大學生獲取法律知識的主要途徑是網絡。網絡輿情使一些法律熱點話題得以快速、廣泛地進入大學生視野,成為普法教育的良好契機。

另一方面,網絡上魚龍混雜的輿論又會影響大學生對法律的理性思考,從而導向單一的情感化訴求。筆者發現,大學生在討論一些重大刑事案件時,往往持有殺人償命,或者“得饒人處且饒人”這樣簡單、極端的觀點。在藥家鑫案的審理過程中,由于當事律師偽造了藥家鑫的“軍二代”背景,導致網絡上喊殺聲一片。大學生極易受到這些輿論的影響,認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當復旦大學研究生投毒案的犯罪嫌疑人林森浩被宣判死刑后,又有很多大學生受到輿論影響認為可以“饒他一命”。

此外,在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支持對人販子一律判死刑”等文章,面對惡性案件喊出“誅九族”等口號的現象都是大學生嚴重缺乏法治意識的表現。

一些網絡言論會使大學生的部分違法行為“合理化”。例如,網絡上經常會出現調侃作弊的“段子”,甚至宣傳各種高超的作弊手段,使大學生認為作弊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不能嚴肅對待此問題。又如受到網絡言論的號召,部分人對部分案件當事人進行人肉搜索等。

如何正確利用網絡輿情,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成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議題。

三、培養大學生社會主義法治意識的具體途徑

1.改進教學方式,提高教學質量

高校多是通過“大學生思想道德與法律修養基礎”這門課來引導大學生對法律的認知認同。但有學者指出,僅有23.32%的學生表示該門課程明顯提高了自己的法律素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改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注意引入網絡熱點話題進行案例討論,積極與學生互動。在教學目的上,不僅要注重法律知識的學習,還要加強培養實踐能力、訓練法律思維,使學生懂得“講法律、講證據、講程序和講法理”。

慕課、微課等也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重要媒介。慕課可由法學專業教師來負責,達到知識共享。微課有著短小精悍的特點,可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時間。

2.營造法治校園文化

學??烧垖I人士打造校級法治教育網絡平臺。此平臺可通過聲音、圖片、影像等多種形式傳播法律知識。也可針對受眾,打造專門化、階梯化版塊。還可提供全面系統的教育資源,并設置討論板塊,促進相互交流。定期的法治講座、校園文化周、法律競賽、模擬法庭等,也是讓學生感受“法在身邊”的重要方式。

與此同時,學校需建立一套完備的制度體系,并確保制度內容的落實,做到依法治校,成為自覺踐行法治的表率。

3.構建良好的社會風氣

受傳統文化中“人治”“重禮輕法”等思想的影響,我國民眾和官員普遍缺乏法治觀念。常有“以權壓法”的現象發生,嚴重損害了法律權威。調查顯示,僅有13.2%的大學生對國家機關持信任態度。改良社會風氣,是培養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必經之路。

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我們建設法治社會具有重要意義:①科學立法,使法律能客觀、全面反映人民意志,并形成完備規范的法律體系。②嚴格執法,“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束之高閣,或者實施不力、做表面文章,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于事”。③公正司法,在司法部門行使職權時,不應當受到任何個人或組織,用權力、社會輿論等形式帶來的干擾。④全民守法,法治意識的培養不能僅僅針對大學生,還應該從小抓起,并體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當今社會,網絡已成為人類生活不可分割的部分,為培養大學生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筆者相信,通過教學、學校和社會等多方面的積極引導,一定會使網絡輿情更加有利于培養大學的社會主義法治意識,使當代大學生做到懂法、遵法、守法,并懂得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權利。

參考文獻:

[1]歐海燕.論我國大學生法治價值觀養成教育[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6(10).

[2]謝耘耕.中國社會輿情與危機管理報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1.

[3]人民出版社.《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5-56.

[4]陳 婷.論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培養[D].焦作:河南理工大學,2016.

[5]姜仕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視域下青年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6(1).

猜你喜歡
輿情法治法律
走實“1+6法治同行”黨建之路
法治護航杭州亞運會、亞殘運會
職業道德與法律 教案
涉及網絡募捐的現有法律規定
新時代道德與法治教師法治素養的培育
“一例多境”培育初中生法治意識
消費輿情
月度最熱輿情事件榜11月
月度最熱輿情事件榜9月
政治法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