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無定法”之我見

2018-11-19 03:29李芬柳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 2018年38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

摘 要:近20年以來,教育改革如火如荼,各種模式橫空出世,全國各中小學掀起一股學模式,用模式的改革潮流。為了趕潮流學模式,很多老師只是簡單的生搬硬套、稀里糊涂的跟風學模式而已,很少有人真正靜下心來思考到底應該怎樣把模式課與自己本身結合起來,真正能為自己所用,起到提高自身業務水平,解放學生思維的作用。

關鍵詞:教無定法 小學數學教學 蔡林森 “永威模式”

因名校長蔡林森老師而產生的“永威模式”進入我們校園已經好幾年時間了,在這幾年的實踐過程中,我發現永威模式課看起來簡單,備課過程看起來更加簡單,其實正是這所謂的簡單,才會造成要想把課上好難上加難,用模式上課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求教師一定要對教材心中有數,對學生的認知特點也要胸有成竹,以學生為中心來安排教學過程,才可以有效的提高課堂效率。因為這模式反對浪費不必要的時間講授學生很容易自然形成的知識點,重點撥。要學好模式,用好模式,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經過幾年實踐,我發現要用好模式,學好模式必須要做到以下七個“重”。下面我主要從“圓的面積”這一節課對如何把一種教學模式能真正學好用好做以下分析。

一、重思考

任何一種模式,既然能取得顯著的效果,并能經受時間的考驗,肯定有它的優勢及特色所在,關鍵是看自己如何真正理解模式課的精髓,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真正能為自己所用,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在接觸任何一種模式的時刻一定要先正確理解并領會模式課的精髓,真正做到學以致用,而不是盲目跟隨,生搬硬套。

“永威模式”的精髓是“先學后教,當堂訓練”。應用不當就很容易造成只是為了模式而模式,把自己本身的特色給整丟。非但提高不了課堂效率,還很容易把孩子變成答題機器。

所以模式課的應用應該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相對的要有調整在理解的基礎上保留自己的優勢所在,讓師生在教學過程中能配合默契,相處融洽,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但也不忽略教師的主導作用。

在教學比較簡單的教學內容的時候,比如學習小數的四則運算以及分數的四則運算等教學內容時,因為有整數四則運算的基礎,可以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嚴格按照模式課的要求讓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教師適當點撥就可以順利完成教學任務。而學習一些比較抽象難懂的知識點的時候,就要進行適當調整,增加學生的操作時間,以及師生的互動時間,比如學習“圓的面積”以及“分數的意義”。

二、重提示

要使“先學后教”能真正落到實處,自學提示尤其重要。個人認為自學提示要簡練有效,避免字數太多,問題太多。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在最短的時間內達到最好的學習效果。以“圓的面積”為例。本節課的難點和重點就在于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由來,而不是死記公式。所以自學提示只要有一個就夠了:圓的面積公式是怎么得到的?有了這個提示,學生就會思考為什么圓的面積=πr.r,他們就會主動去通過實驗找到圓和轉化后的近似長方形的關系,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得到圓的面積公式,做到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簡單的死套公式。

三、重點撥

要使教學順利進行,教師的點撥尤其重要。也就是模式課里的后教環節。作為教師一定要在充分理解學情的基礎上,做到以學定教。比如在“圓的面積”這一課中,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當教師提出圓的面積怎么計算時,學生肯定能回答出公式,此時的老師就應該適當的提問圓的面積公式是怎么來的?當學生無法正確用語言表述的時候,教師一定要想方設法設計適當的問題進行點撥,比如教師可以問:你們是用什么方法得到圓的面積公式的?回答完轉化以后,教師又可以適當的問學生,圓與轉化后的近似長方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為什么可以用πr來表示?讓學生能在教師的點撥下順利突破教材難點重點而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知識,從而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真正掌握圓的面積公式。

四、重操作(實踐)

數學學習在很多情況下都比較抽象難懂,特別是有關空間知識或抽象難懂的概念知識掌握上,如果脫離操作,讓學生理解太難。比如學習圓的面積公式,讓學生死記公式很簡單,但是如果要理解公式,缺少操作這個過程,大部分學生都無法理解。所以本節課就千萬不能死套模式時間,而應該花費足夠的時間在操作上,讓學生通過操作才能真正明白近似長方形與圓的關系,從而理解圓的面積公式的由來,而不是簡單的只要能應用公式進行計算就ok。

五、重理解

抽象知識的掌握,前提就是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真正掌握。比如圓的面積一課,學生只能理解了面積公式的由來,才能明白轉化這一策略的重要性,在以后的學習中就能使用轉化的策略解決實際問題,比如組合圖形以及陰影部分的面積計算,有了轉化的思想,就能輕易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能解決跟圓面積有關的相關題型。

六、重應用

永威模式強調當堂訓練,其實就是強調對本節課知識的應用。經歷了知識的理解以及掌握,能否應用才是一節課的最終結果,也是反應本節課是否成敗的最重要標準。所以課堂上的應用尤其重要。而作為教師,在布置一節課的作業時,一定要精心設計,并且注意作業的層次性,能循序漸進,真正能做到檢測孩子該節課知識是否真正掌握。比如圓的面積這課的作業設計,除了利用公式解決問題的題目,一定要有檢測轉化這一部分知識點的題目,檢測學生是否真正掌握了轉化的技巧,并且真正理解轉化以后的圖形與原來圖形的關系。

七、重超越

任何一種模式的教學方法,作為教師要想真正用好模式,就必須在模式的基礎上,能真正理解精華所在,讓它變成適合自己的模式,而不是盲從,行尸走肉的執行。所以就應該在中心不變的前提下,以模式為基礎,凌駕于模式之上,走出模式,讓模式能與自己的教學個性融為一體,盡量避免自己的優勢被模式淹沒,不能讓模式成為捆綁自己手腳的絆腳石,而應該讓模式為自己的教學服務,超越于模式,行成自己的特色。

總之,教無定法,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作為教師,在學習模式的過程中一定多思考,少盲目跟從,這樣才能真正讓自己的教學能力得到提高,讓教學模式能真正發揮它的作用,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

作者簡介

李芬柳(1972.5—),女,漢族,江蘇省蘇州人,現職稱:一級教師,學歷:大專,職業:小學數學教師。

猜你喜歡
小學數學教學
多媒體技術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應用
關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有效練習的研究
讓多彩生活融入數學課堂教學
關于優化教學策略和建立空間觀念的實踐與思考
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淺析信息技術與小學數學教學整合
淺析生活情境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的運用
小學數學教學良好課堂氣氛的創建初探
論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
任務驅動, 啟發學生自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