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因素及重要性探討

2018-11-27 21:56李陽劉柯婷
新校園·上旬刊 2018年8期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教師

李陽 劉柯婷

摘 要:兒童攻擊性行為會引發生理和心理問題,是一個社會應該高度關注的問題。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人們需要深入了解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各種因素。根據以往研究表明,導致兒童產生攻擊性行為有四個主要因素:父母教養方式、基因、暴力電影和教師。而其中父母教養方式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本文將著重探討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攻擊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并探討遺傳因素、暴力電影和教師的影響,然后將這三個因素與中心因素進行比較。

關鍵詞:父母教養方式;兒童攻擊性行為;暴力電影;教師

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是近些年來被社會高度關注的問題。Mayer(1976)將攻擊性行為定義為“公然的行為,包括意圖造成有害的刺激或對另一個有機體的破壞性行為”。攻擊性行為不僅對社會構成威脅,而且容易產生心理問題。許多研究表明,個體攻擊性行為的發展具有周期性和連續性特征。早期的攻擊性行為可以預測其成年后的攻擊性傾向。如果父母在孩子青春期之前不干預他們的攻擊性行為,那么兒童很容易形成攻擊性的性格,未來將導致與他人交往困難甚至犯罪。

一、父母教養方式與兒童攻擊性行為的關系

1. 三種類型的養育方式會助長兒童的攻擊性行為。父母教養方式是父母養育方式的不同維度,包括情感、行為和心理控制(Barber,1994;Siequeland,1996),這些都對兒童個性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Baumrind(1967)將所有維度的養育方式分為三個子風格,即權威型、溺愛型和專制型。第一種權威型的育兒方式,又稱民主型,指的是能夠對兒童的需求有相應的反應,因此,由這些父母撫養的兒童會采取積極的行動,并能與其他兒童相處得很好(Baumrind,1973)。而溺愛型的父母雖然對兒童的需求很敏感,但對兒童道德約束卻很少。由于這些寬容的父母經常提供負面的強化信息,他們將培養兒童在不滿足需求情況下產生攻擊性行為(Casas et al.,2006)。專制型的父母往往會對兒童有較高的要求,而對其需求沒有明顯反饋,導致兒童始終處于一種較為壓抑的狀態之下,這種養育方式容易導致兒童的身體攻擊(Kawabata et al.,2011)。綜上所述,如果兒童在一個溫暖和諧的環境中成長,他們就不太可能養成好斗的性格,因為他們從父母那里學會了對他人友好,并調節自己的情緒。因此,權威型的育兒方式是最有效的育兒方式。相比之下,其他兩種類型的育兒方式則比較容易塑造兒童的攻擊性人格。

2. 母性和父性親子關系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許多研究表明,雖然母親和父親的育兒方式有相似的效應,但是父親和母親所采用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個性和行為有不同的影響。母親被認為更有可能使用權威型和溺愛型的育兒方式(Conrade&Ho;,2001),而父親通常采用專制型的育兒方式。因此,母親往往對兒童有很多積極的反應,但父親的反應往往是帶有指導和要求的。積極的反應會讓兒童覺得更安全。如果一個兒童缺乏安全感,一方面,他(她)可能缺乏自信,會不自覺地進行自我防衛,這將導致攻擊性行為。另一方面,這樣的兒童認為攻擊性行為是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方式,這樣他們就不會被社會所忽視(Nicolson&Ayers;,1997)。父母的需求性意味著期望他們的兒童舉止得體、守規矩。然而過多的要求會給兒童帶來壓力,他們會以消極的方式回應壓力。

二、一些關于父母教養方式影響兒童攻擊性行為程度的爭論

1. 父母教養方式與遺傳因素的比較。心理學家指出,父母教養行為與侵略性行為之間的關系可以用遺傳效應來解釋(Rowe,1994)。一方面許多研究已經證明兒童大多繼承父母的攻擊性行為,遺傳因素在塑造攻擊性性格方面起著重要作用(Tackett,2009;Eme,2007;Beijsterveldt,2006)。另一方面,兒童的行為反過來也會鼓勵父母采取相應的策略(Geet al.,1996)。精神分析理論強調,在遺傳的基礎上無意識的侵略性和破壞性動機是通過父母的道德來控制的(Nicolson&Ayers;,1997)。誠然,一個人的基因在他(她)從一個兒童成長為成年人的時候是不會改變的,但是在成長過程中,父母可以利用各種方法,如通過欣賞兒童的行為,觀察他們的社會活動,或者花時間與兒童進行深入的交談,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來防止兒童在一開始就采取過激的行為(Nicolson&Ayers;,1997)。雖然一些研究重視基因在形成兒童攻擊性方面的重要性,但它并不是一個主導因素。并不是每一個有攻擊性基因的兒童都會表現出顯性癥狀,因為他們的父母可以通過道德控制并防止他們進行人身攻擊或辱罵他人。因此,父母的行為比基因更能影響兒童的攻擊性行為。

2. 父母教養方式和暴力電影帶來的影響之間的差異。許多研究表明,除了基因以外,暴力電影也有助于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根據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1973),兒童通過觀察和模仿攻擊性的偶像,如父母、教師和暴力電影明星習得攻擊性行為,同時減少對他人的同情。這已被大量證據證明(Eron,1982;Paik and Comstock,1994;Turner,1986)。但這種現象可以由父母控制。父母能夠教育兒童了解暴力電影帶來的負面影響,甚至禁止他們觀看暴力電影。反過來說,如果父母的行為對兒童有暴力影響,兒童將來會變得非常好斗甚至犯罪。例如,如果兒童遭受父母的沖突、身體虐待或精神虐待,或經常被父母極端情感忽視,父母在兒童的童年時期曾經從事過犯罪活動,這些條件下的兒童都很可能成長為有攻擊性的成年人。由此可見,雖然許多研究都證明了暴力電影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很大,但教養方式仍是對兒童的攻擊性產生最重要影響的因素。

3. 父母教養方式和教師對兒童攻擊性行為的影響比較。實證研究認為師生關系是影響兒童異常行為的重要因素。Hughes等(1999)的實驗結果表明,在教師與學生和諧關系的影響下,兒童的攻擊性逐漸得到緩解。此外,積極的師生關系可以彌補父母與兒童之間的關系。兒童的攻擊性往往和教師與兒童的關系上的傷害有關。研究表明,與教師有良好關系的學生更具有社會能力。由于攻擊性是人們對障礙的憤怒和沮喪的反應,兒童可能會因為父母和教師的破壞性反應,如經常性被拒絕、不斷地被忽視與虐待而變得抑郁或具有攻擊性。然而,這并不意味著教師角色的重要性和父母的角色是相同的。在幼兒時期,對兒童的攻擊性的演變取決于安全感(Parens,2004)。在嚴厲的教養方式下,兒童在上學前可能就會采取攻擊性的行為,教師無意識的指示只是起到了推動作用,強化了他們的攻擊性。因此,父母是兒童學習攻擊性行為的主要來源,而教師則是次要來源,但后者可以彌補之前對兒童造成的傷害。

三、結論

相比母親,父親常采取的教養方式更容易令兒童變得好斗和反叛。與遺傳、暴力電影和教師三個因素的功能相比,父母的教養方式對兒童的攻擊性行為有著最顯著的影響。因此父母應該在教養兒童的過程中尤為重視自己的言行可能對兒童帶來的潛在影響,這樣可以有效地預防許多沖突和犯罪的發生。

參考文獻:

Aunola,K.,Nurmi,J.E.,2005,The Role of Parenting Styles in Children′s Problem Behaviour,Child Development 76(6).

基金項目:第17項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教學改革與教學質量提升工程(項目編號:3.1.109)。

項目來源:惠財政[2016]151號之17。

作者簡介:李陽(1990— ),女,河南新鄉人,惠州衛生職業技術學院心理學教師,研究方向:認知心理、心理咨詢。

猜你喜歡
父母教養方式教師
最美教師
大山里的教師
教師如何說課
未來教師的當下使命
教師贊
父母教養方式與大學生主觀幸福感的關系:人際信任的中介效應
父母教養方式與子女問題行為:自我表露的中介效應
學前兒童社會化不足的家庭環境影響因素
幼兒氣質活動水平與父母教養方式的實證研究
兒童精神分裂癥與父母教養方式的關系探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