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市候鳥老人社會適應研究

2018-11-28 11:24唐蘭葉
人力資源管理 2018年10期
關鍵詞:城市融入社會適應

摘要:中國的候鳥老人數量逐日遞增,這與中國多年來加速城市化建設和計劃生育政策分不開。在適應新城市環境的過程中,候鳥老人因為自身生理條件的約束,在城市適應遇到諸多困難,嚴重影響到老人的正常生活,伴隨候鳥老人數量的發展,必須采用有效方法幫助候鳥老人社會適應。論文以城市候鳥老人作為研究對象,區分了候鳥老人和隨遷老人,目前候鳥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主要是自身孤寂社交窄、難以融入新城市、家庭代際矛盾和社區支持網絡缺乏,要解決其適應問題還是要以家庭個人為主、社區社會為輔。

關鍵詞:候鳥老人;社會適應;城市融入,社區支持

根據已有的研究文獻,流動老人的研究文獻主要集中在老人工作流動或作為隨遷老人隨子女流動。一方面,流動老人不是為了創造社會價值而流動易被忽視,候鳥老人最為流動老人中的少部分群體更加容易被忽視。但是,隨著中國老齡化的急速膨脹和青年流動人口的驟增,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資料亦顯示,2010 年,全國25%以上的家庭戶人口居住在擴展家庭戶中。候鳥老人群體也成長為一個需要全社會共同關注的群體。

一、城市候鳥老人的界定

(一)候鳥老人界定

1.隨遷老人

在界定“候鳥”老人之前,先要厘清隨遷老人的定義。隨遷老人是指,老人離開原本戶籍地移居到子女定居的城市共同生活。在人口老齡化之前,對老人遷移的研究較少,主要集中在青年,相比老人青年人更易轉移,青年人可通過高考升學、城市招工、購房定居等方式從農村或者城市向城市轉移。在成為城市新移民后,這些“移民者”往往會選擇把留在原屬地的父母和其他老人親屬接到身邊生活,由此產生了一個極為特殊的人群——隨遷老人。

2.候鳥老人

候鳥老人和隨遷老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居住地的不穩定。候鳥老人并不完全跟隨子女在新的城市定居,而是如候鳥一般,兩地奔波。老人遷移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離子女近些,更好地享受天倫之樂,另一方面也是為了便于照顧子女,為兒孫們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但是因為某種原因,他們無法完全定居在子女所在城市,只能在戶籍地和子女城市不斷往返。候鳥老人一般分為農村和城市,本文選取城市老人作為研究對象,研究不斷來回往返于居住城市和兒女城市的城市老人這一群體。

3.候鳥老人社會適應

從社會學的角度分析,社會適應是指某個群體逐漸適應新環境的過程,動態的變化的過程,包括再社會化和自有生活習慣變化的過程。候鳥老人社會適應是以候鳥老人為研究對象,分析候鳥老人如何通過再社會化學習和自身生活習慣的調整去適應新城市環境,但是這個適應性是螺旋式,候鳥回歸到原居住地就無需改變原本習慣,非連續性的適應過程,使得候鳥老人社會適應更加艱難。

(二)研究必要性

學者們對老人問題的關注點主要集中在養老困境和老齡化危機,老人社會適應問題往往一帶而過,較少深究。老人群體的再社會化難度遠高于其他群體,其學習能力、適應能力、改變能力都較差,大多數老人在新環境中老人或將面臨生活方式的問題,例如,與人交流、日常飲食、醫療保障等方面都存在較大問題,老人如何適應新的生活、增強自身福利?這些問題很容易影響他們日常生活、甚至產生嚴重心理問題。不僅關乎候鳥老人個人的生活質量及發展,更是關系家庭穩定、社會和諧等方面的重要社會問題。此外,60%—70%的候鳥老人因照顧兒童而遷移,候鳥老人的社會適應問題也影響到兒童成長問題,解決老人社會適應問題就是為兒童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

二、城市候鳥老人流動的原因

候鳥老人流動原因主要從兩個角度分析,一是為何流動到兒女城市,二是,為何又要回歸到原住城市。

(一)流動到兒女城市

1.養老需求

中國計劃生育的實施使家庭結構核心化,子女因讀書、結婚、工作移居外地定居,留居在家的空巢老人無人照料。子女因工作繁忙很難顧及到空巢老人,回家照顧老人更是難上加難。根據調查顯示,在空巢老人中存在心理問題的比例達到60%。而達到疾病程度,需要醫學關注、心理干預的空巢老人,比例占到10%-20%。權衡之下,子女將老人遷移到所在城市,共同居住、照顧。一方面,老人享受天倫之樂,減少心理疾??;另一方面,方便子女照顧生病老人。

2.育兒需求

當今大多數年輕父母因生活壓力大和對保姆帶孩子的不放心,老人帶孫輩已經成為社會一大潮流。數據調查顯示,在我國祖孫輩照顧2歲半以下兒童占60%——70%,照顧3歲以上的占40%,老人成為照顧兒童的主要承擔著。很多老人放棄原本的生活到兒女城市,適應不同的城市文化、生活習慣,辛苦照顧孫輩的根本原因就是為了減輕兒女的負擔。

2015年國家實施“全面二孩”政策,2016年二孩出生數量大幅上升,明顯高于“十二五”時期平均水平,2017年二孩數量進一步上升至883萬人,比2016年增加了162萬人;二孩占全部出生人口的比重達到51.2%,比2016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全面二孩政策的實施,年輕人照顧孩子的壓力更甚,這些都無形轉移到老人身上。

(二)回歸原住城市

候鳥老人和隨遷老人最大的區別在于候鳥老人需要經?;貧w到原居住地,并非完全遷移到兒女城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1.照顧老人

計劃生育政策實施使得中國三代家庭逐漸形成“4—2—1”結構,候鳥老人除了要照顧孫輩,還需要照顧自己年邁的父母。在中國現有的房價背景下,祖孫三代共同居住對大多數年輕人來說幾乎不可能實現,因此,候鳥老人只能來回奔波,在照顧孫輩的同時還要顧及到自己的父母。

2.生活習慣不適應

老人對新環境的適應期更長,首先,大多數老人對傳統生活方式留戀,不愿意改變;第二,老人的社會支持網絡小,流動到子女城市后以子女和孫輩為中心,社會交往范圍小,老人沒有了聊天的對象,他們的子女也很少有時間能陪伴左右閑話家常,因而多數候鳥老人受到孤獨情緒的困擾;第三,文化融入難,部分老人無法用方言和當地人交流,當地的飲食文化、社區文化都較為陌生。這些生活上的不適應,讓候鳥老人更為懷念自己的城市,選擇回歸到自己城市居住一段時間。

3.沒有相應的保障制度

雖然候鳥老人遷移到子女城市,但是養老、醫療關系還留在原居住地,很多福利制度無法享有。候鳥老人處在社會保障的真空狀態。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統籌規劃還未完全成熟,候鳥老人在養老金領取、醫療費用報銷方面面臨很大問題。

特別是醫療方面,每年一度的社區體檢,只能回到原戶籍城市才能享有,如果住院需報銷費用,也要到戶口所在地的社會保障部門報銷費用,這些使得老人需要回到原城市,開回往返。

三、城市候鳥老人社會適應問題

(一)老人孤寂社交窄

大對數候鳥老人在有養老保險金和子女工作的基礎上,物質層面上沒有太多擔憂,但是子女工作繁忙和候鳥老人在隨遷到新城市沒有任何人際交往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內心的孤獨和寂寞。老人來到子女的身邊就是為了逃避空巢生活,尋求生活上的陪伴和心理上的寄托。

另一方面,候鳥老人的人際交往圈窄化,通常老人活動的主要場所變成了自己居住的家庭,作為外來群體,語言、生活習慣等較難融入當地的老年群體,缺乏與當地同輩的老人的良好互動和溝通,很少參與社區活動。候鳥老人參與當地活動需要子女的引導和陪伴,工作繁忙的子女顯然很難勝任。甚至有些時候,老人被騙新聞繁出,子女擔憂家中老人,阻止老人與外界多接觸,進一步窄化了候鳥老人的社交圈。

候鳥老人來到新城市,既很難融入當地老年群體又得不到兒女的陪伴,比原來的空巢生活更加的孤寂。當老人長期處于孤獨的狀態時,在生理層面也會帶來巨大的傷害,更易患上老年癡呆,在行為上畏首畏尾,雖然渴望但不會主動參與社會交往,陷入矛盾情緒中形成惡性循環。

(二)難以融入新城市

候鳥老人遷移到新的生活環境后,中斷原本的社會交際網,面臨需要再社會化,構建新的社會交往難題,但是受到諸多因素限制。

第一,語言不通,大多數老人的普通話不標準,甚至有較重的口音,勢必阻礙他們和新城市的老人順利交流,人和人之間互動不暢,讓老人在新城市生活存在諸多不便;第二,線路不熟悉,畢竟不是土生土長的城市,新城市交通發達,線路很多,很多老人對外出線路不熟悉,即使外出也在附近或者有子女陪伴才外出。出行的不便利,影響了老人對新城市的了解;第三,生活方式不同,每個城市都有自己特有氣候、飲食等生活習慣,特別是飲食文化,例如廣東人老人喜歡和早茶,但是在北方卻沒有。老年人的適應能力遠低于年輕人,特別是幾十年的生活習慣,想要改變很難。

這些影響因素都讓候鳥老人對新城市沒有歸屬感,感覺自己格格不入,生活上的不融入,給老人的新生活帶來不便。

(三)家庭代際矛盾

家庭中的代際之間的沖突,包括隨遷老人和子女或者兒媳、女婿之間的口角和爭執。大多數候鳥老人不快樂的原因和家庭矛盾有關,他們成為候鳥老人而非隨遷老人也是因為家庭矛盾。

第一,父母和子女的生活習慣存在差異,特別是媳婿和老人之間,很多子女對老人的飲食、衛生習慣不滿意,對父母有諸多限制,讓老人覺得不自在。這些沖突都容易爆發矛盾。第二,價值觀有沖突,老人和年輕人對孝道的理解不同,老人認為子女應該以傳統的方式回報養育之恩,而子女工作繁忙無暇顧及,引發矛盾;同時,年輕人對老人的價值定位在“不拿工資的保姆”,只是負責做飯和帶孩子,對老人的價值沒有充分認可。第三,育兒矛盾, 老一輩和新一代的育兒觀念天差地別,年輕人的育兒法和老人的“傳統愚昧法”經常碰撞,加劇矛盾。第四,當雙方嘗試矛盾時,老人也常常采用沉默和妥協的方式來掩飾這種生活上的差異,但是一味的沉默和妥協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完全的化解由于生活方式差異所產生的負面情緒,有可能在不斷地積累之下產生家庭代際之間的沖突和矛盾。

每個家庭的交往方式不一,歸根結底還是老年人與子女或是孫輩之間存在著巨大的年齡差距,價值觀念、心理狀態、生活習慣等方面也存在差距,因此很容易產生矛盾,加劇候鳥老人的孤獨感和寄人籬下的感覺。

綜上所述,代際之間的關系是影響候鳥老人城市適應的雙刃劍。它可以為隨遷老人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幫助,然而代際間的沖突也會給隨遷老人帶來一定的壓力,使老人在適應環境的過程中適應中斷,損害老人和子女之間的親密關系。

(四)社區支持網絡缺失

候鳥老人社區參與包括參與社區組織、社區活動(包括娛樂與政治等活動),這些都能體現這些老人在新社區的社會適應程度。對于社區里老人們自發組織的打球、打牌、下棋等活動,候鳥老人們幾乎是不參與,大多數社區也不為外來老人組織活動,因為,候鳥老人沒有在當地社區備案居住,又很少參加社區活動,不存在于社區聯絡網,容易被居委會等組織忽略,此外,社區組織缺乏專業社會工作者關注候鳥老人的需求,候鳥老人也幾乎無法從社區中獲取幫助。

除了社區,各個城市對本市的候鳥老人也是較為忽視,沒有相應的政策給候鳥老人提供生活便利,例如,異地老人一卡通,異地老人慰問演出等。也沒有為候鳥老人提供活動場所,例如,老年文體服務中心,候鳥老人服務中心。

四、城市候鳥老人社會適應問題對策

(一)調整候鳥老人心態

幫助子女多關心老人,理解老人在異鄉地生活的壓力和難處,經常和老人聊天,傾聽他們的煩惱,開導安慰老人,經常認可和贊美老人會讓老人感到心頭陣陣溫暖。子女要隨時關注老人的心理狀態,及時疏導。

候鳥老人自己也要主動和家人溝通,共同商量應對策略,候鳥老人夫妻之間更加需要加強溝通,雙方面臨著共同的境地,更加有利于互相開導常常比其他家庭成員的寬慰更有效??傊?,只要隨遷老人自身主動積極的調整心態去適應,這些適應問題都可以得到緩解和解決。

培養候鳥老人興趣愛好、發揮他們的特長,豐富老人的精神生活,興趣愛好有利于幫助隨遷老人充實空閑時間,結識新朋友。鼓勵老人參加各種興趣小組和社會組織,例如,學習練太極、跳舞、打羽毛球、下棋、書法、繪畫等。

(二)鼓勵候鳥老人調整行為

要讓候鳥老人適應新環境,就要走出社區,學習和內化城市文化。第一,鼓勵老人學習普通話,可以請社區志愿者幫忙教導老人練習普通話;第二,向候鳥老人介紹城市的歷史和文化,帶領他們參加城市“一日游”或者“深度游”,加強對城市的歸屬感;第三,家人或者社區志愿者幫助老人熟悉周邊經常要去的地方,如超市、菜市場、公園、醫院、學校、公交站等。幫助老人熟悉自己周邊環境內的城市交通路線和規則,可以教會老人通過智能手機導航來幫助其認路。

(三)重塑候鳥老人的家庭價值

無論候鳥老人是為了養老還是照顧孫輩來到子女城市,子女都要尊重和理解老人,特別是當雙方在生活中出現分歧時,畢竟候鳥老人由于其年齡和生活習慣的方式造成兩代人之間出現代溝和摩擦。子女應該通過加強溝通了解和關懷的方式,了解候鳥老人內心的想法。雙方關系和諧不僅孝敬了父母還教育了孩子。

在子女理解父母的同時,也要重塑候鳥老人的家庭價值。第一,雖然他們已經退出社會舞臺,但是他們退休前為社會、為家庭做出巨大貢獻,不能因為退休而忽視,依舊要尊重他們??梢怨膭詈蝤B老人再就業,進入社會中,做力所能及的工作,創造價值。第二,候鳥老人離家家鄉,是為了替子女照顧孫輩,讓他們安心工作,無后顧之憂,子女要感激父母做出的貢獻,不能視為理所應當,充分認可父母的家庭價值。

(四)協助候鳥老人重建社會支持網絡

社區組織在幫助候鳥老人社會適應中扮演重要角色,社區要經常關愛走訪候鳥老人,增強候鳥老人之間交流,讓候鳥老人們一起交流,容易有共鳴感,他們有著比較相似的困境,能促進老人們的溝通;在社區中開展書法、舞蹈等興趣小組活動,通過老人們之間共同的愛好把大家聚集在一起搭建起候鳥老人和本地老人互動交流的平臺;也可開展一些微信、美圖秀秀及普通話學習之類的教育小組活動來促使隨遷老人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在節假日送禮物或祝福,使得老人們在心理上得到安慰和支持,增加老人的歸屬感。 社區組織還要組織志愿者探訪候鳥老人,經常和老人聊天、組織老年活動例如唱歌比賽,下棋比賽,城市郊游等等。

參考文獻

[1]陳盛淦.隨遷老人的城市適應問題研究[J].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9):59—62

[2]苗瑞鳳.農村進城老年流動人口的城市適應性研究[C].上海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上海社會科學界第七界學術年會論文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529—533

[3]兆余,王鑫.城市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J].社會工作,2010(9):4543

[4]羅豎元.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融入的結構與現狀[J].江漢學術,2014(2):23

[5]余昆.關于隨遷老人社會融入的文獻綜述[J].社科縱橫,2013(12):181—184

[6]王莉莉.中國老年人社會參與的理論、實證與政策研究綜述[J].人口與發展,2011(3).

[7]李立,張兆年,張春蘭.隨遷老人的精神生活與社區融入狀況的調查研究[J].法制與社會,2011(31).

作者簡介:唐蘭葉,女,1985.2,江蘇鹽城人,鹽城師范學院講師,碩士,研究方向:社會保障、社會工作。

猜你喜歡
城市融入社會適應
中職《體育與健康》教學綱要實施現狀的調查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戶籍障礙研究
新生代農民工隨遷子女城市融入的困境與對策
城市新移民社會適應與社會網絡協同模擬框架研究
新媒體對城中村居民城市融入影響研究
關于“男孩危機”現象的調查研究
社會工作介入流動兒童需求與服務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法失地農民的城市融入評價體系
當代大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現狀探究
培養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策略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