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初中音樂課堂教學藝術

2018-12-26 12:33李敏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12期
關鍵詞:藝術性心理學節奏

李敏

摘 要:新課程的音樂課,已不是單純的唱歌課,它已成為一門以音樂為主,融語文、歷史、地理、美術等其他學科為一體的綜合藝術課,是初中學生成長過程中陶冶情操、培養高雅的藝術鑒賞能力的重要陣地。

關鍵詞:新課程;初中音樂教學

老詞新談,無論哪一學科,哪個教師,教育的目的都是一樣的,出發點也是相同的。首先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第一老師”,這是公認的事實。問題在于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怎么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依據什么來培養,怎么才能把教學升級到一門學科,一門藝術。

一、初中音樂教學藝術的客觀依據

著名教育學家徐特立曾經說過,“一個懂得教育學、心理學、教學法的教師,教起書來總是好一些”。教育心理學在我國主要是傳授給即將從事教育或者已經從事教育工作的人的研究教學及學習過程的一般規律性學科,指導教師在實踐中運用教育心理學中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去觀察、分析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問題,如動機,條件,結果等等。并為解決各種問題提出策略。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處于各年齡段的孩子,接受教育的心態和對其使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都運用到了教育心理學中的方法,要做到方法行之有效,就得經驗理論相結合,使之事倍功半。以理論為支撐,提高認識。

二、音樂專題教學法是音樂教學藝術規律的反映

音樂教學藝術規律是通過音樂教學方法來實現的。教師可通過多媒體等科技手段使音樂作品的形象、情感生動的表現出來,促使課堂富有一種有情感的藝術氛圍,學生則有興趣的在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奧爾夫音樂的最大特點是關注對孩子內心世界的開發,在這樣的學習中,孩子不會把學音樂當成一種負擔或功課,而會全心身地投入到音樂世界中來,用他們肢體、語言、樂器自由地演繹,以獨特的方式抒發內心世界。當音樂成為孩子自身的需求,孩子對樂理、樂感、表演、演奏以及語言文化的掌握自然輕松快速,而且根深蒂固。

三、音樂教學藝術要有所掌控

音樂教學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在不逾越客觀規律下隨心所欲是音樂教育藝術之境界。它是建立在音樂專題教學法上的與藝術、科學的完美結合。

音樂是聽覺藝術、是情感藝術,是以審美為核心的一門綜合藝術學科。它有獨特性,無論歌唱,演奏,都是圍繞聽覺體驗來進行的。在音樂教學中,教師要以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加入感情與其中,以美感人,引導學生欣賞創造和享受音樂,并使學生對音樂的表現形式和內涵有一定的整體把握性。

增強直觀信息的強度,使音樂教學中色彩鮮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儀表,儀態,語言等方面的綜合審美要強,使學生從視覺上拉近距離,從而從聲音上進一步直觀感受音樂的信息,新理念下的教學模式應把以教師為主體改為以學生為根本。

備課的重要性在藝術教育中尤為突顯,一首高質量音樂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同樣,一堂高質量的音樂課是一件精美的工藝品,保證高質量的前提是有充分的備課準備,從全方位出發,考慮到受教者是誰,包括其欣賞水平、對音樂理解能力等,只有這樣才能將其完全駕馭,也只有完全將其駕馭,才能保證高質量課時的完成。

所有藝術其根本就是簡單,簡單才能升為復雜,把復雜變為簡單才能深刻,把一節繁瑣的多樣型的音樂課程變為簡單的,又具有深刻記憶,乃至能叫學生理解的課程,才是藝術之根本。這就要求教師用藝術的教學方法,在課程剛開始的時候就抓住學生的注意力,設計好導入課時間段,使之整體具有藝術性。

節奏是音樂的靈魂,正如鼓點是樂隊的骨髓一樣,沒有節奏就沒有藝術性可言。音樂教學過程中,節奏被視為音樂教學很重要作用,節奏在音樂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節奏是音樂之源、音樂的生命、音樂的色彩、音樂的血液。德國當代著名的作曲家、兒童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認為:音樂構成的第一要素是節奏,不是旋律。節奏可以脫離旋律獨立存在,旋律則不能。所以,節奏是音樂的生命,是音樂生命力的源泉。在培養學生的音樂素質中,音樂感覺的培養很關鍵的一步就是對學生節奏感的訓練。

所有藝術性中都包含有豐富的感情,沒有感情的投入,就談不上藝術性。音樂是情感藝術。好的音樂作品作用于人的情感,往往能引起共鳴,激發聯想,以“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浸潤人的心靈,給生活增添無限樂趣。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培養人。教師從自身出發,加深對課程中音樂元素的理解,投入適當的情感,用之感染學生。

學生心中都擁有一個色彩斑斕、撲朔迷離的情感世界。如果我們天天都力求純粹合理,僅僅理智地進行知識傳授,我們就會親手造就音樂學科的“流失生”,即不喜歡音樂課的學生,心理學表明十四、五歲的孩子正處于求知欲望最強了的時期,但是持久力相對較差,所以在教學當中應多選用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課題,用科學的方法進行教學,才能達到本課時的目的,不能過于專業性,也不能非藝術化。專業化違背了中學普通音樂教育原則,非藝術化違背了音樂審美規律。

音樂教育和所有的藝術教育是一樣的,都具有陶冶情操、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等多種功能,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世界,絕不單單、僅是一門可有可無的課程。音樂教育的本質是審美教育。音樂教學藝術不只是空談就能實現,需要教育行業,各方校長,各級教師的支持及共同努力,不要再出現主次、輕重的比較,使之回歸正常。

參考文獻:

[1]郭利英.淺談初中音樂課堂教學的藝術化[J],中國論文中心,2011(9).

[2]孫來法,何靜.音樂教育的藝術性與科學性[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5).

[3]雷達,張玉榛.關于中小學音樂教材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08(5).

猜你喜歡
藝術性心理學節奏
花有自己的節奏
吃飯有個最佳節奏
論三維動畫特效數字模擬真實性與藝術性的結合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爆笑心理學
YOUNG·節奏
淺談英語課堂教學的藝術性
論電視新聞的藝術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