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對策研究

2019-01-06 21:26陳明秀
福建茶葉 2019年8期
關鍵詞:身心經歷課題

陳明秀

(東北師范大學人文學院,長春 130000)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健康下的定義是:健康不僅僅指身體不虛弱或沒有疾病,而必須是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和社會適應上保持良好的狀態。當代神經心理學研究表明,心理健康不但會影響身體健康,相反,身體健康也會反過來影響心理健康。人的情緒和壓力會影響身體,是因為我們的身心從沒有分離過,在人的腦垂體和下視丘中有一種細胞叫神經內分泌細胞,它可以把在神經系統里傳導的電化學轉成荷爾蒙,然后這個荷爾蒙就可以影響全身器官,可以說,這里就是身心的轉換器[1],反之,身體的變化也會轉換成心理的變化。

1 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存在的問題及成因分析

1.1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存在的問題

作為社會性動物,大學生要經歷社會發展對人產生的不可避免的影響,當代社會發展,最大的特征就是,無論哪個領域都在快速發展,大學生在這樣的大環境下,身心都在經受著考驗,心理健康必然受到影響。首先,大學生自我價值感低,表現在對外在物質的無限度的追求,對金錢、化妝品、美食等享受型物品的關注已經形成了潮流,對自我內在價值的存在缺少認同;其次,大學生人際沖突明顯,表現在心理防御變強,面對沖突,往往更習慣于自我防御,進而回避人際關系;再次,大學生合作心理欠缺,表現在無法在群體中表達自己,獲取新的信息;最后,大學生心理素質偏低,表現在無法很好的應對變化。

1.2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

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存在多方面的問題,但是形成這些問題的成因才是最主要的,只有找到成因,才能準確定位心理健康提升未來發展方向。當代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主觀(內在認知和社會能力)和客觀(外在環境)。當代大學生的內在認知和社會能力的缺失是產生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成長經歷中,家庭、學生和社會忽視了學生們認知和社會能力的培養,導致學生不知道也不會如何適應外在環境的變化。當今社會所在環境的巨大變化對當代大學生心理的影響也不容忽視,比如手機、互聯網、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對智力的要求更加迫切。

2 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特征及需求分析

2.1 青春期青少年心理特征及表現

作為社會性動物,大學生不但要經歷社會發展對人產生的不可避免影響,而且要同時經歷青春期變化的雙重影響。青春期,孩子們的身心都在經歷著變化,青春期也被理解為叛逆期,青春期能否順利成長對個人日后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青春期指處于13到19周歲的青少年,即英語里的teenagers,處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心都會有明顯的變化,快速增長的身體器官,并且開始思考人生、死亡、價值等課題,更加關注自己的想法,希望得到尊重、認可和鼓勵,最重要的是對周圍的一切開始重新審視。這時,他(她)們的大腦前庭組織正在進行重新擴容,好比把舊房子重新裝修一樣,這正是青少年身心成長的最關鍵時期。前庭組織位于大腦的前部,主要負責人的情緒管理,人際關系處理等,青春期的孩子最大的表現是個人情緒開始凸顯,在心理學中,這正是因為青春期的孩子們內在邊界建立的外在表現,中文語境里理解為叛逆期[1]。

2.2 大學生心理需求

澎湃起伏的青春期,也是心理變化的混亂期,這個時期的人的心理需要主要體現在自我價值的認同、人際關系的處理和自我實現的追求。在這個階段,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在逐步建立,有了更多的心理需求,特別是對人際關系和人生價值的向往。

在《自卑與超越》中阿德勒指出:我們雖然不同,但是平等,觀點解答了兩個問題:人生的目標和人際關系的本質[2]。

人與人的不同是客觀事實,既包括客觀條件的不同,也包括主觀認知的不同??陀^條件的不同體現在每個人的出身、基因、家庭、受教育程度、工作、地位等都是不同的,主觀認知的不同體現在每個人對這個世界的解讀是不同的。人與人的平等指的是每個人的責任是平等的,阿德勒指出人生三大課題:交友課題、工作課題、愛的課題,完成這三個課題,是人生的目標。

人際關系產生的原因是因為要完成三大課題,我們有欲求,要生存,還要有質量的生存,勢必要和人產生關系,父子關系、母女關系、師生關系、客戶關系、同事關系、夫妻關系等等,處理好這些關系有助于生存和生存質量的提升,相反處理不好,會對我們產生影響。個體對世界的認知程度決定了人際關系和諧程度,個體的認知程度在完成三大課題的過程中擴展,當認知接納了個體的不同,人與人的平等,個體接納自己,因此,人際關系本質是我們與自己的關系。

3 當代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提升對策

3.1 應對新變化,關注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

當代大學生的成長經歷和環境與以往大學生的成長經歷和環境有著巨大的變化,特別是物質方面的滿足達到了很高的層次,生存已經不是他們首要的學習目標,對發展的渴求和失落伴隨著當代大學生的心理變化,發展需要經歷與以往相比更大的挑戰,因此大學生心理變化更具挑戰,關注當代大學生心理成長是高校必然要面對的責任。

3.2 應對新需求,設立大學生心理教研部

伴隨著外在環境的快速變化和物質需求的不斷增長,以及大學生心理成長的訴求的迫切需求,高校需及時調整課程內容,增設公共大學生心理課程,設立大學生心理教研部,通過課程的帶領,擴展大學生對自我心理的認知,增加大學生人際沖突管理和人際溝通能力,增強大學生心理社會適應性。

3.3 應對新局面,增加大學生運動時間

運動是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特別是集體運動,更有利于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其次瑜伽、健身等新興的體育運動項目更容易被大學生所接納,運動的過程可以刺激體內多巴胺的分泌,影響大學生的心理,同時能夠釋放壓力。除此之外,合理的飲食、規律的生活方式等同樣會影響大學生的身心健康。

3.4 應對新環境,擴展大學生社會閱歷

積極組織安排學生參與社會活動,如社區服務、義工服務等,在這一過程中,大學生會體驗到與以往不同的社會經歷,而且感受到社會對大學生付出的回饋。在社會活動中,大學生體驗到的感受,會增加大學生對自我責任的認知,感受到作為集體的一份子應盡的義務,這一經歷會增強大學生的自我價值感和精神層面的追求。

現代管理學大師彼得·圣吉說“教育的本質,一定是關于成長和發展的”,作為高校,承擔著知識傳承和身心教育的雙重重任。古語云愛吾老及人之老,愛吾幼及人之幼,高校的責任與擔當是中國繁榮富強的有力支撐。

猜你喜歡
身心經歷課題
大自然的聲音療愈身心
很多事你只能獨自經歷
集郵養生 身心兼顧
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
第一次寫課題
我經歷的四個“首次”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課題
擦亮初心: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
回憶我的打鐵經歷
給身心降個溫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