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簡單易懂的兒童音樂培養入門

2019-01-07 09:10Biang爸
家人 2019年12期
關鍵詞:樂理考級和弦

我對于音樂興趣培養的相關內容,總結下來就是兩句話:我太希望孩子能喜愛音樂,并掌握音樂相關技能了。但我不知道怎么辦。

我找教音樂的專業人士咨詢:現在兒童音樂培養整體情況如何?大家的表情和語氣都比較沉痛,總結下來也是兩句話:現在的家長確實愿意讓孩子學音樂了。然后,大部分人就用錯誤的理念或方法,成功地把孩子的音樂前途給毀了。

我們讓孩子學音樂最常見的問題:把樂器學習當成音樂學習的全部。急功近利,把簡單彈出幾首小曲兒作為進步的標準,把考級作為評價能力的全部。

最后的結果是,孩子的整體音樂能力提升有限,多年后還是停留在彈奏幾首小曲兒上,甚至對音樂的興趣也不大了,

作為自學沒成才的音樂愛好者,我可以理解專業人士的無奈,更能理解父母們在這件事情上的無助。首先,自己確實沒有基礎。不要逼我憶童年,去回想是否還接受過音樂教育,成長在小縣城,音樂確實是數學老師教的。所以,大部分父母不知道音樂課教什么比較正常??纯锤舯诘暮⒆?,花了相同的錢學英語,可都會好幾百單詞了'鼻涕擦干凈的話還真有點國際商務人士的感覺呢。

如果學樂器,總算能好一點,給叔叔阿姨彈個小曲兒,也算是我們藝術投資的真情回報吧。至于考級,更是糾結。一味追求考級,顯得比較功利。但沒有這些考級,我們自己怎么評價孩子學到了什么程度,孩子應該向什么方向努力?因為問題涉及到音樂專業和音樂教育,所以我找了很多相關專業人士進行咨詢和鑒定,力求用最簡單的話把這些問題說清楚,讓大家看得明白。

音樂到底是怎么回事?

先回想一下,好的音樂會給你帶來什么感覺?

當二泉映月中的二胡響起,是不是二十年房貸、沒有北京戶口等憂傷的情緒立刻涌上心頭?但若來一首命運交響曲,是不是覺得這些都不是事兒了,因為后面可能還有更悲壯的呢!沒錯,好的音樂總能引起你心中的某種共鳴。這么沖奇,怎么做到的?

就像造就美食不僅要有食材、調料,還要考慮烹飪方法和火候等。音樂也有核心元素,例如最基礎的:節奏、旋律、強弱、速度、音色、和弦等。你肯定知道哆來咪這些音符,但你可能還不知道的是,節奏、強弱、音色、速度等都是音樂帶給我們不同情感的關鍵要素。

想象蔡琴在《被遺忘的時光中》低聲吟唱的那句:“是誰——,在敲打我窗”,幾個字唱了快十秒。如果速度快五倍,歌名就得改成《今夜,派出所來查房》;如果音高高八度,歌名就得改成《到底誰家猴孩子,天天來搗亂》;如果使用Biang爸沙啞的嗓音,歌名就得改成《大爺,有您的快遞》。

以上例子簡單說明,當一些音樂要素改變時,對表達的情感有多大的影響。

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是和弦,簡單說一下。給小Biang舉的例子是,音符就像班里的小朋友,湊一起玩得融洽就是和諧的和弦,比如1 3 5,掐架的就是不和諧的和弦。如同有些小朋友愛一起蹦蹦跳跳,有些喜歡一起安靜地畫畫作手工,不同的和弦也各有特色,并能表達不同的情感。一首歌整體和諧,加少量不和諧會增加趣。味,但太多不和諧就會亂套。

一首音樂就是這些元素的排列組合,某一些特定的組合能產生最強烈的共鳴。

學音樂,到底在學什么?

音樂的理論

最基礎的,例如音樂界的通用語言——五線譜的規則。高級一些的,這些核心的音樂元素如何組合才能最有效表達不同的情感。想入門音樂,樂理當然是必須掌握的,除非你的藝術生涯最高追求就是當一名麥霸。

聽的能力

問:吃貨和美食家的區別?吃貨的最高能力是能找到美食,而美食家能給我們呈現出從看到美食到感官達到高潮的每個細微過程,同樣,還能揣摩出食材和調料在什么時間、什么炊具里發生了什么樣的故事。

愛聽音樂和會聽音樂的區別是一個道理,具備良好的樂感,能聽出音樂的節奏,音高和和弦的走勢,甚至理解這些音樂元素編排和情感共鳴的關系,那是完全不同的能力和境界。這些能力,有天生的成分,但后天的練習必不可少。

演奏與演唱能力

其實,歌唱就是拿我們自己當樂器。樂器演奏和歌唱,就是大腦指揮肌肉完成一系列動作從而實現音,樂元素的過程。有些動作和樂器相關,有些肌肉運動只和節奏的律動相關,這就是為什么學會一個樂器后,掌握其他的樂器就會比較快,因為除了樂器相關技法,其它基礎能力已經具備了。還有一個重要的是合奏能力,合奏需要學會傾聽自己和傾聽別人從而保證聲部的融合。

所以當孩子們剛開始學習樂器,例如鋼琴時,其實是在學習很多內容,其中包括樂理、需要熟悉節奏和身體的配合,需要練習樂器特有的技法。同時學習,其實難度還是比較大。這就是我現在比較認可音樂的專業啟蒙教育的原因,可以先把簡單樂理、音感,甚至一些簡單的打擊類樂器演奏和合奏等基礎做好,然后集中注意力突破樂器特有的技法。這樣,孩子的壓力會小很多。

創作能力

作為前半生創作不超過五首曲子的業余選手,這件事情我實在不敢多點評,毫無疑問,音樂創作需要的是具備以上每一項能力的綜合能力與較強的創造力。

但是,此事也并非如大家想的那么神秘和不可靠近。還記得上面說過的和弦么,只要學會1 3 5這三個和諧之音加一個節奏,就可以組合出最簡單的樂曲,只不過聽起來枯燥一些罷了。隨著學的音符、和弦、節奏類型增多,就可以創作更豐富的樂曲。所以音樂培養內容總結下來包括:音樂的原理,音樂元素的辨識和理解,演唱或利用樂器演奏這些音樂元素,利用這些元素重新創造新的音樂。好的音樂啟蒙教育,對于這些方面都會覆蓋。

相信你看到這些內容,會很慶幸娃們還在很高興地學習著音樂,而不是擔心學不到什么東西了。

關于音樂啟蒙教育,很多人都聽過奧爾夫音樂這個名字,簡單普及一下:

1、奧爾夫音樂是國際三大音樂教育體系之一。

2、個人體會主要特點是通過兒歌、舞蹈、游戲、畫畫等各種方式讓兒童參與進來并且從中理解音樂,學習樂理,增強樂感,甚至開始創作。

3、它的局限性是屬于兒童教育,不解決高級技法問題。

另外,臺灣的奧爾夫音樂專家,也是美育音樂舞蹈的創始人曾老師給出的不同年齡段的音樂學習方法,有必要給大家參考一下:

0-3歲:不要刻意學音樂,關注生活常規、語言表達、肢體協調專注力、社交能力等

3-4歲:千萬不要學樂器,保證能夠獨立上課,能夠對音樂元素進行聽、動、看。

4-6歲:不要太早學鋼琴,要奠定快樂的音樂基礎,包括音感、視譜、樂理、音樂欣賞、合奏、創作。

6歲及以上,再考慮專業訓練。

最后一件事,也是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和我們的教育相關。很多時候我們關注音樂的準確性,但所有的藝術形式最重要的目標其實是態度和情感的表達,這需要我們的孩子有態度、有情感、有想法、有創新。

學習音樂會對形成這些品質有幫助,但其更多的是來自于我們對孩子日常的教育和影響。如果我們失敗地教育出了沒有感情、沒有想法和態度的孩子,那他在鋼琴前,也只是一個演奏的機器,甚至在人生的樂章前,他也只是一臺機器。理解這一點,可能比理解清楚怎么學習音樂更重要。

——摘自微信公眾號“Biang爸”

猜你喜歡
樂理考級和弦
屬七和弦解決在配和聲中的應用研究
常用的六種九和弦
現代音樂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圖表
高校樂理與視唱練耳整合課程的多樣化教學
苦練和弦勇闖難關
鋼琴學習與“考級”芻議
對《標準樂理教科書》的介紹與評價
人民音樂出版社推出國內首套《陶笛考級曲集》
你是如何面對失敗的
畫說樂理(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