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劇藝術文化內涵的生態衍變

2019-01-09 17:52歐陽兆曉大理大學
民族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白族藝術文化

■歐陽兆曉(大理大學)

20世紀80年代,蒂莫西·賴斯先生提出的“關于民族音樂學的模式重塑”在民族音樂學界產生了很大的反響。他將“歷史建構”“社會維持”“個人創造體驗”3個維度的關系修改為相互的作用,同時也選用了大量的實例對梅地亞姆“簡單模式”雙向、立體的發展進行分析,以保加利亞音樂為例去分析音樂中存在的隱喻。近年來,孟凡玉先生在《構建民族音樂學的立體結構模式》中認為應用賴斯模式有一個顯著的缺陷:沒有特殊關注自然生態的孕育與塑造。筆者認為若能將“自然孕育與塑造”“歷史的建構與延續”“社會的維系與支持”“個人創造與體驗”音樂生態立體結構模式運用到民族音樂學研究中,可以對民族音樂學的文化闡釋具有普遍的參考價值。本文則以“白劇”這一少數民族戲劇藝術為例,借鑒音樂生態學的思想,運用“自然孕育與塑造”“歷史的建構與延續”“社會的維系與支持”“個人創造與體驗”立體結構模式,以白劇藝術“原生性——次生性——再生性”生態衍變中的自我調節為視野,探求白劇文化內涵生態衍變。

■白劇藝術概念界定

關于白劇藝術的概念界定一直有趨于模糊的現象,各位學者和文獻記載也說法不一。

伍國棟先生在他所著的《白族音樂志》當中就對白劇的緣起和發展進行了說明。他指出白劇主要包含吹吹腔、大本曲兩大聲腔體系的,且認為部分白劇新吸收了一些其他品種的民間戲劇音樂。由于吹吹腔和大本曲這兩種聲腔風格各異,具鮮明個性,所以在一些簡單的劇目當中也會使用一種單一的曲調。吹吹腔在正式形成之前,就已廣泛流傳于云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云龍等地白族聚居區。筆者認為這是較為全面的白劇藝術的概念界定。

《中國戲曲曲藝詞典》中記錄,吹吹腔在清乾隆時期就有較多的演出,后經發展,廣泛流傳于光緒年間。自解放以來,吹吹腔將大本曲當中的一些精髓進行借鑒。始改今名,白劇廣泛流傳于云龍、洱源、鶴慶、大理等縣的白族居住地區,多為業余演出。一般認為白劇起源于弋陽腔。白劇,白族戲曲劇種,原名“吹吹腔”,清乾隆年間已有較多演出,光緒年間極為盛行。解放以后,融合了一些大本曲的唱腔,并且表演形式也開始增多,在句式上,多使用白族詩歌中多見的“山花體”,語言上也是漢語和白語混用。

綜上所述與田野所得,筆者認為,白劇藝術充分吸收了吹吹腔(戲)、大本曲(?。┑难莩L格,唱腔音樂由吹吹腔、大本曲和白劇長歌小調3種不同風格的腔調組成,在演出形式上與大本曲、吹吹腔也有一些相似之處,白劇也將其他的一些種類的白族民間音樂所融合。伴奏音樂包括傳統吹吹腔嗩吶曲牌、大本曲中的三弦曲牌、白族民間吹打樂、歌舞音樂和純打擊樂。在曲調上,通常所采用的是白族音樂里常用的“山花體”的形式,雖說白劇源自于弋陽腔,但在劇種的發展衍變過程中吸收了滇劇、京劇、川劇等梅蘭芳表演體系程式,形成一種獨具特色的少數民族戲曲形式。

■自然的孕育與塑造——自然人文環境與白劇藝術

(一)自然生態的孕育與塑造

文化的形成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無論是歷史原因、社會原因還是個人原因都極其重要。同時,一個地方的自然環境也會對文化的形成產生一定的影響。

白族主要聚居在位于以洱海地區為中心的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喬建中先生在“音——地關系”中提出“一條山就是文化的保護屏障,一條河就是一條文化交流的走廊”,在文化地理學當中,強調“人——地”的關系,而其中生態觀也將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研究納入了重點。在音樂與舞蹈上,無論是創作還是表演也都和自然地域和人文地域有較強的聯系。大理地處于橫斷山脈和云、貴、川的交界處,地理位置上極具特殊性。地勢上西北部較高,東南部比較低,處于金沙江流域的同時還依附著洱海和滇池兩顆明珠。大理在氣候上所屬季風氣候,降水差異大,整體來說降水充沛,因此也為豐富的物產打下了基礎。筆者認為山脈以及地形所形成的自然環境的保護可以設想白劇藝術的“原生性”得到了一定的保存,同時也使得白劇藝術的發展受到了一定的阻礙,發展速度遲緩。

早在3000多年前,白族先民就在洱海的周邊地區創造了獨具特色的洱海文化區,形成了云貴高原著名的平壩文化中心,其優越的條件為白族文化的地方性特征提供了發展空間。同時,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生態和自然環境為白族傳統和文化提供了充足的物質基礎。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白族文化也被打上了當地獨特的烙印,留下了可以探尋的與當地自然環境有關的地方性的印記。

(二)人文生態的孕育與塑造

1.語言文字

白語屬于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在語支問題上未形成一個統一的標準,云南較多語言學家認為白族語言屬于彝語支,但是云南本地的一些學者則提出要單獨列為白語支的說法。自漢代以來,白族受到了漢文化的影響。南詔大理國時期,白族地區也都普遍使用漢語,自明代后,越來越多的漢族遷入了白族地區,漢白文化的相互融合,使得白族人們形成了使用漢字的習慣。在發展過程中,白語逐漸也吸收了漢字的成分。同時筆者也認為漢語詞匯介入后,豐富了白族語匯和白族語言的表達能力,同時漢語的使用,也極大地豐富了包括白劇藝術在內的白族民間音樂形態,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推廣和傳播。

2.信仰體系

筆者在長期對于白族的文獻整理中發現,宗教信仰上,白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并且帶有十分強烈的本主崇拜色彩。在文化的發展當中,道教和佛教傳入了白族地區之后,當地人民充分將其和本主崇拜相結合,最后形成了一種三教合一的宗教信仰狀態。本主崇拜將佛教和道教同儒家文化結合在一起,是白族地區獨有的一種文化體現。本主教沒有其他宗教那樣復雜的宗教理論、教規,但是不同的地域有其不同的祭祀習慣?!栋讋≈尽芬粫刑岬剑骸霸谇宕?,白族民間在辦喜事的“鬧棚”及辦喪事的“賀靈”等活動中,也要演唱吹吹腔“仙姬送子”或“二十四孝”。此外,在“六邀會”“祭本主”等活動中,也要唱吹吹腔和大本曲?!痹谒囆g屬性上,白劇主要體現在戲神崇拜、演出目的、建臺、踩臺以及戲曲的表演中。同時,白劇的起源傳說、祭神儀式與靈驗傳說共同搭建出了白劇的戲神信仰體系,在一系列的活動當中,無一不充滿著濃烈的宗教信仰神圣感。

筆者認為白族民眾沖破了本主文化封閉的心態,多樣化的文化在白族地區交融擴散,形成了白族“原生性”和外來文化并存的文化氣象,同時白族傳統文化體系也發揮了自身的整合機制,將一些漢文化因子與本土傳統文化有機融匯。

■歷史的建構與延續——白劇藝術的歷史闡釋

關于白劇藝術具體形成于何時,各科專家也對此說法不一,史料也并無明確記載。付媛蕾老師在《論白劇音樂的形成與發展》中將白劇藝術的形成追溯到遠古之唐宋時期的洱海音樂文化。雖不能忽視白族傳統音樂文化對白劇藝術的形成及影響,但現存的文獻資料僅僅可以推斷其形成可以追溯到大本曲和吹吹腔戲的形成??偨Y現有文獻資料,白劇藝術的形成經歷了“洱海音樂文化——吹吹腔形成——大本曲形成——白劇”四個鮮明的歷史時期。

而追溯白劇藝術的源流問題,同樣也沒有定義,但從已知文獻中可以歸納出兩種說法:一是認為其形成于明代中葉,與明初大批移民入滇有關;二是認為其與明末清初大西軍入滇有關,形成于清初葉康熙、雍正年間。

(一)白劇與戲劇藝術中昆曲,高腔就屬于一個聲腔系統。元末明初,音樂上以“其節以鼓,其調宣”為基本特點的弋陽腔在內地興起,《中國大百科全書·戲曲曲藝》中提到:“白劇,白族戲曲劇種。原名“吹吹腔”,流行于云南西部洱源、云龍、大理、漾濞、鶴慶、劍川等白族聚居地區?!按荡登弧迸c明代的弋陽腔有淵源關系。從現存的戲臺、手抄劇本、臉譜集等資料來看,清乾隆年間就已在這一帶流行,光緒年間最為興盛。1949年后吸收了白族說唱藝術大本曲的一些曲調,得到進一步豐富提高,改稱為“白劇”?!备鶕F有史料可以得知,弋陽腔在明朝永樂年間傳入到云南,之后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采取了一系列地域劃分措施,在大理地區主要實行“改土歸流”,建立“衛所”制度和“屯田”制度。這樣一來,越來越多的漢族人民涌入到大理,將其原有較為先進的生產技術以及傳統文化一并帶入,弋陽腔流入后慢慢發展成為了吹吹腔,同時,移民文化也極大地促進了白族和漢族的文化結合,以至于對當時的洱海音樂文化和后期形成的吹吹腔和大本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二)白劇藝術中聲腔系統是由大本曲和吹吹腔兩大類構成的,而吹吹腔則是弋陽腔傳到陜西、西北后變成的,由明末清初入滇的大西軍帶入。吳三桂入滇時帶來了500樂伶,同時昆腔和弋陽腔也在此時帶入?!吨袊耖g藝術大辭典》一書中提到:“白劇,白族劇種。由白族傳統的吹吹腔劇和大本曲劇發展而成,清乾隆間已廣為流行,光緒間極盛?!泵髂┣宄?,伴隨著大規模的移民涌入,漢文化更以全方位的勢態進入到白族地區,漢文化和白族文化之間的交流也達到了又一個頂峰,為謀生闖蕩江湖的戲班后多落于大理地區,演變為后期的地方性戲班。最為明顯的標志是各地普建戲臺,光緒《鶴慶州志》云:“自正月初旬至二月兼,各鄉迎神賽會,亦有演戲劇者,謂之‘春臺’?!笨滴踉?,國家政策逐漸開放,后戲班也慢慢地得到了當地人的喜愛,時間一長,外來的其他文化和白族人民的傳統生活習慣、文化風俗以及歌舞的形式所結合在一起,再加上傳統的漢族戲劇元素,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吹吹腔戲。

同時筆者對相關文獻進行解鎖,結合當時歷史時期民間所流傳的說法加以推測,可以看出現有最早的大本曲曲本和吹吹腔曲本都是于光緒年間所創作出來的。并且發展到清末時期,相關曲本和藝術形式已初具模型,發展的較為成熟。

■社會的維系與支持——白劇藝術的社會基礎闡釋

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都十分重視民族文化政策,尊重民族文化的同時鼓勵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發展少數民族文化。大理白族自治州于1956年成立,1957年1月,當時任云南省人民政府秘書長兼白族自治州首任州長張子齋在昆明翠湖賓館出席民族歌舞匯演的時候,首次提出了白族戲劇——白劇。1961年10月20日,省委宣傳部也通過討論,將白劇納入了云南地區重點扶持的4項少數民族戲劇之一。在1962年,大理州白劇團正式成立,并且多個縣市也都積極去組織建立了白劇演出文工團以及戲劇團隊。同年,大本曲劇與吹吹腔劇合流,統稱為白劇。劇團自成立至今,在省委政府的大力推舉下,對現代戲劇藝術作出了杰出的貢獻。據筆者田野調查可得,大理州白劇團創作白劇《紅色三弦》《蒼山紅梅》《旺云》等14部經典白劇劇作,已經上演的?。ㄇ┠拷倥_,演出將近百臺,培養和涌現出一批白劇藝術家和優秀的人才,曾摘取過“文華獎”“梅花獎”“曹禺劇目獎”“電視精英節”孔雀大獎“等國家級省部級大獎100多項,多次參與到中央、省戲劇的文化匯演中。1992年大理州白劇團被國家文化部授予“天下第一團”稱號;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人事部授予大理州白劇團“全國文化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大理州白劇團依托堅實的少數民族文化基礎,不斷地吸收借鑒,推陳出新,白劇這一獨居特色的戲劇文化早已在民族文化中奠定了重要的位置。

2008年,白劇也入選為我國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就表明白劇為我國民族文化的繁榮貢獻出了杰出的力量。2014年經過共同的商討,云南省省委、大理州委政府同意將白劇辦公及業務用房納入,同時將會啟動“大理州群眾文化活動中心”項目建設;“蝴蝶之夢”劇場將給州民族文化工作團(即白劇團)使用;同時也組織建立了白劇表演展室,設立傳承基地,為白劇藝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個人創造與體驗——職業藝人的創造與經驗

一切的因素都是通過影響個人、通過人才發揮出影響作用的。1980年,州白劇團所表演的劇目《望夫云》得以上演,該劇目極具白劇傳統特色,同時也吸收了新時期的藝術文化特點。在曲本中,一方面保留廠原傳說中的“神氣化云”,對惡勢力主動抗擊,強力爭取婚姻自由,同時也融入了一些獨有的地方性民族特色情節,把《龍鳳姻緣》《白圭姑娘》兩個民間傳說融入到了劇本當中,使劇情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在唱詞上,該劇一方面使用了傳統的三七一五式的“山花體”格式,不過也并沒有完全借鑒,而是根據劇情以及人物的情感和心理進行了改編。在唱詞中,有的一段詞有十多句,也有的只有短短十幾個字,這樣一來,就能充分去體現出此時人物內心的情感狀態,也使得劇本的戲曲化特征得以良好地體現。唱詞上也非常能夠體現出白族民歌的風味,較為清新,同時也比較質樸。在唱腔方面,白劇的唱腔,將傳統大本曲以及吹吹腔融合在了一起,從而初步形成了一種版腔體,風格更加自由,延伸性也較強,更加具有藝術表現力。如在《望夫云》當中,唱腔主要是大本曲,但是也加入了吹吹腔以及白族傳統的民歌調子,也結合了相關的劇情、人物的心情進行了改編。所以整首劇目一方面保留了白劇唱腔風格,另一方面也增添了表現力和創造力。音樂中加入的襯句表現手法使整首劇目更加清新別致,加以伴唱的配合,感情色彩得到了極強的體現。在“定情”一場戲中繞桑林對歌的音樂、唱詞都是使用的民歌,打造出了一種歡快又和諧的氛圍。對于打擊樂而言,白劇又加以去吸收滇劇和京劇的特征,讓音色更加有動感。舞蹈設計方面,也是融入了多種舞種,一方面使用白族傳統的霸王鞭和穿花舞,另一方面獨舞、雙人舞、集體舞都是較好的表現形式。道具上,舞臺和服裝相互統一,根據歷史記載中的壁畫雕塑進行設計,加以結合白族地區的地方民族色彩,使現代都市人在劇目中能夠充分感知到白劇的獨特性。1981年11月《望夫云》榮獲云南少數民族文學創作獎;1982年由云南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85年《望夫云》榮獲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劇本創作榮譽獎,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發表多篇評論文章。

■當代文化生態下的白劇藝術傳承與發展

近年來在政策的扶持以及各大媒介的宣傳下,大理旅游業已經發展得越發興盛,白劇也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契機。對于日后的傳承發揚工作,還可以從以下方面進一步展開:

(一)在白劇的傳承和發展中要注意把握白劇藝術本身的特色。

如何看白劇的繼承傳統創立特色?就整體情況而言,白劇藝術是一種口頭的非物質文化,但是白劇藝術有一定的特殊性,使其傳承在知識分子以及民間之間,所以口頭表達和舞臺表演都是兩種重要的表現形式。除此以外,民間也流傳著大量的書面曲目,和口頭上相互共生。所以針對其進行保護,也要根據藝術性質出發。從大理州白劇團建團至今,雖聘請過較多老藝人口頭傳授,但由于歷史原因,白劇藝術表演程式流傳下來并不多了。一方面要進行口頭的傳承,也要挖掘新的傳承人與白劇導演進行培養。戲劇是綜合類藝術形式,現如今戲劇較多劇種傾向于“導演中心制”,導演作為整個戲劇的“組織者、闡釋者、再現者”是時代的要求和戲劇類藝術實踐的標志。同時,戲曲曲本的搶救和保護工作也十分重要。在相關的民俗節日的時候,一定要積極去組織開展,發揮其魅力,保留相關影像資料,組織學者進行深入地研究。

(二)傳承與發展白劇藝術要積極借鑒和利用大眾傳媒和新媒體。

當今時代新傳媒不斷發展,一方面會對傳統的戲曲戲劇帶來沖擊,但是同時也為其發展帶來一定的契機。通過現代傳媒,能夠有效去拓展白劇的保護措施以及傳承手段,電視節目以及相關影音資料也能使得大本曲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觀眾可以靈活感知白劇魅力,不再像以前那樣受到限制。同時,現代傳媒也更加利于進行白劇的保存。除此以外,網絡在當前的民族文化保護傳承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通過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的宣傳,更加利于白劇的宣傳和推廣。

(三)在白劇的傳承和發展中既要警惕同質化又要努力創新。

在白族民間,白劇已經流傳了有數百年,并且也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是白族文化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雖然在現今時代,白劇已經面臨諸多的挑戰,但是白劇曾經發揮出來的功能和價值都是有目共睹的。導致白劇面對沖擊的主演原因就是傳統戲劇的內容較為單一,節奏相對較慢,這與年輕人的生活方式不相適應。所以,為了能夠有效去吸引年輕人這個群體,白劇在發展過程中一定要注重創新,講究其針對性,根據不同階段,不同年齡的觀眾群體,打造符合審美特征的產品。

■結 語

白族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在長期的文化交流之中,白族文化受到了漢文化的熏陶和影響,同時白族傳統文化體系也發揮了自身的整合機制,將“原生性白劇藝術特征”與漢文化因子有機融匯。通過對白劇藝術的“自然孕育與塑造”“歷史的建構與延續”“社會的維系與支持”“個人創造與體驗”,可發現白劇藝術“原生性——次生性——再生性”的文化生態衍變過程,也鮮明地反映出漢文化和白族文化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通過白劇藝術,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漢文化與白族文化之間長期交流的“歷史——社會——個人”的影響因素以及白族文化深受漢文化影響的文化內涵。

猜你喜歡
白族藝術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云南省鶴慶縣白族本主廟及演劇活動考論
誰遠誰近?
紙的藝術
中國云南大理白族女子頭飾文化研究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爆笑街頭藝術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