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理洱源西山白族調探析

2019-01-09 17:52楊盈川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民族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調子白族樂段

■楊盈川(洱源縣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西山鄉位于洱源縣西南部,地處西羅坪山脈,距縣城92公里,東起黑潓江,南與漾濞縣毗鄰,西與云龍縣接壤,北隔喬后鎮與劍川縣相望,處在洱源、劍川、云龍三縣結合部。

西山鄉不僅是洱源縣域內最為偏僻的地區,也是開發最遲的山鄉。最早進入西山鄉居住并進行開發的先民,現已無古籍可考,目前僅存的文字依據是當地發現的墓碑上刻有“洪武皇帝”“洪武十三年”等字樣以及道光、同治、光緒等年號。西山白族的族源雖無文字可考,但據當地老人說,他們是從大理壩、鄧川壩、鳳羽壩搬遷而來的。據推斷,明朝在云南實行屯田制度,大批漢族將士進入云南,土著民族則進入高寒山區,西山白族應該就是在那個時候進入這一地區的。因此,西山白族人稱壩區漢族人住的地方為“開孟”(意為客人住的地方)。

由于西山鄉位于奔流不息的黑潓江和延綿不斷的西羅坪山之間,一度與世隔絕,再加上地廣人稀的村落分布狀況,構成了西山白族人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在長期的勞動生息中,他們積累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遺產。

西山白族調因流傳在洱源縣西山鄉的白族居住地區而得名,是高寒山區白族人民最主要的一種民歌形式。當地白語稱為“白枯”,把唱這種民歌稱為“幾枯”。其起源以及調子特別多的原因,有許多很有詩意的傳說。據說天上有一個歌仙,看到人們勞動十分辛苦,為了減輕人們的勞苦,使人們歡樂,他從天上背下三升調子,到人間來撒播歌種。因為刮風的緣故,撒得不均勻,有的地方撒稀了、有的地方撒密了,所以撒稀的地方調子就少,撒密的地方調子就多。最后,歌仙來到西山,還有一升調子沒有撒完就死了,因此,西山調子特別多。還有一個傳說是:古時候,從天上吹下來3個本子:一本是歌本、一本是戲本、一本是曲本。歌本指的是“打歌”,落在西山鄉團結村,因此這一帶“打歌”最多;戲本,指的是“吹吹腔戲”,落在鳳羽鎮,因此,這一帶“吹吹腔戲”最多;曲本,指的是“西山白族調”,落在西山鄉和云龍縣關坪、團結一帶,因此這一地區西山白族調最多。

西山白族調歌唱場合較為廣泛,除在野外環境中自由歌唱外,還可在嫁娶、建新房、立生基(生前建墓基)等喜慶場合歌唱,家中對唱不忌。青年男女常通過唱此種白族調來談情說愛、尋求伴侶。成年人則多用它來向下輩傳播生活、生產、歷史知識。關于唱調子的目的,據老人們說是為了減輕人們的勞苦,每天完工之后,人們就互相請對方到自己家里唱調子“熱鬧熱鬧”。有一個老人說:“不唱調子不成,比如結婚,屋里站也不行,坐也不行,在外邊唱調子招待客人,一切問題就都解決了?!贝送?,人們還說唱調子可以“清吉平安”。據說每家都有“地脈龍神”,有時它就作亂,或者叫人死亡,或者叫牛馬死亡,或者叫房屋倒塌,唱了調子,可以制服“地脈龍神”。

西山白族人有唱調子的良好風俗,因而唱西山白族調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曾經學調子等于讀書,調子懂得多少和唱得好壞成了衡量一個人才學深淺的標志。一般說來,調子懂得又多,唱得又好的是最能干、最聰明的。懂得調子多的絕不是游手好閑的人,而是勞動最好的人。不論男孩女孩,長到三五歲的時候,就開始學調子。父親教兒子,母親教女兒,父母懂的調子多,子女也就學的多。如果孩子稍稍長大,不能和別人對唱調子,父母就覺得很不光彩。也由于這種緣故,十來歲的男女就可以隨編隨唱地對調子了。

如果是未婚的男孩子約來了外村未嫁的姑娘,父親和哥哥就遵從著傳統的習俗讓出去,母親在家里陪客。要是母親認為姑娘唱的調子又多又好、又聰明又能干,很愿意她和兒子成親,往往就當面表示“希望你上我家里來過”。如果是未嫁的姑娘約來了未婚的男孩子,母親就讓出去,父親留在家里待客。

有時青年男女結伴成群地走訪其他村寨去唱調子,如果是甲村的男孩子到了乙村,乙村的男孩子就遵從著傳統的習俗讓開,讓本村的姑娘們約客人唱調子這是一種禮貌,不讓開就是不懂人情。如果是甲村的姑娘到了乙村,乙村的姑娘就讓開,讓本村的男孩子們約客人唱調子。

歌唱形式一般為男女對唱。甲方唱一調乙方必須還一調。如果不唱,甲方就向乙方要調子。對唱調子十分講究韻腳,確定唱某一個韻的調子必須每首歌均押此韻,錯了韻就算失敗了,唱過的調子也不能再唱,重復了也算敗了,而且還會被對方大加奚落。有時會有這種情形,某一方把某一韻的調子唱盡了就唱“翻調子”。所謂“翻調子”就是把某一首歌的前后句子顛倒,或者從幾個調里抽些句子湊韻,敷衍搪塞,偶爾為之是允許的,當然不會持久。有時某一方在這一韻上唱輸了,也可以在另一韻上唱贏了。

青年男女唱調子有兩個顯明的目的:一方面是學調子;另一方面是談情說愛,用歌唱了解對方的才學、智慧,也用歌唱表達自己的感情。有很多青年男女就是由唱調子而產生愛戀而結婚的。

在山野中,是隨時可以唱的,而且大家還集體創作調子,選定某一自然現象或某一事物作為題材,你一句我一句地湊。西山老百姓所見的所有東西大都會有個調子,有關于日月星辰的調子,也有關于牛馬雞狗的調子等。在這民歌王國里,幾乎每個人都是歌唱家和詩人。

西山白族調是形式比較固定的格律詩,韻律十分嚴謹。它有三種基本樣式:

第一種樣式,是“七七五,七七七五”(即2個7字句,1個5字句;3個7字句,1個5字句),由7個詩句組成1首,音韻落在1、3、5、7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我不提你提哪個?

我不提你提誰人?

你偏說不想。

真想做你眼睛珠,

真想做你小心肝,

真想做你內衣襟,

貼你心窩上。

第二種樣式,是“七七七五,七七七五”(即每節3個7字句,1個5字句),由8個詩句組成,韻大都押在1、2、4、6、8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雞叫三遍要起身,

調子唱完恩愛深,

調子唱完情意長,

分身不分心。

曲子越唱越發多,

唱完曲子知妹心,

哪月哪日妹轉來,

哥和妹成親!

第三種樣式,是“七三五,七七七五”(即1個7字句,1個3字句,1個5字句;3個7字句,1個5字句),音韻落在1、3、5、7句的最后一字。例如:

栽樹坑子要挖深、要挖大,

栽深不怕風。

根深不怕人來爬,

樹靠根深人靠心,

真心實意結情誼,

架刀不變心。

這種樣式實際上是由第一種樣式演變出來的,第二句原來是“栽樹坑子要挖大”,為了避免重復和加重詩的感情而省略了詩句的字數。后來逐漸形成了一種固定的形式,再一步演化,就使得第二句擔負起直接敘述的任務來了。例如:

一心愛你這花朵,

花這朵,

日夜想采它。

爬山不怕山腳大,

渡河不怕河面寬,

千阻萬擋我不怕,

一心要采花。

西山白族調很講究韻律,韻的名字稱為“曲名”,又叫“曲姓”。民間有“三十六姓”(三十六韻)之說。搜集到的三十六韻:“花上花”“幾落堆”“是咬恩”“色利色”“宣勒勒”“說利說”“倩茵茵”“句呼呼”“抖利抖”“細夭夭”“也利也”“活利恩”“舍妞梯”“細肝票”“老利老”“緒利利”“改利改”“菊利菊”“姑利姑”“直夫夫”“五利五”“更肖肖”“狠毒毒”“是老緊”“以是以”“滴滴打”“甘利甘”“快以者”“色東東”“中利中”“細說說”“起利起”“淺更更”“高舒舒”“刀利刀”“直錄錄”。這些“曲名”的作用:一是規定歌詞韻部;二是歌詞末字聲轍;三是規定歌唱內容類型。比如“花上花”就是押“花”字韻,“活利恩”就是押“恩”字韻。這些韻的運用是和歌的內容有關的,“花上花”“活利恩”“幾落堆”的調子大多是抒情的戀愛曲,“以是以”大多是描寫勞動生活的。此外,也和歡樂或悲哀的情感有關,又如“細夭夭”,大多是男女之間浪漫的嬉戲歌曲,異常幽默、歡樂;而“也利也”大多是敘述生離死別痛苦心情的,帶有悲哀氣氛。當然這不是絕對的,某一韻并不限定某一內容,但是音韻的高低和情緒的高低有關。所以,心情歡暢的,多用高昂的韻調;心情悲哀的,多用低沉的韻調。

西山白族調在歌唱的時候一般無三弦伴奏,或也有用三弦伴奏的。樂曲獨具風格,節奏性強,高亢又低沉,聽來有些憂傷。它的音樂為什么有些憂傷呢?相傳在古時候,西山有一家人被官府關在衙門里,哭得很悲哀,后來就哭出調子來了。因此,直到現在聽起來還有些悲傷。

西山白族調的內容異常豐富,草木山石、日月星辰、牛馬豬羊等都有專門的調子(歌詞),表現出反映生活的廣泛性。

(一)反映階級壓迫、階級矛盾的歌。如:

刀刃尖上我敢走,

閻羅王爺在哪里?

我要他的命!

多少惡人他不找,

偏叫我們無錢人,

有錢活來無錢死,

不鬧就不行!

高寒山區的人民是勤勞的,但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前,由于封建統治階級殘酷的壓迫和剝削,人民的生活非常困難,人們整日辛勤勞動卻吃不上飯,地主四肢不勤,卻靠剝削發財越過越富。對于這種不平等的現象在很多民歌里都有反映。它不僅是對于不合理的舊制度的控訴和反抗,也是對于那些嫌貧愛富的人的一種鞭撻和諷刺。

(二)反映生產勞動的歌。如:

五斤鐵打把鋤頭,

三斤鐵打把鐮刀,

勤儉出黃金。

房前挖一塊園地,

屋后挖三丘栽秧,

只要舍得灑血汗,

插下稗子變稻谷。

反映勞動生產的歌內容很豐富,有反映砍柴、墾荒的,有反映犁田、播種的,這些歌表現了白族人民的辛勤勞動和勞動時的歡樂情緒。居住在貧寒的山區,不辛勤勞動就很難維持生活。只要勤勞,就可以擴大耕地面積,使莊稼長得更多更好。由于熱愛勞動,因此表現勞動生產的歌大都充滿了歡樂的情緒。

(三)反映豪邁氣魄的歌。如:

你別小看我這人,

深山老虎我捉住,

我叫它犁田,

一天犁得三畝地,

三天犁得九丘田,

我播種上豆和麥,

長得比人高。

這類民歌是自信心和自豪感的表現,它顯示出人的自信和威力,反映了人向自然斗爭的堅強意志,也說明了人在一定程度上是能夠征服自然的,人不應在自然的面前屈膝,而應該讓自然為人們服務。讓老虎犁田,讓豆和麥長得比人還高的樂觀情緒,就是戰勝自然的預言和凱歌。這首歌足以說明白族人民的勤勞勇敢以及白族人民對于富裕生活的渴望和追求,可以說這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好詩。

(四)反映愛情的歌。如:

你心我心是一顆,

你身我身是一個,

形影不離分。

形影不離我兩個,

生死同命一條心,

若是哪個把心變,

雷打火燒身。

西山白族調反映愛情的歌特別多,而且在藝術上特別完美。情歌中所表現出的戀愛觀主要是從雙方的真誠相愛出發,選擇對象的標準是勤儉善良、樸實忠厚,注重的是雙方對于愛情的忠貞、相親相愛和互相關懷以及同甘共苦的精神。

(五)顛倒歌,又稱反意歌。如:

三十晚上月亮明,

梨樹上有偷桃賊,

身穿短袖白褂子,

偷了兩長袖。

我打赤腳去追他,

把鞋子劃破了口,

他一步跳進干井,

我拉他的頭發看,

原來是個和尚。

顛倒歌把自然界的某些規律、某些常見現象來個顛倒,在這個顛倒的世界里,四季可以打亂,雄雌可以混淆,弱者可以戰勝強者等等,可以讓想象力自由馳騁。其創作風格和特點是運用“故錯”手法,偏把事物往反了說,把正的說成反的,白的說成黑的,大的說成小的,唱詞寓意深刻,語言詼諧幽默,饒有風趣。

(六)新頌歌。如:

刮民黨呀太無情,

抓伕拉馬事干絕,

雞狗不安寧。

苛捐雜稅重重派,

壓得百姓難抬頭,

自從來了共產黨,

天下才太平。

大山再高也有頂,

海水再深也有底,

從前窮人受的苦,

沒有個盡頭。

自從來了共產黨,

人民翻身見太陽,

從今不再受苦難,

幸福日子長。

過去老百姓遭受的壓迫是異常殘酷的,一旦得到解放,民眾自然會激情地歡呼歌唱。他們知道,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人民徹底翻身,永遠過著幸福生活。他們衷心感謝毛主席和共產黨,他們熱情地昂首高歌,把毛主席和共產黨當作自己的救命恩人贊頌。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各個時期,都有新民歌產生。

西山白族調流傳極為廣泛,而且歷史悠久,因此有相當高的藝術成就。它有嚴謹的格式和韻律,語言樸實生動;短小精悍,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構思非常完美,精煉的程度幾乎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它既形象又含蓄,它善于用比喻說明主題思想,既優美又有使人想象的余地。其音樂藝術特征:

1.曲調基本定型,一曲可套多詞。隨意多詞,一曲可以對唱幾天幾夜。無論唱段怎么長,內容如何變化,曲調不做大的變動,只在詞曲結合上,旋律隨語言的聲韻做局部的變化或發展。另外,由于唱詞除后節“七七七五”的句式固定,旋律也較固定;它的前節跟隨唱詞的不同形式如“七三五”“七七五”“七七七五”而擴展或縮減。旋律雖然隨語言聲韻、唱詞句式的長短而有局部變化,但旋律的總體結構基本不變,音樂形象既統一又不單調,便于記憶。旋律較平和流暢,音韻在誰都能唱的范圍內。它的音域最高音到“高音1”,最低音到“低音6”,一度、二度、三度、四度音程較多,很少出現大跳音程。便于演唱,五六歲的兒童能唱,七八十歲的老人也能唱;嗓子好的能唱,嗓子欠佳的亦能唱。這也是西山白族調流傳廣泛、男女老少都能喜歡的原因之一。

2.西山白族調的曲式結構分前后2個樂段,它的前樂段陳述了主題片段,前樂段的末尾兩句連起來唱,落在主音“6”上。前樂段的后2個樂句落音和后樂段的落音是相同的,都落在主音“6”上。但由于前樂段是較短小的陳述片段,從詞義上還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意思,樂曲的進行有繼續發展的趨勢,給人以不完全終止的感覺。它的后樂段把已經陳述過的主題加以重復再現和肯定,使前樂段旋律在發展中得到統一和鞏固。但是,這種再現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擴充了的樂段,它在后樂段的第二、四兩個樂句間插入了新的材料,使旋律的發展增加了新的表現因素,以補充似的變化重復使之有離有合、有變化、有對比,推動了旋律的繼續發展。從感情上比前樂段顯得更加強烈、奔放。從詞義上看,后節樂段進一步渲染、鋪陳、深化了前節樂段的詞義,并點明了主題,使整首歌曲有一個完整的感覺。它的后樂段第三、四兩句連起來唱,作降落式的結尾,尾音落在主音“6”上,速度放慢,作圓滿的結束,使調性更加明確、鞏固和穩定。

3.西山白族調屬于“61235”五聲音階羽調式?;旌瞎澟?,多出現切分音節奏,樂句的進行屬于非方整性結構。速度較自由,以一字一音為主,在前后兩個樂段的第一樂句尾音“6”,作開放性的自由延長而強調了主音,增強了樂曲的動力性,在情緒上、節奏上和其它樂句形成了對比。樂曲中較多出現“波音”“滑音”“倚音”等裝飾音,增添了曲調的色彩,形成了獨特的演唱風格。唱詞中多用襯詞和虛字,它起到上下句自然銜接作用,更增添了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味。例如在調子的起唱前加“啊依”或“啊”呼喊,以引起對方的注意;后樂段第一句末尾“6”音上用“啊依~喲”或“啊~依喲,喲哎”作自由延長。前后兩個樂段最后用“啊依~喲”結尾。演唱形式分獨唱、齊唱和對唱幾種,無伴奏演唱時男的多用真嗓,聲音較粗獷;女的多用假嗓或真假嗓結合,聲音較細膩。在演唱中有時在第一樂句拖長音“6”后面加“唄”以表示贊嘆。對唱時,有時一方唱完,另一方在接唱之前用高音呼“色!色!”(白語“色”即唱得好)來贊美對方聲音好,唱得優美動聽。

4.白族沒有文字,一般用漢字記音,演唱時用白語演唱或白語夾雜漢語演唱。在大量的西山白族調新民歌中,由于舊的語匯在新生活面前已經不夠使用,增加了一些新的語匯,如:共產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機械電器設備、新的人名、地名等,這些多是直接借用漢語,這就必然產生了純漢語或白、漢語并存的唱詞,由于聲調的不同而形成了新的演唱風格。它的旋律基本定型,一曲可套多詞,但是一個曲調并非只能表現一種單一的情緒。唱詞內容的不同,必然導致演唱情緒的不同,字源于情,情先于聲,字字有情、聲聲由衷,內容、形式、情緒三者有機地聯系在一起。

西山白族調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即受到有關部門重視,不少音樂工作者和民間文學工作者到這一地區調查和采風,收集、錄制了大量文字資料和音響資料。其中《蜜蜂戀花花戀蜂》《麻衣變布衣》等已成為白族專業歌唱演員的保留曲目。作曲家雷振邦在電影《五朵金花》音樂中亦成功地使用了此種白族調。

猜你喜歡
調子白族樂段
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解析鋼琴改編曲《彩云追月》的美學特征*
白族扎染技術的傳承與發展
云南省鶴慶縣白族本主廟及演劇活動考論
美學視角之樂段辨析
詩意遠方
江南絲竹器樂合奏曲《三六》
中國云南大理白族女子頭飾文化研究
論素描教學中的之一現象
畫出一抹紫調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