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通海彝族“吃火草煙”案例的思考

2019-01-09 17:52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民族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通海彝族民俗

■艾 雪(云南藝術學院文華學院)

今日,關于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抑或是傳播發展問題的討論在大時代背景下始終備受關注,是發展還是保護、是保護中發展抑或是發展就是保護,這樣的問題始終云繞。而學者們的邏輯起點都是探討對非遺文化保護的有效實施方案,如何讓非遺文化世代相傳、遺澤后代。就是出于這樣的“好心”,就有了政府的干預、藝術實施者們的創新發展等手段,但無論政府行為或是經濟發展的推動,對非遺文化傳承本身似乎都沒有一個公認的、良好的方案呈現。筆者引入的“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理論其中的核心關鍵詞“實踐記憶”,較為明晰地見于學者羅正副的《實踐記憶論》。該文中對“實踐記憶”的姊妹支系作出了清晰的梳理,從記憶的歷時性尋找“實踐記憶”的理論根源和學術傳統,為“實踐記憶”提出了科學依據,并肯定了“實踐記憶”所能闡述的概念,既要體現其全面的特征還要體現這一概念所具有的包容性和科學性。

“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的提出是基于社會實踐,但又不止于實踐,應當在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申到集體記憶和所屬這一群體的文化記憶,體現出記憶的實際功能是對過去經驗的當下利用。

筆者對通海彝族“吃火草煙”這一傳統彝族民俗的考察研究,提出“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理論,首先著眼于其傳承模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并對通海彝族五山腔文化的傳承保護做一些實質性的思考。

■實、踐、記、憶的知識譜系縷析與界定

在中國的知識譜系中,實的繁寫體為“實”,從宀從貫;貫的拆字為貝,在中國古代為貨幣,質言之,實乃錢財充滿房屋之意,所以實者,富也,殷實豐富之意。在《說文解字》《玉篇》《韓詩》以及《左傳》等古籍中,對“實”的解釋大致如此?!对~源》中“踐”有踩踏、足跡所至、承襲、實現、實行、依循等釋義,而現代漢語言中,踐多為踐行、履行之意,也引申為踐禮,如同祚禮。

中國語素中,關于“實踐”的合稱雖最早見于宋朝,實踐作為踐行、實踐活動、事實,與理想相對的概念是1912年的《東方雜志》里的報道文章,而被中國人真正認識實踐之涵意是20世紀30年代。在馬克思主義著作中將“Praxis”翻譯為漢語的“實踐”,顯然這時的實踐意為實地履行。之后在漢語言的運用發展中,實踐慢慢形成偏正結構,重心后移為“踐”,強調履行?!掇o?!分?,“實踐”除了有“履行”還有“社會實踐”之意。

在西方知識譜系中,實踐(practice)在《韋伯英語百科全書詞典》和《牛津英文詞典》中解釋大致為“習慣性”“重復性展示(演)”之意,即習慣性地踐行某事,而這種習慣性通常是約定俗成、穩固不變的行為。而另外的含義是通過學習主體不間斷地學習、持續做某事而獲得一種技能,獲得這樣高的技能是通過對某一主題或過程的實踐、體驗。

綜上,無論中國語境中“履行、實現、實行“之意,還是西方“習慣、慣例、慣性行為”的解釋,尋找其知識譜系是界定“實踐記憶”這個核心關鍵詞源起的最佳依據,這能體現實踐記憶的重要價值,是本文立論的根據。

“記憶”一詞在現代知識體系中屬于心理學或腦部科學范疇,可分為無意識記和有意識記。無意識記對人們有極大的潛移默化的作用,但也帶有極大的選擇性。因為它要求作用于人們感官刺激是引人入勝或是意義重大,或是要相當符合人的需要、興趣而產生的情緒體驗。有意識記則是有預定目的,通過有意識記能系統地獲得知識技能。無論有意識記或是無意識記,需要重復、慣性重復、需要實踐性行動。

從實、踐、記、憶的知識譜系中不難發現,它們之間是存在某種關聯性的,這種關聯性就是重復某事使之成為習慣行為,這樣就保證了筆者對“實踐記憶傳承模式”具有了合理的學術傳統。

■“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的理論論證

傳承模式的界定需要總結文化現象發展脈絡,也需要進行抽象和提煉。在文化傳承視域下,彝族“吃火草煙”這一民俗文化現象曾世代相傳,是文化甚至是血脈的傳承保障,其傳承模式是一套具體的文化理念、音樂傳承的綜合體系,它反復出現在傳承過程中,成為民眾自覺遵從的思維和行為規范。

“實踐記憶傳承模式”指人們在生活中的日常行為和所屬民族習俗,通過反復的活動實踐,使人們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對本民族的文化形成記憶的一種活態的傳承模式。該傳承模式所追求的是將文化置于原有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空間中,討論其活態傳承。該模式所需要經歷的理論過程應當包括儀式活動的實施行為、潛移默化中獲得記憶、文化記憶的傳承3個邏輯階段。

在彝族文化活動儀式的實踐行為中,對當地的文化、思想、心靈、感情體驗的觸動是顯而易見的。這個文化活動儀式就給予人一種記憶,如彝族的火把節,其影響的深度、廣度和范圍可想而知,當地大多數人都會在前后過不一樣的節日,這些文化活動儀式從中培育了當地人所特有的信仰和價值觀,形塑或感染著當地人的文化。

綜上,“實踐記憶傳承模式”側重于描述民眾自覺遵從的思維和行為規范,是在人們日常生活、行為和儀式活動中,通過親身實踐獲得所屬某一民族的文化記憶。換言之,就是人們通過文化行為獲得某種精神的體驗,這樣的記憶參雜了有意識記和無意識記所形成的文化記憶,固然,這種記憶建立在群體的文化得以有效實施的基礎之上,并在“變與不變之間代代傳承、延續”。

■通海彝族“吃火草煙”民俗中的實踐記憶傳承模式

通海彝族歌舞大致有白話腔、三腔、四腔、海菜腔、山藥腔、五山腔這些主流腔口以及三拌四、三拌五、山藥拌海菜的復合型腔調,這些復合型腔調掌握在少數技藝較高的歌舞藝人手中。還有彝族人最喜愛的一種歌舞形式是跳樂,其保護和傳承都依賴于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民俗行為習慣,即一種實踐記憶的成分。在此,筆者以與彝族歌舞有重大關系的“吃火草煙”民俗活動,討論“實踐記憶傳承模式”在文化傳承視域下通海彝族五山腔的保護與傳承中的重要意義。

“吃火草煙”當地人也稱為“玩小姑娘”。它是彝族民俗活動的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是彝族青年相互交往、加深了解、建立友誼的民俗活動。其中有男女青年談情說愛的成份,是男女青年正常交往、交流的行為聚會。其過程是通過大家群策群力購買必要的物品,如買豬宰羊、置辦伙食這樣的小青年的籌備實踐,喚醒彝族群體對“吃火草煙”民俗的一種記憶以及與民俗相關的秩序、習慣、文化。

在活動進程中,彝族青年男女們腦海中浮現出他們幼時在父輩那里曾經看到的情景和聽到的聲音,這都是留在記憶中的歷史,在特定情境下用歌聲表達出來。雖然是青年男女的聚會,在場的人耳聞目睹儀式情境,潛移默化地接受著這一程序和規則,民族文化在民俗活動的現實實踐中形成了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的功效。彝族男女青年參與這種民俗活動,一方面是繁衍后代的一種必要的社會交流,另一方面是對民族文化無意識地潛移默化熏陶和記憶。

“吃火草煙”所表現的是彝族的內聚力,能把民族文化的價值和民俗情景傳輸給個人。另一方面,“吃火草煙”民俗活動的召集和舉辦會形成一個特定的公共的生活場景和文化空間,能體現彝族人群的人際關系。從活動的籌備到結束,屬于彝族民族的集體記憶會在這種儀式活動的實踐中喚醒,使每一個彝族人自覺地隨著歌聲笑語的回蕩牽引出族源、信仰和禁忌等民族文化思想和觀念,從而使民族的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在實踐活動中得到重構和傳播。

“玩小姑娘”主要形式是跳樂和對歌,唱詞和說白有比喻、排比、夸張、象征等,內容多為謙虛恭敬、互相夸贊的詞語,也有互相挖苦的、以逗樂為目的唱詞,或是敘述勞動生活、男女雙方各自展示才華、比賽歌喉。

“玩小姑娘”是一個談情說愛的機緣,期間所產生的彝族歌舞文化是在集體歡騰的民俗活動展演時呈現的。它能使民族文化的記憶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活態。彝族歌舞文化被民俗活動的氛圍、場域所規定,也就為彝族歌舞附加了情境中特殊符號的意義。在這樣的氛圍中能喚起民族追溯本源的歷史記憶,使民族文化得以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實踐記憶傳承模式是立足于現在、重溫過去、啟示未來的一種傳承模式。

■“實踐記憶傳承模式”的重要性

民俗活動的開展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實踐,民俗活動是民族文化的承載,視為彝族人群體記憶的起點?!俺曰鸩轃煛痹杏桶萘素S富的民族文化的解釋與解讀,寄托著民族的期許以及生理與心理、時間與空間的存在,因此對“吃火草煙”民俗活動其豐富內涵的梳理和有意無意地反復實踐的原因分析可以逐漸讓我們明晰:在民俗活動的反復實踐過程中,不僅恢復了民族文化記憶,也明證了實踐記憶傳承模式是民族文化保存、綿延的重要表述。

記憶是文化保存、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前提,在日常生活生活交往中,在民俗活動的實踐過程中,文化記憶涵蓋集體記憶、社會記憶、歷史記憶所具有的特點。文化記憶融入生活的現實,又承擔著文化的傳承。事實上在文化傳承視域下,通海彝族五山腔的傳承離不開實踐記憶傳承模式,它是彝族五山腔乃至其它腔口賴以生存的“豐沃土壤”,這片豐沃土壤里蘊涵了彝族人的群體記憶,蘊涵著民族文化記憶。換言之,實踐記憶傳承模式是文化傳承視域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傳承理念。

猜你喜歡
通海彝族民俗
彝族海菜腔
通海古城綴記
金橋(2021年2期)2021-03-19
彝族養蠶人蘇呷色日的致富啟示
彝族蕎粑粑
民俗節
A Review of Studies since the 1980’s on the Tieto-urman Song of the White Wolf
漫畫民俗
通海蔬菜跨境電子商務模式分析及優化對策
芻議百畝韭蔥示范基地建設存在問題及發展建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