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積極性聲樂學習的習慣養成

2019-01-09 17:52云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
民族音樂 2019年6期
關鍵詞:潛意識聲樂學習者

■李 悅(云南藝術學院附屬藝術學校)

大凡有過聲樂學習體驗的人們,都知道學習聲樂的過程是一個集思維、感知力、聽力、視覺、意念和身體協調等協調統一的復雜體驗過程。若學生沒有全神貫注和積極投入當下的心理準備,持之以恒的練習習慣,會認為聲樂很難學。作為學習的被動接受者,如何才能讓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思考和勤學苦練,就要求老師換位思考,從“學”上去探究思考,把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借助心理學相關知識,探討“潛意識”如何影響聲樂發聲這一系列過程,結合教學出現的一些學生情況反饋,運用心理學的“高自尊標準判斷”潛在的強化孩子自我意識,逐步養成積極的學習習慣。

■潛意識對聲樂學習的影響

潛意識,心理學術語。是指人類心理活動中,不能認知或沒有認知到的部分,是人們“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它是一種潛在的、不明了的思維方式,它的活動形式是直覺、暗示、想象記憶力、創造力等。潛意識的思維恰恰是創造性思維的關鍵,從生理機制來看,意識活動與語言密切相關,而潛意識是深層次的心理活動,是未被意識到的一切心理活動。在筆者長期教學和鉆研技能的實踐中,認為最影響聲樂學習的是兩種潛意識行為,分為技能潛意識和情緒潛意識。

(一)技能潛意識的影響

筆者作為一名聲樂教師,更清晰地意識到聲樂思維也是一種創造性思維,它是由聽覺和視覺來感知的藝術形式,由于聲音摸不著、看不見,它就要求耳朵和思維的轉換和互通形成一種形象思維。因此,要求老師在上課講述如何發聲及演唱時,要盡量簡化專業性詞匯的再現頻率,變抽象概念為具體、常見的有形之物加以對比和區別,既讓學生迅速進入模仿與思考、創造等多重狀態,這是老師“教”上需琢磨的功夫。而同樣,學生也要明白的是:自己在聲音塑造中,對大量感知進行高度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形成典型性形象的過程,即學生對“學”這一過程有清晰的意識。而意識與潛意識是可以相互轉化的,聲樂的技能潛意識,就是大量聲音及演唱狀態的信息儲備后經由理解和反復琢磨、演練這個“學”的過程,慢慢轉化為下意識的記憶活動及脫口而出的已規范的演唱過程,這就屬于潛意識活動。掌握聲樂發聲技能技巧的程度是影響意識與潛意識轉化的必要條件。一開始學習小心翼翼、戰戰兢兢,一旦熟悉和熟練了,發聲的很多動作就從意識的狀態解放出來,形成無意識的自動化動作(即潛意識),不再被意識時時刻刻注意,才能將自動化、習慣化的聲音狀態投入到二次創作的歌唱演繹狀態,因此可見技能潛意識對聲樂學習的重要性。

(二)情緒潛意識的影響

聲樂學習一定是要在興奮狀態下進行的,這個興奮是情緒上的,而不是動作上的,因此更多考較的是引發興奮的心理因素。學習者要一邊強化性暗示自己主動興奮、一邊展開充分想像去感知和運用自身的各共鳴腔體,在兩者配合的基礎上,繼續整合科學規范的氣息支持來完成對聲音、對樂句合理詮釋,最后再完整的演繹出一首聲樂作品。一系列既抽象且消耗腦力、體力,主要靠聽覺來不斷修改、調整的發聲過程,涉及很多心理、生理體驗和感知,老師不斷的引導、示范,更需要學生全然投入,只因作品必須經由學生來完成和呈現。學生的課堂參與度至關重要。一旦學生不是主動,而是被動的由老師引導學習(而事實上半數以上的孩子都是把思考和鑒別放在末尾,完全迎合老師的引導,但這是極其危險的,因為學生無法判斷自己是否真的學會,無互動(學生只學不問,無思考、無探究,純粹跟隨老師的思維引導)、無問答、無回應(老師問了又問,學生只是重復老師引導的關鍵詞),必然變成“師傅累斷腿,徒弟無所謂”的低質量教學情況。挨過一節課也許不是學生的初衷,可能性有很多種,也許是無法達到老師的課堂期望、也許是無法整合幾個抽象概念,更難于迅速形成歌唱狀態等等,這時的學生處于矛盾和失落中,距離老師想要學生達成目標更為遙遠。最終教師要么難掩教學失望后的失落,敷衍著囑咐學生課后加強練習;要么嚴厲斥責學生的缺點和毛病。這兩種情況都會讓學生陷入學習挫敗,甚至懷疑自我的矛盾情緒中(敏感和細致入微是藝術類學生的共有特征,這些特征更利于學生捕捉藝術靈感,啟發藝術感悟。但首先是感知到老師正面的、滿懷期許的良好情緒,甚至是贊美之詞,其次才情緒飽滿地投入學習聲樂技術技巧狀態中,整合身心的感悟去演繹聲音,詮釋歌曲要表達的內涵)。所以,前文中提到的因課程參與度不夠,會導致很多不良情緒的積壓,更加劇學生學習聲樂的難度。由此可見,教與學本身并不難,難的是學生在學習時附帶的情緒。若老師無視這些在課堂互動中情緒的小波動,慢慢積壓成說不清道不明的畏難情緒,直接變成潛意識的抗拒,教學效果一定大打折扣,即使學生條件再好也會學得吃力甚至抗拒,因此學生的情緒潛意識也很重要。教師在接觸學生的初期,要快速判斷出學生的真實情況,制定合理的適合個體學生的學藝習慣養成方案,并在教學互動中不斷修改和補充,以期獲得最好的學習模式。

■潛意識規劃及習慣養成

(一)介入個體認知評價——高自尊判定標準為參照

在實際教學中,常常遇到這樣的學生:認為自己是軟弱無力的、不夠好、配不上美好的事物和人,常常會對我坦言自己太差了、太糟了。而心理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發現是:只要對自己的評價和感覺是中性的,他就會碌碌無為,充滿被動和學習倦怠,更何況這樣的自我差評,會徹底擊垮學生的學習動力。逐漸的我從悉心勸導到關注心理學上的自我認知評價,在看到高自尊的判定標準后,才明白這些學生已經處于低自尊狀態。自尊在心理學的定義為:“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我們對自己的想法以及我們賦予自己的價值?!钡妥宰鹨馕吨鴮ψ晕业钠焚|和價值有負面的核心信念,在意識層面上,他們較容易體驗到的是焦慮。而高自尊狀態,因完全接受自己,決不貶低自己,懂得去愛自己、欣賞自己。因此內心更豐富、更本真和更接近自我實現,忠于自己的心靈,能夠滿足本真需要,表里如一,襟懷坦蕩。這兩者的核心即是能否完全接納自己,不管遇到任何事不貶低自己,懂得欣賞自己。它是人的兩面,一旦不接受自己就逐漸變得負能量滿滿,而一旦接納自我就慢慢重拾信心。為此筆者把高自尊的標準歸納為3方面:1.接受自我。決不貶低自己,懂得去愛自己、欣賞自己。別人的觀點無足輕重,不需要別人的贊同。2.情緒自主。我為自己的情緒負責任,讓自己感覺不好是毫無意義的。不為過失而過分煩惱,允許自己犯錯。愧疚感不會改變過去,也不會使我成為更好的人,所以沒必要愧疚做過的事。3.價值判定。成功或者失敗都無法證明自己到底有沒有自身價值,自己評判自己獲得的成績的人就是勝利者。并將此標準代入聲樂課堂教學的學生基本評估中去。

(二)潛意識規劃

筆者曾在課上進行了幾次教學嘗試:剛接觸音樂三五個月的才進校的學生,我將其劃入低自尊狀態的學習者,因為這一類學生的特點是基本不識譜,更不知道樂理、視唱練耳基礎知識,對發聲及演唱一知半解。這些學生的教學方案要注重自信心的重塑和初級音樂練習習慣培養(因基礎好的學生一進校,就會盡情展示才華,花式“碾壓”才情一般、基礎一般的學生)這些學生因能力上、學識上、思想上的差距及經歷、性格等迥異,往往會讓學生之間形成巨大落差,潛意識里集聚了很多消極懈怠的負面情緒,因此學習方案中要加強正向引導,著重于移除腦中讓自己退縮的聲音,不定期地進行自我振作、自我激勵,傳遞給學生正向和積極的自我暗示,每一條練習曲的完成情況一定讓學生自己判定好壞,經常引導學生進行簡單而快速重新體驗自我的嘗試,就像手機定時更新一樣,不定時的重新更新自我認知,慢慢讓學習者成為高自尊狀態。

在正常教學中逐步滲透高自尊判定標準點滴知識,激勵孩子感知情緒和思維的配合關系。一旦在學習發聲技巧的過程中遇到困難時,讓學習者先將所有不愉快掃到思維和感知的邊邊角角,只重視自己放松和寧靜的松弛狀態,類似于催眠狀態。這時學生的專注力明顯提高,參與度也很高,筆者隨即引導學生進行一種自我對話般的(揭露內心深處的潛藏欲望)三連自問:“我欣賞什么樣的聲音?我能唱出如何的聲音?我如何改進讓它更美?”無論怎樣的回答,盡量馬上脫口而出。也許答案簡單、直接且可能沒太多內涵,但都是目前學習者內心的自我判定,這樣可使孩子將潛在思維在一節節聲樂課中提問式再現,從而不斷強化內心判定?!靶蕾p的聲音”會讓學習者加強關注和了解與“欣賞的聲音”有關聯的人和事;“能唱的聲音”會讓學習者去留意自己與別人音色、分辨音區的變化;“如何改進”則是主動參與技巧學習的開始,已隱隱屬于潛意識規劃的范疇。但這一切都是圍繞學習者為主體,教師為導向的主次分明的教學開展的,不能以教師教授為主。學生在問題中或直接或間接參與了聲音分辨、音樂審美、技巧學習等切身體驗,學習興趣會日漸濃郁。最后在每次快下課時讓學生嘗試規劃這一周將要完成的練習和學習,一般來說,學生能從單一發聲練習的規劃,逐漸增加到各個聲樂曲目片段的練習規劃,甚至有的學生驚喜于自己時間布局和內容規劃的逐一實現。這幾次的嘗試中效果都較明顯,尤其在明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中,一旦喚醒學生思維內驅力后,老師的教學由直接灌輸變為關照學習者情緒和學習狀態的提問式啟發教學,既不越俎代庖替學生規劃學習方向,也不拔苗助長盲目跳過學生審美能力,強行扭轉發聲方式,反而讓學生更有積極學習的興趣了。

(三)積極性學習習慣養成

習慣養成是一種長期經過刻意訓練來達成的,是一種自我提升和約束,因此需要合理的計劃。聲樂學習中,學習者積極運用共鳴腔體和氣息的合理支持來完成對聲音、對樂句的合理詮釋,非一朝一夕之功。反復練習這枯燥乏味的呼吸、吐咬字、樹立統一腔體、識譜、了解音樂作品的背景知識等等,學生難免會有懈怠和難以堅持的情況,因此借助潛意識的“幫助”來暗示和強化一些既定的聲樂練習習慣,讓學生在自我暗示和自我激勵中完成每一天的練習,是值得探討研究的。

通過前面的論述和教學性實驗,筆者認為習慣培養的前提是該學習者已處于高自尊狀態,漸進式引入潛意識規劃的兩個階段:改換思維角度,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結合具體的技能技巧學習進度,逐漸整合為科學合理的學藝習慣養成方案,讓學生將學習聲樂的過程,慢慢變成一個認識自己,也是一個重塑自我、持續更新的過程。

舉例子說明一下,比方說在一場聲樂比賽中,學習者參賽后名次不理想,會將結果歸于很多周遭的不盡如人意,盡管這位學習者已是高自尊狀態。當學生反饋給老師比賽結果時,教師首要是引導學生進入潛意識規劃的第一層次——改換思維角度階段。即自己的問題并不是別人或者周圍的環境造成的,罪魁禍首應該是我們自己,自己為自己的生活及幸福負責任,所以名次本身只說明自己努力得不夠。摒棄所有局限性的思想,告訴自己各種消極的思想將從心中清除。只記?。鹤约合胍獙W習的各種東西就在眼前,自己希望改變和成長,在自己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美好的!當雜念拋除后,學習者已從失望、失敗的情緒中暫時脫離。這一階段快的是一兩天,慢的可能會是一兩個星期甚至更久。接下來再進行第二層次——解決實際問題階段。在課間將三個問題引導給學生回答:“之前的挫折里我學到什么”“我想如何改變”“我想成為怎樣的人”,這些都直接指向一個目的——習慣養成。習慣養成包含目標、具體步驟和恒心3個要素,缺一不可(筆者總結)。之前例子中教師的3個問題中,習慣養成之目標對應問題“我想成為怎樣的人”,也許學習者一開始的回答是模糊不具體的,甚至是些空想。這時老師繼續將此問題拆分成若干小問題,都是關于“怎樣的人”來設定的,學習者在思考探索自己的渴求時,也會加深內心認定,教師也更了解學生的崇拜者,更便于引導。習慣養成之具體步驟對應問題“我要如何改變”,也是將學習者的模糊回答再次拆分成若干小問題,比如學習者會籠統回答“每天練琴練聲”,被教師拆分提問后,學習者的答案會變成“在每天下午4點至6點在琴房練習歌曲前16小節和鋼琴曲12小節”。這樣的步驟具體、詳細而不難于達成,學生能守約定,老師也便于查看。習慣養成之恒心對應問題“之前的挫折里我學會了什么”,學習者已在之前的教學中成為高自尊者,他(她)再次回顧事件過程時,心里已全然接受哪怕是比賽失敗者的自己。這時學習者對事物的看法就脫離了很多情緒的干擾,會更加積極的看待挫折中潛藏的、自己能夠去改變的行為方式,這樣的積極性會轉化為學習的內驅力。一旦思維懈怠不想堅持時,潛意識中關于這一次挫折打擊再現時意識到的學習動機會成為持續不斷地驅動力,如“快馬加鞭”這一成語中的鞭子,時不時會在潛意識中鞭策自己。實際這是人為地把挫折感和內驅力通過具體事件聯結在一起,繼而引發持續性的潛意識行為習慣,久而久之,就成為積極性學習習慣的養成方案了。

■結 語

總之,筆者在20年的教學生涯中深刻體會到,聲樂學習并非單一的技能學習,越來越多的學生需要轉變固有觀念和習慣,將心理學的相關知識和聲樂教學有機結合,教學效果往往事半功倍。此篇論文只是筆者的些許教學感悟,望各位專家給予批評指正。

猜你喜歡
潛意識聲樂學習者
你是哪種類型的學習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類型的學習者
青年干部要當好新思想的學習者、宣講者、踐行者
第一眼看到什么動物,測試你潛意識下的心理狀態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聲樂診療室
Modeling some long-term implications of CO2fertilization for global forests and forest industries
高校學習者對慕課認知情況的實證研究
如何提高高中聲樂教學效果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