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習書法“分布”三階段

2019-01-14 12:18
江蘇教育 2019年45期
關鍵詞:正體平正孫過庭

文字有“音、形、義”三重屬性,書法是專門研究其中的“形”這一文字實體的,所以康有為說:“書,形學也?!奔热皇顷P于文字之形的研究,“分布”在書法學習中就顯得非常重要。所謂“分布”,是指用筆書寫文字時點畫在單字之中的分布,字與字在行、幅中的分布。單字中點畫的分布也被稱作“結字法”或“小章法”,字與字在行、幅中的分布則被稱為“大章法”。那么,我們在學習書法的過程中應當如何來學習分布呢?

對此,唐代孫過庭曾在其《書譜》中提出著名的“三階段”說,他寫道:“至如初學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边@段話明確指出了學習分布有一個過程,其中須經歷三個階段或三個臺階,即“平正”—“險絕”—“平正”,這是一個著重凸顯“平正”境界的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其含義頗深,試作闡釋如下。

一、初學分布,但求平正

孫過庭明確要求,在學習書法分布的初始階段,學書者必須努力做到“平正”二字。什么是“平正”?平,是指平穩、平衡;正,是指中正、端正。平正,是指不歪不斜、平穩端正。落實到書法的分布上,“平正”便是結字要力求橫平豎直、中軸對稱、分布均勻、體形端正;章法要做到排布工穩整齊、行列清爽分明。問題在于,初學書法分布為什么要“但求平正”呢?

首先從學書的直接目的來看,無論是古代還是今天,少年兒童學習書法都是與語文教學、識字寫字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即對于文字,學生不僅要會讀、明白其意義,還必須會寫,按照文字標準的樣式把它們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地寫出來。這樣的書寫訓練不僅是為了加深和鞏固對文字的記憶,也是為了實用,做作業、寫文章、考試,以及工作之后的各種實用書寫。尤其是在古代,手書幾乎是唯一的書面表達的途徑,按照文字的標準樣式學習書寫顯得更為重要。文字的標準樣式就是各種字體的楷書形態,也叫“正體”,先秦鐘鼎銘文用的是大篆的正體,秦漢石刻文字用的是秦篆或漢隸的正體,六朝隋唐碑刻文字用的是我們今天最為常見的真體楷書。所有這些“正體”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結體與章法的平正分布。初學識字寫字都是從正體入手,所以必須求平正。

當然,初學分布求平正也不僅僅是為了便于別人認識,從書法藝術的角度看,它還因為書法是基于圖形文字的方塊字書寫,而方塊字構形的根本原則和基本方法就是平正:篆體楷書以中軸對稱的方式謀求平正;隸體楷書以橫平豎直的方式謀求平正;至于真體楷書,傳為初唐大書法家歐陽詢撰寫的楷書《結字三十六法》,總結出一整套方法來謀求平正。進而言之,相對于行草書,楷書是一種較為靜態的書體,也是對點畫形態及其分布要求較嚴的書體,適合作為初學者的基礎訓練。因而對于學習書法者來說,平正是書法分布的共同法則,每一個人都必須學習,都應當用它來筑基,今后的藝術道路才能走得寬廣。

二、既知平正,務追險絕

“平正”即平穩工整,作為書法共通的基本技法,它相對單純,也比較刻板。因而在此基礎上,孫過庭提出學書者必須進一步追求“險絕”。險絕相對于平正而言,是平正的反面,不平為險象,不正為斷絕。既然“平正”很好,為什么要拋棄它而“務追險絕”呢?

還是從實用的意義說起。每一種字體都有其分布平正的楷書形態,也都有其不平正的草書形態(行書可視為廣義的草書),楷書書寫速度慢,主要用于正式場合;草書書寫速度快,是日常實用書寫最主要的書體。草書是對正體形態字點畫簡省的便捷書寫,無論是篆體、隸體還是真體的草書,都沒有平正分布的要求,都因為追求書寫速度而采取了或左抑右揚或左揚右抑的斜勢,結字、章法都是“險象環生”。也就是說,為實用學書法就必須學草書,也就必須“追險絕”。

孫過庭講“務追險絕”主要是著眼于藝術,即對于書法家而言,僅僅掌握書法的共同法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在此基礎上充分表現個性、創造個人風格,因而必須在共同的平正之上追求各自的奇絕與險勁?!稌V》有言:“雖學宗一家,而變成多體,莫不隨其性欲,便以為姿?!睂O過庭強調,要擺脫基本技法的單一性與共同性,展現書法藝術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就必須依據個人的情性和趣尚,追求個性表現,發揮自我優勢,敢于險絕、追求險絕。只有經歷過這一學書階段,才能使自己的書法技法豐富起來、更有特色。而從一個人的成長歷程來看,沒有平正筑基而一味追求險絕,那是盲目的冒險;滿足于平正而不敢探索,那只能是不思進取的平庸。

三、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在經歷險絕、駕馭險絕之后,孫過庭提出,書法家應以“平正”為書法分布的最高旨趣,從險絕回歸到平正。這又是為什么呢?

這一階段的“平正”雖然在字面上與初學階段相同,但其實際含義卻大不一樣。第一階段求“平正”,是初學者在沒有規矩的情況下建立規矩,在不能平正的情況下學習平正;而到了第三階段,書法家不僅掌握了平正分布的方法,而且已經能夠駕馭險絕,因而,他所應回歸的“平正”,已不再是簡單的結字的平穩和章法的工整,而更主要的是一種心態上的“平正”——心氣平和而不急躁,心意中正而不偏頗——這顯然是在更高層面上的回歸,是對“務追險絕”的揚棄。在這里,孫過庭借用孔子所說的“五十知命”“七十從心”來形容,指出:“故以達夷險之情,體權變之道,亦猶謀而后動,動不失宜;時然后言,言必中理矣?!边@就是說,成熟的書法家通曉平正與險絕的情形,掌握因時因事靈活變通的機制,寫起字來就很容易做到不失其宜、必合其理。如果說第一階段的“平正”是簡單,第二階段的“險絕”是復雜,那么,這第三階段的“平正”就是化繁為簡、化難為易、化險為平的簡易,是道家所說的“既雕既琢,復歸于樸”。

孫過庭本人對學書三階段的解釋是:“初謂未及,中則過之,后乃通會。通會之際,人書俱老?!奔?,“初”—“平正”—“未及”;不及就需要深造,這就有了“中”—“險絕”—“過之”;過猶不及,因而需要“后—平正—通會”。所謂“通會”,就是融會貫通,落實在書法藝術上,就是孫過庭所說的“必能傍通點畫之情,博究始終之理,熔鑄蟲、篆,陶鈞草、隸。體五材之并用,儀形不極,象八音之迭起,感會無方”;就是對前兩個階段的總結、過濾與升華,將“共通技法”與“個人技法”融會貫通,進入“無法”的境界;也是學書者從“無我”進入到“有我”,最終實現“忘我”,而回歸于不刻意、不強求的“平淡無為”狀態。這樣的境界,便是從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書俱老”——書法家其人的高度成熟和其書的出神入化。

顯然,孫過庭的學書分布三階段,是把學習書法技法的進階與學書者的藝術成長歷程統一起來,甚至與學書者的生命旅程聯系起來,因而具有極強的說服力,成為后世學書者遵從的經典。北宋大書法家蘇軾所說的“凡文字,少小時須氣象崢嶸,色彩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實非平淡,絢爛至極也”,就是對孫過庭學書思路的繼承和闡發。

猜你喜歡
正體平正孫過庭
正體與斜體的使用規則
孫過庭《書譜》書學理論與寫法分析(二十七)
孫過庭《書譜》書學理論與寫法分析(二十五)
老子“復歸于樸”與書法“復歸平正”的關系思辨
正體與斜體的使用規則
正體與斜體的使用規則
摘《書譜》孫過庭句
臨帖孫過庭《書譜》
走進孫過庭書法三段論的世界
正體與斜體使用規則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