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聯盟組合研究演進的范式轉移*

2019-01-16 06:27周佳梅亮陳勁
創新與創業管理 2019年1期
關鍵詞:行為主體范式異質性

周佳,梅亮,陳勁

(1.浙江理工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杭州 310015;2.北京大學 國家發展研究院,北京 100871;3.北京大學未來教育管理研究中心,北京 100871;4.清華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北京 100084;5.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北京 100084)

傳統的組織研究范式關注科層與市場的二元屬性[1],在這種交易成本與效率至上的二元分類下,科層組織應對外部挑戰的資源限制,以及完全市場邏輯應對負外部性的功能缺失引發對組織研究范式重構的反思。作為兩者的中間形態,組織聯盟聚焦異質性行為主體的交互關聯,以驅動組織個體與組織群體間競爭優勢的提升[2]。近年來,伴隨科技創新的復雜性、不確定性及高風險性不斷提升[3],資源與能力有限的單一組織往往參與多個組織聯盟,實施多個聯盟的嵌入與協同戰略[4],通過多個聯盟異質性合作伙伴關系的協調,開展同質性與互補性資源的高效整合[5],從而實現組織創新與競爭優勢的提升。理論研究層面將這一現象界定為“聯盟組合”(alliance portfolio),即焦點組織參與的雙邊及多邊合作關系的集合,其作為一個新興研究議題在近十幾年受到了理論界的關注[6]。然而,伴隨研究的興起,聯盟組合研究存在如下缺口:首先,盡管已有研究探討了聯盟組合的相關概念,涉及戰略聯盟(strategic alliance)、聯盟組合、聯盟網絡(alliance network),但對聯盟組合相關概念的內在邏輯及概念背后研究范式的關聯性未做深入討論;其次,聯盟組合的研究源起于組織領域[7],但理論與實踐的討論往往將聯盟組合的對象與情境單一限定在企業層次,而較少展開對高校組織形式的深度研究;同時,基于組織的大范疇,企業聯盟組合與其他組織形式的聯盟組織是否存在研究范式間的聯系與補充有待深入討論?;诖?,本文聚焦聯盟組合研究演進的議題,基于聯盟組合研究的視角維度與對象維度,提出了聯盟組合研究演進的兩條范式轉移路徑。

1 聯盟組合研究的范式轉移路徑一:封閉系統視角向開放系統視角轉移

聯盟組合研究源起于傳統的“組織聯盟”,其著重強調單個聯盟的形成原因、合作伙伴的選擇、單一組織聯盟的機構與功能、組織聯盟的資源配置及能力提升,以及行為主體參與構建組織聯盟所獲得的價值回報等[4,8,9]。作為組織延伸邊界的戰略行為,組織聯盟研究基于兩個基本準則。第一,以異質性行為主體的聯結為基礎,形成組織聯盟的系統邊界[10]。典型如世界貿易組織、美國常青藤大學、聯合國安全理事會等,組織聯盟包含由政府、企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等各類行為主體,依據公約、合同、戰略合作協議等正式聯結與研究議題、話語語境、共同價值觀等非正式聯結形成聯盟系統邊界,對內實施物質、能量、人才、信息的互動,對外設立排他性與準入門檻,從而保證組織聯盟成員的價值互惠、知識共享及創新溢出[11]。第二,以中心組織的價值回報為衡量標準。傳統的組織聯盟研究認為組織構建單一聯盟的核心動機在于獲取價值回報,其具體表現在:從合作伙伴處獲取有價值的新資源[12,13]、減少交易成本[14]、向合作伙伴學習[14]、改善競爭定位[14-16]等。

相比傳統的研究只關注單個聯盟,聚焦清晰系統邊界的組織聯盟,研究的發展演進開始嘗試打破組織聯盟邊界,聚焦單一組織嵌入多個聯盟的討論,并涌現了以“聯盟組合”為分析單位的新分支。聯盟組合本質上是各種單個聯盟的組成結果,每個聯盟都有各自的動機和目標,有時候聯盟組合代表著單個聯盟的匯總,整體沒有凝聚成一個一致的組合[17,18]。相比于單一的組織聯盟,聯盟組合將系統的邊界延伸至單一組織所嵌入的多個聯盟之中,并討論這種多聯盟的資源協同、能力互補對中心組織的價值回報。已有的研究顯示,在特定的時域空間內,組織參與多個聯盟會獲取更多的價值回報,其主要體現在交互學習所產生的知識庫、網絡資源、管理與組織設計能力基礎[5,19],社會網絡建構所形成的結構洞與社會資本[20],以及聯盟組合演進所形成的認知嵌入、信任深化、治理能力提升與治理規范完善等[20,21]。

聯盟組合在組織聯盟的研究基礎上將組織異質性主體聯結所形成的系統邊界從單一聯盟延伸至多個聯盟。而伴隨研究的演進,理論研究尋求打破系統邊界,僅關注異質性行為主體結點功效與結點間交互聯結所形成的聯盟網絡,不設系統邊界,從而以開放系統視角關注聯盟網絡中所有節點、聯結、聯盟組織等所形成的網絡結構屬性,并從網絡密度、網絡關系、網絡中心度、網絡結構洞等特征[8,22],探尋聯盟網絡在開放系統視角下的組織特征及在整體層面上的價值溢出[23]。本質上,聯盟網絡是一種組織邊界與資源屬性的延伸[24],網絡中行為主體在網絡資源價值獲取的過程中實現探索式與開發式學習能力的提升,從而通過成員互動與合作演進提升網絡伙伴間的滿意度[25,26]。同時,學習與資源互動過程最終轉化為聯盟網絡的“組合能力”(combinative capability),即網絡成員依賴自組織展開角色更迭、資源協同、網絡環境營造[27],以實現網絡價值創造。

基于此,聯盟組合的研究演進形成了從組織聯盟核心概念向聯盟網絡核心概念演進的軌跡,研究視角逐步由嚴格限定邊界的封閉系統視角轉向無邊界限制的開放系統視角,最終形成了聯盟組合核心概念的研究范式轉移,總結如表1所示。

表1 基于研究視角的聯盟組合范式轉移

2 聯盟組合研究的范式轉移路徑二:企業組織向一般組織的對象轉移

聯盟組合通常被視作與焦點組織所有戰略聯盟相關的集合體[5,13,30],或從網絡視角被視為所有異質性組織直接聯結關系的綜合[7]。其最初研究對象聚焦于企業組織,探討企業聯盟組合規模特征[31]、合作結構[8]、網絡管理[5]等議題。最突出的討論就是圍繞“聯盟組合規模如何影響聯盟組合的企業效益”,企業管理學者將聯盟組織的參與數視為重要計數變量,研究焦點企業在給定時間內參與的聯盟個數對資源配置與績效溢出的影響。而規模適中成為企業實施聯盟組合戰略的實證論斷,其中,企業聯盟組合規模在數量與質量上的平衡、高質量企業聯盟伙伴的組合管理、規模適中情境下資源配置的高效性、高潛力高附加價值伙伴的規?;卣沟榷汲蔀闆Q定企業效益的核心要素[4,8,32]。合作結構層面,企業聯盟組合的研究聚焦于合作伙伴關系的聯結與組合及合作伙伴構成的網絡整體屬性兩大方向。其中,合作伙伴關系中的伙伴異質性、異質性主體強弱關系聯結、直接間接聯結,組織間關系中的伙伴戰略潛力、學習動機、訣竅(know-how)與資源積累、互補性能力、組織聲譽與公信力、組織多樣性及企業伙伴關系組合演進過程的動態平衡[33]等均對企業聯盟組合的戰略實施、績效提升、競爭優勢獲取等產生影響。網絡管理層面,焦點企業作為聯盟組合的核心對象,其橫向與縱向的組合結構、聯盟組合網絡內部的資產管理、能力配置、戰略實施的探索與開發行為等受到研究關注。Schilke 和 Goerzen 進一步以企業為對象提出“聯盟管理能力”(alliance management capability)的構想,指出企業聯盟管理能力的構筑與提升依賴組織間協調、聯盟組合協調、組織間學習、聯盟積極性及聯盟演進等五個因素,它們對企業聯盟組合的績效有正向影響,并在聯盟結構與聯盟經驗對企業聯盟組合績效的作用過程中起中介效應[21]。此外,企業聯盟組合研究在網絡整體層面關注聯盟的治理議題,形成了以核心企業、上下游廠商、客戶等為核心利益攸關主體的非股份制治理、伙伴間合作信任、合資企業組織、聯合投資等治理模型的討論[34]。

然而,已有的以企業為對象的聯盟組合研究本質上是以績效獲取與利潤回報為基本導向的,其聯盟組合的組織成員主要是由與企業核心業務范圍相關的供應商、經銷商、分銷商、客戶、競爭對手構成的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作為聯盟組合研究的范式演進,研究對象開始向高校組織等一般組織對象的層面延伸。高校聯盟組合本質上是高校為了實現知識共享和知識創造,與其他高校通過各種契約結成的所有聯盟的集合,形式上表現為以焦點高校為中心,由強弱關系聯結的網絡[35]。拓展到組織層面,高校聯盟組合是焦點高校參與的所有創新聯盟(包括雙邊聯盟和多邊聯盟)的集合,包括焦點高校與產學研合作伙伴的直接聯結,以及焦點高校參與的多邊聯盟內部的合作伙伴之間的直接聯結。國外學者往往從高校合作、高校協同、學術聯盟、產學合作等視角描述高校與異質性伙伴的聯盟組合關系,我國則更多強調了科技、教育、戰略、文化、知識等特定功能的高校聯盟組合[36],形成了如高??萍悸撁私M合、高校知識聯盟組合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等廣泛利益攸關主體參與的深度協同創新[37]。例如,國家“2011 計劃”便由高校牽頭組織,形成了面向科學前沿、文化傳承、行業產業、區域發展為四大模塊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群體,以驅動高校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深度合作與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依據高校聯盟組合中核心高校的自主性、合作機制及對聯盟組合資源的控制程度差異,高校聯盟組織的基本形式可包含聯合(consortium)模式、結盟(federation)模式、從屬(affiliation)模式、合同管理(management by contract)模式及合并(merger)模式[38]等,形成以大學城戰略合作、產學研聯盟、科研項目合作、高校間學分互認、教師互聘、科研資源共享、學生交換培養等各類價值互動為聯結的聯盟組合模式[39]。比較傳統的企業聯盟組合,理論層面認為高校聯盟組合具有如下核心特征:①邊界的模糊性,高校以契約的形式聯結,沒有明確的邊界[40];②關系的松散性,高校聯盟組合是由各高校的優勢學科或團隊等結盟而成,并非獨立的高校實體[40];③合作的廣泛性,高校聯盟組合合作主體包含國內與國外的高校、政府、科研院所、企業等[41];④聯結虛擬性,高校聯盟組合基于一定的知識需求與契約進行合作,契約終止意味著聯盟關系結束[42];⑤績效長期性,高校聯盟組合以知識創新為合作目標,面向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主要追求學術創新性,成果并不直接產生產業化應用績效[41,42]。

進一步,在企業聯盟組合向高校聯盟組合的研究演進基礎上,理論與實踐層面開始涌現如NGO(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社會公益組織、行業協會、社會創業企業、公共服務機構等非營利性社會組織聯盟組合的研究探討,并從社會創新的視角解析復雜與多變環境條件下,一種社會組織自發自動形成聯盟組合,并引導社會層面自下而上進行聯盟創新活動對固有體制與制度規范的變革,以推動技術—經濟范式轉移與社會轉型的理論與實踐邏輯[43]。高校等一般組織根據共同的需求結成的聯盟,在社會進步的推動下不斷向多種不同形式主體共同參與發展?;诖?,聯盟組合的研究演進形成了從企業聯盟組合向高校等一般組織的聯盟組合的研究演進,研究對象逐步由營利性企業組織轉向高校等非營利的一般組織,形成了基于研究對象的聯盟組合研究范式轉移,總結見表2。

表2 基于研究對象的聯盟組合范式轉移

3 聯盟組合研究范式轉移的總結

范式指一個共同體成員所共享的技術、價值觀、信仰等集合,是某一科學研究群體共同遵循的世界觀和行為模式,也是用于衡量某個研究領域成熟的標志[44]。聯盟組合作為一種組織社會運轉機制在組織競爭力提升、社會資源配置、能量與信息流轉、知識與創新溢出、價值互動等方面有重要意義?;谘芯康拈L期關注與探索,聯盟組合的研究演進體現了重要的范式轉移特征,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研究范式轉移形成兩大基本路徑。其一主要基于核心概念的演化,形成了從封閉系統視角向開放系統視角的研究視角的范式轉移。這一路徑中,聯盟組合的概念源起于組織聯盟,其將特定聯盟的行為主體構成的關系總和所形成的系統作為嚴格的邊界劃分,主要探討焦點組織在這一封閉的系統邊界范圍內,通過伙伴關系的協同與資源、能量、信息的互動獲取價值回報,提升競爭優勢。伴隨研究向聯盟組合這一核心概念的演進,系統邊界向單一組織嵌入的多個聯盟延伸,繼而聚焦異質性行為主體聯結形成的多個系統。進一步,聯盟組合的研究開始打破聯盟系統邊界的討論,聚焦節點與關系的組合所形成的聯盟網絡層面,基于開放系統的視角探索廣泛異質性利益攸關主體的參與互動,以實現網絡整體層面的價值溢出。其二主要基于研究對象的演化,形成了從以企業組織為主體的研究對象向高校等一般社會組織為主體的研究對象的范式轉移,并探索狹義組織主體向廣義組織主體研究范式轉移路徑中行為主體構成、基本特征描述、價值創造衡量等異同點。研究范式的兩條基本路徑從宏觀層面梳理了聯盟組合研究的范式演進規律。

第二,研究范式轉移產生三大特征。在聯盟組合研究演進的路徑基礎上,范式轉移呈現三個核心特征。首先,行為主體構成屬性由狹義企業主體轉向廣義行為主體,主體呈現泛化特征,主體屬性由同質化轉向異質化。聯盟組合初始的研究對象聚焦于企業及與其核心業務模塊相關聯的供應商、競爭對手、經銷商等同質化行為主體,其緊密交互實現了資源互補與價值互惠,并最終向客戶輸出產品/服務等。而伴隨聯盟組合的范式演進,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機構、中介服務機構、行業協會等各類異質性利益攸關主體逐步納入聯盟組合的研究議題與情境討論之中,主體構成趨于廣義討論與泛化特征。其次,行為主體聯結屬性由“一對一”“一對多”聯結轉向“多對多”聯結。封閉系統視角的聯盟組合研究主要從企業與企業間的“一對一”聯盟,企業與其他組織共建的“一對多”聯盟予以展開,以解析“一對一”、“一對多”聯結中所產生的物質、能量、信息流轉最終如何引導焦點企業的價值獲取、競爭優勢提升等議題。隨著研究向開放系統視角的轉移,聯盟組合與聯盟網絡等核心概念進一步打破了單一結點相互聯結的關系層面討論,更多聚焦于大規模、多樣化結點集合中結點間“多對多”的聯結屬性,從而探討“多對多”聯結屬性在聯盟層面的自組織互動、知識溢出、創新涌現與價值創造等復雜屬性。最后,聯盟組合的評價屬性從短期營利導向轉向長期價值創造導向。在封閉系統的視角與企業主體的對象基礎上,聯盟組合的成功與績效聚焦于核心企業組織的利潤回報,即企業組織通過與聯盟伙伴成員的互動協同輸出客戶滿意的產品及服務,最終使焦點企業實現利潤回報與價值獲取。而伴隨聯盟組合研究范式向開放系統視角、研究對象向高校等一般組織演進,聯盟組合的成功與績效更多嵌入異質性利益攸關主體的長期動態協同演進過程,并基于行為主體協同演進的生態健康及物質、能量、信息的動態平衡,實現聯盟層面與公共層面的價值創造。聯盟組合研究范式轉移的總結如圖1所示。

圖1 聯盟組合研究范式的路徑和特征

4 結語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明確提出順應創新主體多元、活動多樣、路徑多邊的新趨勢①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 2016-05/19/c_1118898033.htm,2016年5月19日。,這一發展趨勢與我國經濟轉型的背景相結合,更需要聯盟組合研究關注創新生態系統、產學研協同創新、創新聯盟等新興創新范式與組織管理議題。聯盟組合作為傳統市場與科層的中間形態,為組織戰略設計、創新制度安排、多主體治理模式等提供了新的研究借鑒,并為國家與區域創新資源的高效配置與創新體制機制的探索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

猜你喜歡
行為主體范式異質性
以寫促讀:構建群文閱讀教學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維
基于可持續發展的異質性債務治理與制度完善
孫惠芬鄉土寫作批評的六個范式
管窺西方“詩辯”發展史的四次范式轉換
網絡政治參與相關問題辨析
現代社區異質性的變遷與啟示
基于偏好異質性的市場契約設計及其治理
區域異質性:農村人力資本與農民收入增長
甘肅省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困境及解決路徑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